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可耻随笔孤独的可耻随笔1 突然一阵冷风袭来 一颗心吹得冰凉 冰凉 只是傻楞着 空气凝固着要让人窒息 纤细的脉搏在波浪的跳动 筛钟掀起的刹那 来自心底的不安 和对未来迷茫的惆怅 此刻 需要母亲坚强的翅膀护着 此刻 需要兄弟无谓的大笑听着……
孤独的可耻随笔
孤独的可耻随笔1
突然一阵冷风袭来
一颗心吹得冰凉 冰凉
只是傻楞着
空气凝固着要让人窒息
纤细的脉搏在波浪的跳动
筛钟掀起的刹那
来自心底的不安
和对未来迷茫的惆怅
此刻 需要母亲坚强的翅膀护着
此刻 需要兄弟无谓的大笑听着
似乎只有这样
嘴角才会撕咧出一丝微笑
记得
那是一个天真的少年
对感情总是有着童话般的追求
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
呈现了一张无情冷漠的的脸
总是在黑夜中驻足
总是在角落里颜笑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孤独的可耻随笔2
再次提及这个话题,源于选修心理学课程的过程中,印象很深的一句话。那节课,张老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孤独的青年可耻吗?
在场同学不置可否。
“孤独感”似乎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被孤独感纵横的青年是令人痛心的。在如今如此丰富的大环境之中,我们却不能发挥好年龄的优势,没有激情,没有热情,没有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圈子,没有在最有朝气最青春洋溢的年纪里把日子过得五彩缤纷,这本身确实是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
年轻人,死气沉沉的太多,有热情的太少。从这个角度来讲,孤独的青年的确可耻。
但转而又想,青年为何就不能心甘情愿做一个“孤独”的人。
《玩偶之家》里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孤独地只靠自己站着的人。
青年作者陈大力曾经在文章里回忆她大学时的生活,那是她最孤单的一段时间,她没有聚餐,没有约会,没有一大把平摊青春的朋友,但那也是她最充实的一段时间,阅读,写作,不断挖掘自己,每天一人,踽踽独行,看似清苦,但在不知不觉间,她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也许精神独立的过程并不舒适,却让人免于过分心碎。”在此,孤独的另一面便是精神独立与自我修炼。
《我们的年轻,柔软而硬气》里有这样一段话:“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合群与独处这两种人际交往的状态极端化,好像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更有甚者,为孤独冠以“光荣”的含义,仿佛合群就是一群无力无梦之人的选择。”
为什么非要在合群与独处之间划一条重重的分界线,合群的人意味着要去绞尽脑汁迎合想要融入的圈子,独处的人就活该生活在自己封闭的圈子里呢?
合群与独处可以兼得啊。
曾经我有一段时间也孤独感爆棚。站在学校各种社团的招新海报前,无所适从,我忽然发现,自己是个很没趣的人。我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戴着耳机走在操场的跑道上,那段时间,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压抑到迎面吹来一阵风,悲伤的情绪就立即向我奔来。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想做什么,想要让生活有哪些改变。
就好像不会游泳的人忽然掉进了游泳池里,四处碰壁,又不懂怎么往上游,最后无奈让自己溺水身亡。
后来,好朋友H给我发了一条留言,是这样写的:这个社会很冷漠,希望远方的你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刚好有人愿意伸出手,希望你遇到的都是不冷漠的`好人,希望永远保持善良不要被这个世界改变,希望你能一直开心,能没心没肺的大笑,我的撒万万,爱你呦~
收到这条留言,是在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穿着米黄色的大衣和马丁靴,戴着耳机走在操场的最外圈,上海的冬天总是阴冷阴冷的,晚间的风吹到身上,是那种浑身都冰凉刺骨的感觉,但是这条留言,带给了我暖流一般的充实感和安全感。我手里攥着手机,向操场出口走去。
从那以后,我渐渐不再怕吃饭没有人陪,上课没有伙伴的日子了。我让自己学会接受独处的生活,久而久之,在这独行的日子里,越来越坚强,也越来越有信仰。
有些时候,孤独感确实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这种感觉会把人的灵魂都禁锢起来,想要钻出去,又不知道出口在哪里。但是一旦想开了,会发现,孤独的日子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自己胆怯的内心让“独处”两个字变得可怕。
在我刚开始写公众号推送的时候,也谈到过“在大学,你是否感到孤独”的话题。当时是这样写的:
孤独与否,其实是一种内在的宽解,是一种能否取悦自己,由己向人的态度。每天呼朋引伴的人会谈及自己内心孤独,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的人说他们一点也不孤独。
“不合群只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就是真正的内心的孤独。”我并不完全赞同这句话,只能说,生活有时会不尽人意,但我们要做的,是敞开胸怀去接纳它,踽踽独行的时候,是挖掘自己的最好时机。
因此,不要因为想合群,害怕孤独,而随波逐流,学会与社会和解,而不同流合污。
把握年轻的孤独,让积淀与自省成为孤独的基调。孤独,或许就能成为驱动人生的力量。
里尔克曾经说:“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务,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此外,让生活自然进展。请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只要有自己的方向,孤独的青年就不可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