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园田 其一 教案

管理员

摘要:

《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他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句话里面含有一位诗人的名字,大家注意听,猜猜他是谁?“田园趣,山水情,潜心修意堪陶醉。”(陶渊明)好,那我们在初中的时候都学过陶渊明哪些课文?有诗歌《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还有学过《桃花源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与世隔绝,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吗?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陶渊明向往的居住地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记得板书标题和作者)

  二、知人论世,诗人简介

  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会赏诗,还要学会品人。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文。对于诗人陶渊明,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一起来温习一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人。自称为“五柳先生”,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到他幼年时,家世已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是他到了29岁才出仕,出仕后他看到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官场黑暗,政治腐败,不久他又归隐。后又几次时隐时仕。到了41岁那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太守派一名督邮来彭泽督察,陶渊明因不愿为见督邮而穿官服束腰带等繁文缛节,他再也忍不下去了,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就有了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退下来后,就再也没有出仕了。从此他就结束了时隐时仕的生活,终老田园。

  而陶渊明的作品大多都是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的赞美,因此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并且他还开创了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从此,田园诗不断发展,唐代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又被称为田园诗人。

  三、朗读诗歌,释题。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归园田居》也就是他退隐后做的《归园田居》诗一组里的第一首。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那题目的意思是?(回到田园生活)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的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从题眼展开,通过思考下面四个问题来解读诗歌。

  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

  3、下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并思考这四个问题。

  四、诗歌分析

  (1)从何而归? (官场)

  1.诗中作者把官场比喻成什么?(尘网、樊笼)

  2.把自己比喻成什么?(羁鸟、池鱼,羁鸟是笼中鸟,池鱼是池中鱼)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官场的厌恶。)

  (2)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 “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 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 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什么还要出仕?从哪句诗可以看得出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而是一个大失误。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为官入仕。而此时作者已经深刻的感受到在那样的门阀制度,官场黑暗的年代,要建功立业,实现政治理想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一个“误”字显出作者是那么的悔恨和痛恨,“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的说法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长。)

  (3)归向何处?(归向园田)

  1.那作者他希望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找出文中的诗句。(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

  2.诗人笔下描写的这八句田园景色抓住那些意象来写呢?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拓展探究:

  3.这些意象都是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诗人的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呢?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呢?

  全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近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画外音: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动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 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近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这么美的田园生活,作者是向往,追求的。

  (4)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无尘杂”“余闲”“返”体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2.此时回到田园的诗人心情是如何的?(喜悦、闲适)

  讨论: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古有“学而优则世”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人生的有舍有得,他为了追求田园生活,追求自由的高洁品格,他选择了舍弃。

  小结: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也塑造了世上最让人崇敬的人格,值得我们学习。

  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厌恶)官场 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田园(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归

  (后悔)本性 为何而归 归去如何 自然(喜悦、闲适)

  厌恶官场、热爱大自然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这一首主要体现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 “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 篇2

  教学设计思路

  文本分析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诗歌,是陶渊明归隐后写下的组诗中的第一首。诗歌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农村生活的淳朴,误落尘世生活的悔恨,重返自然的欣喜愉悦。而陶渊明的诗歌语言质朴平淡,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对诗歌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对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似懂非懂,甚至有的同学会产生轻视的心理。所以要想真正将学生带入诗境,真正理解诗人的诗意情怀,就要设计精准的问题。

  教学设计重点

  基于对文本和高一学情的分析,我决定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三个等级:知识目标---感知诗歌内容,背诵全诗;能力目标---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感受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田园隐士情怀,真正读懂其人其诗。

  教学整体设计

  “好诗不厌百回读”,诗歌的恒久魅力应该是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出来的,所以,笔者在执教的过程中以读代教,分为初读——品读——悟读——美读四个环节。初读正音,在于扫清诗歌文字理解上的障碍;品读,由题目入手理解,将学生带入优美的田园风光中,此步骤要求学生仔细研读描写相关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这一幅风光图。悟读,引导学生体悟“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图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的笔下显得那么美”,此步骤在于让学生真正读懂陶渊明,理解他的人生志趣和归隐情怀。美读,陶渊明的语言清新质朴,诗味醇厚绵长,能让人感受到诗意地躬耕,嗅到泥土的芬芳。此步骤在于学生将这种平淡中的诗意美化成自己的文字。

  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2、揣摩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3、感受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陶然于耕种,即使“草盛豆苗稀”,仍然初衷不改;

  一生种菊、爱菊,“采菊东篱下”,恬然自适;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二、教学展开

  (一)初读

  1、 一生读全诗

  正音,识记重要的字词:荫、桑树颠、暧暧远人村、羁鸟。

  2、 齐读一遍。

  (二)品读

  1、解读文题。文章的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往往能提供或暗示许多解读文本的信息。题目“归园田居”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读题目的时候应该怎样停顿呢?

  讨论明确:读题目时应该这样停顿,归/园田/居;意思也就是回到农村田园居住。

  2、 既然“园田”是归处,那么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

  (研读诗句,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好加上合理的想象)

  讨论明确: 学生展示,老师点评。同学们的描绘的确领悟到了诗歌的意趣。既然诗人想要回到园田,过一种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生活,那么他笔下的田园风光自然就于质朴之外另见一种深蕴了,清新宁静、和谐自然。在这里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用诗人的眼去看、去听、去感受,更能体会到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这是鉴赏诗歌的基本路径。

  3、诗人是怎样来描绘这幅画面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讨论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是近景,“远人村”“墟里烟”是远景;“狗吠”“鸡鸣”是动态的,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运用白描手法,呈现出来的这幅田园风光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祥和安宁,有活泼生机,又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赏析美景的基础上,追问面对如此的美景,诗人的感情是怎样的?(愉快、欣喜)

  4、 学生读背。

  (三)悟读

  1、提醒同学们注意,诗人选取的方宅草屋、鸡鸣狗吠都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而那么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的笔下显得这么美?

  小组讨论,交流。

  《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 篇3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讲一个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看图猜诗句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文学史地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是田园诗歌的始祖。

  思想:儒家积极的用世思想

  道家消极的无为思想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

  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唐 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派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轼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

  “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

  ---------朱自清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 拙(zhuō)、 亩(mǔ)、 荫(yìn) 、暧àì 、 吠fèì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思考、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

  “羁鸟”是笼中的鸟; “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 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归向何处?

  归园田。 “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归园田居 其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地点] 高一4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心情

  四、诗题解读

  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