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极了 反思

管理员

摘要: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精选2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精选2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感受:

  一、“爱”是本课的亮点。

  作者巴迪成人后最终明白了父母那两种极端的断言,来自于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本着揭示这个重点,我在设计的时候,注重了由情开始,由情贯穿,由情结束。开始导入时,我富于动情的叙述,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让我们满怀对生活的感激,对父母的感激,走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二、让朗读成为学习的重要手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掌握学生阅读的情况,除了对问题的解决外,就是看其能否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在多次的朗读中,能做到情感丰富,他对文本的内涵也就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注重文本的德育功能。

  本组课文,都重在加强学生对父母的“爱”的教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文本对父母对子女的爱的认识的基础上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学生最终得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正是要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从而,让学生学会用写作的方式,讴歌自己的父母,激发学生对自己父母的爱。

  学生学习与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但是,课堂不可能是完美的,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遗憾,我想:语文的本来面目还应该是多读,所以,在以后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中,要力求多读多练,使学生能真正地在语文课堂上有所得,有所感,有所获。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和“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明白,父母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文章语言平实,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找出自己感触较深的或难理解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学生在理解“多年来,我童年时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中的“交织”这个词有困难时,我就设计了一个想象来引导学生理解:当作者的作品连连发表,而且好评如潮时,他会怎样对自己说;当他的文章遭到读者的批评、拒绝时,他又会如何对自己说呢?这样凭借教材中的教育契机,教师好好地发掘、利用,不但体现学生突破难点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一、注重个性化阅读。

  关于阅读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这篇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从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比如学生在汇报作者童年时和成年时对两种评价的不同理解时,有的说:“小巴迪才七八岁,就想写诗,而且去写了,这样的行为当然值得‘精彩极了’的夸奖。”有的说:“作为一个真正负责任的父亲,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打是疼,骂是爱嘛。”有的说:“作者长大后,认为自己很幸运,能拥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是成长的经历告诉他,这两相极端的断言都是爱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这样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说得有情有理,而且个性飞扬。

  二、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这篇课文中的事情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极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文本”的环节:“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可以说巴迪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你们愿意把你们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我们大家吗?”学生在思索回忆的同时,借助着课件(我课前收集关于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等有代表性的相片,做成的课件,还配上深情优美的音乐),自然而然就联系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回忆起身边的相似事例,想起有关这样的文章。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与课题一样,本节课有精彩的,也有糟糕的。糟糕的点滴也因为这节课而牢记我心。

  一、忽略感情朗读。这节课,学生自由读,结合体会读比较多,但感情朗读指导被忽略了。在学生踊跃、激烈地汇报自己独特的见解中,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我,居然被学生牵住了,而忘记了在适当处以读促讲,重要的句子,以指导感情朗读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如讲读到作者成年的体会时,一个学生汇报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几句的理解后,就可以引导感情朗读来加深体会,这样学生在感情朗读,评议再读,加深理解之后,就不会一直围绕着这几句谈体会了,自然也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并且加强感情朗读,读议结合更紧密,更有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更有深度。

  二、评价激励不够。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三、缺乏课堂机智。为什么明明有充足的时间,结果却不够用呢,原因在于学生在汇报见解时,以为大同小异,还是有必要再说一次,因而有一个句子,有五六个学生一直汇报。当时自己心里虽急,却寄希望下一个汇报时能自觉地讲到另一个问题,如果教师自己当时能主动地说一句“看法基本相同的就不讲了好吗?”这句话,那么时间的安排就更为科学,环节就更为合理。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得再好,若缺乏机智,想上好一堂课,难!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积极地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反思到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精彩与糟糕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审视每一堂课,化糟糕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3

  在今天的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那就是回家给爸爸或妈妈洗次脚,让学生也体会父母的艰辛。然后,让学生带着对父母的爱走进课文中,再读妈妈看到作者的第一首诗,是如何评价的?爸爸看到作者的第一首诗,是如何评价的?为什么针对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会截然相反?从同学的回答上看,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问题的答案,所以本课的教学,注重让同学带着情感在读中感悟,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自我体验的机会。

  我在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能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给父母洗脚知道父母的艰辛,从中联系实际去思考、理解和感悟父母的爱。整节课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与学生合作,做他们的朋友,一起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用语较规范,能够有意识的注意用完整流利的话语回答问题。

  本课的不足在于:由于注重学生朗读,对于过渡语言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有时很牵强,这是今后教学中要改变的最大难题。本课过程中由于专注于学生的朗读,评价激励略显不足,这就致使本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总之,作为一位新教师以后的路还很长,在上好语文课的路上,自己还有更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的地方也好,糟糕的地方也罢,都是自己成长的轨迹。为了让学生学得精彩,自己要准备的更精彩!学生的精彩就是教师的精彩,不然糟糕透的教师。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4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为特色。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从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文体不限,可以是短文,诗句,格言警句的形式等;二是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二,应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倘若仅仅是让学生读好,读透教科书上的内容,"积累"的量毕竟是有限的。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智力背景,积方法,打基础,激兴趣,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在解答了学生的质疑问难之后,出示《父亲的爱》一文,让学生进行比较性快速阅读,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抛砖引玉;布置自主性,开放性的作业:

  1、同学间互相推荐阅读反映亲情和人与人彼此关爱的文章或书籍。

  2、写一写你感受到的父母对儿女的爱,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的或看到的。

  在领会文章思想感情,尤其是在体会父母对孩子不同表达爱的方式上,强调注意通过指导朗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适当的联系生活实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还没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5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鼓励和批评声中,把握好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长大后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爱”是本课的亮点。文本的教育价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的爱,作者对父母的评价经历了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给每一个读者留下人生的启迪。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批评,就像是两股风,一股暖风和一股寒风,巴迪正是很好地把握这两股风,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才能健康成长。

  一、巧设教学环节,相机嵌入古诗文。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凭借,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达到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要全文细致地进行理解花费的时间会较多,如何做到既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内蕴,又能突出重点,我尝试抓住中心句,分析几处能突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分析感悟。在第二课时,抓住两股风,母亲的鼓励是暖风,父亲的批评是寒风,理解父母的爱,从而更好的体会“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再引导学生感悟父母爱的体现方式以及对自己父母的爱的理解。而在理解父爱的环节,相机嵌入宋凌云的《忆父》,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帮助学生结合课文更好地感受父亲那种截然不同的深沉的父爱。

  二、注重个性化阅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情感。

  关于阅读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这篇课文塑造了对比鲜明的父母形象,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十分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本课的教学,我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着重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机会让学生在读、悟、写、议的实践中,找出自己感触较深的或难理解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学生在理解父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都是爱的体现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母亲的爱既然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为什么又说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呢?如果仅有父亲的提醒、警告又全面吗?

