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后感(通用24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富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富论读后感 篇1 第一次看到《国富论》这本书,只看了第一章……
国富论读后感(通用24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富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富论读后感 篇1
第一次看到《国富论》这本书,只看了第一章的论分工,身受震撼。相恨见晚。200多年前就有这思想,使我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影响人类文化100本之一果然名不虚传。原来我们现在所学的很多内容几百年前西方就有了。以前看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价值劳动市场的一些概念,对马克思真是佩服。呵呵。原来很多的思想在《国富论》里就已经提出来了。我想马克思是吸收了亚当-斯密的思想。
17世纪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亚当-斯密写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社会,步入了现代社会。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双手及简单的工具劳作,生产力非常极其低下。整个社会发展及生活节奏非常缓慢,而人的思想相对也是呆滞不前。
第一次工业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才有比较现代的工具。如火车,轮船,蒸汽抽水
机等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大批的工厂开始出现。至此世界的发展节奏明显加快,大踏步的发展。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进步,也才有牛顿等那个年代的很多伟大人物。
亚当-斯密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就在这大背景下产生了,他的观点跟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相当大的影响。所谓生为逢时。
自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其当时的思想水平及生产率远远高于其他各国。综合国力无人能敌。也难怪称日不落帝国。单纯的说英国的财富完全建立在掠夺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础之上,那是片面的。
那时候我们的中国呢?正是清朝,谈不上发明。满族是在草原靠骑射的一个民族,相对的起知识很原始。偶想那时候他们觉的马是的交通运输工具了,有马就够用了。虽然发明了火药也有火炮,这只单单在军事上单纯占有一些优势,但是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是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
国富论读后感 篇2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6秒,在朦胧的烟雾中,在千万同胞的期待中,我国的第一艘宇宙飞船终于成功发射。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又向未来近了一步,也更向科技发展的新时代更近了一步。
17年后的一天,我正坐在舒服的沙发上,专心致志的看着手中的这本《国富论》,竟情不自禁地把它与祖国的复兴之路结合起来。
开《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专着。这本专着共为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程做了系统的描述,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从《国富论》中文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自由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十分重大的。
在我国的今天,脱离了计划经济也不过三十年,与英国将近三百年的自由经济意识还无法相比,东部开放的海城市还好,西部地区则明显的体现出落后,不但经济落后,思想也落后,表现命令不到绝对不作为的慵懒心态,与沿海开放区的那种创新思想大相径庭,这也是西部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所以思想不自由,不主动,就会落后。有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难以创新的国家,可是少年强,国则强,少年弱,国则弱。中国没有因为别人的评论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梦。因为它深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就会成功。就算失败了也要再爬起来,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梦。就好像每个人都可以仰望星空,心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更加丰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灿烂的中国。
国富论读后感 篇3
刚好这个五一节值班,我空暇时间读完这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国富论》全称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于1776年,距今已经245年了,该书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基础理论,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其影响就不说了,简单说说我自己的收获吧!
首先看一下百度百科的总结:《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同时,人也是理性的,人们能在个人经济活动中获取最大的个人利益。如果这些经济活动不受干预,那么经由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能推进公众利益。总结的比较精炼。
我个人留下印象的是几个概念:
1,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出现,市场越大才能支撑越细化的分工,这个就和现在大城市更多机会的现象对应上了,比如你专心唱歌、跳舞、乃至编程、研究核弹等等,你做的越专业越精细越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因为简单来说所有人工作的产出都是产品,不管是完整的部分的外在的内在的,只有你的产品有人买单,你才能拿到货币来支付其他生活消费等各种所需。如果你将来想要做一份十分专业化的工作,那就必须在大城市,同样如果你要做一项小众化的生意,那也是只能在大城市。反过来说,也就是越大的城市拥有的产品或服务(比如教育、医疗、娱乐)越专业化越高水准。很简单的道理,解释了我对大城市的向往。
2、交通越便利,产品成本越低,市场越大。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注意在新的交通方式即高铁的快速发展下那些新的交通枢纽城市的发展潜力,城市如此,社区也是如此,买房子的时候注意交通线即地铁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读《国富论》的一点感悟吧。
国富论读后感 篇4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写怎样的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家富强。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学者对世界的超强洞察力,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强大,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全书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内容分别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论政治经济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在这看似烦闷的标题下的内容却生趣动人。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在开篇就举的那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
这是亚当斯密在《论分工》里面的例子。就是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比喻,他就像一个经验炉火纯。
国富论读后感 篇5
终于读完了影响世界历史的名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因为担心读不下去,才选择了彩绘精读版,相对来说容易很多,虽然如此还是粗浅了解,若要深读还需要结合日后的不断结合理解生活和不断扩宽知识面,不断深入学习经济学原理和社会学原理。
《国富论》出版至今有二百多年,作者亚当斯密英国人,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其中的基本观点仍旧被当代人所接受认可。
基本内容和观点:劳动发展奠定了富足的基础,同时也产生了社会分工,引起了交换,交换的频繁发生,促使货币的诞生。尊重自然规律,善用自然资源,重视劳动,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克制贪婪,消灭懒惰,建立平等、自由、开放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国民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富强走向共同富裕。
国家政策必须以市场参与主体,投资者建立平等、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在不违背社会伦理的道德前提下,让参与主体自由投资、自由生产、自由交易,国家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职能便是保障市场秩序的合法、公平与公正。
国家在保障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要的经费来源:税收和国债。
国富论的现实思考:劳动、需求、货币、供应链与需求环,影响交易发生的诸多要素中,文化和价值认可对交易的影响?
