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文天祥 零丁洋 教案

管理员

摘要: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精选9篇)  《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慷慨悲壮、气吞山歌。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 下文是有关这首诗的教学优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过零丁……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精选9篇)

  《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慷慨悲壮、气吞山歌。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 下文是有关这首诗的教学优秀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2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以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导入。

  活动2【活动】作者、背景简介

  文天祥,南宋诗人。

  (课件展示)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张弘范读后深受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

  活动3【活动】初读诗歌

  朗读、诗译

  师: 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歌

  (1、正音,2、押韵,3、韵脚“经”、“星”、“萍”、“丁”、“青”,4、节奏223,七言律师的特点)

  师:同学们是否能读懂这首诗呢?(关键字词的解释)

  起一经:四周星:寥落:荒凉冷落。指战争造成的残破景象。惶恐:惊慌恐惧。汗青:指史册。

  师:你们是如何翻译的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课件展示。)

  1.正确释字,诗意扩充。

  2.语言凝练、尽量押韵。

  师:请看老师给大家的示例。 (课件展示。)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诗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1: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2: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3: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齐读)

  师:我们在正确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学着用诗化的语言翻译了诗歌。这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朗读诗歌,在通过深入分析字词的深意来鉴赏诗歌。

  活动4【活动】研读诗歌

  1、师:请同学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事? 生: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生:“辛苦”、“寥落”。 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 (读得感情充沛,读出了一种凄楚的味道。

  2、师:诗歌的哪一联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联。 颔联、它用哪些意象来进行抒情?(饱含情感的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生:“柳絮”、“浮萍”。

  师:以比喻的方式(对偶)写国势和身世,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和身世的惨淡,那么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国破家亡的悲哀。 师: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 生:语调低沉,语速要慢。 师:你来试试。

  3、师:哪一联可以看出国家当时的形势险恶,个人境况危苦?找学生读颈联 师:有谁听出来了,这里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 生:惶恐滩、零丁洋。

  师:“说惶恐”、“叹零丁” 里面的“惶恐”和“零丁”只指地名吗? 生:不是。 师:那还指什么? 生:“说惶恐” 表示自己当时,对国家举步维艰的忧惧不安。 生:“叹零丁” 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深感孤苦零丁。 师:请大家朗读,读出这种“悲愤”! (学生读)“说惶恐”、“叹零丁” 应重读。

  4、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 (师生齐读尾联。) 师: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生:誓死报国的精神。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

  活动5【活动】小结及拓展

  《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慷慨悲壮、气吞山歌。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请同学们搜集整理。

  4、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5、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6、作业

  1、 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教学难点

  掌握品味鉴赏诗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其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尤为强烈。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也是一个中华民族饱受耻辱的朝代——皇帝被掳,都城被侵,国人被屠。耻辱的历史让我们痛心,但却也造就了一个个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许多爱国志士中的一位,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华彩诗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民族英雄,学习他的悲壮诗作,感受他的崇高人格。(出示课题)

  二走进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张弘范劝他写信招降在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背景简介

  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读诗

  1老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及感情。

  3指名读

  4小组读,理解诗意。

  五品诗

  从—————————————————————————————句,我想到了(运用什么修辞,写出了)—————————————————————————。

  例如:

  从首联我想到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期间经历了多少艰辛、无奈遗憾。

  方法:

  1、联系实际,体会真情。2发挥想象,感悟真情。

  六悟诗

  像文天祥一样的爱国英雄还有哪些?还有哪些名句是来赞扬人们的这种高尚情操的?

  板书:

  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发挥想象,感悟真情。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课型

  品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思路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 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六、课堂总结,学法引领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赏析: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在德淘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设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这是从国势一面说。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接下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前面“山河破碎”两句的补充,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前一句是追记过去。诗人于德淘年自赣州起兵,经惶恐滩北上,当时元军进逼临安,形势紧急。景炎二年(1277),诗人在江西战败,又经惶恐滩退往福建,这时国家局势已危在旦夕。因此,“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开头两句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三、四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是从横的方面着笔,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接下去五、六两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的补充,“惶恐滩”和 “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没有亲身的体验和出众的才华,大概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看出,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教学反思:

  如此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情,品味诗句妙处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满意,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反思一下,还是问题设计不够明确。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老师就是加以引导和评价,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硬要拉着学生走。学生会不会老师不管,还叫什么以学生为主?老师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学任务,关键要看学生会多少,这是评价一节课的唯一标准。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说话啰啰嗦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有时还抢话头,唯恐学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净的课堂语言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罪孽!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

