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概述阅读训练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古代散文 概述 训练 阅读

管理员

摘要:

古代散文概述阅读训练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散文概述阅读训练,欢迎大家分享。  古代散文概述阅读训练 1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

古代散文概述阅读训练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散文概述阅读训练,欢迎大家分享。

  古代散文概述阅读训练 1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的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例子。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古代散文概述阅读训练 2

  ①今年的早秋,我伴送一群小学毕业生到杭州来投考。

  ②这一群小学毕业生中,有我的女儿和亲戚朋友家的儿女。送考的也还有好几个人,父母、亲戚或先生。我名为送考,其实没有重要责任,一切都有别人指挥。因此我颇有闲心情,可以旁观他们的投考。

  ③坐船出门的那天,乡间旱象已成。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呀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水车上,连老太婆、妇人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一种伟观,人与自然奋斗的伟观!我在船中听了这种声音,看了这般情景,不胜感动。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解》等书中。我喊他们:“喂!抱佛脚没有用的!看这许多人工作!这是百年来未曾见过的状态,大家看!”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 山甲喜欢吃什么东西?”“耶稣诞生时中国是哪个朝代?”“无烟火药是用什么东西制成的?”“挪威的海岸线长多少里?”

  ④我被他们难倒,一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装着长者的神气对他们说:“这种题目不会考的!”他们都笑起来,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说:“你考不出!你考不出!”我虽老羞,并不成怒,管自笑(1)着倚船窗上吸香烟。后来听见他们里面有人在教我:“穿 山甲喜欢吃蚂蚁的!……”我管自看那踏水的,不去听他们的话;他们也自管埋头在书中,不来睬我,直到舍舟登陆。乘进火车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一直看到赴考的前晚。

  ⑤赴考这一天,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噪醒,就起个早来送他们。许多童男童女带了一肚皮“穿山 甲喜欢吃蚂蚁”之类的知识,坐黄包车去赴考。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到了晚上,许多孩子活泼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那个题目难,这个题目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

  ⑥他们每人投考的不止一个学校,有的考二校,有的考三校。大概省立的学校是大家共同投考的。其次,市立的,公立的,私立的,教会的,则各人所选择不同。从考毕到发表的几天之内,投考者之间的空气非常沉闷。有几个女生简直是寝食不安,茶饭无心。终于有一个学校录取案发表,我便想出一个调剂紧张的方法来:我同一班学生坐在学校附近一所茶店里了,教他们的先生一个人去看。在先生去了约一刻钟之后,大家就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在他们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久待不来,那位先生竟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冤家对头,成了他们抱怨的对象。终于他拖了一件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踱回来。“回来了,回来了”,一声激动地呼喊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

  ⑦“谁取的”“谁不取”,一一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我抽了一口大气,开始想法子来安慰哭的人,我胡乱编造出些话来说那学校办得怎样不好,所以不取并不可惜。说过之后,哭的人果然笑了,而满足的人似乎有些怀疑了。我在心中暗笑(2),孩子们的心,原来是这么脆弱的啊!

  ⑧但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

  1923年写于杭州西湖招竖寺

  (有删改)

  13.有人认为第①段中“到杭州来投考”的“来”应改为“去”,你如何看待?(2分)

  ____

  14.阅读③~⑦段,概括小学生投考过程中的三个主要场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写了作者的“笑”,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⑥段中作者通过对孩子们神情举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们等待发榜的心理变化。请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他们心理的变化过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说说你对最后一段“但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全文,联系实际,你觉得应该如何应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共2分)不能改。(1分)因为这篇文章是作者在杭州招竖寺写的,所以不能改。(1分)

  14.(共3分)

  ①投考途中学生们只顾埋头读书,不关心书本以外的任何事情。

  ②考试之前气氛紧张,考试之后短暂兴奋。③等候消息的焦虑担心,放榜后的不同表现。(每个场景1分,意思对即可)

  15.(共4分)

  (1)一是表明了作者对孩子们天真、有趣的喜爱;二是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书的无奈。(每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一是为孩子易骗而笑;二是为他们表现出来的童真而笑;三是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的同情。(每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6.(共4分)担心紧张急切抱怨激动(依次答对四点得4分)

  17.(共2分)交代了投考的结果;考试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情,而“捞”却是很随便的,说明无论考得如何,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但学生还是对考试很紧张,是由他们的态度决定的;也表露出了作者对当时考试制度的不满。(每点1分,答对两点2分)

