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1
导语设计:
同学们请看这副对联,猜猜写的是谁。
上联:宁折不弯一老朽下联:安贫乐道诗田园
横批:临渊自明
很好,有同学很聪明,看到了横批里“渊明”二字。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陶渊明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曾描绘世外桃源“芳草凄美,落英缤纷”。可见他的笔下,田园是富有诗意的地方,流溢着的另一种美。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去感受那都市喧嚣之后的心灵皈依。
板书:归园田居
这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有三个: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生平及其诗歌内容
2、赏析意象,掌握写景手法。
3、解读文句,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淡泊名利的精神
一、介绍作者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二、朗读诗歌
1、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词的泛读,把握这首诗歌的节奏和读音。
2、分别找同学读。
三、作品鉴赏:
1.找出题眼。
明确:“归”字是题眼
板书:归
过渡句:从这个“归”字,你能得出哪些信息来?
2.自由讨论:请同学们逐句分析,解决这四个问题
板书: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从何归
明确:从官场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和樊笼指的是?课下注释是官场的意思。用了什么手法?比喻。“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什么之情?极端厌恶。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官场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误”字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心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做官到四十一岁退隐共计十三年,诗中却说“一去三十年?”对官场厌恶,很是煎熬,度日如年。我看到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说明咱们是在快乐的心情下学习的,对不对?“久”夸大了的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和“守拙归园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入仕?作者是一名男子,男子需要养家糊口,可作者又是有着大济苍生理想的人,但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守拙归园田:拙→原始的本真的,守住愚拙,这里的愚拙是指固守住节操,不随波逐浪。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八面玲珑,诗人不喜官场的勾心斗角,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
也正因为如此,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和池鱼。“恋”、“思”,拟人。显示他对自然无比留恋,渴望回归自由的生活。
(3)归何处
明确:田园写景手法:白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鸡鸣桑树颠”
方宅十余亩,说明空旷,草屋,简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荫:名词用作动词,遮盖。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可见生活的环境幽雅美丽。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感觉和谐宁静。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炊烟、村庄都是作者看到的,因此是远近结合的手法。“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听到的,让宁静的乡村更显迷蒙与幽静,以动衬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描写方宅、草屋的时候,诗人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这个手法,叫做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4)归后感
明确:舒适,自由,愉悦
“虚室有余闲,户庭无尘杂”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过渡总结:诗人从一个“归”字出发,我们可以捕捉到四个有效信息,从何归、为回归、归何处、归后感出发,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对官场产生了厌恶之情。
四、自由讨论
陶渊明隐居是消极避世还是明哲保身?
明确:诗人隐逸情怀与时代背景相联系
过渡句:陶渊明的初心是救济天下,但是由于时局影响,只能被迫归隐田园,这种归隐是出于无奈。这节课我们学习完了,进行内容小结。
内容小结:
1、思想感情:
本诗描述了诗人从官场回归农村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表现手法:①比喻、拟人②白描、视听结合、远近结合以动衬静
五、赏析
学生齐读诗歌,听歌曲《归园田居》谈感受
过渡句:陶渊明的诗歌清新自然,朴素平实,如果我们把它谱写成曲子,又会是什么感觉,接下来我们听一下《归园田居》。
结束语:在这节课快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君子固穷守园田,豪华落尽见真淳”,愿大家像陶渊明一样,坚持本心,做一个智者。
学情分析
学生对陶渊明的诗歌以前也接触过不少,对于陶渊明了解的也比较多,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便捷,所以整体上课堂内容难度不大,因此,课堂上要针对学生的水平设计的问题,大部分同学可以接受理解,对于《归园田居》的“归”的理解学生做得不错,讨论后理解更全面准确。对陶渊明的归隐分析的也有理有据。对于诗歌情感理解的方法学生接受起来不难,但具体应用却需要很灵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一点具体还要看日后考试课外诗歌的鉴赏,毕竟诗歌鉴赏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理解情感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要想在诗歌鉴赏上有所突破,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多多开动脑筋,放飞思维,一定会和古人产生共鸣,感受历代文人照彻长空的艺术灵魂!
