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种……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
2、赏析意境,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教学方法:
情感激趣法 启发引导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走进作者
说说你所了解的陶渊明及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本本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曾让儿时的我们如痴如醉、爱不释手她们充实着我们寂寞的童年,滋养着我们懵懂的心灵,她们一路伴随着我们成长!
六一儿童节到了,某一少儿出版社,为了让孩子们从小能在诗人和画家聚会的星空下,快乐阅读,决定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少儿古典诗歌图书现在大部分工作已完成(多媒体出示《静夜思》《过故人庄》《清明》等插图),还有几首古诗没有编辑,其中就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你能仿照这种编排,帮助出版社完成这首诗的编辑吗?
要完成这项工作,光有热情远远不够先来看一下已完成的古诗编辑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注音,注释,译文,插图
三、浅吟低唱,完成注音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和节奏
提示:用“∕”划分节奏,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
[屏幕出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互读互评:展开朗读竞赛,相互纠正,完成注音
四、七嘴八舌,疏通诗意
教师引导:要完成这首诗的翻译需要注意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
明确: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五、斟词酌句,绘制美图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2、细读感悟:种豆,除草,起早贪黑,多么辛苦的一件事呀,那么诗人认为辛苦吗?结合诗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刚才头脑中展现的画面谈谈你的理解
3、深层探究:陶渊明的这首诗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如果你是少儿图书的美术编辑,为了吸引孩子,也为了帮孩子更好的理解这首诗,你最希望为这首诗配上哪幅画面?为什么?
4、想象扩写:如何让美术编辑更好地理解你的意图?画面应呈现一种怎样的意境呢?现在把你最喜欢的画面用你的妙笔扩写成一段优美的小散文,以备美术编辑参考
要求:(1)用第一人称;(2)有景物和人物描写(动作、心理描写);
5、推荐交流: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者全班交流
[屏幕出示] 1、 陶渊明月夜归耕图
2、 教师习作: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如果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劳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远离官场,远离喧嚣,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觉真好!
3、 学生点评
六、配乐诵读,积累升华
为了让这本书更畅销,出版社还打算给她配上音像资料——光蝶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想必大家已经深刻地感悟到作者的志趣情怀,此时的我们不仅能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还能读出情感和韵味来,老师相信你们!来吧,我们一起背诵——
[屏幕出示]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
七、盘点收获,课堂总结
回顾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我们如何去鉴赏一首古诗呢?学生畅所欲言
[屏幕出示] 读懂诗意——呈现画面——品味语言——感悟意境
大家齐心协力,胜利地完成了这首诗的文字、美图、录音的编辑工作,我想这也是我们送给孩子们最好的节日礼物,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诗情画意中感知我们古典诗歌的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
八、活学活用,课外拓展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我们今天所学的是他的第三首课后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一个“镜头”,改成一篇小散文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板书设计:
劳动平淡
愿决别官场,回归田园
美好情趣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充分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重点:
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4分钟)
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
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8分钟)
活动二:赏析诗句
1、赏析诗歌《归园田居》: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
)
补充:《归园田居》:全诗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
活动三:拓展:
同学们,你是怎样看待陶渊明“归隐”的呢?如果他生活在现代社会还会归隐吗
(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8分钟)
作业:背诵两首诗歌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根据图画提出简单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地联系。
2、运用所学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地解决问题地能力。
3、培养学生地数学问题意识。
4、增强学生地观察力和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图画,提出简单地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电脑、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课件,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滩上有一些片茂密地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地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地田野真美丽!
创设活泼而又鲜明地活动场景,激发学生地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
2、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提出数学问题。(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比一比哪一小组所提地问题最多(每一小组请一代表将小组所提地数学问题写在纸板上)。
2、每一小组出示自已地成果,全班讨论交流各组所提地数学问题。根据每一小组地不同成果进行适当地表扬。
3、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地问题。
4、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地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利用数字卡片)师出数字卡片,学生说一说。(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地?