《国富论》揭示了人类现代经济生活的本质规律,审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类和地球的关系。
国富论读后感 篇6
《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其对经济学研究中的贡献可见一斑,上学时觉得亚当·斯密在书中提出的经济学论断成为经典沿用至今令人折服,工作后回顾觉得作者在经济学观点背后娓娓道来的人生道理其实更为受用。一本书就是这样,常读常新,在不同的阶段读同一本感触也有所不同,更别有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乐趣。
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成年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所显现出来的十分不同的才能,在非常多的场合,与其说是劳动分工的因素,不如说是劳动分工的后果”在谈到劳动分工时,亚当·斯密标新立异,他不认为是人的特长决定了职业,而是所从事的职业造就了人的专长,这和我们现今推崇的工匠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精益求精,作为青年员工更要如此,在日常工作中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不断积累经验,更好的服务客户。
重视自我培养,提升职业素养。亚当·斯密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时把社会所有居民或者成员获得的有用才能看作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在我看来学习的形式很多,作为青年员工,不断学习新的业务技能,时时更新存款、理财、代销产品等多种产品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扩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眼界,这些都是学习的体现,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运用到工作中运用到为客户服务中,才是真正的学有所成。
走出舒适范围,敢于挑战自我。通过亚当·斯密在书中列举的实例不难看出,不管是在城乡改革、贸易改革还是产业结构的改革过程中,都存在着巨大的阻力,阻力有时来源于既得利益团体,但更大的阻碍其实是既定路径对于人们思维的固化作用。线上金融服务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顺应金融改革、运用大数据、着力推进手机银行的使用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对于青年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专业技能、操作流程、服务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做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突破,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去探索、去创造!
国富论读后感 篇7
翻读《国富论》,最让我触动的就是思想的力量,诚如作者提到,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但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每一点进步可以推动技术,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比如分工的概念,亚当·斯密举了扣针制造业的例子: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做出来的数量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做完全部工序的多的多。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对亚当·斯密个人思想的力量钦佩不已,他在1773年也就是242年前系统提出了分工这个概念。其实,分工这个概念在亚当·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经无意识存在,只是没有系统的科学提出分工的概念,而现在在社会的各个组织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说,分工改变了世界。分工的优点很多,包括,可以增加劳动者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节约一个人由一道工序转到另外一道工序的时间,减少管理压力;更容易促使劳动发明促进自己简化工序的发明。因此,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思想,从而导致现代社会有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等有组织的分工。
可以说,分工在现代社会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有了进步的思想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各行各业都在各自领域内创造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当代一个国家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与科学技术,而其中思想是第一位的。由此,我联想起李总理今天上半年的6次国内考察,涉及国有企业、创业大街、金融机构、社区、国家部委等,多次提及“创新”、“改革”、“互联网+”,这些词的提出,可以说,都和总理对当前“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紧密相关,而这些思考的落实则需要各行各业的人站在行业发展的至高点,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在行业内发挥各自的智慧和创造力才有可能实现,因为没有智力资本、文化思想的支撑,大到一个国家,一个行业,小到一个单位,只会大而不强,无法引领发展潮流,无法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国富论读后感 篇8
《国富论》是一本怎样的书呢?雅各布·维纳曾指出,“好的教科书的功绩在于对理论的综述、生动相详实的说明,以及把仅有学者才能明白的材料以简明易懂又系统化的方式进行重新表达。”按照这种定义,加文·肯尼迪认为:《国富论》不是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也不是现代经济学家心目中的那样经济学理论著作。
《国富论》的全称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它是以英国为案例的个案研究,体现的是亚当·斯密的世界观在更为宏大的历史上的应用,如:是什么原因使得英国经济在缓慢而稳定的增长中出现了持续改善的迹象;如果改变了对待同邻国和北美殖民地的国际贸易问题的政治立场,英国经济能够好到什么程度;与此相比较,是什么妨碍了它,使它不能做得更好,等等。
《国富论》有五编构成。在第一编和第二编中,亚当·斯密追踪了社会从人类最“粗野”的时代(狩猎时代,以北美的印第安人部落为代表),最终发展到“商业”时代(经过劳动分工获得发展,而劳动分工实际上是由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商品交易”这一习性引发的)历史情形,这是亚当·斯密阐述政治经济学时的主要特特征。他解释了市场的基本活动,解释了货币的演化如何促进了已存在的交换方式(并在必须的时间地点促进了被市场程度所限制的劳动分工),解释了那些商业合作维持生计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解释了他们分享共同劳动所得的不一样方法。
《国富论》的中间部分(第三编和第四编)篇幅较长。亚当·斯密批评了一些错误观念并将其概括为“重商主义的政治经济思想”,并说明了它如何扭曲、妨碍和阻挠了本来能够实现的增长,从而减缓了繁荣富裕的传播,让社会,尤其是社会中最贫困的人付出了实实在在的代价。
《国富论》的最终一个部分(第五编)探索了什么样的政府行为和政府干预(如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还有维护君主尊严等)适合于激发经济的增长,其中包括对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和宗教机构进行投资,以及设计何时的税收体系。
《国富论》总体上强调的是经济增长的问题。
国富论读后感 篇9
在寒假我阅读了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对其中的很多论述颇有感触。在阅读的过程中,启发了我的思想,学会了很多经济学的知识,对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不足之处有了更多的认识,并且对共产主义的优越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受益匪浅。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现象。茅于轼先生曾举《镜花园》里君子国里的故事加以说明人的利己行为。
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
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己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况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
