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通用古代诗词鉴赏通用1 对目前的初中生而言,古代诗词鉴赏依然是其语文学习中令人头痛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对古代汉语的不适应,对古代汉语学习的缺乏方法。很多学生为了提高鉴赏能力,甚至大费时间搞题海战术,这是极不可取的。通过平时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实践……
古代诗词鉴赏通用1
对目前的初中生而言,古代诗词鉴赏依然是其语文学习中令人头痛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对古代汉语的不适应,对古代汉语学习的缺乏方法。很多学生为了提高鉴赏能力,甚至大费时间搞题海战术,这是极不可取的。通过平时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实践教学,笔者总结出一些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希望既能为同为语文教师的同仁们提供一些参考,也能为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有所裨益。
技巧一:联系背景紧循本意鉴赏
任意给出一首古诗或古词来进行鉴赏,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诗词的写作背景。这里的写作背景,包括作者本人所处时代,作品创作时的环境、作者的人生际遇等一系列背景。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内学习范围来看,学生应该熟知生平的诗词作者主要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李清照,陆游,陶渊明,杜牧,李商隐,刘禹锡,李煜,王昌龄,王勃等。对于其他的作者,属于课内已学习过其作品的作一定了解,完全性课外的,在试题中一般会给出注释及写作背景。当然,在课外增加对古诗词阅读量和对更多的诗词作者进行了解也能减少诗词鉴赏的陌生感。值得强调的是,对于那些耳熟能详、无人不知的作者,考察时有时还要对其一生的经历进行分析才能得出鉴赏出诗词的真实意义。例如:同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是其年轻时期所作,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却是安史之乱后诗人过秦州看到百姓之苦,面对现实,表现忧国忧民,对百姓充满同情的作品。经过对杜甫本人的人生经历可知,这两首诗分别是诗人于人生的不同时期写出,其背景,经历,思想都有很大不同。由此可见,联系背景、综合分析是鉴赏古诗词不可或缺的一步,也是探寻主旨、作者写作目的的重要步骤。不仅仅限于不同年代的不同作者,有时同一个作者本身的作品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只有联系背景鉴赏的诗词,才不至于偏离主题,脱离作者本意。
技巧二:利用注释综合整体分析
初中古诗词鉴赏的考察,一般对部分字词、典故、句子会有一定的'注释,除此外诗词作品本身很多也有词题和序文。这亦对作品创作缘由与表达情怀有所说明。然而很多同学对这些诗词鉴赏的“引路石”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对诗词中的字词句意只是进行主观臆断,盲目分析,这是完全不合理的。例如,2008年江西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试题考察了宋人高观国的《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很多学生对“高寒滟滟开金饼”一句极为不解,而注释中却已说明滟滟意为月光摇动的样子,金饼喻为圆月,倘若考生能充分利用注释和诗词整体进行分析,则第一小问“此词的上下片各写什么?”迎刃而解。其后之问“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则可综合整体分析,由注释中“圆月、月光摇动”可知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又由后文的“香雾冷、西风、客醉”可知作者后来的心情是忧郁、愁苦的。如此分析,词意了然。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按照综合层次之法分析可发现,其序文中的“丙辰中秋”已点明了创作时间,“兼怀子由”则点明了全词主旨,这样词的中心思想基本就能基本确定,其中一定包涵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以上两例所体现的借注释综合层次分析之法,简捷快速,即使是诗词鉴赏能力偏差的同学亦能不费吹灰之力而习得,如此鉴赏,孰能不乐。
技巧三:解析典故探寻中心主旨
用典是诗词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诗词作者由于不同原因或迫于时局,不宜明说。或为增强诗词的文采,借用历史上的人、事、词句,来表达观点与意愿,此即为用典。由于典故本身通常与作者本身处境相似或相反,对于作者可比知己或异己,且典故用的好,能使作品典雅涵蓄,余韵盎然。所以古代诗词作者大都对用典情有独钟。因此在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时,如果能对其中所用典故有所了解,并将之与作者际遇进行对比,一般而言,诗词的中心主旨便将浮出水面。有时作者所用典故很少见,也会在注释中进行必要的说明,这时,联系全文与背景并结合分析是非常必要的。用典的实例,在初中语文课内最典型的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其中,“亲射虎,看孙郎”出自《三国志吴志孙权传》的典故孙权射虎,表现了作者出猎时的豪兴勃发,表达了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作者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也能派遣像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反映了作者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下的欲酬壮志之心;“射天狼”出自《楚辞九歌东君》,作者以“天狼”喻指辽和西夏,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倘若鉴赏时了解这三个典故的大意,并将之与背景联系,便很快可得出此词的主旨是表达词人心怀壮志,渴望得到重用的强烈愿望。由此可观,解析用典对探寻诗词主旨是十分便捷的。
总之,初中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的关键在于鉴赏者平时的积累、观察、分析与归纳,决不可盲目生搬硬套,强行臆断。要把握多种技巧的本质并综合灵活的运用到今后的诗词鉴赏中,不断探索、不断观察、因人而异地改变鉴赏方法与技巧应用。诚如此,则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之提升指日可待矣!
古代诗词鉴赏通用2