  18.(共4分)不临时抱佛脚,不死记硬背,考试心态平和、不过分紧张。(每点1分,联系实际1分)

  古代散文概述阅读训练 3

  梧 桐

  晨义

  或日光,或月色,地上大部分浓阴是梧桐的身影。如果你曾在风景自然的乡间居住,记忆的青瓦上就少不了这层厚绿。

  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

  根在清源,天开紫英;星宿其上,关禽来鸣。

  世有嘉木,心自灵通;可以为琴,春秋和声。

  卧听夜雨,起看雪晴;独立正直,巍巍德荣。

  梧桐之树,丰富不能把握,浑圆只可拥抱;因为他怀间藏着—张古琴。外表粗枝大叶,内里却聪明灵秀,雅致奇异。

  梧桐有着音乐天赋,据说是制琴的良材。天然资质加上一段取纳万籁的经历,造就了梧桐的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

  首先是雨声。梧桐宽阔的叶子是为雨声而生。春雨的轻柔婉约,夏雨的激烈豪放,秋雨的忧郁缠绵……击落淋流之间,都化作千般妙韵,点点滴滴汇入生命的湖泊。湿润的梧桐啊,原来是被这样浸透和滋养。然后是风声。北风之马嘶,南风之虎啸,东风之龙吟……一一收聚在胸。有时树枝会折断,那正是随风而舞的激越。

  然后是鸟声。燕子的新曲,麻雀的旧调,布谷的民歌,斑鸠的土谣……全都以传统的木刻存放。

  秋叶凋零。而只有梧桐的叶子落尽,天空才可以完全呈现出来。

  再往后:就是雪声。扑扑簌簌,由疏朗的枝条加以整理。

  当然还有雷声,那带电的强音。

  够了吗?如此深厚的艺术素养,难道还不够一张琴的需要吗?你看梧桐的年轮,那是清晰完整的金质唱片,记录了难以计数的乐谱。除了年轮,树木还有什么呢?换句话说,除了音乐,梧桐还有什么呢?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

  是古代一位采风的乐官吧,梧桐。他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忘记回去复命。他走不动了,因为背负的实在太多,为—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听啊,听啊,听天之音,听地之乐。他听到了河水的倾诉,听到了云彩的感叹……

  或者还有另外的传说:知音不在,弹者故去;孤琴空立,久而化石;天地滋润,活为嘉树:丝弦已失,谁识此木?

  等有一天梧桐干卧:掀去树衣,露出纯洁之躯,丝弦排列如江河奔流!你听吧,爱恨悲欢就滔滔而出,—发无收。

  这样的梧桐,不拿来做琴,会有多么可惜。

  不幸的是,—棵梧桐却成了我的书桌。仿佛被禁无期的囚徒,默默忍受命运的苦难。清漆之下,可见音波起伏,乐澜依稀。读书余暇,手指轻敲,其声深沉宏美,动人魂魄,那是,志士不可更移的决心啊!若拍案而起,慷慨悲歌之音,可使肝胆共振,书剑同声! 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

  梧桐繁茂,最终做琴的却是少数,因为弹者有限,知音太稀。但梧桐就是梧桐,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只要你用手叩问,就一定能得到真实的回答。投入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这才真正是梧桐的至高境界。

  (选自《散文》有改动)

  1.“为一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这说明梧桐具有怎样的心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分析开头所引古诗在全文的作用。(6 分)

  3.“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请根据全文文意分条概述。(6分)

  4.“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而“我”的存在对于梧桐而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请根据文意说出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梧桐心自灵通,爱恨悲欢情感丰富,具有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2分)运用典型细节,能够具体生动地表现梧桐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的情形。(2分)

  2.①引出下文的抒情,奠定感情基调;

  ②统率下文的内容,形成全文内容的总纲;

  ③增加文化内涵,丰富文章内容。(答到一点即给2分)

  3.①梧桐有着音乐天赋,对万籁的取纳造就了他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

  ②桐木制作为琴,琴声可演绎人间爱恨悲欢,千般情感;

  ③即使不为琴,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

  ④投人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答到一点即给2分)

  4.幸或不幸之中的幸运。

  ①我深知音乐是梧桐的灵魂和生命,是它的知音;(2分)

  ②尽管“丝弦已失”,制成书桌,我却能识此木,与其声气相通;(2分)

  ③我不仅理解梧桐爱乐的天性,还追慕它的执著精神和至高境界。(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