只听隶卒又说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道。试问哪个腹中无盘算,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谈了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哪里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路过两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的商业交换中,买方和卖方通过讨价还价,最终会达成协议。而在君子国这个人人为他的社会里,讨价还价根本不可能存在。小说不得不借助两个过路老翁来调解矛盾。这里包含着一个极为重要的道理:以自利为目的谈判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同意的均衡点。所以利己是可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利他则是一个纠纷不断的社会。从动态的变化来看,它最终必定转变为“小人国”。因为君子国是最适合于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当君子们吵得不可开交时,“小人”跑来用使君子吃亏自己得利的办法解决了矛盾。长此以往,君子国将消失,被“小人”国替代。从这一点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大幸。借用茅于轼先生有趣的例子,我们容易理解亚当·斯密的理论为何是建立在人性自利的基础之上了,只有人人自利,交易双方才能有均衡点,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结合《国富论》的论述,我不禁思考,既然人人都是自私的,那么我们如何实现高度公有化的共产主义社会呢?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人性有自私的一面,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如果能保证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资储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能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人人转而追求各自的理想,如果政府再加以引导,使得人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的话,社会的分工会更加完善,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人人和睦相处,阶级分化消失,共产主义的实现也就不难想象了。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正是利己之心,能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进而将之转化为一种崇高的理想的话,共产主义的未来也就遥遥可期了。
国富论读后感 篇10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初版于1776年,作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偶然发现,该书出版的同一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从历史的角度看,1776年可谓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跨步之年,自由、民主、商业社会发展的文明结晶通过两本划时代的书籍和声明宣扬到了整个欧洲和北美大陆。而具有历史蕴意的是,《国富论》所面世的时代,恰恰是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认为的“世界时间”钟摆离开中国的时间(彼时中国应处于大清帝国乾隆治下的“所谓辉煌盛世”),这既是一种时间上的巧合,也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站在今天回首两个世纪前的全球文明中心的变迁历程,以及回顾东西方两种文明在随后的200余年所经历的碰撞,更让人感到唏嘘不已。
重新将焦点回到《国富论》一书。全书分为五篇,从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分析到资产的划分和积累,从不同国家的财富发展到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再到对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探讨,斯密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通过其所闻所思,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和分析。从现实出发,在查阅大量资料后,斯密研究比较剖析出一条符合富民与富国发展规律的道路。因此《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真正开始作为一门严谨的社会科学的诞生。
诚然,当下再看此书,斯密所提出的部分观点和理论已被一代代“后浪”经济学家所延伸甚至突破,但如果说站在18世纪的角度看待此书,那么我认为这应该是一本能让人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去翻阅的经济学圣经。不仅如此,《国富论》不应仅仅被视作一本经济学类的巨著,更应该被视作当时那个时代人类社会制度、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孕育出的智慧文明资产。彼时“日不落”帝国的繁荣,依我看,自然有人民勤劳的财富创造能力,但更离不开英国当时社会所运行的机制。事实上,也正是有了底层机制的确立,繁荣才有可能到来。那么,时隔240年后的今天,人类发展历史已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那么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又应该怎样形成属于这个时代的智慧资产?
对于中国而言,这个问题更为特别。在《国富论》出版后的240余年里,“沉睡的东方巨龙”历经列强炮火的唤醒、先进思想的启蒙,是否在今天做好了迎接“世界时间”的钟摆重回东方的准备?这一切,才应该是中国青年“后浪”所应该思考的。继承着斯密等前辈所留下的精神文明,结合着中国本身令人惊讶的经济发展体量和动能,新时代新阶段的富国富民之路,也理应留下属于中国人书写的印记。
国富论读后感 篇11
这本书买来一年多了,断断续续的看,至前几天次才看完主要部分。实在惭愧,既没有一气呵成的毅力,也没有成段自由的时间。可是,这本书给我还是很有收获,却不仅仅在于是对经济学理解。
朱光潜在《谈读书》里说,要学某门学问,这门学科的经典就不得不读,譬如学经济就得看斯密《国富论》,如今我看完这本书的主体部分,发现这真是不太恰当,关于《国富论》,我至少能够提出这么几点:
1、斯密的经济理论是基于一种几乎完全开放的自由经济体制,而当今世界完全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几乎没有,中国更是如此,大型国企占了重要领域的大部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相当之大。在此不谈论这两种体制孰优孰劣,可是斯密的理论与现实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社会体制。
2、社会形态不一样。斯密的时代大约是18世纪,当时欧洲以农为主,工业革命正在起步,制造业刚刚兴起,而各种科技产业几乎没有,当时社会阶层大约是地主阶级,工人农民(劳务)阶级,资产阶级,以及贵族官僚阶级(我感觉斯密属于这个阶级),而此刻地主阶级已经没有了,而工薪阶级却很多存在,社会形态已不一致了。
3、背景的不一样,导致理解较为费力。斯密常常以英国地区,城市,还有英国古老的货币单位为例,由于缺乏对此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深刻。
4、由于本书成书较早,许多书中经过精细论述而提出的结论早已被之后的历史所证伪,有些而此刻已成为常识,比如关于货币性质,作者仍然很多论述,显得冗杂而烦乱。或许《国富论》在世界经济历史上意义确实难有后者,可是本书作为两百多年后的之后者学习,显然已不太适合,以往经典未必此刻适宜。
当然经过本书还是了解到了许多的经济学知识,异常是经济学的那种推理,我想这应当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比如论述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比如论述劳动产物的阶级分配,比如资产的划分。
基本看完这本书,对于以后选什么样的书,对于经典,对于权威的推荐,我感觉更能理性的去选择了,经典未必适合,权威未必正确。或许一本书某人觉得读了醍醐灌顶,另一个人读了却毫无感觉,读什么书,为何而读?自我才是主体。别人的感受能够交流,却不能复制。
但我还是依然深信,书里包含了别人数十年的经验,或者包含了前人数十年的艰苦探索所得理论技术,如此方便易得,不拿岂不太可惜。所以我坚信着读书的力量,坚信努力的力量。
国富论读后感 篇12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我觉得它有点难读,在图书馆借书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地看了一遍,就据此写下自己的一点浅见。
《国富论》共分五篇。亚当·斯密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替转折时期,他为新的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大声呐喊,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肆意攻击。然而,他的劳动价值论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的作用,他的经济思想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他的学说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成长。有著名经济学家对作者亚当·斯密给过一个概括性的评述——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作为以电子商务为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读一读这本惊世之作,了解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成长。
研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 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
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
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藏书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我认为,这是一本主张个人自由竞争,在经济学中起着启明灯和导航灯的重要巨著,是对当代及现代有重要影响的百科全书!
