过桥米线散文 假如你不是连续几天都不曾尝到它的味道,你不会对它如此地怀念。假如这样的期限还将延长,你就会明白,你对它的依恋是多么的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滇南蒙自的人们早已习惯了每天早上来一碗过桥米线。看着佐料盘中鲜红的脊肉,金黄的酥肉和散发着诱……
过桥米线散文
假如你不是连续几天都不曾尝到它的味道,你不会对它如此地怀念。假如这样的期限还将延长,你就会明白,你对它的依恋是多么的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滇南蒙自的人们早已习惯了每天早上来一碗过桥米线。看着佐料盘中鲜红的脊肉,金黄的酥肉和散发着诱人香味的鸡肉、排骨、三线肉等肉食,还有或黄或白的菊花,绿的韭菜、小葱,白的豆芽、草芽,心情就无比地畅快起来。抬上一大海碗热气腾腾的鸡汤,然后像个调味师一般,按照先肉后蔬,先生后熟的顺序放入碗中。轻轻搅动,再放入米线,最后还要放上一小勺红彤彤的油辣子,如欣赏艺术品一般审视片刻,才将混合了鸡汤鲜甜,各种佐料香味的米线送入口中,感受那柔顺香滑的口感,品尝这可口的美味,在如此愉悦的心情中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蒙自人的米线情结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假如有出差或旅游归来的家乡人,回到蒙自后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一大碗过桥米线。因为他们实在忍受不了没有米线的日子,实在忍受不了寡淡无味的稀饭,忍受不了每天雷打不动的煮鸡蛋,忍受不了馒头、花卷的干涩,肠胃里更忍受不了大清早冰凉的菜蔬。假如刚开始的几天还能勉强将就,时间稍长一点,肚里已经养得膘肥体重,养尊处优的馋虫们可就不干了。他们总能通过各条神经,向我们表达抗议之意,以至于每天早晨迈入餐厅时就会有一种折磨感,就会滋生出淡淡的思乡之情来。
吃过米线,如有空闲,我就会迎着朝霞,信步来到南湖(因湖修筑于城南而得名),观柳荫婀娜,赏亭台楼阁,看湖光山色随微波轻轻摇曳,伫立桥头,回味起过桥米线动人的传说。
“传说云南蒙自县城有一书生,很英俊,很聪明,但喜欢游玩,不愿下功夫读书。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儿子。夫妇之间,感情很深。但妻子对书生喜游乐,厌读书深感忧虑。一日,对书生道:“你终日游乐,不思上进,不想为妻儿争气吗?”闻妻言,生深感羞愧,就在南湖筑一书斋,独居苦读,妻子也与生分忧,逐日三餐均送到书斋。日久,生学业大进,但也日渐瘦弱。妻看在眼里,很心疼,思进补之。一日,宰鸡煨汤,切肉片,备米线,准备给书生送早餐。儿子年幼,戏将肉片置汤中,生妻怒斥儿子的恶作剧,速将肉片捞起,视之,已熟,尝之,味香,大喜。即携罐提篮,送往书斋。因操劳过度,晕到在南湖桥上,生闻讯赶来,见妻已醒,汤和米线均完好,汤面为浮油所罩,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以手掌捂汤罐,灼热烫手,大感奇怪,详问妻制作始末,妻一一详道。良久,书生说道,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书生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考取了举人,过桥米线之名亦不胫而走,竟成当地一名小吃。”
回味美丽传说之余,感动于一种小吃居然缘于这样的一个爱情故事,感动于这样的爱情故事又为这样的小吃平添了几分味道。
如今,米线的吃法已经演变成了多种多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天换一种口味,十天半月都绝不会重复。有鸡肉米线、牛肉米线、羊肉米线、兔肉米线、鸽肉米线、洋鸭米线、狗肉米线、排骨米线、鳝鱼米线、小锅米线、铜锅米线、沙锅米线、闷肉米线、炸酱米线供我们选择,还有炎热中午大家都要来一碗的凉米线,真是令人垂涎欲滴。原来,我们的肠胃长久以来就被这样宠爱着、骄惯着,怪不得出门没几天的我们就会如此地想念它,如此地离不开它,如此地涌起了思乡情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