效果分析
本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对于诗词,学生平日学习接触得比较多,分析诗歌的题眼,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上能说出理解上的关键。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经过讨论,课堂气氛很热烈。当然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同学表现积极活跃,思考回答问题准确到位,而还有一些同学不能紧跟老师思路,日后还需适当放低起点。当然,只依靠这一节课就想要教会学生理解诗歌的很多知识,那是不现实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关于诗歌的理解方法在平时就不断渗透,日积月累,相信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诵读较少,影响了学生的深入理解,日后需要改进,最后,聆听歌曲《归园田居》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给学生回顾反刍的时间少了些。日后在课堂设计上更完善,时间安排要更合理,以期更适合高二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材分析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后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从《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中,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材、近烟、鸡鸡、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尽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爱丘山”的本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张扬。“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达了作者对十三年官场生活的厌倦。“误落”体现了他对官场的后悔。“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表达出作者的归隐之心,渴望回归自然,远离尘世之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文字,表现了对自己隐居时环境的满足,后檐榆柳成荫,堂屋前种满了桃树、李树,阳春三月,桃花、李花开了,大有“落英缤纷”之感,远处深深的巷子里传来了狗叫的`声音,鸡跳到了桑树上,不停的鸣叫,堂前屋后,里里外外,没有一点灰尘,非常干净清爽,家中座无虚席,有邻居与隐士、文人墨客在这里与我闲聊。景美、人美、事美、心情美,只有心中充满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佳作。在这首诗中,作者对景物的描绘,对自己愉悦心情的描绘,都体现了他“爱丘山”的自然本性。
评测练习
1.听视频朗诵《归园田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贯穿整首诗的题眼。
2、请同学们逐句分析,诗人如何体现从何归、为何归、归何处、归后感。
3、讨论描写景物作用句子,描写景物手法。
4、通过讨论,分析陶渊明隐居的情怀
5、听歌曲,抒感情
课后反思
本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然后分析题眼“归”字,通过深入分析来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当然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同学表现积极活跃,思考回答问题准确到位,而还有一些同学不能紧跟老师思路,上课比较沉默,我感觉应该在设置问题上再具体些,降低起点,放慢速度,多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领悟其中的奥妙。当然,只依靠这一节课就想要教会学生理解诗歌的很多知识,那是不现实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关于诗歌的理解方法在平时就不断渗透,日积月累,相信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应该让学生多诵读,由集体读到个人读,由整首诗歌诵读到某句的诵读,通过诵读学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想象力,课堂上因为时间的限制读的较少,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一部分同学还没有领悟理解,思考的投入度还没有达到最佳,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日后要多关注学生课堂反应,最好提前了解学情,因材施教,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时效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标分析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不学诗,无以言”,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学生通过学习古典诗歌,不仅可以提高文化水平,增加文史知识,同时又是极美好的精神享受,可接受艺术熏陶,有助于摆脱庸俗趣味,培养高尚优美的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同时又进一步做出具体指导:“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由于诗歌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较远,语言又精炼,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致使许多同学没有了学习古诗歌的兴趣,在实际运用时也就困难重重。很多的高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时,学生最头疼的题目便是古诗词了,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古诗词题让学生望而生畏,但古典诗歌的地位及它的精髓又不容我们忽视。因此,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学会赏析和解答古典诗词有相当难度;对于教师来说,也时常面对费时费力地教,学生能力却难以提高的窘境。可以说,大多数教师面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都会产生许多困惑,有自身文学素养的欠缺,有欣赏方法的概念模糊及具体应用的困难,也有对基础薄弱学生的教之乏术。而学术界也缺少对中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具体指导,所以,在新课标理念不断渗入教学实践的同时,诗歌教学中也存在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时,要分配好自己“讲”和学生“悟”的比重,以学生的感悟为主,适当引导、点拨;要处理好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关系,既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也要以文本为基础。
在具体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其一是诵读涵咏。“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体会出诗的意境之美,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理解诗意。“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要会正确运用,如默读、齐读等。加强个性化诵读,读准音,读懂意,读出情,丰富诵读的形式,让诵读成为鉴赏的环节;其二是感受鉴赏。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逐步提高对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诗词感受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其三是思考领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阅读古典诗词,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四是应用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其五是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诗词语言和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
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
(四)理清本诗的脉络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
(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李 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 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 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3
学习目标:
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文并学习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
品味这首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1、 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字音
羁(jī) 暧(ài)
2、 对照注释,疏通词句
解释下列加点词。
少无适俗韵 本性、气质 性本爱丘山 天性、本性
池鱼思故渊 深潭 方宅十余亩 四周
榆柳荫后檐 遮蔽 桃李罗堂前 排列
依依墟里烟 村落 久在樊笼里 喻官场
3、 理清思路
全词共20句,可分为哪三个部分?
明确:回忆弃官前(前六句) 描写归田园(中十句)再回到眼前(后四句)
4、 内容分析:
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爱憎感情?它对全篇有怎样的作用?
