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论诗文七绝六首》(选一首)鉴赏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郭沫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论诗文七绝六首》(选一首)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诗文七绝六首(选一首) 郭沫若 载道之文未可非,要看所载道何归。 果能……
郭沫若《论诗文七绝六首》(选一首)鉴赏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郭沫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论诗文七绝六首》(选一首)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诗文七绝六首(选一首)
郭沫若
载道之文未可非,要看所载道何归。
果能载得民为贵,此道千秋不可违。
组诗《论诗文七绝》,写于1948年9月,共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集中反映了郭沫若的文艺观。他在组诗《小序》中特别声明,说这些诗“统括着自己对文艺的看法。”郭沫若不仅是个杰出的诗人、戏剧家,而且是个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理论丰富、多样,多为个人创作经验的感受,且有独特的看法。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郭沫若,早期力主“自我表现”、“主情主义”,二十年代后期,又倡导“革命文学”。‘到了四十年代,又积极鼓吹“人民文艺观”。诗中鲜朋地体现了作者“民本主义粉的人民文艺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讲文之“道”,四句诗,连用三个“道”字,一个“道”字从始至终,贯穿全篇。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叙题意。“载道之文未可非,要:看所载道何归”是一层意思。
第一句,以“未可非”发问,第二句,以“道何归”作答。是说“文以载道”不可一概否定,要看载的什么道,是什么性质。“文所以载道也。”(周敦颐:《通书· 文辞》)认为文章是用以明道的。!(诗言志”(《尚书》),主张诗是表达志向,抒发个人感情的。所谓“‘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两种传统美学观点,对我国文学艺术都产生过很深的影响。诗人自注臼:“古人言‘文以载道,时贤一反旧说,力言‘诗言志’,对于载道之主张一概驳斥。但其实要看载者为何道,所言者为何志,不能一概相量也。”
诗的第二联,“果能载得民为贵,此道千秋不可违”。诗意紧接上联顺承而下,推向更深入一层。“民为贵”、“不可违”是对上联“未可非”、“道何归”的回答。“民为贵”是诗的中心题旨,“文以载道”好,“诗言志”好,最重要的内容是要以“民为贵”为根本。诗人写道:“楚辞满纸柑轩语,历代何人胜屈原”。他认为屈原的《楚辞》因采用民间形式,方育声韵,其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千古不衰,就是这个原因。古代诗人多诉民间疾苛采诗之官也广采民间歌谣。而秦汉以后,以司马相如、扬雄为代表的诗人却专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而失去优良传统。
所以诗人说,u文章尚合为人民,秦汉而还已失真”。郭沫若认为一种文艺形式即使开初来自民间,只要它脱离人民,专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馅媚统治者,也会变质的。他举元人杂剧为例说,“元室文章百代雄”,在“中国文学中为奇峰突起,因被压迫只能以市井为对象,故多用市井俗语,而其妙在于此。明室代元而后,上层所需又使执笔者有歌功烦德之路可走,于是剧曲也变了质。”他认为凡是人民大众所欢迎的作家,他们的艺术都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这就是说,不管是诗还是文,要是果真能以 “民为贵”为内容,那么,这样的“载道”不仅“未可非”,而且也是千秋万世都不能违背的。
这首诗在篇法结构上是严密的,起承转合运用自如,一环紧扣一环,丝丝入扣,符合律诗的一般规律。一、二两句顺承而下,首句用“未可非”起意,第二句提出 “道何归”把间题深发开去,但不急于作出回答,以启发读者思考问题,继续追间下去。第三句转抉,然而欲转未转,离而不离,以“果能”二字设问,明白点出诗的题旨“民为贵”。第四句关合,以“不可违”作了明确的回答,至此完成了全诗的思想意义。诗做得顺理成章,前后呼应,道理讲得很透澈,逻辑性也很强。句式对仗,语言简洁,明白易懂,也是该诗的一个特点。故此,虽为政论诗,读来却也生动,自然可喜,给人以知识和美的享受。
创作背景:
此诗是1962年3月作者在广州游华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时所作。1960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作者曾游览了西安,当时写过一首《秦俑》的四言诗,想写成《读随园诗话》那样的论诗七绝百首,结果没有完成,只写了三首就中断了。事隔一年半之后,旧情复萌,游衡山时乃补作若干首。选其一首。整体赏析“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七言律诗在唐朝以前,诗的对仗并不讲究,但到了唐代中期,在诗人上官仪的倡导下,诗的对仗逐渐工整起来。此诗就介绍了七言律诗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