国富论读后感 篇13
《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一直以来,对于这样专业而高深的书籍是敬而远之的,这一次,在推荐的书目中,我首次拿起它并阅读其中对于经济学的深刻分析,颇多感慨。
这本书产生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 展 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亚当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这并不难理解,国家财富的增加有利于个人工资的提高,而个人工资的提高必然大大刺激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为社会财富的增加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亚当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的确,温饱问题如果都仅能勉强满足,那么多余的消费根本就是妄想,因为,社会的发展和推动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唯有最大限度的调动大家的消费欲望,才能为社会财富的`增加提供长期的保障。
亚当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因此,借款也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如果仅仅是为消费而借贷,这样只会助长社会的不良风气,也会让富有的人丧失信心,最终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是多方面的,经济的运行更是错综复杂,我们需要从中慢慢去发现并寻找其中的规律,通过高度的总结来让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我们的路还很漫长,希望国家也能更好地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国富论读后感 篇14
该书由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并被誉为“经济学圣经”,虽不能拜读到原著,但通过译本的阅读我还是对《国富论》有了点皮毛的认识,现在就以自己感受较深的一方面记录一下对其的感悟。
或许有人会说, 《国富论》之所以能收到如此热烈的追捧,是人性本身的私利引起的,大家认为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经济,而经济的出发点就是利己心,但我要说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是人性的一面,也是一种自然表现,而《国富论》能够经久不衰,更因为其内容的超前和作者恰到好处的遇见以及大胆的猜想。
在论分工一节中,他提到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级生产力指向或应用所体现出来的技能、熟练性斗士分工的结果,并用一个简明的制针业例子完美的诠释了它。大家都知道针是个极小的东西,但其制造工序其实是非常繁杂的,如果只是由一个人将整套流程做下去的话效率只是十个人分开每个工序完成的十二分之一,同同是一样的技术工人,因为分工合理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却差那么远。
在亚当的分析中,原因有三:其一,一个人特定做某一种活后,熟练程度会相应提高,效率自然就高 了;其二,省去了工人从一个工作转到另一个工作花费的时间,这个很好理解了,当一个人转入到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中,肯定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融入;其三,当工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一个工序中,就会激发他的潜力,创造出提升工作效率的辅助工具。以上论述清晰的阐明了分工之于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其实跟我们平时生活工作中互相合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个人如果都是单独作战的话,效率也会低的可怜,大家都各自为营的话就有可能被人家各个击破,但只要联合在一起的话就会实现一种蜕变,不同的人在各个领域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大家如果团结起来互相填补各自的漏洞,就将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共同体,这其中欧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这么多个国家联合起来发展,互相支援各自的困顿,各自分工合作,将自己的优势项目全力的发展,并补给给他国,而自己的劣势也由其他国家来支援,在短短的时间内再一次的崛起,成为了叫板世界的共同体,这不正好体现了分工合作的强大魔力?
尤为惊人的是,亚当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想到了这样的局面,他清楚的认识到,每个人都很自私,都为利益着想,但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聪明的人都会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团结合作、各自分工发展自己的优势,借用别人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是大自然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东西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国富论读后感 篇15
读《国富论》完全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作为一名根正苗红的共青团员对国家如何富强十分感兴趣。但是,后来发现《国富论》是一部关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著作,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仅有部分的指导作用。
《国富论》全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一书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前人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第一次作出了较为系统,详细的阐述。一经出版,不仅在英国当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还在欧洲和美洲大陆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书中的理论和观点被当时的学者奉为真理。
“看不见的手”是《国富论》中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它的局限性在历史中不断发生的资产阶级经济危机显现出来。于是,曾经有一段时间,这一观点被世人全盘否定,甚至有人认为“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都是“对私有制的公然辩”。所幸的是,现在的我们已经认可了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并运用在市场经济中。人的利己性在“看不见的手”的驱动下发展市场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不能完全忽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但同时也要注意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而不是斯密所说的完全放任自由。
《国富论》中许多观点我都曾在经济学课堂中学过,所以读起来并没有太过晦涩难懂。亚当·斯密以罗马帝国崩溃后的经济兴起为例论诉了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在商业和生产技术不够发达的农业社会时,农村先于城市发展是必然需求。因为农村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原料来源,城市的发展绝不能超过农村所能支持的最大限度。可是,自从罗马帝国崩溃后,农民的利益被削减,农业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自由市民的制度应运而生,并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工商业化为农村土地改革提供了动力,使得社会经济能够得以持续发展。如果国家的富裕是通过土地的改革实现,那么,国家就会长久地拥有该财富。
《国富论》对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运用其理论时,要联系中国的实际国情,而不是盲目地去运用。根据书中的劳动分工理论,中国应该加强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分工和专业化越是精细,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就会越高。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国际分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生产精细化产品,减少附加值低的产品出口比例,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作为当代中国的金融学学子,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读此书,了解增加国民财富的方法,并且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思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添砖加瓦。
国富论读后感 篇16
亚当·斯密《国富论》,被称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全书共分为五卷。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本书共分为五篇,在读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物自然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时,总能看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影子。价格的生成、度量,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是每一种经济学说的核心理论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但他并没有将这种关系定量。在《国富论》中,价格就像一个风筝,通过纤细的线牵在“劳动”手上。亚当·斯密还给价格提供了一个参照物——谷物价格。与此相比,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为价格“松绑”使风筝变成一只鸟。
本书有关金属货币价值变动和纸币的部分是我最混乱的部分。我对金银矿藏的开发导致货币大量涌入市场、金银兑换比例与实际价值的矛盾、纸币的发行等等的影响与后果并没有理清头绪。只是隐约觉得货币的发展演变是一种价格与价值的“离心运动”并愈行愈远。方便、快捷的代价是波动和变数。将商品与货币,价值与价格连接在一起的越来越是一种“信任”、“共识”,对国家权威,对长久以来形成的游戏规则。这种“信任”、“共识”带有一种全民博弈的色彩,不知是实是虚,像一个只知开始和结局,过程藏在黑箱里的游戏,不知道“可控”与“失控”的界限在哪里。
在亚当·斯密看来,劳动分工是国民经济增加的重要因素。在机器大生产的年代,实行规范的劳动分工和生产流水操作,给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的极大提高,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对现在的经济来说,劳动分工更是显而易见。亚当·斯密能够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发现这一秘密,可见他超强的洞察力!
