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例(1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欢迎大家分享。管理信息系统论文1 摘要:石油工程计量管理信……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例(15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1
摘要:石油工程计量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工程板块计量管理需要设计开发的综合管理软件,遵循灵活性、易用性、通用性、安全性的设计原则,规范了主要业务流程和基础数据管理方法,开发了9大功能模块及62个子模块,具有信息的提示预警、资料快速查询下载、可视化图表自动生成、丰富的分析统计等功能。通过多家石油工程公司的应用表明:实现了计量工作流程、计量技术规范、计量数据信息的统一化管理和网络共享,并建立了石油工程计量管理数据库。
关键词:石油工程计量管理信息系统架构设计集群式部署功能模块信息预警
1石油工程板块计量管理需求分析
1.1石油工程板块计量管理难点
1)专业跨度大、施工队伍分布广,现场计量管理难度大。中国石化集团石油工程公司的业务领域涵盖地球物理、钻完井、测录井井下特种作业、海洋石油工程、油田综合服务、工程建设设计与施工等。施工队伍分布在国内560多个勘探区和海外38个国家,专业类型多、跨度大,市场分布广、队伍流动性强,计量器具种类和数量多,且调动频繁。加之大量智能化的仪器仪表在施工现场的使用,很多石油专用计量器具的量值传递[6]和量值溯源能力存在空白。因此,石油工程板块的现场计量管理工作难度非常大。2)基层计量管理工作效率低。工程板块的基层计量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多数都是兼岗,而且缺乏专业计量知识。目前,基层计量管理中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多是依靠手工台账或简单的电子表格形式,计量管理部门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处理各种报表,采集到的信息很难做到规范、准确和及时,且无法提供信息查询,信息的可靠性更是无法保证。3)计量基础数据管理不规范。计量数据来源于被测对象的计量检测,经采集、分析处理、报表和反馈等环节,直到数据输出,报告到有关部门。计量数据管理就是对这些环节的管理,而这些环节的关键就是基础数据管理,也称“数据中的数据”[7]。长期以来,由于专业和管理制度的差异,工程板块各单位计量基础数据存在定义不规范、数据标准不统一、格式千差万别等问题。这些都使得数据在出具、统计、传递、使用、反馈等环节难以快速流转,更无法实现数据共享。
1.2石油工程板块计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
1)建设目标。建立既能在整个板块内通用,又可在细分专业扩展的计量管理信息系统,达到计量工作流程信息化、计量数据统一共享化、计量人员操作简单化。2)建设范围。覆盖石油工程公司所有管理单位的计量管理层级。
1.3需求分析
石油工程公司按照管理层级划分,包括:石油工程公司总部、地区(专业化)公司(局级)、二级管理单位(处级)、基层计量管理单位等四个大的层级,各层级根据单位设置的不同又分为若干个小的层级。根据管理职责和实际工作需要.
2计量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2.1系统设计原则
1)灵活性。采用自主研发的可复用柔性构件的软件技术开发平台,系统主界面、系统管理模板等均可灵活配置,适用于企业机构等的动态重组,针对流程的转变可以及时地调整,不需要重复开发。2)易用性。具有良好的操作界面,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使普通操作人员可迅速掌握并熟练操作系统,满足了石油工程公司基层计量管理人员的使用需要。3)通用性。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要覆盖石油工程各级计量管理层主要管理业务,管理流程设计既要符合通用业务流程需要,又要支持用户对于表单、窗体、报表等的自定义。4)安全性和容错性。保证数据安全一致,可靠性高。提供防篡改、备份和恢复功能,防止SQL注入攻击;提供详细的系统操作日志、Web服务软件日志、系统操作管理后台日志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建立基于角色的权限分配机制,提供运行状态的监控手段。支持系统主机、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长期平稳运行。5)可扩展性。支持多个层面的可扩展性,能够实现快速开发、重组、业务参数配置、业务功能二次开发等,使得系统可以支持企业未来不断优化升级的管理需求。6)开放性。具有标准的外部接口集成机制,依据标准的数据传输协议和数据格式,方便与外部系统集成共享,实现企业内数据有效联通,避免信息孤岛问题发生。7)先进性。系统的.设计开发应遵循标准化、模块化、组态化,并具有前瞻性[3],保证系统有良好的升级和功能扩充能力,能适应计量业务的变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能保证系统较低的维护成本。
2.2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采用基于MVC(modelviewcontroller)框架的J2EE技术设计开发,系统架构为解耦合的三层架构,使用标准的JSON(javascriptobjectnotation)及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数据包格式交互数据,应用主流数据库Oracle和J2EE(java2platformenterpriseedition)中间件以及HTML5(hypertextmark-uplanguage)技术,并在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易用性、可扩展性等方面进行了强化设计。
2.3系统部署方式设计
针对石油工程板块施工范围广、计量管理业务量大的特点,系统部署在多台物理服务器和Web服务器上形成集群式应用,以此来提高并发能力,增加吞吐量,提高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增加了服务的可用性。
2.4管理业务标准化设计
以Q/SH0100.1—201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计量管理与考核规范》[7]和《石油工程计量管理办法》的要求为依据,设计了计量人员取证管理、器具检定管理等6大通用业务流程及20个关键性节点的信息化管理方案,实现了管理流程的统一化和信息化;建立了2个包括21类基础数据的石油工程专业数据字典集,实现了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及数据共享;设计了计量标准化管理通用角色权限,共4大层级8组,并支持个性化角色权限扩展,实现了管理业务通用、功能个性配置,充分满足了各单位的不同需求。
