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归去来兮辞 教案

管理员

摘要: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过程:诵读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方法:朗读教学法。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点拨教学法。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

  1、重点: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难点: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号,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作品有等。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2、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二、导学过程:

  (一)、自学问题相互展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隔开的层次和段落,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2、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3、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4、请从“淡远”与“闲适”,“疏放”与“旷达”,“拙朴”与“清新”这三组词语中选择最适合于本文风格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二)、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2、在文中找出“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的例句并分析其用法。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我的新问题:

  学习小结

  1、知识:

  2、方法:

  当堂检测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注释: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②归欤,《论语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的话,表怀乡之情。

  ③骏奔,《诗经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2

  一.本周教学内容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

  二.教学重点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现存张溥辑录的《王右军集》2卷。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陶潜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外祖父是东晋名士,曾任征西大将军。不过到了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少年陶渊明生活贫穷,却胸有大志,为了干出一番事业,他刻苦研读儒家《六经》,从孔子的遗训中汲取了不少生活的智慧和固穷守节的人生信念。同时又饱读道家著作,形成了他渊博的学问和通脱的思想。青年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的宏大理想,但却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败、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他的进步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但其为贫困生活所迫,曾几度出仕,最终远离官场,一直在田园中励志躬耕。他高洁不群、光明坦荡的人格,蔑视权贵、不屈从流俗的精神,固穷守节,淳朴率真的生活态度,给后代有进步理想的人树立了榜样。

  陶渊明是我国山水田园诗人的鼻祖,是屈原以后李白和杜甫以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现存诗歌120多首,辞赋3篇,散文6篇。他的咏怀诗数量最多,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即事兴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古讽今。他的辞赋散文都以朴素简洁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思想感情,真切而传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宋代朱熹说:“陶潜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诗源辨体》)。

  (二)背景资料

  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归去来兮辞》一文写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是作者辞去彭泽县令,初归田园时所作。他辞官的原因主观上是本性自然,不喜为官;客观上是急于奔程氏妹之丧。文中表达了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回归田园的乐趣,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心为形役误入尘网的追悔以及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伤。

  (三)关于文体特点

  1.《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2.“辞”这种文体有何特点?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有的还可以歌唱。此文是作者辞去彭泽县令归园田后所作。“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吧、啊,语气助词。清人毛庆番说:“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表明了作者渴望归隐田园,返归自然的兴奋之情。

  (四)内容结构

  1.《兰亭集序》: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2.《归去来兮辞》:

  (1)第一自然段中对全辞具有总括作用的诗句是哪一句?后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诗展开的?

  答:对全辞具有总领作用的诗句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作者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着力突出“今是”,并紧紧抓住辞官和归田这两个环节作为全篇的中心内容,进而精心进行结构布局。全篇分为四段:首先以“归去来兮”为挚题,旨在强调“归来”后的种种情趣,表明自己躬耕的坚定意志;其次写归途和到家后的情景,用一连串的画面,表现出自己对自由生活的长期渴望得以实现的欢呼雀跃的情状;再其次写归家后的生活,突出表现自己归后有田中之乐,真正达到了心物契合,趣味盎然,托意深远的境界;最后以“已矣乎”为挚领,从人生哲理的角度,进一步肯定其归来的行动是必然的归宿。

  (2)本篇的第二自然段写归途和到家的情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描述这一过程的?

  答:写归来,由水路到陆路,借“舟遥遥”“问前路”点出。到家时,先见“衡宇”,再入“门”,过庭院,步“三径”,然后“携幼入室”,由外到内,由远而近,脉络清晰。又从“室”字,生发出下文的“窗”、“园”。到了“园涉日以成趣”以下八句,写他初归后的日常生活,又反过来由室内写到窗外,由近到远,笔墨变换,毫不呆板。(分析局部思路,要先判断本局部的表达特点。比如这一段是记叙性文字,就要按其记叙过程和在这一过程描写中所暗示的作品阶情感进行分析,把握具有内容转换作用的词语,以点带面。)

  (3)第一段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四句是怎样将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起来的?

