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一首代表作。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一首代表作。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在这种现状下,主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通过他们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讨论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 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退隐,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
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
三、 朗读课文
四、 文本分析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围绕“归”我们思考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B、守拙归园田
提问:怎样理解“守拙这个词”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拓展:“羁绊”、“池鱼”
潘岳《秋兴赋并序》“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
陶渊明之前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一诗时,就曾取潘文中“池鱼笼鸟”之意写了“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并且请同学们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这一副图景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空旷的田园背景下点缀着茅屋,熔注作者自得心情
榆柳覆郁,桃李飘香,自然真情,全在字里行间
炊烟袅袅,弥漫飘渺,胜似仙境,美似神仙
鸡鸣狗吠,一副和谐祥和之景象
提问:这幅图景给大家带来什么感觉?
明确:恬静、优雅、宁静、和谐、朦胧
提问:为何把这幅图景渲染得如此之美?
明确:这一切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拓展:“鸡鸣”“狗吠”
《老子》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乐府诗集·相和曲·鸡鸣》“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见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拓展:“虚室”“自然”
虚室:源自《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自然:“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它不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
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诗的开篇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误落尘网中”,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以“尘网”比官场,见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那么生计如何维持呢?“开荒南野际”就可以弥补以前的过失,得以“守拙归园田”了。
接下来描述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虽然陶渊明从小生活在庐山脚下,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这次是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
“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这里显示的人格,即非别墅隐士,又非田野农夫。罢官归隐的士大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锄禾田间的农夫缺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