  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汇报作者童年时和成年时对两种评价的不同理解时,有的说:“小巴迪才七八岁,就想写诗,而且去写了,这样的行为当让值得‘精彩极了’的夸奖”。有的说:“作为一个真正负责人的父亲,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打是疼,骂是爱嘛。”有的说:“作者长大后,认为自己很幸运,能拥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实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是父母的爱,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这样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说得合情合理,个性飞扬。

  另外,在分享的过程中老师除了重点分析父母真挚的爱外,还给予学生更为深刻的人生启迪,我提出:“当巴迪长大以后有很大的成就,当他的作品远远超过他父亲的时候,他的内心充满了感恩,感恩父母,给予自己的完整的爱,同学们想想除了感谢父母以外,还会感谢谁?谁在这个过程当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在于让学生明白成功在于别人的帮助外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作者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舟”让自己能“努力地向前驶去”

  三、渗透写作方法,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人文性也要关注工具性,在带领学生深刻领悟文中体现的情感外,还应让学生学有所获,掌握一些表述的方法,如在分析母亲表扬巴迪的段落里,我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去感受母亲是怎样表达她对巴迪赞扬的兴奋情绪的。当父亲批评巴迪的时候,巴迪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失望,学生从文本中找到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精彩语句,并通过使用一系列的动词来表现巴迪的伤心程度。又如父亲每次对待巴迪作品时语气或语言都是有变化的,这说明父亲其实在鞭策孩子的同时也给予孩子一点的肯定与认可的,指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父亲态度上的变化,领悟父亲爱的体现。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如何通过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范本。

  四、走出文本,走进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这篇课文描述的事情其实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也时常发生,跟学生的生活极其贴近,孩子看到文中父母的表现肯定心有所动,或许也会找到像巴迪爸爸的影子,或许也经常听到像巴迪妈妈的声声赞扬。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课外延伸的话题让学生一吐为快:“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喜欢哪种形式的爱?”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说给同学听,引起同学的共鸣,在这过程中我时刻让学生知道不管是怎样的方式都是父母爱的体现,我们要让父母知道我们对他们的爱的理解,于是我又设计了“小练笔:你想对爸爸说……/你想对妈妈说……”让这份理解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有所收获的课堂。在这一节课中,学生能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或。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一样的评价: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是时常提醒自己细心,注意,总结,提高。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并且还认识到这两种看来截然相反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复习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场景。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读明白了什么?是呀,对于父爱和母爱这篇课文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赶快捧起书去读一读,初步感受一下。

  2、自读自悟,走近人物内心。

  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自学,出示课件:“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谁对谁在什么情景下说的?边读边标画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经过读书交流,学生进一步明白了父亲和母亲对同一种做法的结论居然是相反的。再次激发学生读书去思考:在得到了母亲的表扬之后我为了得到爸爸的鼓励有何表现?从而聚焦关键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引导学生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去感受文本资料,感知课文丰富的内涵,学会读懂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3、合作探究,生活再现。

  课件出示:巴迪长大后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这两种不一样的观点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走近课文,潜心去读书思考,从“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可是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一个作家,应当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可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细心,注意,总结,提高’”等句子中最终明白两种不一样的观点都起到了进取的作用,让作者谨慎地把握住了生活的小船,一帆风顺地向前行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那生活中你是怎样成长的呢?今后应当会怎样做呢?经过谈论生活中的自己,引导他们明白鼓励是一种爱,批评也是一种爱,仅有应对赞扬声不骄傲和批评声不气馁才能驾驭生活,昂首前行,永不覆翻。

  二、成功之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的积累来理解。生活化的语文学习场景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不足之处

  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较少,说的和感悟的太多。

  四、改善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预设读书的环节,增加小练笔,让整堂课容量再大一些。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7

  一堂真实的课,总是会留下一些遗憾。尽管本节公开课“臭虫”多多,同事们在评课时还是帮我捉到一些“萤火虫”。

  一、互动方式多样化。

  首先是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感受;其次是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让小组成员表达与共享个体学习中的收获和问题,学生在交流、提问、互补等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状态;最后是教师在促进生与生、生与本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了“首席”作用,老师会追问:“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你有这么深的体会。肯定能把这句话读好”,教师会“补充性代理(表达)儿童的‘内部语言’”,如。“大家读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了……”“老师听明白了,你是想说……对吧?”“你的发言,教给大家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这种“补充性代理”能够使儿童的经验产生跳跃,诱发和促进儿童与自己的对话。

  二、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这篇文章的课题很特别——将两句截然不同的人物语言用“和”字连在一起,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做得好。在组际交流时,学生提的提问也很精彩,有好多问题都直指文章中心,足见教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读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会读书的表现。

  值得我反思并努力改进的也有两点:

  一、强化目标意识,淡化环节意识

  在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在先,这样教师的教才能游刃有余,学生的学才会有的放矢。上课不只是完成预设的任务,要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调整预设的环节。当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时,不妨趁热打铁,达到认识的完整性,深刻性。比如,学生对父母的爱的认识,从字面上都能理解而且有些学生说得挺精彩的,这时我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生活中你拥有怎样的爱,这时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透彻,不用守着第二课时才联系实际的教学设计。

  二、要“重朗读”、“重感悟”

  当学生交流到母亲的评价时,就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不同感受。还比如,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文章当中写“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个问题,我及时让其他学生帮忙解决,学生说这样写为了表现作者心里着急,这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因着急而一直关注时间,或让学生联系、交流自己着急的状态,这样就能把个体的感受转化为群体的感受,让群体通过有感情地读来获得内在的感悟、体验,达到资源共享,课堂教学将更加“丰实”。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8

  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还有老师听课调研。原以为学生头一天在家按要求预习了,信心十足,预计完成第一部分“父母的评价有什么不同”没有问题。谁知开课才发现,班上大部分同学没有预习,书上干干净净没有丝毫批画的痕迹。没办法,只好要求大家朗读课文三遍思考预习提示。有些学生这时才查阅字词典,了解词义。等大多数同学完成预习,时间已经过去大半。等到来学习第一部分,只有两三个学生举手,一个学生刚发言,下课铃已经响了。

  这一节课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主要是学生课前预习没有完成,迫使我调整内容。可是课堂上为什么只有少数学生举手发言?客观上是有教师听课,学生没有心理准备。但是主观原因还是教师没有及时调动学生情绪,没有及时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自由表达的兴趣。

  看来,课堂教学风云突变时,调整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情绪是救场的“及时雨”,教师在这两方面还要下功夫。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9

  昨天我终于亲身参与了课内比教学这一声势浩大的活动,交上了一份属于自己辛勤劳动的答卷。上完这堂课令我感慨良多,随之而来的反思在我脑中萦绕挥之不去。

  关于阅读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基于这样的理解,我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增加了教学的一种形式,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与老师的角色与地位。

  在我的课中,我分别安排了3次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给出的问题,我把教学的这根引导主线抓在自己手里,把孩子们放上知识的天空任他们自由翱翔,关于知识、关于见解,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切磋、辩论都是拓宽孩子们视野、提高他们辨识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在这三次小组合作中我分别让孩子们解决了生字词、整体感知、重点词句这几个学习内容,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的交还给孩子们。根据课堂效果来看,孩子们非常灵活,领悟能力很高,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们都给予了正确的答案,这是我深深的感觉到,教学不依赖于老师,孩子们也可以学得很好。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促进孩子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需要他们成为有知识文化的人,更要成为能独立学习屹立不倒的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同时这堂课的问题也是存在很多,我自身有深深的感触。到下课铃前我的教学仍然剩有一部分,在前一部分解决生字词这一环节我的安排不够紧凑,其实关于读生词、解释词义我还可以提高效率,加快速度。正因为前一部分时间拉得长了一些,导致我后面的教学在第一课时中还不够深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在课的后半部学习“童年的故事”这一部分中,因为上课比较慌乱,心理素质不够稳定,以至于我在教学的时候有些乱了章法,原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力求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深入挖掘,细细体会。却因为自己的发挥不稳导致教学设计顺序混乱,自己对此也不够满意,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这节课也是对自己以后上公开课需要培养个人心理素质的一个提醒。正因为自己有些混乱的思路,导致这堂课没有把体会父母心情想法这一目标深入,削弱了教学效果。

