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一些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 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
过年的一些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
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染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从语》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帖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
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市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来年的希望。
年画。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春。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庆典燃放以示庆贺。
拜年:新年初一,人们都是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的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崇,因为“岁”与“崇”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春节食俗:春节临近,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
蒸年糕,年糕因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陷。
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饺子久象征团聚合欢。
过年吃饺子,也常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