亚当斯密着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严谨而详实的论证了国家财富。在这里,他强调的是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一国财富的重中之重。而结合我们国家而言,更能充分证明这一观点。2010年我国的净出口贸易近3万亿,占全球的10%。外汇储备更是达到了28473.38亿美元,如今,我国外汇储备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强大的进出口贸易,不仅增加了国家财富,更使得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得到增加。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全球的经济的影响更是巨大。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诞生,可以说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前进的障碍!也许,一个国家正处于转型时,他需要一种强有力的支撑,而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体系,正是这种强有力的力量,他得到了资产阶级的认同。英国走在了世界大变革的前列,自由经济体系不仅使英国发生了巨变,而且也推动了一个时代经济的大繁荣!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由此形成。亚当·斯密《国富论》,让我们看到作者对世界经济的深入思考,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不读《资本论》,就不会知道社会主义,那么同样,我们不读《国富论》,就不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
国富论读后感 篇17
一次听说《国富论》,是在初中历史课上。我从课本上了解到,《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当时的英国正处于思想启蒙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发生,使用蒸汽动力机械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工厂正在逐步替代手工工厂,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流行一时的商业体系限制政策还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处于幼年状态的资本主义迫切需要从经济哲学、市场机制理论、自由贸易理论、国家职能理论等根基着手,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构建一个全新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富论》便诞生于这一重要时期。它被认为是一部奠定了现代经济研究基础的伟大著作,备受不同流派学者的推崇,当时的英国政府官员甚至以自称“斯密的弟子”为荣。看到这本书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我不禁萌生出了想要亲自拜读一遍的想法,可是当我在图书馆找到它时,我却打了退堂鼓,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厚了。我国目前的初高中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并不允许我拿出大量时间来读与考试无关的书籍,我只好先将这个想法搁置一旁。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经是一名积极向党支部靠拢的大三学生了。恰逢学校推行“读一百本经典”活动,加之寒假也没什么事,我抓住这次机会将《国富论》细细读了一遍。《国富论》这本书系统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书中总结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进行了系统描述。其经济思想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利己行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完善了整个社会的福利;二是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它对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作了分析、比较和批判。考察了不正确的政策主张和学说怎样妨碍国民财富的增长,实际上进一步论证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亚当?斯密发现的经济规律如同牛顿的经典力学定律,其“看不见的手”的经济原理就是经济学领域的“牛顿定律”,可以说,它是支撑西方经济学的基石。
《国富论》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一个人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为我们增加国民收入水平指出了一条明路。一部苹果手机卖几百美元,中国装配工人只能拿其中的几美元,零件制造商只能拿几十美元,而苹果公司即没有提供原料也没有组织生产却能够拿走绝大部分利润。看待这个事实,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结为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剥削压榨。我们应该认识到,收入分配取决于劳动创造的价值。中国一条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们工作了一天,装配了一千部手机,他们能获得的报酬绝不会高于他们装配这一千部手机的劳动的价值;而一个苹果公司的员工工作了一天,写了一个补丁,修补了系统的一处漏洞,应用于全球千万部苹果手机,他的劳动为用户预防了难以估量的损失,难道他不理应获得比装配工人高得多的报酬吗。所以,我们要潜心科研,占据行业中高端位置,从低端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让自己的劳动价值得到提升,这才是提升国民收入水平,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国富论》虽然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不能否认,它毕竟是一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其中的一些理念我们不能照单全收。《国富论》中提倡分工、重视教育,这都是我国所认可并大力推行的,但它所描述的政府职责、提倡的自由放任政策却有待商榷。《国富论》认为,政府主要的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并“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这些的确是政府的职责,但却远远不是政府的全部职责。《国富论》主张将生产调节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但它没有看到市场的盲目性。比如说,今年的蒜卖的价钱很好,大家一看,第二年都去种蒜,这势必会导致第二年市场中蒜的数量饱和,只会导致蒜价狠跌,所有人都亏的血本无归。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信息没能及时传递导致的。政府作为管理者,其较市场中的参与者而言具有获取信息的天然优势,若政府出手及时在宏观层面上对生产进行调控,定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悲剧。
国富论读后感 篇18
寒假期间,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作为18世纪的经济学家,他的《国富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他说的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现在的我看来,了解到了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也可以从历史背景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矛盾。
只看了第一章的论分工,深受震撼!200多年前就对社会协作的规律及其意义有着深刻的洞悉,使我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17世纪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社会,步入了现代社会。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双手及简单的工具劳作,生产力非常极其低下,整个社会发展及生活节奏非常缓慢,而人的思想相对也是呆滞不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不少先进工具。如火车,轮船,蒸汽抽水机等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大批的工厂开始出现。至此世界的发展节奏明显加快,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进步,那个年代也出现了诸如牛顿这样的很多伟大人物。亚当—斯密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就在这大背景下产生了,他的观点深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可谓生逢其时。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打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安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人员在操作。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做出来的数量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做完全部工序的数量。最后的精炼总结: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但是在现代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浪潮下,这种思想是否还能适应如今的个性化需求尚待观察。
再接下来就是对货币和商品价格的探讨。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一定,变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货币衡量。