五、研究:8+7=15,你能根据这一道算式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从生活情境中走进数学。
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地积极性,更好地以小组合作讨论来完成任务。(如:对各种动物之和这一类问题学生难以提出,老师就应该进行引导。)
挖掘学生地个性化内容,及时进行表扬。
学生不仅会提数学问题,还应能尝试去解决问题。
采用独立思考与回答地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提数学问题地能力。
此题较为简单,学生能独立完成是地。
先理解题意,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数地延伸,达到举一反三地效果。
提出这两个问题,目地在于让学生学会回头看一看,对所学地内容进行小结。
目地在于加以巩固。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背景,体会诗歌中优美的田园风光,感受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够提升有感情阅读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高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生活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歌所呈现的意向,体会作者对待生活恬淡乐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用温故知新法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王国般令人神往的地方,景色宜人,安宁祥和,我们可以从《桃花源记》中体会到作者陶渊明对于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教师范读,学生标注读音停顿,并注意朗读的情感。
3、学生朗读诗歌,并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4、诗歌标题中哪一个字最重要?(“归”)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诗歌分为几个部分?(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何而归第二部分:归向何处)
(三)深入研读
1、作者从何而归?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分析。
学生:作者从尘网与樊笼中归来,将官场生活比作尘网,将曾经无法逃脱的束缚比作樊笼,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官场的厌倦与憎恶,所以想远离归隐。
2、作者又归向何处?从文中找到诗句分析。
学生:“守拙归园田”,作者归向田园,享受于美好自然的田园风光。
3、作者笔下的园田有什么样的特点?画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并选取你喜欢的意向进行分析。(小组讨论)
学生:明确: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通过作者所描写的田园风光,可以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诗歌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对自然风光的沉迷与喜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憎恶,对于自由执着向往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组织朗读比赛。(以语文学习小组为单位,各组推选一位组员参加比赛,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轻柔舒缓的.配乐,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力求声音洪亮,情感丰富,要体现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比赛结束后评选最优秀的选手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带领学生主动回忆与总结)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其他组诗,体会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并以作者自述的角度写一篇400字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诗歌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所展现的意向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所找到的诗句和特点各不相同,也会出现偏差,所以在学生讨论时,我会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引领学生找到正确的分析方式与着重点,使课堂设计能顺利实现和进行。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 6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
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三、预习检测: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 )锄归
(2)晨兴理荒huì( )
(3)道狭草木长( )
(4)属( )国过居延
(5)帘旌( )不动夕阳迟
(6)徙( )倚( )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 )然
(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 )锄归
(2)但( )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
(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流
(6)仍怜( )故乡水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三年多难更凭危( )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四、学习诗词: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着。语言“自然、通俗”。
5、齐背课文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
2、写作背景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作者介绍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4、题目解说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5、层次结构
第一层(第1—8句)
写诗人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第9—16句)
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景——生活简朴、安静祥和,富有乡村气息。
第三层(第17—20句)
对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对新生活的愉悦之情,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6、全文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 8
【教学目标】
学习诗歌素描,以写促读。
【教学重点】
对《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素描。
【教学难点】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构思文章。
【学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入新课:
大部分同学为了使文章富有文采往往把诗歌嵌入文章当中去,那么你们知道诗歌还有一种利用的方式吗,那就是诗歌素描。一首诗歌,就是一个灵魂,一首诗歌,就是一段经历,一首诗歌,一幅美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巧用诗歌中的元素,来做一篇文章。
2、概念介绍:
素描: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素描即改写,只是这种改写更加灵活、自由。在记诵的基础上,用文字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可以以诗歌内容为原型,也可以改编内容,改造其中的人物、事件。
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换成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
3、投影: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菊花人生
(2005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片断)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4、《归园田居》素描练习:
练习1:园田扩展练习:陶渊明向往的是园田生活,请你根据《归园田居》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描绘一下的田园风光。(注意:不是翻译)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透过晨雾暮霭,陶渊明与家人葛衣芒鞋,荷锄园田;在屋子周围的柳树和桃树伸展出最迷人姿态的季节里,他与友人在树下饮酒作诗畅聊至天明。那时,炊烟从远处村落袅袅升起,雏鸟刚刚发出稚嫩的鸣叫,姿态骄傲的公鸡在树颠呼喊天明,远处农家大黄狗的嬉戏,惊醒了熟睡中的小儿这一切在他的眼里都那么自然,虽清贫但宁静,虽守拙但归真。
微风带着湿润的水气丝丝缕缕地吹来,远处的草屋显出一份朦胧的趣味,不远的一簇菊花轻轻地摆动着花瓣。旁边的河里,偶尔有几只调皮的鱼跳出了水面,又扑回水里。
注意:描绘应该符合诗歌的意境的前提下,进行想象和加工
练习2:
尘网扩展练习:
⑴ 自选角度,描绘陶渊明厌恶的尘网。
⑵ 他陷入尘网回归田园的心情。
练习时间:10分钟
学生展示片断,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官场:他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在门阀的偏见里成为零,他倔强的个性和直爽的谈吐在巧言令色的人群里是个异类,他强烈的自尊和不与权贵为伍竟成为施展抱负的绊脚石;一切的一切都被时间织成一张尘杂大网,笼罩着他,日渐一日将他紧紧束缚。
心情:归,多么甜蜜的字眼,只有离开母亲太久的游子才会为这个字的流泪,只有离开故渊的鱼儿才理解这个字的美好,只有被关在金笼里的鸟儿才知道这个字的意义。而如今的他却像乳儿一刻也离不开母亲,像鱼儿一刻也离不开水,像鸟儿笼中绝食只是为了使灵魂回归枝头。(羁鸟池鱼)
练习3:
请根据以下资料,构思一篇文章(将练习1、2融入其中)
诗文及其他素材
⑴ 诗文: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⑵ 个性:崇尚自然向往园田自由高傲爱菊爱酒
⑶ 重要事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园田
思考时间:3分钟
学生叙述,教师点评
教师示范:
《归》的构思
时间:彻底与官场决裂归园的前一夜
地点:彭泽县衙
人物:41岁的陶渊明
情景:尘网,园田
事件:陶渊明接到迎接乡里小儿的信函后,在县衙边饮酒边思考,最终决定回归田园。
六、课堂小结
1、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2、不怕修改。
七、作业(选做题)
1、完成所构思的作文。
2、任选一首诗歌,进行素描。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
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xx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xx高压的时代,s会黑暗,xx腐`,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四、整体感知