  答:此四句总写归途景象。天还未大亮就上路,先乘船,后上陆,轻舟摇荡,晓风吹衣,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的欢快。向征夫“问”路,“恨”晨光烹微,把恨不得立刻到家的急近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将“舟”、“晓风”、“征夫”、“前路”、“晨光”等物象所组成的画面与对作者回家过程叙述结合在一起,一路风光一路情,抒发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4)文中第二自然段中的“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八句是如何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的?

  答:这八句总写刚到家时的情景,逼真如画。作者用轻快、急促的节奏,叙写自己刚到家门,狂喜飞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以及自己携子穿堂入室,庆幸松菊犹存,直到举家欢宴,开怀畅饮。这连续转换的画面,表现出他对自己生活的长期渴望得以实现时的欢呼雀跃情状,也流露出他对子女、家僮的慈爱,对田园景物的关怀,以及享受家庭团聚的乐趣。作者的淳厚天性和赤子之心从文字中流溢而出。这是叙事、写景与抒情水乳 交融的绝妙笔墨。

  三.教学难点

  (一)《兰亭集序》的情感: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二)《归去来兮辞》:

  1.全篇怎样围绕“归”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答:“归”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处处有点晴之笔。首句言“归”,次句又以反话语气问“胡不归”;第二段写初“归”之乐,也不离归意;第三段又以“归去来兮”开头;最末一段,“聊乘化以归尽”而收束。作者反复申述归田之意,反复抒发归耕之乐,意在表达自己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全篇一气贯通,中心突出,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作者用“无心”和“知”三字,把云和鸟感情化和人格化。以云的无心出山,象征自己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借鸟的倦飞还巢,象征自己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两句既是兴象,又是喻象;既是写实景,也是写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托意深远。

  3.本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是一篇抒情小赋。它写出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意志。全文素怀洒脱,逸气流行,真挚坦诚,可谓情真、事真、意真、境真。它所抒发的情感简单明快,强烈奔放,丰富深厚,有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归隐田园的乐趣。赋中不仅表现了作者质性自然、恬淡闲适的襟怀,而且还显示了作者高傲的个性与坚贞的节操。此外,还饱含着作者对于人生深沉的哲理思考。总之,这是一篇同上层社会分手告别的诗的宣言,可谓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凝聚着作者丰富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如果我们仅仅把它看做是抒发作者弃官归田的轻松与喜悦,那是无法全面深入地领会作品深沉丰富的意蕴的。

  (认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要善于从作者富于暗示的语言中筛选出最重要的相关信息,并且要从表象深入到作者向我们展示阶情感世界中去,做到抓住关键语句,准确体会,合理概括。)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吾与汝毕力平险

  C.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D.毕礼而归之

  2.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曾不知老之将至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对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4.与“齐彭殇为妄作”中“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人

  C.沛公欲王关中D.亲贤臣,远小人

  5.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不同的两项是()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曷不委心任去留

  F.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6.下列句中省略内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流形骸之外

  B.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C.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D.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以经丘

  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

  B.

  C.

  D.

  8.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②而绝秦赵之欢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9.对下列两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悟已生之不谏

  ②复驾言兮焉求

  A.①规劝②语助词

  B.①挽回②疑问代词

  C.①挽回②兼词于+之

  D.①规劝②疑问代词

  10.下列对加点词的用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①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②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1.对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实迷途其未远③感吾生之行休

  ②不知其何许人也④巨是凡人,行将为人所并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12.下面五个句子分编为四组,从语意关系的角度看,正确的一项是()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③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④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⑤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A.①③⑤B.①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⑤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

  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令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①:“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②:“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嗓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竟不能无动。良久,击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③:“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④:“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⑤:“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中暑,很热。