一、古诗词鉴赏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鉴赏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对象。我校从七年级开始就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在每节课前5分钟安排演讲活动,其中星期三安排的活动是“古诗苑漫步”。几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初步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在“古诗苑漫步”活动中,只停留在对诗歌字面意思的解释上,而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涉及较少。因此在平时的单元测试及历年中考中,古诗词鉴赏仍然是多数学生的一个主要失分点。
笔者对自己的两个教学班共100个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内容是:古诗词鉴赏你认为哪方面最难?
A.分析诗歌语言(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语体色彩等)。
B.分析诗歌意境(即诗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氛围和境界)。
C.分析评价诗歌的写作技巧、风格(包括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
D.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调查结果如下:
从中可以发现,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最难把握,答题时也往往答不全。
二、古诗词鉴赏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不强的原因有多种。
一是学生的学识水平有限。古诗词中有很多知识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等领域,而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有很多知识还未学到,学识水平较低,对完全解决问题还有一定难度。
二是学生的古诗词积累有限。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建议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初中生必背古诗词50首。这些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大多比较容易理解。但这120首古诗词仅是沧海一粟,还需要学生不断向课外扩展,学习和积累古诗词知识。
三是学生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有限。笔者认真分析了学生在历次考试中的答题情况,发现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都不很理想,这直接影响了他的得分。理解偏差,表达不清晰、不完善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
四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不到位,方法单一。大多数教师思想意识上虽然对古诗词的学习重视了,但是在指导上又觉得难度颇大。主要途径莫过于两方面:平时诗词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在复习迎考时的强化训练及指导解题。但根据笔者几年教学的经验所得,收效甚微。
三、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古诗词鉴赏的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可在七年级起始阶段,就制定学生三年的古诗词积累计划,并为学生搜集更多、更好的古诗词让他们诵、读、背,而且坚持每天定时定量,力求让学生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进行了归纳。
解读关键信息,初步了解诗歌。一看标题。无论哪一类诗歌,标题都很重要,它常常为我们读诗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有的点明写作背景,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有的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如曹操的《观沧海》;有的点明诗歌意象,如刘禹锡的《秋词》就点明了描写的对象。因此,仔细读标题可以让我们知晓多方面的信息,为接下去的鉴赏作好铺垫。
二看作者。人们常用“文如其人”来说明与作者人品相对应的文品。因此,鉴赏诗歌、体会思想内容,必须了解作者,以此了解他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政治黑暗,加上自己仕途也不如意,所以其诗就显得沉郁顿挫,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三理头绪。古代诗词,头绪纷繁,类别较多。我们只要分清门类,就能对症下药,很好地鉴赏诗歌。如古代诗歌在抒发感情方面有咏怀古迹诗、伤春惜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
搜寻关键字句,明晰作者意图。古代诗词是高度浓缩的文学作品。鉴赏时如果能从关键词句人手,我们就很容易领略到诗歌的艺术内涵。所谓关键词句,就是指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者脉络层次的词句。就诗词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人手寻找关键词。
第一,搜寻带有冷暖色彩的词语。暖色给人温暖的感觉,所表达的情感一般是欢乐愉快的;冷色给人冰凉的感觉,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一般是凄凉、悲哀的。如宋祁《玉楼春》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两句,写出了红杏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流露出作者要享受大好春光的情趣。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的“青”、“白”两字却给人凄清的感觉,最适合表达作者愁苦悲戚的情感。
第二,搜寻议论抒情的语句。“诗言志”,“志”即思想感情,如汉乐府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句就是思想情感的明显表露,表达了作者不想光阴虚度的愿望。
第三,抓住诗眼,找到突破口。诗眼往往就是诗人着力锤炼的那个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把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江南,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绿江南、万象一新的情景。