  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我深深的感觉到教学总是与实践、尝试、思考、总结为伴。昨天我的课上到这样的水平,自己深深的感觉到上好课不是以完成了这堂课教学的任务、学生完成练习为标准,还需要自己好好去揣摩,去思考,自己的一言一行给了孩子们怎么样的指导,你指导的方向能不能让孩子们既迅速又准确地到达目的地。课的水平怎么样直接反映着你对课的思索、认识、揣摩够不够深入。思索、揣摩、学习的够深入,其实达到教学目标是非常容易的。当然,这对老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我们年轻教师,应不要小瞧自己所上的每一节课,上好这一节课,这背后还需要花的功夫可是不少的。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阅读课文,本课主要写的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写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在教学中,我力求渗透以下几个理念: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在一个民主的课堂中学会彼此尊重、欣赏,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读书,小组探究,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重在培养学生喜欢阅读的意识。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内因”起主导作用,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和投入,语文素养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辩论的环节,通过对母亲“精彩极了”和父亲“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哪一种更好的辩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培养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最后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热烈气氛中悟出其中的道理,并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力求做到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使他们在快乐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达激情,在创造中增长智慧,从而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

  “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智力背景,积方法,打基础、激兴趣,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因此,在本节课结束时,我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这本书,让学生课后阅读,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抛砖引玉,开放性、自主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又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可贵的尊重。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力求做好学生学习与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1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总的来说这次的课基本上还算圆满,但也再次让我感到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准备好一节课,应该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上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文,感慨这一课不仅有“精彩”之处,还有“糟糕”之处:

  “精彩”一、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我主要通过,抓住重点语句,重点段落来理解;采用多种方式去领悟父母不同的爱,如:小组合作交流,联系生活实际,一首父母爱的小诗,紧扣重点的板书。在学生不自觉中突破难点,微风细雨中感受父母的爱。

  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时,孩子们情到深处,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这就是自动生成的亮点。

  “精彩”二、教学环节比较清晰,过渡自然。抓住“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的对比,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理解了父母不同方式的爱。

  “精彩”三、同学们朗读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当然本课还有诸多不足:

  “糟糕”一、教学重点有忽略的地方,如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要进行强调。而我只是在多媒体上标注出来,让学生以读来体会。没有做到先分析写作特点,再体会文中情感。

  “糟糕”二、问题有点琐碎,过于简单。如:几年后,巴迪认为自己的第一首诗怎样?父母又是怎么评价的?少年时候的巴迪是怎么做的?这个地方应该提得有点深度,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糟糕”三、准备不够充分,虽然课件能熟练运用,但是语文的双基没有落实。最基本的抓重点词理解句子,都没落到实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自己的重视。理解句子一定要交给学生方法,从重点的词语入手,环环相扣,一步一步的来。

  “糟糕”四、语文重在读上。语文课堂应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可是我这节课,读书的声音太少,不够落实。

  “糟糕”五、小练笔的设计过于形式化。只注重了形,而没有落到实处。应该从学文中提炼写作的方法,有目的性的去指导我想效果会好很多。如降到语言,就标明是语言描写,神态等等要点到,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从哪几方面去写,怎样才能写得更好?一切都要考虑进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处处提醒自己:语文教学读为重点,让孩子在读中悟,悟中读,体现层次性;注意自己问题的琐碎性,注意问题的导向性;指导写的时候要注重引导,从哪些方面入手,注重写后的点评,以及指导的形式。还有就是学会不断地总结,只有在反思中总结,发现,探寻,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更上一层楼。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作者对父母的评价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文本的教育价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的爱。我主要是通过“揭示课题,扣题激趣”“创设情境,引起思辩”、“品读重点句子感悟文本内涵”、“联想补白文本空白” 和“小结,存疑”这几个教学环节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的。

  对于文本中对妈妈鼓励的感悟,我采用了抓住文本中关键的“言语形式”来让学生品读重点句子,从而感悟文本内涵。例如在妈妈对巴迪的第一首诗的评价一句: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引导学生抓住“眼睛亮亮地、兴奋、嚷”这些关键的词语以及“真是……吗?”的疑问和两个感叹句,来重点感受妈妈对巴迪的鼓励。

  至于对爸爸“糟糕透了”的评价的理解,主要是采用角色体验“补白文本”的方式来实施。通过教师采访扮演父亲的角色的学生,追问学生你当时心里会怎样想?为什么坚决不退让?这些问题,让学生入情入境来揣摩爸爸的评价背后的良苦用心。学生的角色过渡十分快,马上就进入到父亲这个角色中,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接着我出示了下面两句拓展说话题:

  “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  ),母爱像(  ),它(  )。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  ),父爱像(  ),它(  )。

  学生的答案精彩极了:“母爱像春雨,它滋润着我的心田。母爱像暖流,它温暖着我的心。父爱像警钟,它时刻提醒我不要走入歧途。父爱像苦瓜,它虽苦但有利于我们成长。”至此,学生都理解了文本的内涵,不管是怎样的评价,方式不一样,但都是父母的爱。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从“演绎”到“归纳”进行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目标。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3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本堂课我教学的特色是以读为本,自读自悟。注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导—读—悟—辩四大环节贯穿整堂课,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这节课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训练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做到:读中悟情,读中入境,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如,我首先让全班同学自由读课题,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感受两种不同的语气。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课题并评价。我设计了这样的评价:全班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再说一说谁读得好,为什么?用书上的语言并有感情的读出来。

  这个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先在组内互相练习朗读,然后在全班进行评价。这个评价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有感情的练习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感受这两种不同的语气。其次,在感悟母亲对我的评价总是“精彩极了”,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可是父亲对我的评价总是“糟糕透了”,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把课文朗读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做到了由课内联系到课外。如,当学生回答母亲这样做其实是在鼓励我时,我又问她你是如何体会到的?请她把这些句子读出来,学生能有感情的读出来,就说明他们已经有所感悟了。

  比较成功的第二个地方是辩。我设计的辩题是父亲和母亲对孩子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你更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分成两组展开辩论,每个组各选一两名主辩手,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当分好了两方之后,一场激烈的辩论就开始了。孩子们在辩论会上表现出的争先恐后、机智幽默、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令在座的老师大饱眼福。辩论会上不时传出笑声、掌声、赞叹声。

  当然,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辩论的时间稍微长了些,辩论后应该再回到课文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和父亲对孩子不同的评价就是爱孩子的表现,让孩子健康地成长。这样课文的主题就得到了升华。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4

