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 古离别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
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
古离别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古诗简介
《古离别》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江淹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杂体诗三十首》的第一首。此诗首二句交代女主人公与丈夫分离的原因及丈夫远去的地点,接着二句在勾勒塞外荒凉中表现出思妇的愁绪,紧接着四句再指明时间的久远,之后二句写女主人泪如雨下之际倾诉出来的失望和哀怨之情,最后四句写女主人公的愿望和宣誓。全诗用的是诉说的口吻,极富抒情性,语言浅显自然,显得家常而亲切,虽是摹拟而不雷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翻译/译文
我们相隔这样遥远,你竟到了边塞雁门关。
只见滚滚的黄尘无边,笼罩着千里荒原,什么时候你才能返回家园?
依依惜别的那一幕,就如同发生在昨天,屋檐下不知不觉,已经秋露沾满。
不是悲伤蕙草将被严霜摧残,悲的是你在远方挨冻受寒。
你我天涯各一方,痛苦的离别太久远。
哪怕是仅仅见上一眼,也赛过得到玉树琼枝万千。
浮萍永远相依水面,兔丝总要寄身树间。
注释
古离别:原是关于亲友(特别是夫妻)离别相送或别后相思的一类诗的总题目。其来源是根据《楚辞·九歌·少司命》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以及李陵赠苏武的“良时不可再,离别在须臾”等诗意拟订的一个题目。又有人作“生别离”、“长别离”、“远别离”,都是相同的意思。
乃至:竟至。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境内。关址在代县西北雁门山上。山岩峭拔,中路盘旋崎岖,大雁飞出于其间,故名之日雁门关。是我国北方古代有名的军事重地。
黄云:指尘埃和云彩相连形成的景象。蔽:遮盖,挡。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异乡的人,这里指思妇的丈夫。
团:圆。
蕙(huì)草:香草名,秋初开红花,很香,俗名佩兰。
道里:路程,途中。
颜色:容貌。见颜色:指见上丈夫一面。
不异:相同。琼树:传说中仙山上的树。
兔丝:即“菟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细柔,呈丝状,常缠绕在树木或其他作物上生长。萍:即浮萍,又称“青萍”,水生植物,叶浮水面上,下面有一条根。
所寄:萍寄托于水,菟丝寄托于树。
创作背景
诗人最喜欢拟古,于是创作出三十首拟汉、魏、晋、宋诸家的五言诗,总称“杂体诗三十首”,此诗即是其中的第一首,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鉴赏
此诗开篇的“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二句交代女主人公与丈夫分离的原因及丈夫远去的地点。前句一个“远”字突兀而来,先声夺人,好似蓄积既久的感情火山猛然找到了爆发口,喷涌而出,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正如古人所谓的“意在笔先”。同时一语双关——既指距离的遥远,又指时间的久远。后句则指明了距离之遥远。
接着的“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二句暗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语意,先从分别写起,写女主人公沉浸在那些情景中,深深思念着征人,后写女主人公的关切之词就脱口而出,伸足上文,既勾勒了塞外荒凉,又表现出思妇的愁绪。这里,诗人以“黄云”这一塞外常见的现象给人一种悲凉、苍茫之感,显露出游子形单影只、凄恻彷徨之状。
再接着的“送君如昨日,檐则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四句指明了时间的久远。其中,前两句与“游子何时还”意相连贯;后两句中的“蕙草”是女主人公自比,表明她不怜惜自己容貌衰老,担忧的是远方征人的'寒冷。由“不惜”见于原本的“惜”,又由“惜”到“不惜”,曲曲传出了女主人公心理的波动,以及对丈夫的温柔体贴。然后从女主人公相思的痛苦写到对丈夫的忠贞不渝,最终把感情从自愁状态中解脱出来,用以安慰对方,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征人温柔敦厚之至的体贴。
之后的“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两句以“长别离”几个字表达了女主人泪如雨下之际倾诉出来的失望和哀怨之情,而用往复回环的方式再次强调了夫妇相隔之远则形成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其中的一个“长”字将空间感觉转换成的时间感觉,加重了别离的痛苦。
漫长的别离,渺茫的归期,顺理成章地导出了女主人公的愿望:“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这两句以“一见”、“不异”见出感情的浓度。在正常的夫妇生活中,“一见颜色”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女主人却把它当成自己的最大希望,并且说如能实现这个希望,那将是对她的最大安慰和疗救,突出了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强烈与迫切。最后的“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两句是女主人公的宣誓,更进一步表达了女主人公的爱恋。
