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贵州地处边远山区,自古以来多元化的民族格局为这片绿色的大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 摘要:贵州作为民族地区的代表省份,其民……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贵州地处边远山区,自古以来多元化的民族格局为这片绿色的大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
摘要:贵州作为民族地区的代表省份,其民族特色体现在当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是其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从贵州的概况出发,对其自然地理、民族格局和传统建筑情况进行介绍,并尝试归纳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即建筑样式文化、因地制宜的和谐思想以及祖宗崇拜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建筑 建筑样式文化 因地制宜 祖宗崇拜
贵州地处边远山区,自古以来多元化的民族格局为这片绿色的大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就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建筑布局的科学化、建筑效果的实用化都是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这些建筑所体现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宗教信仰和习俗、朴素的思想观念更是清晰可见。
一、贵州省概况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省,所在之地以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省内具备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这就为当地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此外,冬暖夏凉的气候更是让贵州成为全国知名的避暑胜地,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天然的资源优势。除了这些自然资源外,不得不提的是贵州境内居住着的49个少数民族和16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资源。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的广泛分布为这片自然风光秀美多姿的土地增添了更多的民族特色的历史人文文化气息。
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喀斯特地貌等复杂的地质条件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传统建筑的建设上;此外,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落实,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都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传统建筑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发展轨迹的实物见证。它的存在使人类可以避免风雨等自然因素的侵扰,得以更好地在自然环境中安全生存。在不断发展的实体建筑当中,不仅包含着智慧的建筑理念、多样的建筑风格,也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当地居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习俗,而这也正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内涵。
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当中,当属苗族、布依族和侗族传统建筑最具特色。
1.建筑样式文化
苗族闻名的吊脚楼建筑是贵州较为多见的一种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样式,其建筑材料为木材,以阁楼样式呈现,鳞次栉比地矗立在山间,远远望去颇为壮观;布依族则主要因地取材,使用岩石和石板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其建筑样式比起木质的吊脚楼就多了几分坚硬的`感觉;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和凉亭等传统建筑和苗族的吊脚楼一样属于建筑上的干栏式,但是“侗族同胞多为聚族而居,居住方式摆脱了地面居住的束缚,采取在架空层面上生活的离地居住习惯。……,这是侗族干栏建筑区别于苗族居住类型的重要特征。”[2]
这几种建筑不仅在选材和外观上充满特色,其实用价值也值得称道。干栏式建筑一般分为三层,底层储藏工具,中层住人,上层储粮。这样的建筑结构层次鲜明,经济实用。
2.因地制宜的和谐思想
纵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可以很深刻地体会到少数民族人民在建造房屋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和谐思想。不论是苗族吊脚楼还是侗族鼓楼,其建造一方面是聪明地从整体布局出发,因地势而建,从而既能节省材料和人力,又能达到安全、舒适的居住要求;另一方面则是“不会盲目地大规模挖山平地建房,根据当地地势、坡度的不同,吊脚楼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分为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和平地起吊式……很好地避免了水土流失并维护了生态平衡。”[3]
3.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关于传统建筑折射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例如苗族吊脚楼的空间结构是以正中间的房屋为核心,向两翼延伸辐射的。而这个核心当中便安放着“祖宗的圣灵神龛”[3]。将祖宗的圣灵安置在家庭空间的核心位置,可以看出苗族人对祖宗的敬畏和崇拜之情,而通过这种空间设计,又能够看出后人围绕祖宗的圣灵而居,此法具有凝聚家庭成员,提高家庭团结强度的作用。
三、结语
从上述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初步分析来看,民族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实用价值和深厚文化积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建筑开始严重影响到传统建筑的核心地位,在具有更强实用价值和新颖居住文化的现代化建筑面前,如何正确处理少数民族日益增长的居住环境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传统建筑所承载的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在如今少数民族及其建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汉化的今天,千百年来多元的民族文化能否继续生存、能否找到合适的发展变迁途径,将是很长时间之内学者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注释:
[1]基金来源: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大学生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变迁研究——以贵州省民族地区为个案》
[2]罗德启.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
[3]何彪,王伯承.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危房改造中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N].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