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诗读后感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顾城 读后感

管理员

摘要:

顾城的诗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顾城的诗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1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顾城的诗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顾城的诗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1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与顾城的相识,大约是从这首诗开始的。

  当然顾城不认得我,但我很熟悉他。

  记得大约六年前,课堂上老师偶然间说起了一首诗。我记不得老师怎样描述顾城,只记得那简单的两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无法形容一个孩子懵懵懂懂的震撼,只觉得这首诗与众不同。“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类似的工整诗句是那个时期我接触的全部。回了家,我照起自己的眼睛,不是黑色的,是深棕色的,可我相信我也在寻找光明。

  仿若是在初中毕业那年的某天,我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天真的创伤》,我蓦然间看到了那首诗,《一代人》。我始终没有忘了它,这一次,它又跃入眼帘的时候。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仿佛看到了一群黑夜中的行者,执着的走向那虚幻的并不见得真实的光明。时代与环境的黑色给了人审视生命命运的能力,却要用这样的赋予完成对荒谬的战胜。诗中有种力量,推动着我,我说不清是重还是轻。于是我来了兴趣,渐渐的入了文章。没有让我想到的是,文章提到了顾城的死亡。它提到了顾城用斧头先砍死了妻子,然后上吊自杀。文章接着分析了顾城的性格以及诗中透露的性格缺憾,可我再没看下去。虽然我们现在知道顾城的死亡一团重重,可是当时的我至为相信。那时正是我对于死亡的理解正要加深而未能深刻的时候,到现在我也不能确认是否当初了解顾城的死的震撼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也了解海子的坠落。那时我始终认为两个人自我牺牲式的毁灭难以理喻,是不能容忍的,是对于生命的亵渎。读《一代人》的时候,我不知道诗人是谁,我怀着神秘的崇敬;再读《一代人》的时候,我认识了顾城,可我怀了偏颇的鄙夷。

  后来上学,我问同桌,“你知道谁是顾城吗?就是那个诗人,写‘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那个人。”“你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吗?”顾城的死亡成了我炫耀“博学广知”的手段……

  时间的马,累倒了。

  后来大约就上了高三,就是不远之前。我生日的时候,朋友送我一本书,《顾城的诗与顾城的画》。她在封面上写道:希望你能享受活在书中的片片刻刻。又是这个人,我心想。我打开书,读诗,品画,然后彻底沉沦。手不离这本书,就算去剪头发,吃饭的时候,我依然捧着。捧着看的时候,什么都忘了。现在很多时候我想到那时景象都是感到幸福与恬静。“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我和无数/不能孵化的卵石/叠在一起”“我的心爱着世界”“梦太深了/你没有羽毛/生命量不出死亡的深度”等等的诗句萦绕在脑际。也许是高三忙碌的生活让人喘不过气,在顾城那些诗与画毫无关系又深有关联的艺术中,我的呼吸舒畅极了。久违的自然味道,久违的真实呈现。再想到他的死时,我已不想从前的那样妄下推断,我尊重他的选择。我渐渐明白有些东西比生命要重要的多,当这些东西失去的时候,死又足兮呢?我也明白,一个8岁开始写诗,十几岁就读完个中国名著的天才而言,他自有他的理由。他的诗,虽然童真,梦幻,意识和印象,也许我看不明白,但确实是发自灵魂的作品。顾城,给了我在生活中停下来,慢下来的机会。

  我不是一个多么深刻的人,或者说,我是一个庸人,无知,浅白,没什么文艺的内涵,所以当我想写写关于现当代文学的一点感悟的时候,都不知道从何处着笔。我只能写写顾城,写写这个与我似乎颇有缘分的`诗人。当如今的我再读顾城的时候,我唏嘘不已。不仅仅是关于所有顾城的诗和画,所有他的经历他的生活,也是关于我逝去的时光。那么久了,我渐渐的了解了顾城,走进了顾城生命经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慢慢的变化,我已不像当年一样天真。我每天为了前程和外来奔波,为了学分和绩点奋斗,我记得从前我还会静静地看看月亮看看天,还会走上高楼望望远,可好久好久都只有低着头,匆匆的赶路,踏着绰约的大地,向地平线看去。是否有一天,当我读起“所有早起的小女孩/都会到田野上去/去采春天留下的/红樱桃/并且微笑”的时候,所有都看不到了呢?