  昨天上了这一课的第二课时,上课后颇有感触。这一刻着重抓住父母对孩子一首诗的不同评价来体现母亲慈爱和父亲严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当时课程的设计先是向通过母亲与父亲不同的评价,让孩子读,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知道这两种评价的不同之处。其次,是想通过孩子对母亲赞扬和父亲批评的不同反应,来说明孩子对待这两种爱的最初的态度。之后过渡到稍大一点,孩子态度的慢慢转变,父母教育的延续,借此引导出孩子对父母不同爱的方式的最终领悟。

  整堂课上的显得很平淡,教学思路是清晰的,也正是因为追求这种清晰度而忽略的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大部分时间浮在对语言和表现的朗读上,缺乏了深挖的过程。这是备教材的不周,有时候过于注重课堂环节的完整性,只想着能够把每一部分都顺利的进行下去,而忽略了对文本更深层次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要去研读词句,从中揪出语文知识的精髓。另一方面,在备学生方面的不周,就是过于看低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时候害怕自己的课程问题太复杂,学生思考不明白,回答不出来,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把问题简略到一问就能回答出来的程度。事实上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课堂预设能够达成,而常常忽略了最精彩的课堂生成。课程就在一再简化的过程中渐渐走向沉闷无味。这样回想起来,没能够达到出彩的原因也正是如此。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次是我现在教学没法前进的根本原因。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在循规蹈矩的依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期间很少有变通,能够进行顺利,环节完整就算是完成,少有精彩片段。而教学设计也是由于这种思维的影响,一个问题出去,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答案回来。即使是象征性的给学生多元化的表达空间,也一定是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因为一旦出了自己的预设,就不知如何作答,怕离预设越来越远。时间久了,这种习惯就成为自然,限定了学生的思路,也让自己的教学陷入僵局。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收获良多,无论是从备教材、还是备学生方面都有新的认识,通过这些反思警戒自己的教学。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5

  今天在北街学校我执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师生学习的氛围轻松、浓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解题——知音—解意—悟情—诵读”主要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渴求一种知识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使学生主动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按要求课前预习,这样就弥补了40分钟以内难以寻求的资料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求知的好习惯;并且能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知音——解意—达情—诵读—积累;还有就是在理解诗意时抓重点词句击破的方法等等。这样以来,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古体文的学习不在惧怕,并且可以辐射到课外,举一反三的自学更多的古诗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及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徘喑牵蜕崆嗲嗔rdquo;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四、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在本课中,教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实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教师把可以托付的内容尽量托付给学生,学生则彰显了巨大的潜能。

  当然,事无完事,由于面对的不是本班学生,了解甚少,在本节课上与学生对话时时有愿违:主要表现在没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层次的得到发展,并且在课堂上不能作出准确的激励与评价。说明我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6

  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课文语言平实,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认为读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法方法,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个性感悟,只有充分读了,才能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因此,教学本课时,我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哲理。例如:在让学生捕捉“我”当时的内心想法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划,将母亲对巴迪诗的评价在文中找出来,读出母亲当时的心情,抓住关键词“得意扬扬”“腼腆”等词语,体会精彩的评价,感受妈妈对巴迪的鼓励。至于对爸爸“糟糕透了”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分角色朗读形式来解决。通过采访扮演父亲的角色的学生,追问学生:同一首诗,父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我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心里会怎样想?为什么坚决不退让?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入情入境来揣摩爸爸的评价背后的良苦用心。再让学生对比朗读,理解母亲的意图是鼓励巴迪继续写作,而父亲却从专业的角度来评判,把作者当时的洋洋得意心情打击一下,让他不要为一点小小的成绩而骄傲。学生通过充分的读课文,读出了字里行间的情和意,正所谓读有感悟,他们真正感受到了那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母爱和充满理性的父爱,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本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作者采用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心情,我没有做到适时的讲解,没紧扣我制定的学习目标。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7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回顾本课教学情境,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爱”是本课的亮点。作者巴迪成人后最终明白了父母那两种极端的断言,来自于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本着揭示这个重点,我在设计的时候,注重了由情开始,由情贯穿,由情结束。开始导入时,我富于动情的叙述,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孩子们,让我们满怀对生活的感激,对父母的感激,走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章结束时,先是教师哲理性强而具感染力的配乐朗诵,在这浓浓的情感中,孩子们敞开了心扉,有的同学说,“学了这一课,我才真正理解了妈妈以前对我的批评,甚至动手打我是另一种爱,妈妈我爱你!”有的说:“生活像一艘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好像两支浆。船要想行得快,双桨要相互配合,这样我们才能到达南极北极和浩瀚的宇宙。”这充分体现了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在自主的学习中感悟、理解的到位,有理有情!

  二、深入挖掘教材,将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那么,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设想一下假如你就是小巴迪,面对父母这样截然相反的评价,你会怎样想?文章第二部分八个字的理解即使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师范读,自由读,点名读,目的是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并适时谈谈自己对这几个字的理解。孩子们有的将自己的亲身感受融了进去。

  三、自由选择问题,小组讨论。教学中我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有的孩子讨论有关“爱”的问题;有的选择“幸运”的问题……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遗憾的是本课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学生的“读”还不够。当学生交流到母亲的评价时,就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不同感受。还比如,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文章当中写“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个问题,我及时让其他学生帮忙解决,学生说这样写为了表现作者心里着急,这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因着急而一直关注时间,或让学生联系、交流自己着急的状态,这样就能把个体的感受转化为群体的感受,让群体通过有感情地读来获得内在的感悟、体验,达到资源共享,课堂教学将更加“丰实”。

  二、激励评价不够及时,导致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一个劲的点头,当时我深感作为一位父亲的自豪,孩子们的理解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8

  这门课非常流畅,我可以自由地处理学生的问题。我感觉很好。经过这么多的课程,我认为这是最成功的课程。因为我真的很感动,学生们也很感动,一些上课的老师也很感动。这是我没想到的。现在我真的明白了教室的设计是完美的。如果你没有活力和对文本的理解,你就不能说“品味”。我们班的那个孩子郑飞下课后还在哭。在我的第二节自学课上,她还在哭。我不敢安慰她,也不敢让她发泄感情;我想念我的母亲。(这个可怜的孩子没有母亲)

  我想这门课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定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认真反思这门课,并与芜湖的历史老师进行讨论。发现了许多缺陷。我过于关注学生的感受,而忽略了真实的中国事物&作者的写作特点。就时间的完整性而言,设计问题太琐碎、太简单。学生们应该有更多的时间深入思考。具体思考如下:

  读完“精彩”和“糟糕”两篇文章后,我觉得这节课不仅有“精彩”还有“糟糕”。

  “精彩”。首先,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和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密切相关。我主要通过,掌握关键句子和关键段落来理解,并运用多种方式来理解父母不同的爱,如团体合作与交流、接触生活现实、父母喜爱的一首小诗、重点黑板书写等。冲破学生无意识的困境,在风雨中感受父母的爱。

  当学生真正进入课文并与生活现实相联系时,孩子们会深深地感受并留下感动的泪水,这是自动生成的亮点。

  “太棒了;二是教学环节相对清晰,过渡自然。把握“精彩”与“糟糕”的比较,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理解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