  最后简单说说驾驭。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课堂,但是,你讲课时别人说话了,说明你没有驾驭住课堂;你讲课别人听不懂,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学生听明白了,你还在讲,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领着学生进入境界,学生理解,有收获,那才叫驾驭课堂。

  以上这几点我做的都不好,自当加倍努力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毛主席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二、朗读训练,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寥liáo哀āi

  戍shù戮lù衷zhōng

  戊wù戳chuō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三、分析这首诗。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习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学习《过零丁洋》(约分钟)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板书:《过零丁洋》文天祥)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清——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抗元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品味诗中感情充沛的语言

  4:体会本诗主旨,学习作者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 不屈不挠 无怨无悔

  颔联: 借用比喻 忧国忧民

  颈联: 借用双关 抒写感受

  尾联: 慷慨正义 舍生取义

  教学过程:

  导语: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习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一: 感知文本

  1;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诗歌

  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且标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释疑

  5:补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体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别说说故事对应哪些诗句,故事讲完,顺势引导背诵。

  二:质疑探究

  1:细读文本,结合文章大意,根据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欢————————,因为它表现了―――――――――。

  2:给大家留下5分钟时间思考。

  3:举手发言,交流意见,做好评价,及时点拨、追问。

  三:拓展延伸

  学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篇7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师: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都有谁吗?

  生:岳飞、文天祥、还有上个学期学到的辛弃疾也是吧!

  师:他们善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同学们请看题目,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生:“过零丁洋”就是路过零丁洋。

  师:仅仅是路过零丁洋吗?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释):不是的,文天祥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对啊,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的俘虏,他会做何感想呢?

  生:成为阶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难过,很痛苦。

  生:还有伤感与无奈。

  师:《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同学们来朗读诗歌,结合刚才对题目的理解,请你们读完后说说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

  生(读):朗读这首诗,应该读出无比沉痛的感情,还有一种深深的悲凉。

  师:哪些词语能体现出这种沉痛与悲凉呢?

  生:辛苦、寥落、破碎、浮沉、惶恐、零丁等都可以看出诗人的苦痛。

  师:试着用很沉痛的心情来读你们说到的这些词。(师领着读)同学们再来看一下,你们觉得整首诗都是这样的基调吗?

  生:不是,诗的尾联应该读出一种高亢激昂的感情,它与前三联不一样。

  师:那该如何来读呢?你们来试试。

  生(读)

  师:来比照一下,在朗读的时候,前三联运用的语调与尾联一样吗?

  生:不同。前三联的语调是低沉的下压的,尾联的语调应是高昂的上扬的。(再读)

  师:同学们再来听一下范读,听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范读是否与我们刚才的理解相吻合?再来听听范读有无瑕疵的地方?

  生(听完):范读与我们刚才的理解相吻合,只是听不出处理不好的地方。

  师:你们觉得范读的语气语调处理得完美无缺了吗?再来听一听,注意换气处。

  生:哦,“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中间过于紧促,应当将换气再迟缓一下。

  师:“紧促”说的到位而妥帖,非常好!我们就要有这种勇于质疑的精神,不迷信权威,就一定能有自己的收获。

  二、走进诗人,品读诗味

  师:你们了解文天祥吗?谁来说说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他是一个正气凛然的人;他是一个爱国的人;他是一个敢于抵抗的人。

  师:其实他最最本色的是怎样的人呢?同学们来学习诗的首联。首联里的哪两个词语能让我们了解到他的经历?

  生:“辛苦”,说明他的经历很坎坷。“干戈”,是指兵器,这里指战争,由这个词可以看出带兵打仗的经历。

  师(笑):“辛苦”确实能看出他经历坎坷与艰难,可是能看出他是做什么的吗?

  生(恍然大悟):不是辛苦,应该是“一经”,“一经”是指儒家著作,说明文天祥是个饱读诗书的人。

  师:所以嘛,他还是最最本色的读书人,他饱读诗书,参加科举,进而踏入仕途。可是他的仕途之路怎样呢?是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从此富贵荣华呢?

  生:他的仕途之路饱含着满腹的辛酸,哪有富贵之气啊!

  师:你们刚才说到“干戈”指的是他带兵打仗,结局如何呢?