  13.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文镜督河南严督:督察。

  B.鲁为微行微行:隐藏身份,改装出行。

  C.无游目视者游目:左右顾盼。

  D.合邑士民焚香送之合:全。

  14.文中标序号的五个“曰”字编为四组,说话人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②B.②④C.③⑤D.④⑤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

  A.草冠骑驴入境

  B.鲁心敬之而无言

  C.径诣别室,且浴且思

  D.且贤称噪于士民

  16.“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4分)

  A.看见一些貌似书生的人惊慌地在一起商量

  B.看见一些穿着读书人衣服的人聚集在一起谋划

  C.看见一些衣冠整齐的读书人小心翼翼地在一起谋划

  D.看见一些书生打扮的人聚集在一起商量

  17.“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4分)

  A.依照平常的办法去办事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B.按照一般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C.按照平庸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D.依照平凡人的办法去行事的,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18.能表现鲁亮侪“奇男子”举动的句子是(只填序号)(3分)

  ①鲁效力麾下

  ②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③与之印,不受

  ④良久,击水誓曰

  ⑤鲁掷印铿然,厉声曰

  ⑥吾暍甚,具汤浴我

  1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鲁亮侪谨言慎行,遇事不轻易表态,因而被田文镜派往中牟取代李令。

  B.鲁亮侪声称天热,要求洗澡,是想借此独自思考一下。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C.鲁亮侪沿途察访士民对李令的反映,到中牟后又观察他的外貌和衣着,对李令十分敬佩。

  D.鲁亮侪下不顾利害,保护李令,中牟士民都感谢他,而李令认为鲁会受到牵连。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2.C3.D4.D5.CF6.C

  7.D8.D9.B10.C11.C12.A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

  13.A14.C15.B16.D17.B18.②④⑤19.A

  【励志故事】

  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

  威廉·科贝特辞掉了报社的工作,一头扎进文学创作中去。可他心中的“鸿篇巨制”却一直写不出来,他感到十分痛苦和绝望。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朋友,便不由地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朋友听了后,对他说:“咱们走路去我家好吗?”“走路去你家?至少也得走上几个小时吧……”朋友见他退缩,便改口说:“那咱们就到前面走走吧。”

  一路上,朋友带他到射击游艺场观看射击,到动物园观看猴子。他们走走停停,不知不觉,竟走到了朋友的家里。几个小时走下来,他们都没有一点疲惫的感觉。在朋友家里,威廉·科贝特听到了让他终身难忘的一席话:“今天走的路,你要记在心里,无论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也要学会轻松地走路。只有这样,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你才不会感到烦闷,才不会被遥远的未来吓倒。”

  就是这番话,改变了威廉·科贝特的创作态度。他不再把创作看作一件苦差事,而是在轻松的创作过程中,尽情地享受创作的快乐。不知不觉间,他写出了《莫德》《交际》等一系列名篇佳作,成为美国一位知名的专栏作家。

  [寄语]我们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看到数十年之后的变化,我们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触摸到数十年后的那个目标,其间的过程,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快乐的心态去完成呢?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字词。

  2、把握全文结构,理淸文章脉络,熟读成诵。深入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3、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简单辨析作者的思想。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一词多义现象,了解“以而、之”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倒装句、省略句两种句式,能够将文本准确流畅地翻译为现代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辞的体裁特点,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难点:

  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他29岁开始出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年。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赋《归去来兮辞》。

  三、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为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代表作品:组诗《归园田居》《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另一类题材的诗《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

  四、题目解说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归隐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啊”。辞,古代的一种文体,源于“楚辞”。本文是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归田园时所作,分为“序”和“辞”两部分。序”部分说明了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是理解本文的关键。“辞”部分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愉快的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描述作者迷途知返和辞官归田的决心,表达了作者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2、3段),写回归田园之乐。

  第三部分(4段),抒发自己决心归隐、不再犹豫的坚毅情怀。

  六、全文分析

  1、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

  出仕是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而非本意。这也为后面作者辞官做了铺垫。

  2、作者在序文中对他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诗人在序文中提到辞官归隐的原因有四点: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陶渊明发现出仕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心力交瘁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仕于当时污浊的官场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程氏妹丧”之机,弃官归田。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怎样深刻的内涵?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典故,“三径”是隐士住处的代称,“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这两句话意蕴丰富,既表达了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恨自己不能早些归来的感叹。