准确把握诗歌艺术特色。第一,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如人们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诗中有画”便是对其诗歌意境的最好概括。如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描绘了一幅粗犷的画面,表现的就是坚毅的意境。
第二,注意动静结合的手法。诗人在写诗时很注意运用“以动衬静”或“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创设意境。王维诗《鸟鸣涧》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动衬静的名句,对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这远离尘世、人迹罕至之地显然是无比幽静的。
第三,注意隋景交融的特点。古人写诗都是为了抒情言志,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纯写景诗歌。马致远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中,把许多形象串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营造出萧瑟的氛围,为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调动知识储备,把握语言特点。第一,注意比喻、夸张、借代、对偶等修辞格的运用。古代诗人作诗时很注意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如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中“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的诗句就运用比喻表达自己深深的惜别之情。
第二,注意“正话反说”等曲笔的运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古代诗人有时在写诗时采用曲笔表达情感。如杜牧《泊秦淮》中的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表面上看像是在谴责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唱歌卖笑,实则不然,诗人批判的矛头指的是正在酒楼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因为“商女”所唱,正是达官贵人既点。
古代诗词鉴赏通用3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共收录课内外古诗词百余首,它在语文中招考试的地位举足轻重(古诗词默写8分,诗词赏析4分,约占基础知识与阅读总分的17%)。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诵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下面我就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导。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疏于学习,文学素养不足。
应试的压力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一些教师疏于学习,特别是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其研究创新能力缺失,唯教材、唯教参,热衷于搞标准答案,使得古代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以讲代读,烦琐讲解。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标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老师过多地分析,学生少了诵读,少了欣赏,没了感悟,诗歌成了抽象的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三)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做法。为了应付考试,许多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尤其是忽视对课外古诗词的指导,舍弃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性默写和赏析练习题,背大量的老师总结出来的鉴赏知识。繁重的训练使学生疲于应付,其结果是剥夺了学生学习古诗词应有的趣味与快乐,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急功近利,随意增删。
眼睛紧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诗词鉴赏方面,目标相对单一,只指向中考的34首诗词,直接针对中考的几个普遍考点进行教学(如重点字句的赏析和作者情感等),其他基本忽略不计。不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随意增删教学内容和课时,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学生们得到的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
在中考这支指挥棒的指引下,初中语文诗词鉴赏长期以技术性训练为主导,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得到落实。尤其在初三阶段,老师们更加注重鉴赏技巧的灌输,各种诗词鉴赏的秘诀如潮水般涌向学生,忽视了诗词鉴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错误地认为只要“狂轰滥炸”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对策探讨
(一)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鉴赏主体。
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去想象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愉悦的情感。
(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及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敢于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习,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理解诗词的内涵,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让他们自行把握、模仿,通过自主研习学会鉴赏诗歌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熟悉积累诗词创作的常见手法,掌握诗词欣赏的常用技巧。