  生:从“寥落”可以看出,他与元军苦战四年,并未能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

  师:是啊,所以诗句里透露着一种寒气袭人的清冷啊!我们由这两句还以看出什么呢?文天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国家,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师:他心中有自己的荣辱得失吗?这叫什么?

  生:他心中没有自己,装的是天下。这叫胸怀天下吧!

  师:我们具体来了解胸怀天下的文天祥。(出示文天祥的生平经历)接下来我们学习颔联。(生读)

  师:从字面上来看,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破碎的山河如同风中的柳絮,四下飘浮;自己的身世如同雨中的浮萍,时起时落。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样的表达有何效果?

  生:用了比喻。将国家与个人比作柳絮与浮萍,国家没了,自己无依无靠,很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孤苦无依。

  师:这里的“风”“雨”是怎样的风雨啊?能否在“风”和 “雨”的前面加个词语,再来渲染一下氛围呢?

  生:暴风骤雨;冷风冷雨;凄风苦雨。

  师:比较而言,哪个词语更适合一些?

  生:凄风苦雨。风雨的凄苦更加渲染出山河破碎的无限悲凉啊!

  师:颈联曾被人们视为这首诗的千古奇对,你们能说说它奇在哪里吗?

  生:对仗工整。

  (众笑):哪首诗不讲究对仗啊?

  师:再细细来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刚才你们说它对仗工整,“惶恐滩”对“零丁洋”,这两处是什么?

  生:这是两处地名。

  师:用词重复乃写作之大忌,你们想想,“惶恐”、“零丁”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同,前一个指地名,后一个则是诗人的心境和感受。

  师:那你们能说说这一联奇在什么地方吗?

  生:诗人将地名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巧妙地用在诗句当中,仿佛这两个地方就是诗人的写照,也有了与诗人一样的感情。

  师:虽然文天祥一生流离,苦不堪言,但他依然保持着大丈夫的情操,诗的尾联发出了怎样的呐喊?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气魄? (齐读)

  生:这两句诗是诗人精神的写照,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有着不屈的精神与气魄。

  师:有人说要以成败论英雄,作为将领,文天祥并未能挽救危亡的朝廷,你觉得他还是英雄吗?

  生:我们看重的,不是他的成败,而是他的精神与气节。他的气节证明着他就是英雄。

  师:说得好!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所为英雄,在于他的担当,在于他的精神,在于他的节操!所以,文天祥与他的诗歌始终光耀着千秋史册,他的精神让他永远不朽!

  师:文天祥的精神让人惊叹,你们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生:邓世昌、屈原、岳飞等都是。

  师:你们这是说的人还是事呢?在说明事例的时候,要将人与事结合起来。

  生:邓世昌与致远舰共存亡;岳飞誓死抗金;屈原宁死不屈投江而亡。

  三、运用比喻,进行仿写

  师:这首诗所表达的是国家的危急存亡与个人的坎坷遭际,可是诗人将二者融合起来,幻化成诗句的时候,却经过了细心的锤炼与精巧的构思。比如首联当中用一经指代读书的经历,用干戈指代残酷的战争;颔联里用比喻言说浮沉的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我们也来试一试,用比喻来言说某种情感。

  示例: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风中的柳絮,四下飘散,没有归依。

  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_______________

  生: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雨中的浮萍,起起落落,孤苦无依。

  生: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天空的孤雁,独自盘旋,没有温暖。

  生: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打碎的玻璃,支离破碎,难以愈合。

  师:让我们在《二泉映月》的伴奏中,齐读本诗,再次触摸文天祥的灵魂吧!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课标要求:

  古代诗词的学习在整个初中阶段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课标对古诗词诵读学习的要求是: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在评价上,则侧重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和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的能力。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二)教材地位:

  《过零丁洋》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在整册书中位于第三单元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慷慨正气”,所表现的是人的精神之美。《过零丁洋》正是表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所展现的对国家的责任和坦然面对死亡的豪情。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文天祥和有关文学常识,知道本诗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熟练默写,理解诗歌的意思。

  3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学习文天祥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品析,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对于诗歌的朗诵也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平时缺乏专门的训练,在朗诵的技巧和表现力上有很大的不足。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通过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要用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二)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线,以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情感为主要目标,共分五个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展示南宋末年的社会、政治、军事形势和文天祥的生平,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首先,学生自读诗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小组内自主解决。在读准字音基础上,试着去把握诗的情感,通过朗读边读边加以体会。教师可从重音、节奏、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初步体会情感,读懂诗意。