  4、“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韩诗外传》中的一则典故。北郭先生辞楚王聘,其妻表示支持,“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容膝”言居室之狭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世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

  5、如何理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

  明确:

  这两句一方面描写景物自然妥帖,毫无雕琢之痕又极具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又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仕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倦飞”,是因为自己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曷不委心任去留”包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

  明确:

  作者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顺其自然,这是作者率性洒脱的人生观的体现,也是对社会另外一种形式的反抗。

  7、请分析一下,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弃官归隐之乐?

  明确:

  ①家园之乐:第2段写“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

  ②田园之乐: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出岫之云、知还之鸟、抚孤松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做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

  ③交往之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在这里,作者可以与亲戚们说说心里话,可以弹琴读书消除忧愁,更令他开心的是,一帮农民兄弟邀他到田里看看春天的农事。宁静美丽的乡村,朴实无华的乡民,这一切怎不让作者产生“植杖而耘耔”的愿望呢?

  ④出游之乐:作者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可以“窈窕以寻壑”,也可以“崎岖而经丘”,出游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抒怀,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同时,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

  8、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悲哀,对此,你怎样理解?

  明确: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在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消极避世。

  出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文人志士们往往会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使命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陶渊明晚年的大量诗中,“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显然表明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串于他的一生。

  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涌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其”“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作者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的“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留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了他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吗?因此,本文中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的作品具有时代性,它们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七、中心思想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出仕和辞官的原因,以及归田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文章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八、写作特点

  (1)运用辞赋的形式来加强抒怀。

  本文具有辞赋的铺张叙事、讲求用韵、骈偶和辞藻华美等特点。文章的主旨在于说明“今是而昨非”,作者对“昨非”一笔带过,未加描写,而对“今是”,即归田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则极尽铺陈之能事。正文第二、三两段都是描写“今是”的,包括景物的描写和心理的描写。行文注意对仗骈偶,如:“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既保持了辞赋的文体音韵和谐、辞采艳丽的特点,又避免了堆砌辞藻的毛病,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2)语言精练,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韵和谐。

  作者寥寥数语写出了对整个仕途生涯的痛苦回顾和深切悔恨,遣词造句,字斟句酌,精心选择一些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遙遙”“欣欣”等,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3)文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强烈而充沛。

  如写归家途中的景色:“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烘托了一种离开困境而进入坦途的欢快之情。又如描写刚进庭院时看到的景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对家中松菊的特殊关切,说明了他志趣的高尚,特别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这几句,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过去做官本来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作者的情怀与家乡自然的美好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心灵的淳朴、自由,外化在清新、幽远而富于生机的景物之中,使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九、补充资料

  辞

  “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十、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述志作品,作者通过叙述自己弃官归隐后一路上的心情、回家后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达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乡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布置作业

  思考:本文中的“乐夫天命”是否表现了陶渊明消沉、颓废的思想?

  课后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何,为什么

  B.知来者之可追追:追赶

  C.引壶觞以自酌引:举起

  D.善万物之得时善:喜好,羨慕

  2.下列加粗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眄庭柯以怡颜B.或棹孤舟

  C.怀良辰以孤往D.园日涉以成趣

  3.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复驾言兮焉求B.既自以心为形役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乐夫天命复奚疑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反思、悔悟和庆幸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作者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为伴的闲适生活。

  (3)《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回家后,四处走走看看,看到云从山头冒出,鸟飞回巢中的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追:补救。

  2.答案:C

  解析:怀:留恋,爱惜。A项,怡:使动用法,使……愉快。B项,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D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答案:B

  解析:A、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被动句。

  4.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②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③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7~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①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

  ②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8226;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

  为谋生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隐。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他29岁开始出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年。