  “太棒了;三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本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坏”首先,强调教学重点,如描述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陈述。我只是在多媒体上做了标记,让学生们通过阅读来体验。我们没有先分析写作特点,然后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坏”第二,这个问题有点琐碎,太简单了。例如,几年后,巴迪想到他的第一首诗是如何被他的父母评价的,以及巴迪在他十几岁时是如何评价他的。这个地方应该深入提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总之,这门课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感觉。总之,无论是“精彩”还是“糟糕”,我都会继续前进。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对此的评价分别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一样的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同时作者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一样的表达爱的方式。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自读自悟,注重个性化阅读,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悟浓浓的父母之爱

  对于阅读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又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及其贴近的文章。所以我把本节的的阅读定位在个性化阅读上,要求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去感悟。

  比如学生在汇报作者童年和成年对两种评价的不一样理解时,有的说:“小巴迪才七八岁,就想写诗,并且去写了,这样的行为当然值得‘精彩极了的夸奖。”有的说:“作为一个真正负职责的父亲,就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价,打是疼,骂是爱嘛。”有的说:“作者长大后,认为自己很幸运,能拥有这两种截然不一样的评价,是成长的经历告诉他,这两相极端的断言都是爱孩子,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这样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说得有情有理,并且个性飞扬。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

  我在这个环节上是这样来设计的:假如同学们就是文中的小巴迪,当你应对父母对你的两种截然不一样的评价的时候,你会怎样想?然后明确要学生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思考,千万不要杜撰。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让对文章的感悟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碰撞,促使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资料。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良好的表现的时候或者是说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的时候,我没有给予鼓励与评价。这样做的后果是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继续探索的欲望。这应当是一堂课或者说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致命的弱点。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读是一种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个性感悟,只有充分读了,才能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写父母亲的句段,生生合作研读"我"听了父母亲的话后的表现,通过读,体悟父母亲的情感,正确地捕捉"我"当时的内心想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最后对母亲和父亲的爱便有了深刻的感悟。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读是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自读,指读,范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是引领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自读,理解着读,读中去揣摩,去体会;指读,把个人体验,感悟到的表现出来;互读,加强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齐读,释放自己的情感。

  课堂非常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很重视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阅读。这里的情境不是指某个教学环节的单一情境的创设,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它包括生动形象的场景,教师的语言,活动的方式,构成了完整的动态的情境,因此,课堂上注意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有学生个体的自学,研究,又有小组间的讨论,研究,更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语言,不管是指令性的语言,还是评价性的语言,都富有煽动性,能引发学生的激情,如让学生读"课题"时,老师是这样说的:"'精彩极了'该怎么读,谁行""你读得也精彩极了,老师也被你深深折服。""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意味深长。"学生就是在这样充满赞赏,充满鼓励的课堂中,迸发出激情,迸发出智慧。

  但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教师引导学生的发言上,学生的体会都差不多,无法再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而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的发言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其实,这时候,作为老师,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观察细节描写,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感悟,比如"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三个短句后面的句号,就是一处非常明显的小细节。

  另外,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在后半部分,但是这堂课花在前面的时间过长了,所以,后面的讨论就显得单薄,学生议论得还不够充分,没有尽情地深刻地去理解,很多地方他们是不是真的懂了,教师也没能够在课堂上就得到反馈。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21

  上课结束了,但关于这节课的反思却开始了。

  虽然以学情为依据,感觉还是没有完全上出自己预计的效果。当孩子们精彩发言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课堂机智怎么会如此的贫乏,错过了一些很好的教育气氛的创造。很多的“庆幸”与“不满”在心里来回翻涌。我只有静下心来,思考一些可以作为自己今后教学的应用和提示的方式。

  学会深入浅出地运用教材。教材中蕴含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应该认真深入钻研的。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和灵活运用教材,积极思考寻找课程文本资源,适当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思考动手中学会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 了”的鼓励和“糟糕透了”的警告中,自己谨慎地把握住了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经过反思后明白,父母亲两个完全相反的评判,其实都是对孩子不同形式的爱。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个可以提供孩子思考动手的情境:一次,他的作品获得了国际大奖,他感慨万分,准备发表一段获奖感言。那么你觉得巴迪会感谢谁?(父亲和母亲)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更有学习的冲动。用发表获奖感言来贯穿整节课,通过从课文中寻找理解感谢原因来体会父母的言行,从而感受到父母之爱。)

  注重从阅读中体会感悟。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这篇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对本课的 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情感朗读,自我感悟。理解作者长大后,认为自己很幸运,能拥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是成长的经历告诉他,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是爱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22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从心理历程到教学历程都进行了一次爱的洗礼。细细回味,这一篇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篇幅较长,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实属难事。针对这一教情确定了长篇短教的方案,以课题为线索,以爱动人,注重由情开始,由情贯穿,由情结束;平凡中见精彩,朴实中见时尚。

  1、精彩开场:

  幻灯片课前准备不充分,导致课前出现新插曲。师顺势进行谈话“同学们,今天的电脑表现得真是──”学生异口同声:“糟糕透了!”“可是我们同学在课堂上要表现得──”学生又高喊:“精彩极了!”这样的开场让人觉得特别自然,又巧妙化解了刚才焦灼的等待,化险为夷。同时又能够与课题相联系,增添了几分幽默,提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自然的进入课堂。

  2、“大语文”思想的体现:

  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是课程标准的一个改革理念。在课上我努力体现这一点。

  上课伊始进行“言字积累”训练,体会语言的丰富多彩,并在学文中应用,扩大丰富学生的词汇量。适时插入作者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感悟父母之爱的确让他受益终生。课尾向学生推荐《爱──主题拓展读本》,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学习阅读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3、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课始的“言”字词语的积累,学生对父母之爱的表述是浅层面的,如:“父亲母亲,你们相当的好,相当伟大!”“父亲母亲,你们贼好了!”在品悟完全文后,再说你的肺腑之言。孩子们的话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真情动了实感。如张思嘉说:“爸爸妈妈我知道了,你们对我的教诲完全是为我好,此时你们那高声的话语变成了爱的暖流,遍布全身。感谢你们,为我付出的一切。真心得谢谢你们,养育了我有无怨无悔的教育我。我一定好好学习,回报你们的恩情。”正是情字、爱字上得处处回应,给孩子们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真正懂得爱珍惜爱。让学生在有了充分的情感积聚的情形之下,真正情动而辞发,把内化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较好的统一,真正引领学生在文本走了一个来回。

  4、大胆放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文伊始,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研读讨论交流,生生对话,使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了良好的凸现。

  5、唤醒孩子们的生活体验:

  本文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成年后的巴迪对生活的感悟。把书上的语言文字向生活拓展,从生活实践到语言文字的影子。在理解批评也是一种爱时,在深情的小提琴曲中回味自己感受过的这种爱。孩子们感性语言的倾诉,眼中的泪光、声音的哽咽,无不说明他们认识到了、体会到了,要快乐的享受慈祥的爱,同时也勇敢地接受批评的爱。在师生换位体验中,孩子们充分认识到:人生就像一个天平,一边是表扬一边是批评,两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一个它便不再平衡,也就是说你的人生不再平衡。你只有同时又亮着,你才能看到人生的色彩,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这是孩子教育师时的发言。这一切都体现了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再自主学习中感悟、理解,有理有情。结束时,师送诗一首:阳光是幸福的中国,风雨使成长的伙伴。快乐地享受阳光,勇敢地接受风雨。学会理解,懂得感恩。让我们在温暖的呼唤中成长,让我们在严厉的批评中茁壮。深情的音乐中,孩子们与师共颂感悟自己的努力方向。巧妙突破难点,由爱拓展到做人,产生了质的飞跃。