3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开发
石油工程计量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工程板块计量管理需要设计开发的综合管理软件,包括法规体系文件管理、计量人员管理、计量器具管理、计量标准管理、实验室管理、交流中心、通知管理、权限管理、基础数据管理等9大功能模块62个子模块。
3.1首页页面结构及主要功能
系统首页页面由登录入口、通知公告、政策法规查询、交流中心、下载服务、系统帮助、计量业务相关机构的快速导览等模块构成。主要功能包括:通知公告的快速浏览;法规体系文件的快速模糊查询、浏览、下载;交流中心的发帖信息、更新浏览;使用工具、操作手册下载服务;国家计量局、各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30个计量相关机构的快速访问入口。
3.2法规体系文件管理模块主要功能
分类、分级管理国家法律法规、集团公司计量文档、单位管理文档;提供文档的上传、浏览、更新、检索和下载等功能。
3.3计量人员管理模块主要功能
计量人员信息管理包括:录入、查询、证书查看、修改、删除、导出Excel,台账数据模板的下载等;计量人员证书管理,证书到期和超期提示和预警;年度培训计划的一键生成、编辑、查询、导出Excel等;人员按职称、岗位等可视化图表汇总展示。
3.4计量器具管理模块主要功能
计量器具按照通用和石油专用计量器具[8]分别建立台账,实现台账信息的分类、分级、分项管理、维护、编辑、统计、查询、导出等;计量器具年度、月度检定计划的一键生成、编辑、查询、导出等;器具分类统计的可视化图表展示;计量器具配备率、受检率/周检率、周检合格率的实时和阶段统计汇总,待检信息的提示等;计量器具检定证书信息到期、超期提示和预警、功能限用器具提示等;计量器具的检定、维修、更新改造、报废等动态信息记录及查询等。
3.5计量标准管理模块主要功能
计量标准台账建档管理,包括计量标准器具、主要配套设备、计量标准考核授权及开展的检定项目等信息的录入、查询、更新、导出等;计量标准考核申请相关资料的自动生成、自主编辑等;计量标准考核申请、审批、上报等流程运行;标准考核(复审)信息的提示与预警;台账信息的汇总分析的可视化图表展示。
3.6实验室计量管理模块主要功能
实验室台账信息建档管理,包括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检测能力、证书等数据的录入、查询、更新、导出等;实验室评审/复审申请资料的自动生成、自主编辑等;实验室评审/复审流程的线上审批等实验室证书复审信息的提示与预警;实验室台账信息汇总分析及可视化图表展示等。
3.7基础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功能
基础数据管理包括:计量管理网络图查询、编辑、更新、上传;各类基础数据字典的查询、添加、编辑、导出;通用字典数据的编辑、添加、导出;机构变动时各类台账数据的批量调拨。
3.8权限管理模块主要功能
权限管理包括:组织机构信息建档和维护;在组织机构框架下系统用户的查询、添加、修改、删除、密码维护、导出等;用户角色的查询、添加、删除等;系统模块功能权限字段;用户或角色可操作性权限维护等。
4应用情况
自2017年4月起,该系统先后在石油工程公司所有管理单位全面上线运行。目前系统用户总数1039个。管理器具达2100种共59162件、人员信息1543人共46000个数据项、计量标准信息123条共14000个数据项、实验室信息36条共8700个数据项。系统的成功应用健全了石油工程公司的计量管理网络,带来了石油工程公司计量管理模式的变革,实现了计量信息管理的规范化和网络化,使计量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1)以文件管理为例。以往从工程公司总部行文经逐级下发,至少需要20多天时间,而且还不能保证覆盖到所有目标用户,且文件在流转过程中还会存在人为的解读误差。系统建成之后,文件通过网络发布,利用系统的通知管理功能可以定时、定点(目标用户)发布,用户可通过消息提示及时接收信息,系统自动记录用户浏览情况,用户还可通过交流模块进行线上交流。对于总部计量主管来说,文件从顶层发布到末端用户最快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获得反馈。2)以计量器具管理为例。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公司共有计量器具5600余件、1200余种,每年计量器具管理的工作量及难度非常大。仅器具检定计划就至少需要经过15个环节,器具送检过程又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最后的送检结果再逐级上报,业务流转十分缓慢。器具检定情况定期统计汇总工作量大、易疏漏,而器具超检期服役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缩短器具使用寿命,增加工程事故的发生风险。计量系统上线之后,器具检定计划、器具送检单据根据台账生成,器具送检流程线上审批,汇总、统计也是一键生成,环节简化、数据准确,上级管理层可以实时查看器具台账、检定计划、送检运行情况、检定结果等,信息无需层层上报,管理可以从顶层直接到基层,系统具有数据的分类统计和可视化图表展示功能。系统可根据台账生成器具检定情况的提示和预警,以便管理控制,根据工期及时送检或安排调换。系统在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公司上线运行一年多,避免了800余件器具超检期服役,延长了100余件器具的使用寿命、至少规避了5起工程施工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施工质量,提高了顾客满意度。系统上线以来,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用户普遍反映该系统设计先进、运行平稳、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可扩展性、适应性、安全性强,没有出现过宕机及数据丢失现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5结束语