  二、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自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土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参考译文:

  我家境贫困,仅靠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甚多,粮缸里通常没有粮食能储存下来,我找不到什么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有这种想法,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使,各地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的贫苦境况就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还没有平息,我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而彭泽县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我就在彭泽县担任职务。但没过多久,我思念田园,也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不愿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挨冻受饿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违背自己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挨冻受饿更痛苦。我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迫;于是感到烦恼不已,觉得这实在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想着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日夜兼程地回去。不久,嫁入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急切地要赶着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到冬,我只做八十多天的官。我想对这件事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就写了这篇文章,并命名为《归去来兮》。乙巳年十一月。

  归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志受到形体的役使,那又为什么还要如此伤感失意而独自悲哀呢?我认识到过去所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却还来得及弥补。我确实已走入迷途但还不算太远,现在已经觉悟到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是错的。船在水中轻快地漂荡前进,微风吹动着我的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胧,天还不亮。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孩子们都在门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经长满了荒草,松树和菊花还依旧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带着孩子们进入屋里,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院子里的树木,我感到非常愉快。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岸的情怀,深深感到这简陋狭小之地也可以使人安乐满足。门经常关闭着,每天到园子里散散步,兴味无穷,自有乐趣。拄着手杖走走停停,到处游息,不时抬头眺望远景。云气自然而然从山洞飘浮而出,倦飞的鸟儿也知道回到巢中。日光渐渐暗淡,太阳即将落山,我还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

  归来吧,我要与世俗断绝交游。既然世俗的一切都和我的情志相违背,再出游又能追求些什么呢?跟亲人们谈谈知心话使人愉快,弹琴读书又能够消愁解忧。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小篷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曲折幽深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地生长,泉水涓涓流淌,我真羡慕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时、生机勃勃,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人寄身世上,一生又能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随着自己的心意,任其自然,或去或留呢?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荣华不是我所追求的,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游览欣赏,或者放下手杖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山岗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澈的`溪流我吟咏歌唱。姑且顺其自然了结一生吧,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犹豫彷徨的呢?

  四、文章主题探究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来的决心。

  五、文章体裁探究

  文章的主体是一篇有韵的“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故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做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思考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明确: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难以忍受,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3)余家贫,……

  (4)“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最根本的。

  2、我们已经通读全文,同学们也已经大致把握了全文的内容。那么我们现在再来明确

  疏理一下全辞的叙事脉络。学生相互讨论。

  明确:

  第一段:辞官——归途(思想斗争)。

  第二段: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家庭生活)。

  第三段:纵情山水(社会生活)。

  第四段:安度余生(反思与感悟)。

  3、陶渊明想象自己从辞官回家一直到如何悠游生活,大家觉得他的情感是否也有一个随之变化的过程呢?那这个情感线索又是怎样的?

  明确:

  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

  第二、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

  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旷达、悠然。

  归纳:自责———自悔———自觉————自醒

  二、研读第1段。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渊明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词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三、研读第2段。

  讨论三个问题: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四、研读第3段。

  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一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的隐士情怀之表露。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包括

  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辞意。

  (2)捋清辞的行文脉落。

  2.导入新课

  (1)介绍作家、作品。

  (2)介绍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3)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具体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 “归意”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②辞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

  从该辞的背景及辞的第一部分,我们均清楚可见,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却只以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而不言官场的黑暗。对已往的居官求职,也只言“不谏”,“昨非”,决定不与达官贵人来往,反用“息交以绝游”轻轻带过,而在写回到田园生活的场景时,句句从心中流出家中景——有松,有菊,有幼,有酒,有樽,差足问慰;写涉园之景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处处显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③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

  “归去”就离开彭泽而言,可以说是“归去”。“来”就回乡而言,又可以说是“来”。文章从思归到归家,步步叙明,所以合起来就叫做“归去来”。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格调与散文不同。

  四、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来的决心。

  文章的主体是一篇有韵的“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故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内(复)几时”等。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