1、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朗读,解决生字词,并且参看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韵yun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词: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yin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嗳ai日光昏暗,模糊
颠dian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fan篱笆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篇诗歌的题目,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明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3、扫清了生字词,疏通了诗歌的大意,既然“归”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作者: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4、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同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陶渊明田园诗的能力 。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同时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与理解作者情感,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2、讲授法。抓住关键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迁移法。通过两首诗的.学习与比较,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陶渊明与《归园田居》组诗情感的理解。
教具准备:
黑板、粉笔、图片
课时字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片,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田园风光,进入一个世外桃园,引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他的思想。
提问:看到这些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图有什么感觉?你们喜欢吗?这有没有让你们想到世外桃园?我们上个单元也学过一篇有关世外桃园的文章,记得是哪篇课文啊,谁写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内容谈谈对陶渊明的理解。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从《爱莲说》里知道他是一个隐士。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生活过得怎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总体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同上)
写作背景:诗人曾几度出仕做官、归隐,在官僚与隐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四、重点分析诗歌
1、解题:文章与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传达出或暗示许多信息。提出题眼——归(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师生共同归纳:从何而归?归去何处?归去如何?为何而归?
2、感知诗意:让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带着“归去如何”这个问题在诗中找答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提问:“为什么会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抓住学生答案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分原,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问: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艰苦,他对此有什么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教师指导学生着力挖掘“愿”的深层内涵,点出作者的主旨。
三、课外延伸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归园田居》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解决四个问题:从何而归?归去何处?为何而归?归去如何?教师简单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我们主要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主要是训练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赏析意境美。请同学们回去之后好好体会体会。
五、布置作业
1、《归园田居》其三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具体是指什么?根据学过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写100字的小短文。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 11
教学目标:
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
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
教学重点:
会朗读 会理解
教学的难点:
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
小黑板1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
二、了解诗人
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他是谁?——陶渊明。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
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
(1)提出听读要求:
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②学生集体按正确的读法朗读全诗。然后个别进行竞赛朗,看谁读得更好。(老师适时指导,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并能读出喜欢、闲适的意境。)
2、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会理解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学全诗,看谁在自学后,对诗歌的字词句等的理解最透彻。
(1)要求学生合起课本,说说对诗中部分字词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说说各句的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板书)。
3、考学生的欣赏的能力(完成会欣赏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欣赏全诗。
(1)你认为那个字词或那句话写得最好?说说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语气把它们读出来。
(2)诗人擅长耕作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与学生共同体会“带月荷锄归”与“夕露沾我衣”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4)此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了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老师用小黑板出示《归田园居》其一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准确归纳出本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通过朗读,你认为这首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平淡自然的风格。)
(6)学生进行质疑或对诗歌的独特理解进行阐述与交流。
4、考学生的背诵能力。(完成会背诵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说说背诵本诗的方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好的背诵方法。)
(2)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背诵方法进行自由诵读。
(3)同桌之间进行接力式背诵。
(4)老师随意抽查背诵情况。
(5)老师用问答方式考查学生对诗歌背诵的情况。
5、考学生的默写能力。(完成会默写的的学习目标)
(1)学生在四分钟内默写全诗。
(2)学生互相检查默写情况。
三、总结。
1、围绕四个会的目标进行小结,鼓励学生日后继续运用目标学法多读各位名人的诗歌,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2、鼓励学生要多读才能真正把这些无价之宝的古董据并最终将他们据为己有。
四、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
《归田园居》其三——陶渊明
热爱田园生活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辛苦而执著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乐此不彼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热爱劳作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教案设计 12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跟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跟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跟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跟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文章跟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跟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跟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四、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跟“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 “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跟那种轻松、平跟、喜悦之情。
六、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八、作业:
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希望同学们能够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