  不足:

  1、幻灯片操作不熟练,课前准备不充分,导致课前出现新插曲。警示我“事事要细心,处处要小心”。

  2、课堂机智不够,激励评价的语言欠缺。

  3、课堂急于走教案,忽略了一个同学反对的声音,应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及动向。今后一定要坚持多看书、多积累、多熟记,把所学的知识自然的应用到教学当中。勤奋努力,不断进取,愿自己的教学像原野上的一株奇葩,散发独特的魅力。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23

  根据本课的特点,安排教学过程时,先让学生读课文,读上几遍,力求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将课文分成童年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引导学生精读。精读童年故事这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弄清: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有什么反应。精读后来的认识部分,结合“思考·练习”第二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归纳出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引导学生精读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引导学生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成功地体现以下几点:

  1、怎样看待父亲与母亲对巴迪这首诗截然不同的评价,这是本文内容理解的重点,是学生最美心的问题,也是情感体验的焦点:在上节熟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也是情感体验的)把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这里,既显得一步到位。又注重了整体把握,还易于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在交流中又及时引导学生品读有关句段。读议结合,使学生很好地会问得意。

  2、阅读教学不能停止在会文意上,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及时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向生活开拓的方法,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加强体验,又结合品读文中有关语句,使认识得到升华。

  3、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后,我适时地安排课后练笔,促使学生对课文蕴意的反思和语言的内化。

  4、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中,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安排了分角色演读。男生、女生赛读,配乐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实现词句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表现在:

  1、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亲两种评价时,虽然启发学生充分的读了课文,学生也弄清了母亲的评价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但对这个评价“我”当时产生了什么作用,理解不深刻。因此,在下面重、难点的突破上,不是水到渠成,尽管学生知道两种评价都是爱,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这种爱,但学生还是表示喜欢慈祥的,鼓励性的爱,不愿接受严厉的爱。

  2、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课堂上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但我觉得合作学生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是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能说、能读、能悟。能力差的学生永远只是听。如:说、时间不够。在本时教学中,还应多关照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3、在阅读的训练中,还应注重阅读知识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很多学生都知道该这样去理解、读书,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不知怎么做了。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24

  本文是该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在前面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而扎扎实实完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童年故事);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后来感悟)。故事是基础,感悟是升华,故事理解透彻了,感悟才真挚,自然地情感得以升华。

  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文本的教育价值在于如何理解父母关爱,作者对父母的评价经历了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给每一个读者都能留下人生的启迪。所以,本设计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教学中,我大胆放手,以“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两个单元学习指导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策略和目标,也是要练习的语用点。具体地,让学生继续学习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通过朗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一、读中悟“爱”,活用教材。

  读中悟,读中思,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认为读是一种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个性感悟,只有充分读了,才能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因此,教学本课时,我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入情入境地表演读,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例如:在让学生捕捉“我”当时的内心想法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划,将母亲对巴迪诗的评价在文中找出来,读出母亲当时的心情,感受妈妈对巴迪的鼓励。并让学生明白作者采用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心情,为后面环节的练笔做方法指导。至于对爸爸“糟糕透了”的理解,主要是采用角色体验“补白文本”的方式来实施。让学生扮演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演一演”争吵的场景,并追问学生:同一首诗,父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心里会怎样想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入情入境来揣摩爸爸的评价背后的良苦用心。再让学生对比朗读,理解母亲的意图是鼓励巴迪继续写作,而父亲却从专业的角度来评判,把作者当时的洋洋得意心情打击一下,让他不要为一点小小的成绩而骄傲。

  学生通过课文,读出了字里行间的情和意,正所谓读有感悟,他们真正感受到了那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母爱和充满理性的父爱,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为了内化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让学生以小巴迪朋友的身份去安慰他,无中生有,练习表达。这样,既加深了理解,为感悟作者后来的认识做铺垫;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然后引导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抓住“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这句话中的“越来越”,探究作者理解爱的心路历程:从稚气童年时的不解,到青春少年时的理解,直到成年成功后的感恩,是漫长的成长经历,在成长、成功的道路上,无论是慈祥的母爱,还是严厉的父爱,都弥足珍贵。最后,带领学生回归整体,升华理解。这样既有效地把握了整体,又巧妙地突出了重点。

  根据学生抗挫能力差的现状,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评价无疑是教学的重点。由此,我特别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升华解读,让学生跟成功的巴迪对话,根据老师的提示完成对话。使学生明白仅仅拥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己好好理解和把握爱的赞扬、鼓励及警告、提醒,生活的小船才会驶向成功。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引导行为的作用。在对文本的人文内涵进行解读的同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想象场景、总结方法、诗化练笔,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

  二、精简环节,关注生成

  整节课只有四个教学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既有对问题意识、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又有对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的容量还是比较大的。但对这些训练,没有虚晃一枪,拍马便走,而是落到实处。例如,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做到课内落实与课外拓展相结合,课内铺垫与课外延伸相一致。诗一般浓缩的练笔课堂上完成、交流,在交流的同时为课外长篇幅的练笔拓展思路、积累素材。另外,根据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推荐的课外读物既有单篇的文章,也有整本的书籍,保证了学生的阅读品位。

  精彩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预设过度,就会造成课堂上学生主体向教师主体的错位;生成过度,则课堂毫无章法,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我对课堂上要探讨的几个大的问题、要重点引导阅读的课文内容、练笔的方式、推荐的读物等影响课堂性质和训练方向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精当的预设,但从课文的哪部分入手、课堂评价及过渡等细节问题,则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应对而灵活处理。从实施情况来看,这样的轻松氛围,使学生更投入,对文本的理解既不偏离教材的价值取向,又具有鲜明的个性。

  三、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这篇课文中的事情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极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学习写法”的环节:“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可以说巴迪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你们愿意把你们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我们大家吗”学生联系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并推荐阅读了一篇相似的文章,再加上老师的练笔提示,学生很快有了自己想说的、想写的。这样学生就走出文本,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的潜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师生、生生灵活互动,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总之,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也正如课文题目一样,本节课有精彩的点滴也有糟糕之处: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另外,让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时,要引导学生再说说还有哪些爱的表现方式,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认识。

  精彩也好,糟糕也好,它们都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收获,我期待着自己能化糟糕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做一名“学习型”老师,教育教学永远在路上。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25

  上课铃一响,我拿着课本愉快地走向教室。这节课我要上的内容是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的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是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还认识到这两种看来截然相反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对于教学这篇课文,我还是胸有成竹的,因为课前我精心做好了准备,而且这篇课文我还教过几次了。

  课堂气氛很好。几年来我已经和我的学生建立了较深的感情,课堂上也建立了较民主的关系。我们都投入在课文的学习之中,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谈自己的理解。整堂课的各个环节都很流畅。当我结合课文内容,讲到成年后,作者越来越多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因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作者吹来。作者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到。有的学生回答:因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其他学生都纷纷结合课文中作者的感受和自己的理解来谈。

  就在这个时候,班里的陈嘉彬同学举起手,我从他的眼神里读到一种急切的心情,于是我请他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站起来,稍作停顿后说:我不赞成作者的说法。如果像他说的那样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来教育我的话,那我就会糊涂,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幸运。他的话引起了全班学生的一阵哄动,学生们纷纷在私下议论开了,在一片的议论声中我听到了有赞成也有反对的声音。对于他的发言我好像有那么一点惊讶,也好像有那么一点情理之中。因为陈嘉彬同学的发言,如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是不会听到的,但是我庆幸的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内心的话、与书本观点不同的话都可以在课堂畅所欲言,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张扬,这同时也是对于我们师生平等关系的一种肯定。

  这时,我灵机一动:为何不来个以学定教,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课堂大讨论呢?

