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石榴》原文及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郭沫若 石榴 赏析 原文

管理员

摘要:

郭沫若《石榴》原文及赏析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郭沫若《石榴》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五月过了……

郭沫若《石榴》原文及赏析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郭沫若《石榴》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①,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②,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③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认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丁东草(三章)》之三,作于1942年10月31日,载1943年2月15日《文艺生活》月刊第3卷第四期)

  郭沫若《石榴》赏析

  〔描绘自然物的散文,有的有明显的象征或隐喻意味,有的则侧重于对自然物本身的生命力的赞颂,也寄托人的感情。郭沫若的这篇散文,短小精湛,仅五百字左右,却把石榴描绘得如此富有神韵和魅力,不愧为大手笔所出。〕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石榴开花,不是在百花争妍斗艳的春天,而是在农历五月太阳火焰般炙人的仲夏季节。作家喜欢夏天,称“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它能“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他更喜欢石榴,把石榴花喻为“夏季的心脏”。〔作家赞颂石榴,诗情般地描绘石榴,从中流溢着对整个自然界、对宇宙、对人的生命力的炽烈的感情。〕

  全文除开头一个自然段和末尾三个自然段外,中间部分(五个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作家运用多种手法动态地描绘石榴的树、花和果实。

  〔写石榴树的外形特征,用比较的手法。说它有“梅树的枝干”,“杨柳的叶子”,却“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兼“梅柳之长”而舍其短,笔墨简练而使石榴树的神态毕现。“风度”二字,把石榴人格化了。〕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石榴花自然成为描写的重点。先整体描写:橙红色的花在绿叶的映衬下,“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前者已是色彩缤纷,后者更是光华耀目,它可真是“夏季的心脏”啊!

  古人对石榴的整体描绘,有“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合香”(白居易:《石榴树》)的巧喻,可谓精妙。郭沫若知熟必避,另辟新径,从微观的角度对石榴花作精细的动态描绘,并辅以连珠般的妙喻:由“小茄形的骨朵”(浆果的雏形),“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众多的橙红色的浆果,好象“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在每个花瓶儿的顶端,“还精巧地插上了花”;接着是描绘由浆果到果实幻变:“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作家对石榴的动态描绘,自然、生动、形象、传神;其中种种比喻,新奇、精妙,充满诗情画意。他对石榴不怕夏季“炎阳的直射”的刚烈的品格刻画得既深刻、简括,又十分动情。到这里,已把石榴这“夏天的心脏”充分显现出来了。

  紧接着,作家笔峰一转,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石榴的果实的成熟:“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象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这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石榴,已经幻变成一个个唇红齿白、满脸含笑、通体晶莹、萌动着鲜活灵气的美丽仙子了。对于这样活鲜的石榴,怎能不使你“唾津潜溢”呢?

  生动传神的动态描绘和新颖贴切的妙喻,来自于对自然事物的精细观察和丰富而飞驰的创造性想象。而作家的神思妙笔,又根植于对所描绘的自然事物——石榴的真诚的爱。通过它,传达出作家对人生的热烈的追求。

  郭沫若

  (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19]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书法家、政治家。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35][38-39][42]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历史剧《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1944年写《甲申三百年祭》。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

  1978年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