全诗用的是诉说的口吻,极富抒情性,语言浅显自然,显得家常而亲切,化用了《古诗十九首》的一些语句而熔铸得浑然一体,虽是摹拟而不雷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翻译
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注释
毵毵(sān):柳叶枝条下垂貌。
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赏析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3
古离别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
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
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
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
翻译/译文
注释
旨酒:美酒。旨,美好。
伊余:犹我。伊为助词,无实义。
空:犹祇。
把臂:握人手臂以示亲密。
清风:清凉或清净的微风,比喻心地清澄静谧,了无挂碍。
赏析/鉴赏
简析
乐府《杂曲歌辞》中有篇名为《古别离》,以南朝梁江淹之作为最早,内容写男女别离之情,其后历代诗人多有此题作品。这首五言古风为《古离别》,颠倒一字,其义实同。本诗将世俗的离愁别恨之扰人比喻成美酒之醉人,又将儿女别离伤感之泪比喻成滔滔不绝的长江之水,联想奇妙,意味隽永。
清人延召寿《老生常谈》评本诗前四句说:“此种妙思,非太白不能。”事实上,本诗前四句被当作一首五言绝句,流传甚广。后四句则告诚佛门中人(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应该断然弃绝俗世情思,不要也陷入离情别绪中去。
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古离别
唐代:顾况
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
西山为水水为尘,不是人间离别人。
译文:
西江边上,江风吹起了朵朵浪花,和麻姑当年出嫁时的情形一模一样。
麻姑山的云化成了雨水,水流变为尘土离去。但它们不是世间离别之人,不会伤感。
注释:
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
西江:应指江西盱江,古称汝水,江西省第二大河。发源于抚州广昌,流经广昌、南丰、南城……在南昌滕王阁附近汇入赣江。广昌至南城段称盱江,以下称抚河。据说女神麻姑出生盱江西岸。这里有麻姑山,是其修炼之处。风动:江风吹动。《全唐诗》卷26_17‘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麻姑:古时道教女神,自称目睹三次桑海变迁,人们视她为寿星,有“麻姑献寿”之说。嫁时浪:出嫁时的浪涛。
西山为水水为尘,不是人间离别人。
西山:应指盱江西岸的麻姑山。为水:变为水流。水为尘:水流变为尘土(离去)。不是:但它们不是。人间离别人:人世间离别之人(不会伤感)。离别,离去辞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赏析:
《古离别》是一首乐府诗,前两句是:“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西江指长江。麻姑乃传说中的仙女,江西建昌(今江西奉新县西)人,今江西南城县麻姑山,相传是麻姑得道处。神话传说她自言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麻姑嫁时”指遥远的古代。全诗的意思是,西江上的风浪,看来和遥远的古代麻姑出嫁时的状况没有什么异样;从麻姑出嫁以来,世界几经沧桑,麻姑却不曾经历人间的那种离别。世人幻想出有婚嫁而无离别的神仙生活,正因为无法避免现实中的离别之苦,才拿空想来作安慰。对生离死别持豁达态度,语言质朴流畅,意境颇佳。
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5
古离别
江淹〔南北朝〕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译文
心爱的人要到雁门关外很远的地方去了,我们只有无奈地道别。天上的黄云遮蔽了千里,地上的尘埃与黄云相接,天空也暗了下来,到远方去的游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时间又过了这么久,想起当时送心爱的人远去的情景,是多么清晰啊,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可是如今,已经到了深秋,檐前的露已经凝结成团。蕙草虽然凋零了,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我担忧的是远方的爱人,不知他在外是否饱暖。爱人远在天涯,我们长年分别。但愿时而看见自己的容颜,还是像琼树枝一样洁丽。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
注释
蕙草:一种香草。颜色:表情,神色。琼树枝:这里指女子洁丽的容颜。寄:寄托。
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