写了诗人爱丘山,憎尘俗的感情起着总领全篇的'`作用。“适俗韵”指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本能,“丘山‘则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作者曾“不为五斗米折腰向锈里小儿”,所以世俗的阿谀奉承,他一样也也没学到,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田园生活,因为他觉得他的本性与大自然是相通的。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少无世俗韵
性本爱丘山
对“误”字的分析:无限的感慨与辛酸,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对“尘网”的分析:对仕途的厌恶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村田园风光图?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摘述。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
白描手法:这首诗采用我国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用清新浅近的语言,勾画
了一幅颇富情趣的农村图景。
点睛之笔:
久在樊龙里
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
4.明确: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
摒弃世俗
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教师点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2.学生选出描绘景物的诗句。
3.教师点拨:
这些乡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诗人笔下却组成了一幅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像世外桃源一样。诗人怎样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的呢?我们来品味写景诗句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鉴赏提示)
4.学生讨论诗句“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分析景语,体会情思,教师点拨。
5.师生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师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
1.鉴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的情思意境。
(课件展示诗文)
2.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3.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古典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意境。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5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教材的编排上看,本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且他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五柳先生传》等,加之陶渊明的诗风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与陶诗风格一脉相承,而王、孟二人的诗歌作品在初中教材中也屡次出现。所以,帮助学生读懂本诗,教会他们赏析陶渊明诗歌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从这首诗歌本身来看,陶渊明诗风中的朴实自然、意境醇美在此诗中表现突出,字句浅显而颇有情趣,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借机作进一步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过程和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2)通过合作探究,品读诗句,赏析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的隐逸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洁的情操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策略】
1.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感知欲望,注重诵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诗歌的语言特色,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设计一些有一定开放度,能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
教师:搜集课堂需要的图片;课文朗读音频;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指导】
①.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特点.
②.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③.结合注释和有关资料,理解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课件展示陶渊明采菊图,引导学生联想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进而一齐背诵七年级学过的陶渊明诗歌《饮酒》。课件展示《桃花源记》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联想背诵相关语句。
2、回顾旧知,识记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3、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课件展示背景资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学生联想背诵有关诗句
1、看图联想诗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温故知新
2、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为理解诗歌做好铺垫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两遍,边读边结合诗意划分诗歌节拍。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读出节拍。(教师提示:五言诗节拍为二三、二二一或二一二。)
2、学生个别朗读。(纠正或强调字音:秽huì荷hè长zhǎng沾zhān)
3、听诗文范读。(课件同步显示朗读节奏划分)
4、配乐齐声朗诵。
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读懂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学生上台展示,同步用投影显示其译文,台下同学边听边看)
2、请分别用4字短语归纳每两句的内容。
(参考归纳:种豆南山——整天劳作——夜归情景——表明意愿)
3、再齐读诗歌。
(指导学生把解释忘掉,诗懂了就把解释忘记,解释是拐杖,你以后用到陶渊明这首诗时,不要用解释来说,用他的诗句来说。).
1、学生研读诗句,和小组成员积极讨论
2、师生互动交流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四、想象品读,读出意境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1)屏幕出示参考示例:月下归耕图及配图文字
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
(2)、学生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全班展示。
2、细读感悟:结合诗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刚才头脑中展现的画面谈谈你的理解。
用“我从读出了(感受到了)”句式来表述。(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1:我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读出了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但诗人不以为苦,反而很享受这劳作的乐趣,“带月荷锄归”这句诗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我们好像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冈之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
学生边听边想象,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五、研读诗歌,体会感情
幻灯片出示如下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师巡视指导。
1、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2、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写在诗歌中,你们找到了吗?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补充《归园田居其一》帮助学生理解)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合作探究
2、师生互动交流
六、
当堂背诵,积累升华[屏幕出示]比一比,谁背得快。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学生背诵
诗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
七、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默写全诗,同桌交换评改;
2、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园田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3、课外阅读《归园田居》组诗,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课后完成读写结合,实现知识迁移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生平。
2、掌握诗歌的节奏划分方法,背诵并默写古诗。
3、了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欣赏陶渊明“率性自然、不趋炎附势”的高洁作风。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内容大意,领悟诗歌的意境。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同学们听完这首歌会想到什么景象?那你们是喜欢生活在喧闹的城市呢?还是有青山绿水围绕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古诗,这个作者就独爱田园生活。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作者为什么喜欢田园生活,他的田园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二、走近作者:
我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桃花源记》么?课文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人人劳动、和睦相处、安宁幸福、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怡然自得的社会)这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渴望这样的社会,那么陶渊明生活在怎么样的一个社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的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整体感知
1、默读,找出拿不准的生字和多音字。
2、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3、自行朗读,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解读文本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明确:(1)官场(2)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3)田园(4)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5、齐读,解读文字。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道狭:道窄。沾:沾湿。但使:只要让。愿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四、合作讨论
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咱们一起来挖掘蕴含在诗歌里的思想感情。
1、陶渊明会农活吗?你从哪看出他会或者不会的?