  最后的最后,我想的是,与顾城的相识是一场旅程,既是走向顾城,也是折返回自我。我难以评判他的诗作,还是用他自己的话作结,正如开篇一样:

  《我的诗》

  我的诗

  不曾写在羊皮纸上

  不曾侵蚀

  碑石和青铜

  更不曾

  在沉郁的金页中

  划下一丝指痕

  我的诗

  只是风

  一阵清澈的风

  它从归雁的翅羽下

  升起

  悄悄掠过患者

  梦的帐顶

  掠过高烧者的焰心

  使之变幻

  使之澄清

  在西郊的绿野上

  不断沉降

  像春雪一样洁净

  消溶

  顾城的诗读后感 篇2

  黄昏。模糊。惑。

  太阳不知何时已沉入云朵背后。从直射中解放出来的光与影开始融合,世界的轮廓变得斑驳柔和。这时候的夕阳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

  这个时候,我带着这卷书出门看夕阳。

  光在树梢上、在屋顶上、在草叶上、在未曾合上的这卷书上无遮无拦的去。轻飘飘的灰尘在一道道长长斜斜的夕阳里翻滚、调和——模糊,看不清了。一个遥远的背景,向我徐徐推近,当第一阵清新风吹过,我便走进了顾城的诗里。

  我们相遇了。

  一个人,戴着一顶很是奇怪的帽子,像是由裤脚修改而成的。他站在小路的深处,站在柔软凄凉昏黄的光中,他让阳光没有遮拦穿过透明的肌肤,像个未涉世的孩子。无拘束的,我靠近了他,他的模样变清楚,很清秀干净,黑色的眼睛宛如潭深水没有尽头,一直飘向远处的沙地,很久。

  我问,为什么要戴这个帽子。他说,这是一个天线,可以收听福音。他的话很古怪就像他的人一样,他对着昏黄的夕阳沉思,话像夹杂在梦话之间:“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间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一点跟着我的是下午的阳光。”我不解,海在哪里而他的愿望又是什么。须臾他变得冷静:“没有一只鸟能躲过白天,正像,没有一个人能避免自己,避免黑暗”。他还向我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制自己的梦,这是他的执着,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很难说准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他的诗句,不太刻意修饰,也不斟酌用词。那些诗句在我脑海里默读一遍又一遍,话中的感觉、意境便自遥远一点一点过来,像默片突然有了配音。

  这时,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减弱,只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细微。

  我慢慢地了解到,他的名字叫“顾城”,那顶帽,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曾几何时,我的脑海里多了他的诗萦绕耳畔,波光明灭里依然如旧:“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时,有人把手指竖在唇边:嘘——世界一下子静了。哦,我似乎懂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还不大清楚。黑夜,眼睛、光明那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却蕴含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合理性。他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想法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文革后的顾城双眼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但在黑暗之中,他的意志并未抹灭:“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他用自己儿童的理想改造着成人世界。诗里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风,敲击着成人世界的.污尘。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的那种冲破世俗的力量象征着他寻找光明寻找生命与真理,也象征着这一代人。

  但希望的力量难免带来对世界的失落与痛诉。“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峰巅。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此刻的顾城,想必是绝望,他渴望孩童的光亮能帮他唤醒黑暗腐朽的世界,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创痛,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他对世界的信心一点点地摧毁、碾碎。

  黑是光的坟墓,吞噬着光明的眼睛,在黑夜看不见甜甜的红太阳,即便这样顾城还是保存着一点点的希冀。“太阳会回来的,我会变得淡薄,最后幻入蔚蓝的永恒。”想到这,并不到感到顾城的孤独,他用自己异于常人的思维和笔墨构筑着一座属于自己乌托邦,他用诗人的敏感审视着这个世界,透过他头上的厨师帽,他分开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我仿佛能够隔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与他对视,如诗中所说“变得淡薄,幻入蔚蓝的永恒”。用诗去回想,用诗去寻找,用诗启发这一代人觉醒于黑暗,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兴许,顾城也累了——他是个在黑夜与白昼之间徘徊的人,他在黄昏之前醒着,又在黄昏之后睡去。他黑色的眼睛一直在光明里张开。

  终于,我知道了死亡的无能,它像一声哨,那么短暂。1993年10月8日顾城的妻子死于顾城的利斧之下。妻子死去了,顾城也自杀了。很多人不解,认为诗人都是愤青,也有人质疑所谓安徒生的继承人,这还是那个凄美的童话吗?在我看来,他或许是找到了他最好的归宿,人时已尽,“中间”便是黄昏,是灵魂清醒的时刻,不用在白天黑夜之间挣扎,和他的爱人一起永远——在那个停留在黄昏的世界。

  天暗了,夕阳沉入了天边的尽头,上一刻的满天绚丽宛如被风吹散,轻描谈写间烟消云散。看不清了白纸上的黑字。他的轮廓渐渐由清晰转变得隐隐绰绰,轻轻念出――昏黄之时。人影,重叠在一起。

  视界氤氲,彼方为谁,谁为彼方。

  他消失了,我用敬慕的眼神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