  (三)品读,读出情感。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品、赏析诗文:a、理解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内容;b、抓住关键字、词,体会所表达的情感;c、抓住典型的句子,领悟诗的意境之美(可从修辞、表现手法等入手);d、结合背景理解诗的深刻精神内涵。

  学生边读边在课本上作批注,并试着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小组内相互评价、纠正。

  在学生展示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边读边说,读中体情。如诗的前三联写了诗人一生的遭遇和国家、个人风雨飘摇、颠沛流离的境遇,重点抓住“风飘絮”“雨打萍”“惶恐”“零丁”等词加以体会,应该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读出诗人的悲愤和无奈;尾联表现了诗人为国牺牲、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应当用高亢、激昂的语气去读。读中有品,品读结合,在读中自主学习,加深对诗的理解、体会。

  (四)说读,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所了解的相关知识,说出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五)背读,小组内相互比赛,背诵全诗。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篇9

  说教材

  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说教法

  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说学法

  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提高思考能力。

  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运用。

  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有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说目标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理解对仗手法的运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说重点

  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所以把它定为重点。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之所在】

  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仗写法的特点和好处。

  (这是本文的特色,也正是通过这种手法的运用,才使得此文字工句整。也是律诗的特点之一。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所在。)

  说难点

  用比较式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

  理解名句的含义

  说过程

  一、导入(打出文字)

  在红军长征的时期,陈毅在大部队转移后,带领小股力量在梅山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包围,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突围很困难,他料想自己必定不能生还,于是写下绝笔诗《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明了他至死也要革命的决心。他的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不惧死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同样具有这种精神的伟大人物——文天祥。

  (导入语先用陈毅的事迹酝酿学生们的爱国情感,这样会利于学生理解诗文和诗文的主旨。)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历任湖南提督、知赣州。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渡江,他在知赣州任上组织抗元武装,奉诏率兵万人入围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敌酋伯颜,被拘至镇江。脱险后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被元重兵所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坚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作《过零丁洋》以明志。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达4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后在菜市口从容就义。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理解诗文和主旨)

  三、找感觉(指导朗读)

  1、学生浏览诗文,讨论需要解决的字有那几个?

  预设:干戈寥落(gān gē liáo luò)

  (此环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师范读或听录音或采用多媒体配音朗读。

  (此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景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感情、重读音节等方面。

  节奏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生自由朗读。

  (可以体会节奏和情感)

  5、指生朗读,师生评议。

  6、全班齐读。

  四、品读诗文,品味诗意

  学生分四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求一个小组负责一联,进行质疑问答。

  预设:

  首联:此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那两件大事?请结合诗人的身世来理解。

  颔联:此联中的“风飘絮”“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个比喻了什么?

  颈联: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尾联:此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环节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可以充分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达到新课标之要求,完成育人之目的。)

  五、归纳总结诗意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两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此环节让学生对诗情、诗意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

  六、带着感情再次读诗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体会、品味诗文,理解诗文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语文情怀,爱国情怀。进而为下面体会主题环节打下基础。)

  七、名句欣赏,体会主题

  打出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略)

  八、拓展延伸,走进历史

  请同学们写出积累的与爱国有关的古今故事或诗词,然后交流,最后请同学发言。

  预设:

  故事: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

  苏武执汉节在北海牧羊19年。

  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于风波亭上。

  陆游临死不忘国家统一。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慷慨就义也不说出共产党人下落。

  诗句: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此环节可以检验同学们的日常积累。让他们感觉到学有可用,积有可用。从而激发他们日常自主学习的情感,进而培养他们勤学习,勤积累的好习惯。)

  九、本课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文天祥的精神气节更加震撼我们的内心。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在我们今天和平繁荣的时代,同学们依然要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让爱国的旋律永远回荡在我们的生活中。

  (进一步激发、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十、作业

  必做:背诵并默写诗文。

  (此环节可以充实学生们的知识宝库,使他们的仓库更充实,知识更丰富。)

  选做(有兴趣的同学可做):简要说一下诗人巧妙神奇的艺术构思。

  (此环节可以激发语文素养更高的学生去探究诗文的艺术成就。)

  说板书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首联:叙事;明经入仕、“勤王”

  颔联:比喻;凄苦的心情、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颈联:对仗;双关

  尾联:名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