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岳阳楼杂文随笔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岳阳楼 杂文 随笔

管理员

摘要:

观岳阳楼杂文随笔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都是古人盛赞巴陵胜境的名言佳句,而只有登上岳阳楼,远眺洞庭水,美景入目入心才能真正领略如此这般的诗情画意。  历朝历代的人们都很喜爱岳阳楼,所以前前后后重建修复了她五十多次,现在的……

观岳阳楼杂文随笔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都是古人盛赞巴陵胜境的名言佳句,而只有登上岳阳楼,远眺洞庭水,美景入目入心才能真正领略如此这般的诗情画意。

  历朝历代的人们都很喜爱岳阳楼,所以前前后后重建修复了她五十多次,现在的岳阳楼是清朝时重建的,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址原貌的古代建筑。通高不到二十米,但好在不像武汉黄鹤楼和南昌滕王阁那样被开发商和GDP的水泥森林所围困。虽然略显沧桑,却依然孤傲挺拔。登楼远眺,湖光山色,碧波万顷,鱼跃鸥旋,尽收眼底。

  岳阳楼的建制很有特色,是楠木四柱通贯三层,如意斗拱精巧叠合,凤头飞檐翘首凌空,盔顶楼面独步天下。

  似乎唐宋时期的文化名人都来过岳阳楼,诗词刻石目不暇接,名篇佳句俯拾皆是。走马观花般看看唐宋大诗人的佳作就累得不行,对元明清的诗人们只好拱手说声抱歉了。

  提到岳阳楼,就会想到范仲淹。许多人也是因为仰慕《岳阳楼记》的崇高境界,才登上岳阳楼。

  范公仲淹是北宋高官,更是大儒,曾经官至副宰相,儒学修为莫测高深,公认知行合一的典范,不仅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圣贤情怀,并且当作行为准则,一生身体力行,一以贯之。

  王安石评价范公为“一世之师”,朱熹评价为“杰出之才”,吕中评价“论宋朝人物,范仲淹为第一”,“一生粹然无疵”。去世后皇帝加封谥号“文正”。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在范文正公这不灵。

  小时候课文里有篇《划粥断齑》的故事,就是讲范公幼年时生活贫困读书刻苦,一盆粥凉了后,划成四块,拌点咸菜吃一天的励志故事。

  范公仲淹的道德高度、学识高度,谋事能力、行事能力都是无与伦比的,堪称全才。他曾经八年内三次因为向皇家提反对意见而被贬官外放。而在贬官外放期间,却干成几件大事:一是为江苏沿海修建了几百里的防波堤,使几千亩良田免遭海潮侵袭,百姓安居乐业,至今还有范公堤遗迹可寻;二是疏浚水路,根治了太湖水患,为苏杭天堂之美誉奠定根基;三是筑城练兵,抵挡住了西夏对边境的侵略劫掠,保得边境安宁;四是倡导组织各地办学,并引导帮助孙复、张载等贫困青年成为宋代儒学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尤其为朱熹、王安石等交口称赞。这四项大功绩,能成功一件就利国利民,福及子孙,功德无量了,而范公是四事圆满。所以,范公生前各地蒙恩百姓就为他建生祠供奉,可见其声望之高。

  范公上马治军下马安民,在朝堂兴利除弊,殚精竭虑。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勤政廉政的典范,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榜样,是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楷模,是努力学习、不断完善、齐圣齐贤的标杆。只为社稷百姓,不为政绩,不为升迁,所以,做到了无欲则刚,凡三贬而无悔。

  想那范公,人格完美,道德高尚,学识渊博,能力超群。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造诣深邃。区区三百字的《岳阳楼记》更是浓缩了他的为学之道、为人之道、为官之道和为圣之道。

  《岳阳楼记》笔触老辣,描述精准,逻辑清晰,议论深刻。从平铺直叙开始,交代清楚此文背景,赞叹了同僚好友滕子京的能力和政绩,简介了岳阳楼现状和议论缘起。

  转入正文先说阴天后说晴天,不同的气候变化外部环境对人们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好比“春女思,秋士悲”。深刻揭示了我们凡夫俗子内心脆弱,缺乏定力,环境优美则愉悦高兴,环境恶劣便沮丧抑郁的通病。暗喻了人生难以逃脱情绪的左右,时时刻刻无非就是在贪爱和排斥两种心态中过活。遇到可口的食物、合体的衣服、舒适的环境、顺眼的人物、顺心的事情,我们就会接纳,喜欢,贪欲,索取。遇到难吃的东西、难闻的气味、恶劣的环境、讨厌的人物、闹心的事情,我们就会排斥,拒绝,逃离,愤怒。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一会上一会下,在接受和排斥、愉悦和生气、贪欲和嗔怒之间跳来跳去。人们就是这样度过了一天又一天,直至一生,所以叫做凡夫俗子。

  范公在此话锋一转,“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古代圣贤仁人就不像上述两种俗人,为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许多人都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或者轻易放过,或者肤浅地理解注释为是心胸宽阔,豁达淡然,不计较得失,坦然面对一切的意思。

  其实不然,范公这里描述的是儒家内心成就的`最高境界。一个人能够内心强大到不为财产的得失和所处环境好坏等外在因素所影响,不为爱恨、贪嗔、喜怒等内在情绪所干扰。内心安住,如如不动,稳如山王,笃定泰然。这可不是凡夫俗子心量大点,没心没肺点,撂爪就忘点可以达到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学习锻炼提升的修为层次,是儒家圣贤“无我”“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崇高境界。是在中央任职时忧虑老少边穷地区的百姓脱贫没有?获得感增强没有?村霸地痞铲除了没有?在偏远地区工作呢,则忧虑君主领导,对基层的情况了解没有?制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到位没有?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建立没有?

  范公描述的古之仁人,仅仅忧虑君主社稷和黎民百姓两头,却独独忘了中间承上启下的自己。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更是把国家百姓摆在自己前面,把个人利益放在最后。如此,先以“小我”发展至“忘我”,最后到“无我”,“我”之不存,谁还会“以物喜,以己悲”呢?

  儒学是心学,是既有理论教育体系又有实践修炼体系的文化系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北宋“关学”派宗师张载,以范公仲淹等代表人物为楷模,将历代大儒的内心境界与担当追求凝练为四句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何为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即圣人之心。何为圣人之心?《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是成就圣贤之心学,不是世间科学、技术等记问之学。之道:成就圣贤之心学的路径和内容。明德:光明,获得(“德”与“得”通用)。得到内心之光明,驱散愚痴暗昧。亲民:仁者爱人。止于至善:与人为善,与人,就是奉献。至善,无私奉献。专注于此就是止于,仅仅于此,不再需要其他了。

  成就圣贤之心的路径和内容,就是获得光明智慧和无私奉献。用佛教证悟境界印证,就是智慧和慈悲。

  何为生民立命?以圣贤之光明智慧教而化之,祛除愚民之暗昧;以圣贤之慈悲奉献拔苦予乐育而度之,使之希圣希贤以安身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圣人之道明德至善也。而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习气障蔽,道德衰微,使圣贤之道难行。而难行能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为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绝学兴于世,传承会有时。以德立身,以德立心,以德治国,以德兴邦,是为开万世太平之始。

  用范公仲淹的名句结尾,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唉!没有如此高风亮节之人,我追随谁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