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写诗帮同学名人故事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纽带,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故事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较适于口头讲述,包括已经发生的事或者想象的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郭沫若……
郭沫若写诗帮同学名人故事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纽带,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故事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较适于口头讲述,包括已经发生的事或者想象的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郭沫若写诗帮同学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郭沫若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于1892年生于四川乐山“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的古镇――沙湾。
郭沫若四岁半便进“绥山馆”读书,在这里度过了八个春秋。郭沫若在私塾先生的训导下,读《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许多古书。因此,他不到七岁,就已能写出满不错的对联和诗词。
郭沫若在少年时代就十分同情家庭困难的同学。有一天,他碰到在乐山太平场读书的好友余童生,只见小余表情沮丧,仔细一问,才知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退学了。郭沫若心想,小余聪明好学,很有抱负,如今中途辍学,多可惜呀!于是,他温情脉脉地安慰小余说:“别难过,我去找私塾先生求求情,让他免费收下你。”说罢,当场作了一副对联,送给了私塾先生。
谁知,私塾先生接过对联,只看了两眼,就无动于衷地扔到了一边。郭沫若急了,又研墨挥毫,作了一首七绝《怜余童生》:“学海茫茫庭院森,无银不敢拜大成。吾望吾师施恩典,同病相怜应有人。”
私塾先生读了这首情深意切的七绝诗,深受感动,不久就免了余童生的学费,使他得以继续念书。
人物介绍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中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之一。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书法家、政治家。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1944年写《甲申三百年祭》。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