《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这对指导现在的国民经济任然有效。
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出: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进步都可以推动技术,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亚当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国富论读后感 篇19
为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提高理论高度与深度,为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利用寒假时间阅读了《国富论》,产生了一些思想感悟。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要研究什么是财富和如何增加财富的,即如何富国裕民的。它从国富论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以后的经济学家把斯密的思想简单地概括为三点:第一,追求财富增加是每个人和社会的目标;第二,利己是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即人是经济人;第三,市场上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把个人利己的行为引导向有利于整个社会,即经济中的自由放任。这是现代人对斯密的理解,也是由古典经济学发展而来的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价值论的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给我一些感触,这个理论曾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也出现过,可见他们两个人的远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仍具有时代先进性,也是一般人所不能意识到的,其实,这个理论,最早的提出者还是亚当—斯密,他是站在资本主义的角度,提出了利润是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说简单了就是剥削劳动力,只有这样,资本家才能不断的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循环往复,使得那些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同样,一个国家富有的资本家多了,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开始飞速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整个国家就会积累大量财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资本多了,也就可以称霸世界了。
而马克思的价值论,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的,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上就是剥削劳动力,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使工人们的剩余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加班加点,使得资本家的腰包鼓了起来,而使工人们的利益越来越少,权利越来越小,马克思价值论的提出,主要就是为了让所有那些被资本家们压榨剥削的工人们,一致起来罢工反抗,改善这种不平等待遇,用无产阶级政权推翻这种资产阶级的恶习,让那些遭遇不平等待遇的工人们,重新获得应有的自由、权利和利益。
对于资本家过分剥削工人的无耻行为,历年来,都有人曾披露过,有记者采访过,有领导考察过,也有作家描述过。一方面,我很憎恨那些资本家,为了让自己积累更多的资本,就想方设法压榨工人,本来每个工人每天工作八个小时,结果资本家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让工人们工作十八个小时,工作时间延长了,但是工资依旧不变,这种超负荷劳动,换了谁都受不了,但是,工人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累死累活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感谢资本家,开办工厂,给许多无业游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不至于流落街头,饿死在荒山遍野。总的来说,资本家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考虑负面因素。我个人认为,资本家在追求自己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工人的感受,总不能压榨压榨,再压榨。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看,经济自由主义的含义和实质总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我们从斯密的生存时代背景可见一斑。斯密于1740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斯内尔奖学金,转赴牛津大学学习,据他后来回忆,他一跨入英格兰边界时就被富饶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农业所惊呆。同时,他甚至对食堂饭桌上摆着的大块牛肉出神,此时让经济自由进步和发展的想法就在他的心里萌芽了。可以说,斯密提出经济自由主义的原因离不开当时那个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代。他身处的年代恰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更替期,斯密自由开放的个性促使他有了支持经济自由开放的主张。他见证了时代的巨大变革,这使他坚信经济自由主义才能更好地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达到“富国裕民”的目标。在他于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时主张自由放任政策,同时对于瓦特制造蒸汽机大力支持等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自由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但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而是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点。而且这一点也绝非固定的一个最优点,二是随时代和具体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向不同的方向偏移。当现实经济生活偏向一端时,时代总是在呼唤一个伟大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家站在稍靠近另一端的方向予以牵引。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斯密就是那位伟大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家,提出了对经济发展自由放任的主张,事实证明在之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巨大的作用。
斯密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坚持,并不是无条件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在不同情况下存在各种不同的限定条件。例如,当涉及国家安全以及某些产业是个人无力或不愿经营时,政府干预就有其必要性。此外,保证社会正义、维持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是经济自由的基本前提。其二,斯密认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而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在《国富论》中,他指定了政府的三种职能,即保护国家、维护公正与秩序、提供公共工程。可见,斯密在极力宣扬其经济自由思想的同时,并没有一概地否定在特定领域里政府所具有特殊作用。作为经济学大师,他肯定意识到了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经济运行时是有一定盲目性的,市场绝不是万能的。尤其是他认为在出现有损于自然经济秩序时,应由政府出面干涉或经营。虽然这侵犯了人民天然的自由和权利,但如果少数人的自由危害了社会安全,就要受而且应受一切政府法律的制裁,无论政府是最民主的政府或是最专制的政府,都应该设立防火墙来抵御这种损害。在他看来,政府职能在于确保整个经济的自由发展而不必拘泥,这样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就避免了流入极端。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适应时代要求,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更为重要是,斯密在个人私欲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其重要而又有吸引力的粘合点,为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使他的理论不仅被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所热烈欢迎,还为后世开创了一个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影响不止一两代人。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大学生党员,我们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断发扬创新经济思想,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富论读后感 篇20
人们常说,1776年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美国独立,二是《国富论》诞生。领导美国独立运动的乔治华盛顿成了“美国之父”,发表《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成了“经济学之父”。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斯密和他的国富论的故事。