(不会。从“草盛豆苗稀”一句可以看出,据可靠记载,陶渊明确实不会。)
2、哪些地方反映了陶渊明的辛劳之情,你又是怎样看出来的?
(颔联和颈联。早出晚归理荒秽,耕作环境又不怎么好,加上自身不善农事,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啊。)
3、作者做农活的心情怎样?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心情是乐意的,愉悦的,闲适的。我们似乎可以从“带月荷锄归”一句中看到月下的诗人,肩扛着一副锄头,穿行在及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月夜归耕图啊。)
这一句中,哪个词最能反映作者心境?
(带月。“带月”有点睛的作用,一个“带月”就似乎可以把所有的劳苦疲倦席卷而光了,我们甚至可以领会到他那时月下漫步归家的舒畅愉悦心情。)
4、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境况下作者还会有这样的心情呢?“但使愿无违”一句中,他不想违背自己的什么意愿呢?(请同学们联系之前老师给你们介绍的(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我虽然很辛苦,但只是身体疲劳,可我心灵得到了自由与快乐。表现诗人自然朴实风格。)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个性率真自然,喜欢安宁平静的生活,有着高尚人格和气节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田园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自选一角度(如语言、意象、意境等),赏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背诵和默写《归田园居》(其三),朗读《归田园居》组诗。
六、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7
一、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同时还强调“学好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本课的设计理念主要基于以上两点。以“读书”为基本,读懂诗歌要表达的意思,读懂作者的感情,进而去整合作者以及文本的相关内容,最终达到懂得鉴赏诗歌,去发现新问题,用创新的眼光和手法去学习语文。这样,学生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以及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特别是陶渊明及其诗歌已经是比较熟悉的,对诗歌的意象也有所感知,但还不是很熟悉,平时考试在诗歌鉴赏题中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鉴于这一点,本节课还将在意象上引导学生做一定的探究,但更重要的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感悟诗人的感情。学生的认知障碍也正在这一点上,对于诗人这种隐居生活不能很好地理解。
三、教材与课目介绍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4、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方法和手段
1、读写结合法:引导学生运用“以读促写、已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的能力。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题——解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3、探究教学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能自主学习的目的。
八、教学步骤和内容
(一)情境导入
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人民对城市的渴望从未减弱过,城市里有大空间,大世界、大机会、能给人大发展(展示图片),但有些人却反其道而行,回归到田园生活中,那里自由自在。展示城市人的生活百态的图片(拥挤、繁杂、麻木、匆忙、灰蒙蒙的天),再展示田园生活的图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感受诗人的田园生活。
(二)解题
1、根据初中的积累以及同学之间的讨论,先了解作者陶渊明: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把握诗歌的题目蕴含的内容:
题目的关键词是哪个——归
“归往”何处——田园
为什么要归?田园的生活境况如何?
学生讨论找出关键词,教师引导出几个关键问题,引领全课。
(三)整体把握文意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学生自读课文后,要求根据课文内容用50字左右写一篇“归田园居”的读后感,并推选学习小组代表在班上朗读。
2、点评读后感。(包括对景的感悟、情的感悟)。寻找意象,描绘田园生活得画面,并概括其特点。展示主要内容及行文思路。
方宅草屋
近
榆柳桃李静
景
归田园村烟
远
鸡鸣狗吠动
爱、恋、思、复得返自然情
(四)深入研读文本
1、这首诗歌哪些地方有可能会涉及到炼字,请指出并作分析。
明确:“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里的“暧暧、依依”,犹如淡淡的几笔水墨,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用字生动形象,却又很平常,正体现了诗人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也体现了诗人平淡的诗风。
2、诗人在抒发感情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抒情委婉、含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同时加以比喻等修辞来表达感情。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就很含蓄地体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五)质疑解疑
陶渊明的辞官归隐行为在今天“绝大多数的人都奔着公务员去”的时代里比较难以理解,在准确介绍背景的同时,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也可以对今天的现象予以评价。
(六)拓展延伸
1、整理中学以来能搜集到的陶渊明的资料,以“我心中的陶渊明”写一篇不少于600的文章。
2、你对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怎么看的,在今天是否可行?请用300字来阐释观点。
板书设计:
方宅草屋
近
榆柳桃李静
景
归田园村烟
远
鸡鸣狗吠动
爱、恋、思、复得返自然情
九、教学后记
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中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应该以意象、意境为突破口,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是怎样形成意境的。也就是说,作者在具体的物象中融注了怎样的情感。了解了这些,便能达到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诗歌的意境,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结晶体,体悟出诗歌的意境,对其进行深入的品味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本课教学设计,有两个教学重点:
一是以引导学生体会欣赏诗歌的意境为重点,力图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是通过《归园田居》组诗的拓展探究学习,从更深入的层面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的意义。陶渊明的诗在朴素的语言中蕴涵着深情,它所反映的深刻的思想文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实在值得我们后人深入咀嚼鉴赏。为此,我设计了以“朗读、品读、比较、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引领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最后,对陶诗艺术风格的探究,是为了让学生拓宽视野,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诗歌,走近诗人,领悟诗人作品的美感。布置课外作业,有两方面设想:
一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揣摩陶诗语言的妙处;
二是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联系所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进一步探究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诗作的艺术魅力。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1、解读山水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作者归山水田园前的心境,解读作者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山水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作者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课文。《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学习作者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作者:作者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作者开创了山水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山水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山水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山水田园的作者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课文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诵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作者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山水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山水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山水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同学自由发挥)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5、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6、如何看待作者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作者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作者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作者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二课时
七、品读、探究