  我的想法得到全班同学的赞成。

  有的学生说:我还是赞成作者的说法。因为爸爸妈妈这样教他,他最终成为了一个大作家。

  有的学生说:对!我们不是有一种传统说法叫父母分别扮演白脸和黑脸来教孩子吗?所以我也赞同作者的说法。

  有的学生说:传统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吗?传统的东西也有许多是不好的,用在现今社会是不合适的。比如传统常说食不言,寝不语。我看就不适合我的家。我们白天都不回家,晚上吃完饭后,我们都各自忙自己的事。如果不是在晚饭时间边说边吃,根本就没有时间来了解各自白天的事了。我看白脸和黑脸的说法就不一定对!

  有的学生说:如果不这样,那你认为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有的学生说:我希望我的父母教育我时(态度)一致。要么是表扬,要么是批评。

  有的学生说:而我则只要我的爸妈指出、批评我做得不对的地方。因为我表扬多了容易骄傲。

  有的学生说:我希望我的爸妈在我做得好的时候一致表扬我,在做得不好的时候一致批评我。

  学生们个个都那么投入,脸上红通通的。下课的歌声响起来了,我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叫停了学生们激烈的讨论。我非常肯定所有学生的发言。还特意表扬了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针对刚才学生的发言,我因势利导:你们有这样的想法,你们的家长知道吗?今天晚上请你回去与家长谈谈你们的想法,并且把你们谈论的结果写下来,告诉我,好吗?下课了,我笑着与学生点头再见,高兴地离开教室。教室里仍旧一片议论声。

  从课后学生写的情况和后期与家长的交流情况来看,学生与家长通过课后的谈心,在教育孩子的态度这一方面,家长与学生基本上达成一致的看法。有的学生在日记本上写道:我很高兴我的建议得到我的父母的赞成。看来,只要是好的建议,父母还是接纳的。

  有的家长还说道:我们很喜欢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我们沟通,希望今后多做这样的作业,这是引导我们进一步走进孩子心里的很好的做法。

  课后,我还时时回味着这节课的教学。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我们每次的研究课、竞赛课、展示课上,看到的是教师和学生精彩的表演。扪心自问,对于学生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文还需老师指导学生读通读懂吗?对于学生早已倒背如流的答案,还需教师去启发、点拨吗?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课,课堂应当激荡着师生丰富而真实的情感。课堂应关注的不是既定知识结论的有效传递,而是应该关注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切成长。由此,课堂教学的本质意义,已不仅在于教知识、教技能,而在于努力地促进学生智慧、精神、情智等多方面的综合生成。新课程理念一再强调:课堂上教师的一切行动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听到的要是孩子们富有童真童趣和个性的真实的声音。

  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于书本的见解,主动地参与,在课堂上积极地和同学争论,课堂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群体。课后与家长的讨论,使家长与孩子的心连得更近。这样富有生机的课堂,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理解,使我对新课标下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让教学回归生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到的是鲜活的能使他有深刻感受的东西。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26

  构建高效课堂以来,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自主探究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作为教师我们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提高着自己钻研教材以及把握课堂的能力,高效课堂不仅仅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打造了一批全新的教师。此刻我们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由原先的以学生展示为主,转化为教师精讲点拨和学生的展示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教师就能够帮学生把握重点,学生依然能够尽情的展示自己,勇于质疑。改变之后每一名教师都有了自己对新模式的思考,此刻就将我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以一课为例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一样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先讲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我”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映是“得意扬扬”,而对“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映是“痛哭起来”。显然,这时候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再讲作者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的他一向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最终讲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十分严厉的父亲十分幸运。并且认识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看来截然不一样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一、目标以及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不仅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仅有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所以设计提问,我们既研究学生的思想方法,又研究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仔细参看教学参考书,对于目标的设立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自己要从哪些方面入手,主要理解哪些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喜欢将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零碎地发问,易构成分析的疲劳。提问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关键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将以下两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且难点问题:

  (1)应对父母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巴迪的反应如何?

  (2)巴迪长大后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评价的?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他有了怎样的理解?(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试着说一说。)

  在解决难点问题时,教师的点拨和追问显得尤为重要,主要是针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但语言必须要简洁明了,让学生在引导中解决难点问题。例如:解决难点问题(1)时,能够引导学生想象巴迪的心境,深刻的体会当时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对巴迪的影响。

  二、预习布置:(课前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预习案)

  预习案中的题目主要以课后题为主,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完成课后题,同时也能在课后题的牵引中,更好的分析理解课文。

  选做题:创作一首赞美父母之爱的小诗,和同学一起分享吧!

  因为写作是听、说、读、写的最高表现,所以我所设计的选做题主要以小练笔为主,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堂教学流程:

  (1)每组6号同学到后黑板进行生字的测试,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进行测试。

  (2)引导学生观察课文题目:例如本课的题目与以往所见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加了引号,引用了书父母的两种评价作为本文的题目)

  (3)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课本上的预习痕迹,掌握学生除学案外的预习程度。并写了解学生完成预习案的程度,哪些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完成的比较有难度,作为教师主要点拨的问题。例如:对于简单的问题如:对于巴迪的诗父母的评价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简单提问,主要是让学生针对重点问题,来学习分析课文。应对父母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巴迪的反应如何?让学生在书上找出巴迪听到评价后的反应,引导学生感受巴迪当时的心境。让学生在黑板上简要写出能表示巴迪的反映的词语,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本。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解决巴迪长大后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评价的?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他有了怎样的理解?(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试着说一说。)先让学生默读15—17自然段,画出句子,教师在巡视时让找到有价值的句子的学生将自己的句子写到黑板上,并用彩色粉笔标出重点词如:

  ①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②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的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③我从心底里明白,“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样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展示,其他句子能够简单说说体会即可。

  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指导朗读,要注重整体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穿插进行,整体阅读主要表此刻对课文的初步了解。个性化阅读主要体此刻人物语言以及课文重点句的理解上,让学生的情感经过读得到一种升华。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体会父母之爱。课标中指出课堂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过回忆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事件,让学生与文本到达共鸣。让其更好的理解课文的资料。

  (4)进行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学生配乐朗诵自己的作品)

  学生作品的展示配上音乐效果会更好,让学生整体进入情感状态,更好的表现出自我的语言水平。

  (5)教师总结:教师的总结很重要,主要以实现情感目标为主注重德育的渗透,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教师精讲点拨: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偏离文本,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的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两股风”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不能被其中的任何一股风刮倒?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评价中蕴含的不一样道理。追问:你想把这两种评价送给谁?为什么?让学生体会这两种评价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作用。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当学生带着解开悬念的渴望学习课文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体现两度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挖掘深度,在教学中常能够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所以,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浅显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所以,在必要之时增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能够领略更奥妙的知识殿堂,有时还会引起创造性的火花。