诗词表达技巧的获得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而需要学生结合自身鉴赏实践进行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星的鉴赏体会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深入,这样学生的水平才会慢慢提高。当然,鉴赏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语感。
古代诗词鉴赏通用4
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且在语文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并进而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诗词鉴赏的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进行诗词鉴赏的能力,从而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诗词鉴赏教学进行了探究,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一、做好诗词背景教学
诗歌的写作背景是领会诗歌写作主旨与情感的重要途径,看似相似的诗歌,因为写作背景不同,很可能有着完全相反的情感,因此,做好诗词背景教学是教师进行诗歌鉴赏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切入鉴赏课程,首先是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此时的写作背景是唐军平定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灾难,领土纷争四起,民不聊生,作者也随之颠沛流离。杜甫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因此盼望早日能评定此乱,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作者难掩心中的喜悦,喜极而泣。学生了解此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教师在教学时也可将其他相似主题的诗歌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如“三吏三别”,可作为学生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知识背景。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诗歌的写作要求进行切入,例如诗歌的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古等,词的词牌名,如《望江南》、《如梦令》、《念奴娇》、《菩萨蛮》、《长相思》等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写作规范,丰富诗词的基础,强化学生对诗歌写作规律的印象。以宋词教学为例,词的词牌名往往与某种固定的情感有着很大的联系,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多表示缠绵哀婉的情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婉曲哀怨中又带几分激切与期待;如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多表现男女相会之事等等。虽然词牌名不一定完全对应诗歌的情感类型,但是也可作为理解作者情感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可在正式的鉴赏课前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鉴赏教学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中国诗词特有的审美内涵,也是反映作者创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意象是集客观与主观为一体的产物,它既是诗歌所描写的对象,也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是心灵的再创造产物。中国诗词具有简短凝练,含蓄蕴藉的特点,意象成为切入诗词的一把钥匙,离开了意象,也就无所谓诗词了。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章都是用意象组成,诗意的发现就在于理解诗中意象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因此诗词鉴赏离不开意象鉴赏这个重要环节。
在中国古代诗词教学中诗词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认识规律,可作为辅助理解的工具。例如“柳”在古代诗词中多用于送别场合,表示留别、相思、依依不舍之意,因为“柳”与“留”谐音,故有此用。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等诗,分别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即是明证。当然,诗歌的内涵可不止这一点,“柳”还与送别相关,也与古代汉乐府的“折柳曲”相关,除了表示送别也可以表示怀乡之意。这都是因为不同的诗人创作主体的情感丰富程度,而在不同的时代给予了不同的内涵。再如“冰雪”多表品德高尚,“”代表心性高洁,志向出尘等等。当然,诗歌意象固然是切入诗歌主旨的重要方法,但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完全按照此方法,因为不同的作者由于创作的需要,或者别出心裁的需要,时有违背意象的通用使用的现象。
三、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由于中国诗学倡导“诗言志”与“诗缘情”,讲就含蓄蕴藉的朦胧美感,尤其注意诗意生发的多种可能性,往往一首诗含有多种写作情感,蕴含多重写作主旨。诗歌的背景知识和诗歌的意象都是为了表达主旨与情感而存在的,这就需要教师尤其注意诗歌创作主旨与情感的教学工作。有些诗歌的主旨较为明显,较为容易分析,例如于谦的《石灰吟》是借物寄怀,表达的是诗人高洁的理想和人格追求;有的具有多重的写作主题,例如杜甫的《望岳》,通过对泰山宏伟壮阔的景象描写,展现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傲视群雄的壮阔胸襟。另外有一些诗歌存在广泛的争论,典型如李商隐的《锦瑟》,既有悼亡妻说,也有自伤说,更有解读者认为是对唐王朝的衰亡命运的哀叹与无奈,至今缺乏定论,这都表明诗歌解读的多重性。俗话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调的是读者的再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