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同学阅读学习)
1、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2、同学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同学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
①穷巷寡轮鞅
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⑤常恐霜霰至
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
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
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
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
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①南山:指庐山。
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
①浪莽林野娱
②试携子侄辈
③披榛步荒墟
④徘徊丘垄间
⑤依依昔人居
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
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注释】
①去:离开
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
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
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
⑤丘垄:坟墓。
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
⑦焉:何。如:往
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
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
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②漉我新熟酒
③只鸡招近局
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
①策:策杖,拄杖。
②遇:焦本作“可”。
③漉:过滤。滤掉酒糟。
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3、同学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山水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作者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作者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作者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讨论、明确:《归去来兮辞》是作者将归隐时所作,是作者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山水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作者描写的山水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作者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山水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作者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山水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作者的安贫乐道思想。
5、 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作者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作者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作者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作者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作者的艺术情趣,这就是作者一生的艺术写照。
八、播放山水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同学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九、布置作业:
1、仔细品味下列作者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⑵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⑶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⑷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⑸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最深的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9
教学目标:
1、根据图画提出简单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地联系。
2、运用所学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地解决问题地能力。
3、培养学生地数学问题意识。
4、增强学生地观察力和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图画,提出简单地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电脑、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课件,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滩上有一些片茂密地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地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地田野真美丽!
创设活泼而又鲜明地活动场景,激发学生地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
2、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提出数学问题。(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比一比哪一小组所提地问题最多(每一小组请一代表将小组所提地数学问题写在纸板上)。
2、每一小组出示自已地成果,全班讨论交流各组所提地数学问题。根据每一小组地不同成果进行适当地表扬。
3、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地问题。
4、交流。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地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利用数字卡片)师出数字卡片,学生说一说。(合理就应鼓励)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地?
五、研究:8+7=15,你能根据这一道算式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从生活情境中走进数学。
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地积极性,更好地以小组合作讨论来完成任务。(如:对各种动物之和这一类问题学生难以提出,老师就应该进行引导。)
挖掘学生地个性化内容,及时进行表扬。
学生不仅会提数学问题,还应能尝试去解决问题。
采用独立思考与回答地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提数学问题地能力。
此题较为简单,学生能独立完成是地。
先理解题意,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数地延伸,达到举一反三地效果。
提出这两个问题,目地在于让学生学会回头看一看,对所学地内容进行小结。
目地在于加以巩固。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10
一、【学情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理解与鉴赏本诗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但是理解流于表面,即只能够回答诗歌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即使是思想感情,很多学生流于概念化的理解,即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等已有的阅读经验以及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3、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中间一段景物描写,读起来也并没有感到多美,为什么就能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
4、对诗歌题目的停顿,存在着疑问。
5、部分同学提出,不知道学习这首诗歌的意义在哪里,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的时代。
6、个别同学在背诵方面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导入
在一个"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的社会里,做官是读书人实现自己政 治抱负的唯一途径。但是陶渊明却"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别官场,回归田园,那么,"田园世界"真的那么吸引人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
(二)第二步:解题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教师朗读,学生自读,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并且对照注释,对诗歌进行白话还原。时间大约为5分钟。
初次把握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尘俗世界",一个是"田园世界",再读诗歌,填写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
特点
尘俗世界
田园世界
第一列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尘网、樊笼/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不过可能有的学生会忽视诗歌最后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观照,不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问题,即两个世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就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了。为了突出"田园世界"的特点,有必要先把握"尘俗世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