  “节外生枝”教语文,也就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促成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策动各种教学形式与活动形式再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精神。“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经过“节外生枝”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料,最大程度地开掘出语文课程丰富的资源。能够从续写情节、比较主题、评说思想、学科渗透、联系生活。等角度设计拓展的问题。本课主要以小练笔为主。

  五、学生展示交流:

  主要体此刻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和自己作品的展示,以及对两种评价的优缺点的讨论。学生展示时教师必须要及时点拨,对于学生的语言进规范,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机会。

  六、达标测评及黑板使用:

  (1)课前每组6号同学到后黑板进行生字的测试,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进行测试。学生在预习时出好测试题,上课时交换答卷即可。

  (2)在本课的预习案中有背诵的要求,课前能够适当的提问,在学文后,引导学生到达全班背诵的效果。

  (3)前黑板教师应用主要以课题、教师板书和主要展示题目。

  (4)侧黑板以学生小练笔的展示为主。

  (5)后黑板课前测试时应用。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27

  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其中讲述的故事大致是说一个小男孩写了一首小诗,母亲夸赞他的诗“精彩极了”,可当他满怀期望地等待一向严厉的父亲给予自己肯定时,得到的却是“糟糕透了”的评价,男孩伤心至极。记得在高年级教学这一课时,学生的讨论是比较激烈的,观点是形形色色的,非常能体现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性格特点,当时我觉得挺有意思。不想这样的故事于前几天有如情景再现般,发生在了女儿的身上。

  女儿的语文老师布置每位学生制作一张读书卡,女儿对此特别感兴趣,经过一番精心设计,仔细裁剪、描画,足足用了一小时左右的时间才完成了任务。大功告成时,我正在厨房做菜,只听女儿欢呼一声:“耶,终于做好喽!”紧接着,她就像小燕子一般飞了过来,两手端着她的读书卡恭恭敬敬地让我给出宝贵意见。我迅速地扫描了一遍,便笑着点点头说道:“嗯!不错,很棒的设计,淡雅、美观,很有书香气息。”女儿甜蜜地笑了,还故作姿态地鞠躬答谢我:“谢谢妈妈!”看着她那调皮样,我不禁笑了起来:“我的女儿就是心灵手巧,妈妈可自愧不如啊!”女儿欢天喜地地转身往房间奔去,嘴里嚷着:“我给爸爸看看去。”

  房间里传来女儿喜气洋洋的声音:“爸爸,看看我的读书卡好不好看?”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传来:“哦,拿来吧,开灯让我看清楚些。”“好的!”女儿欣然领命。少顷,严厉的声音响起:“看看你,这都写的什么字?一个挨一个,密密麻麻的,简直看不出字形!如果我是老师,绝对不会给你好评!最好重做。”沉默片刻后,女儿略带委屈地大声嚷道:“有那么难看嘛?我不要重做!”女儿的不驯服触怒了父亲的威严,强硬的怒吼声传来:“既然让我给建议,就听我的,否则肯定不能获奖!”。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旋即听见女儿哭喊着:“我就不重做!”然后跑到了客厅,紧接着便是不顾形象地嚎啕大哭。很多年未见女儿如此,我只得放下手里的事来到女儿身边,她一见便扑到我怀里抽泣着说:“妈妈,我好伤心,爸爸总是批评我。”我安慰到:“爸爸指出的不足是真实的吗?如果你自己认为确实如此,便不要生气,而是下次注意改正,争取做到最好!”“不,我要重做!我要证明给爸爸看,我不是那么差劲的!”女儿边哭边狠狠地把那张读书卡扔在地上。这可不好,我委婉地批评了她不能如此,见她依然不能释怀的样子,我继续安抚:“你的设计能力是很强的,这点爸爸妈妈都很清楚。所以,你对自己要求也很高,总是希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对吗?今天爸爸这样评价你,确实有些不妥,但是他不是否定你的全部,只是指出你的书写不足之处,他其实是在帮你啊……”

  事后,经过我的调解和沟通,女儿得到了她爸爸的真诚道歉,女儿破涕为笑,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书写上的不足,表示今后会努力改正。第二天,女儿乐滋滋地告诉我们,她的读书卡得到了语文老师的极大肯定,被作为样本推荐给同学们。我们在为女儿感到高兴和欣慰的同时,也在反省着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从这个与课本《“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很相似的故事里,我似乎对教育有了更新的一点认识和感悟。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28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及人文性的本质特征。”本文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教学谈些个人体会。

  一、联系生活,以读促讲

  我在教学这一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中“以读促讲”可谓是关键之法。在第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二读课文,读通句子,三读课文感知内容这三个步骤从整体对课文内容有初步感知、了解“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分别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说?在心中有了大致的了解。

  在教学巴迪听到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及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后的表现这部分内容时,我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巴迪此时的心情再联系自己受表扬及批评后的心情去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二、紧扣课文,质疑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勇于创新的习惯和能力。在教学巴迪长大后感到自己是幸运的这一段是,我采用了自读自悟的方法,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第一课时学生就提出了“为什么巴迪长大后越来越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这一问题。因此,当学生体会到巴迪听到父亲说“糟糕透了”时悲痛欲绝,我马上把这一个问题又抛给学生,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学生迫不及待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自己发现,最后才恍然大悟。

  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2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一、以读见悟

  检验学生是不是感悟了课文的内容,只要听一听他的表达就知道了,这便是所谓以读见悟。本课例中教师指导学生怎样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就怎样读,恰是这一点的体现,学生通过课文,读出了字里行间的情和意,正所谓读有感悟,他们真正感受到了那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母爱,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二、走出文本,超越文本,用心灵去感受

  通过教师的引导,自我感悟,学生已体会到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性的爱,父亲的充满理性的爱。从学生个性化的发言中,教师看到了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内在感受;体验到了这些感受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体验到了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交流、反馈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真诚交流,真诚对话。学生感受了爱,理解了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身心和人格得到了健全和发展。同时,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思考的过程中,对爱也有了新的认识,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明白了爱的真谛。

  三、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课文所叙事情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较为贴近生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延伸的环节。“用一句话表达父母对父母的爱”或把你生活中类似的经历,身边相似的事例,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因此顺着学生的思路,对原教学设计进行改变,当堂用简短的句子交流。

  但也正如课文题目一样,本节课有精彩的点滴也有糟糕之处:在学生汇报自己的独特见解中,被学生开放的认识所牵绊,忘记了在适当处以读促讲,以学生的理解淡化了感情的朗读。如对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评议后再读,在读中加以体会,效果应该更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更有深度。另外,学生对父母给予巴迪不同评价所站的角度理解的不够透彻。母亲是慈爱的,小孩子能写诗已是令人欣喜的,因此,会有“精彩极了”的鼓励,而父亲则是理性的从诗的质量上来看待的,在此,应给予特殊的指导,点透,因角度的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会有差别。

  总之,营造一个人性化的环境,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解读新的课程标准,指导学生用真情解读真情,需要我们转变观念,以心比心,以情唤情,相信我们的课改才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