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的法夫镇,父亲是一位律师,在斯密还小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成了寡妇,因此斯密很小就与母亲关系密切,像牛顿,康德,尼采等伟大人物一样,斯密终身未娶,有人猜测斯密可能有恋母癖。斯密很小便表现出自言自语和爱思考的倾向,对于思想家来说,出神思考是他们的秉性。斯密就是这样一个爱思考的单身汉
《国富论》是一个综合体,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书。这本书的内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这本书的核心就是道德情操论中提出的利己主义观点,斯密有句名言:“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正是因为人在经济交往中追求各人利益,才导致了社会利益的产生,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人是自利的。尽管人类随时随地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协助,但仅靠他人的恩惠是不行的,他只能利用他人的利己心。因此,“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酒家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也就是说,自利并不可怕。作为一个自发的合作体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自私的个体在不知不觉间服务于社会利益。
斯密然后论述了他的分工理论,斯密曾亲自参观过扣针工场,在那里,他观察到:一个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劳动者,无论如何努力,一天也生产不了20枚扣针。但有了分工之后,经过前后18道工序,每人每天就可以生产48000枚扣针。在斯密眼中,分工理论是一个神奇的魔杖,分工魔杖”的神奇就在于,分工使得劳动简单化、专门化,从而为机械的发明和使用创造了条件,斯密还沿着这个思路提到,可以存在某一个行业的人专门从事发明创造,这样就可以大大增进科学的内容。现代社会手机,电脑等高科技含量东西的出现,无疑是对斯密理论的验证。
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斯密提出了市场限制分工理论,这在当时是一种创见,交换的范围,或者说市场的范围,会制约分工的程度,分工是由市场交换所产生的,所以分工的范围必然总是受到交换能力范围的限制。换言之,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当市场很小时,没有人能得到任何鼓励去专门从事一种职业,分工相应就会减少,
有了分工之后,商品的价值应如何衡量呢?斯密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想象两个东西,水和和钻石,“水”有很强的“使用价值”,但很多时候却分文不值;而“钻石”几乎没有“使用价值”,却常常费用高昂。斯密提出,自己用来衡量商品价值的是交换价值,而用来衡量的尺度就是劳动,等量的劳动,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于劳动者都有着同等的价值。所以,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最后,国富论的重中之重,就是其中蕴含的自然秩序的思想,自然秩序是法国重农主义者提出并被斯密继承的,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自然秩序”。人类面对这种秩序,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预,据说,魁奈的门徒麦尔西埃·德·拉·利维埃,曾被叶卡特琳娜女皇招去,咨询有关俄国制定一部新宪法的事。在详细论述了这项任务的最大困难和有关责任后,他扼要地提出意见说,女王要达到宪法的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切事情自然发展。女皇一听到这话,就把他打发走了。重农学派希望把立法的活动减低到最低限度,并认为“任何立法机构所能做的最有益的工作是废除无用的法规”。如果人类需要什么法规的话,那也只是大自然的不成文的法规,是自然的秩序,是自然界也是人类社会看不见的手,分工、竞争和自由,这就是斯密贡献给人类的伟大财富。这些观念造就了自由市场制度,斯密对“自由竞争”的看法,似乎显得过分乐观。他也没能亲眼目睹经济危机、失业、污染以及放纵的自由市场带来的一系列严重而深刻的问题。不过,这些问题更多地应该是后继们应该探讨的。《国富论》包含的智慧,无论如何都依然有着难以忽略的巨大价值。
国富论读后感 篇21
我也忙里偷闲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经济学鼻祖。
在书中,斯密首先阐述了他的劳动价值论。他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节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的物品。而劳动的生产率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是什么比例。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紧接着又论述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至于交换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主要源于人们的利己心,希望把自己不用的物品去换取别人的,对自己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换,那么就必须有交换的媒介。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
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书中还谈到了教育的重要。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得不到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总比让民众无知识,不受教育的好。这就是咱们教育学中的:教育直接的受益者是家庭,最终的受益者是国家。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靠有力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愈高,受教育愈多,越有公正的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对于教育的推动,实不可稍有疏忽和闪失。
写到这里,说一下昨天谈到的观点:未来就是城乡融合发展。但是就我们所知的甘肃乡村存在的现象基本就是老龄化空巢家庭。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供小孩读书,家里都是留守了在外面市场上基本没有劳动竞争力的60岁以上老人。即使现在甘肃基本都已经实现了路路通,路路硬。但是促使人们移居城市的主要原因就是更好的教育资源。
好的教育资源需要相应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或经济资本的支撑。官宦阶层有社会资本,但是这毕竟是极少一部分。中产阶级虽有有限的文化资本,但是对下一代有高于自己这一辈发展的期盼,学区房应运而生。
追本溯源,是孟母三迁。
但是对于这些年进城(地县级别)务工的普通大众(80后,90后)来讲,要想使下一代生活水平更高一点,只能去追寻经济资本。再追本溯源下去,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所致。再深究下去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存在即合理!
最后祝我们有诗有酒趁年华!
国富论读后感 篇22
本着对亚当·斯密的崇敬和对马克思的思想的好奇。我与这本书在历史的那一刻交汇。然而,翻开第一个章节——“分工”,一瞬间不禁不知所措,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分工有什么联系呢?随后,作者与我心有灵心犀一般的给我举了工人造针的例子完美的消除了我的疑惑——分工让劳工的劳动运用的熟练度,技巧和判断力得以提升,从使生产力得以改良。而生产力一词让我联想到政治书图片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横幅。一时间,我茅塞顿开,陷入了冥想。
回望历史长卷。公元前六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冶炼生铁;公元前50世纪,中国墨子提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的观点;公元三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块铁渗碳的制钢技术;公元11世纪,中国宋代沈括发明了用石油烟制墨,开创了石油作为化工原样的新篇章。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程。17世纪之前古老中国的科技独步天下。华夏的文明润泽四方。然而咱俩之后漫长的几个世纪,再难见到中国技术和中国科学家的身影。
朋友,你一定听说过蒙牛伊利吧,你或许也喝过蒙牛伊利的牛奶吧?不知你可曾关注过,那不起眼的包装纸,使牛奶得以保鲜。送至千家万户。但你可曾想过,这并不是我们的技术。以蒙牛为例,先前,蒙牛每卖出一瓶牛奶。就要将赚得利润的75%归为一家名为利乐的瑞士牛奶包装公司。垄断,从来不仅仅存在于高科技领域。
朋友,你知道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建造自己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吗?你或许听说过不久之前印巴空战,被美国关闭GPS的巴基斯坦战机的飞行员在GPS被切断后,迅速调整为北斗信号,并成功击败印度战机取得战争胜利。你或许听说过巴基斯坦成为第一批应用中国北斗的国家之一。我真挚的对巴基斯坦摆脱美国GPS的制约而感到兴奋。因为今天的他们像极了昨天的我们。而在那个没有GPS的替代品的时代,我们只能任人宰割。1993年美国无故指控中国“银河号”货轮,关闭货轮的GPS,迫使货船无法前进。船员们挨饿多日,多日才得以回家。那时的我们,虽有一腔热血却无能为力。
朋友,你一定听说过中兴和华为吧?芯片大量依赖美国的中兴,在美国的打压下不堪一击,至今苟延残喘。而投入巨额资金,花费将近20的时间设计芯片的华为在美国对华为在高端芯片代工方面的打压下,华为麒麟高端芯片很快便成为绝版。
近日,美国强行收购海外版抖音的消息火遍网络。千年前的苏洵再一次给华夏以警醒:“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只有中国真正掌握核心尖端技术,才能真正摆脱国外的技术封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2050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尚未实现,华夏的复兴还需我们继续努力,奔涌吧,后浪!
国富论读后感 篇23
《国富论》一书讲述的是分工、商品、劳动与资本利润。学者总结了理论后得出的是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作者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为什么在18世纪就会有人得出适用三百多年的经济学理论呢?我想,应该是因为作者是亚当斯密。
为什么亚当斯密就能在三百多年前就能写出完美的理论呢?我查看了他的事迹,才发现,他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写出这一理论是必然的,试问有那个经济学家能在17世纪中如此了解世界经济的资本情况?试问那个经济学家又会时刻保持着一份完美主义?试问哪个人会为了一本著作而呕心沥血?又试问哪个人会为了完美而把自己有缺陷的理论与手稿焚烧?这就是亚当斯密。一个经济学界的传奇。
他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本质出发,逐渐从不同的侧面中论证了社会经济的如何发展。在17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作者充分分析了蒸汽机出现的缘由。这不就是因为分工吗?分工不但促进了科技发展,还促进了生产力,无论是职业中的熟练程度与时间的消耗、还是工作的效率,都与分工脱不了关系。所以,作者在第一章就写上了论分工这三个字。
分工使社会更好地利用了人们的能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当人们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中就能发现,自己在那个技能或制作占有优势,从而逐渐形成了分工。如此一来,社会就会减少了劳动力的浪费与能力的缺失。经过分工而得到的更强生产力间也会互相竞争,这就形成了市场。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源是什么?就是市场。在充分利用了分工的市场中,也会促进新生产力的诞生。可这并不是说明分工决定市场,只是分工促进了市场,市场反而控制着分工。
为什么呢?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上如果分工受到制约,那么这个制约因素就是存在于市场的广狭。如果市场狭窄,社会就会有过多的劳动力与技术资源。当这个量超出了市场的最大容纳值时。劳动资源的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需要浪费的。这样,分工就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就论证了为何古文明都属于河流沿岸了,因为河运带动了市场,有了一定的市场就会使分工的出现从而更充分利用劳动力与资源,促使着市场的发展。
而《国富论》中的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中写的是一个人享受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富裕程度。如果一个亿万富翁,他只吃青菜豆腐,那么他就对市场消费没有促进作用。那么就与穷人没区别。人既然不懂享受,那么他的精神是低下的。一个人没有能力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或不愿意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只是一个守财奴。这样的人在亚当斯密心中并不富有。
而且亚当斯密还比马克思的思想差不多,而且比马克思思想早出现很多,他提出了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就是说社会劳动率决定了商品的价值,所以怎么在社会平均劳动率上特出个人劳动率就是市场中的竞争。而且价值又决定了价格。而不是劳动决定价格。你可以花十年做一个木马,可我可以用十分钟做一个比你更好的木马。那么我就在个人劳动率上超过了你,根据社会平均劳动力中,两个木马价格与价值都一样。所以,真正决定价格的是价值。由此可知增强国民财富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分工与市场竞争。
在社会平均劳动力中,可以分成社会平均成本,社会平均效率,社会平均利润等。而成本中的地租与工资受到价格波动较大的影响。所以一般价格是维持在自然价值之间、可又有些情况比较特殊。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发现了在垄断企业与机密文件中往往价格会恒定在真正价值之上。这就形成了超额利润。这种特殊情况一般存在于高于自然价值上,可是价格恒低于价值下,这钟情况更少见。因为价值决定了价格,所以很少存在价格长期低于价值之下的情况。
亚当斯密根据分工与价值、价格的分许与论证中得出了如果想提高个人劳动率,那么就必须要提高工资,这样能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人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为了市场的拓展做出努力。如果社会财富增加了,价格与利润也随之增加,这是一个促进与反促进的环形圈。
作为一个大学生,生活在发展中的中国上,一个急需发展市场的社会中。不管是否是攻读财经学的,我觉得都有必要读一读经济学中的《国富论》,这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不但能使自己进入市场打好一个发展基础,也能使自己能在市场风波中看得更清更远。
国富论读后感 篇24
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定了基础。读了他的《国富论》,我有了一些认识和收获,同时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
该书第一篇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人民的顺序。首先就强调了分工的重要,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作者以扣针制造业为例,如果由工人们各自独立工作,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可是如果分配每个操作给不同的工人让他们只攻一两方面的操作,那十个人每日就可成针四万八千枚,即每人每日就能制造四千八百枚,因此分工可以极大地促进劳动生产力,从小小的扣针制造业就能看出,如果没有分工,没有成千上万的人帮助协作,人民不可能如此方便的使用着我们再简单熟悉不过的许多日用品了。有了分工,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大部分欲望要用自己的剩余劳动生产物来交换,因此,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再接下来就是对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斯密说,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只有本身价值绝对不变的劳动,才是最标准的,一切商品的价值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可以用劳动来衡量和比较。
第二篇是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资本又有两种:第一,资本可以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出去,取得利润,此种资本被称为流动资本;第二,资本可以被用来改良土地,购买生产用的机器或工具,也就是来购买不需要告便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创造利润的东西。这种资本被称为固定资本。斯密说,有一中劳动资本到劳动对象上,能增加此物品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前者因为可以成产价值,所以称为生产劳动。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而不是勤劳。
第三篇是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斯密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建立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进而在乡村居民中建立了个人自由和安全。讲的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
第四篇是论政治经济学系。所讲内容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篇。斯密认为,享有这种国内市场上垄断权的各种产业,往往受到极大的鼓励,并且使社会较大部分的劳动和资本转到这些产业上来。但这样做能否增进社会总产业,并引导其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也许并不十分明显,由于垄断提高了商业利润率,从而妨碍了土地的改良相对高的利润。所以,垄断阻止了土地改良……垄断确实提高了商业利润率,从而略微增加了商人的所得。但是由于阻止了资本的自然增加,不会增加国民资本利润总额,而是减少了这一总额。因为大资本小利润(薄利多销)比小资本大利润能提供更多收入,垄断虽然提高了利润率,但肯定比没有垄断时候少由于垄断,所有收入的来源,劳动力的工资,土地利润,都不如没有垄断时候那样充裕。所以,垄断是为了一个小阶层的利益,而伤害了其它的所有阶层的利益。所以任何一种学说,如果试图通过特别的鼓励,违反自然趋势将更多的社会资本吸引到一特定产业,或试图通过特别限制,将本来可以投入某一特定产业的资本抽走,实际上都有悖于他要促进的主要目的。这将阻碍而不是加速社会真正富强的进程;降低而不是增加其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真正价值。
第五篇是论君主或国家收入。《国富论》其实是反对政府干预的。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
《国富论》是部伟大的著作,斯密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政府所应该做的是1,保护国家不受其它国家侵犯。2,维护司法的正义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工程和公共制度。即使政府在履行这些职责时,政府也要考虑引入竞争机制;在目前社会转轨其间,老百姓们切不要对市场经济失去信心,如果我们抛弃市场经济,我们将回到更坏的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关心自己的利益的人们推动,而不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