石油工程计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改变了中石化石油工程公司的计量管理方式,建立了计量人员、计量器具、计量标准、实验室台账,形成了工程公司企业级的信息数据库,实现了石油工程板块计量管理信息的动态管理。解决了工程板块长期存在的计量管理难度大、基层管理工作效率低、基础数据标准不统一的主要技术难题。有效减轻了各层级的工作强度,加快了管理业务处理速度,并且有助于管理层实行关键流程管控,能够有效地节约生产、管理成本,避免工程复杂情况的发生,降低事故的发生率。该系统的应用使工程板块的管理效率明显提升,社会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2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其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本文综合介绍了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拓展和维护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神经系统,是每个企业必不可少的系统。
关键词:MIS 管理 信息系统 ERP
引言
要想在当今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具备先进的信息技术。
当前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挑战:①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②产品更新步伐加快,创新成为企业发展动力;③生产要素流动加快,资源整合与协作能力提升;④产品个性化要求越来越突出,需求变化加快;⑤顾客要求越来越苛刻,全方位竞争。企业内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制造业为例,存在的问题有:①原料供应与生产脱节;②零部件生产不配套;③生产周期过长;④库存积压;⑤企业难适应市场变化。
而信息化为企业管理创新、提高竞争力提供了支撑条件:①获得相同的竞争起点;②协调与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有效实现敏捷制造和敏捷供应;④为技术创新提供信息支持平台;⑤降低信息使用成本,消除信息孤岛。
所以能否有效的管理信息成为企业的首要问题,管理信息系统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得到普及。
1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基本概念
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MIS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什么是信息,信息是在特定背景下具有特定含义的数据,例如天气预报信息,帮助人们决定穿什么衣服,其中的数据就是原始而未加工的事实。
MIS所应用的信息技术是各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工具,人们用它来加工信息。信息技术分为两大类:硬件和软件。硬件是指计算机的物理设备,包括CPU、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内存、外存等。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管理计算机的资源,如中央处理单元、通讯连接和外部设备。应用软件是针对特定问题为用户或由用户自己编写的程序,帮助用户解决特定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如办理订货和邮寄名单的`软件都是应用软件。
MIS需要在联网的环境中应用,否则将失去意义。计算机网络是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它实现了计算机资源(软件、硬件、信息等)的共享[2]。
2 集成化信息系统ERP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支持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中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
ERP的发展有四个主要阶段。
①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
ning。本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导出相关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由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周期确定其开始生产或定购的时间。②闭环式MRP,此阶段基本任务是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纳入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③制造资源计划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其基本任务是把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集成为一体化的系统。④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当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基本任务是怎样有效地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3]。
3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
3.1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分类
开发信息系统的方法可根据不同的因素分为不同的种类。①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生命周期法(LC),主要遵循事物发展本身的生命周期的基本框架建立各个阶段的开发要求,自顶向下,按照工作阶段顺序开发系统;二是原型法(PA,Prototyping Approach),强调首先建立一个能反映用户重要需求的原型,通过与用户的反复交流,不断地对系统进行修改,直到建立一个能完全符合用户要求的新系统为止[4]。②信息系统对象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数据、功能和行为,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分为以下三类:一是面向功能处理的方法,强调系统的功能属性,即用功能分解的方法划分子系统和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系统开发;二是数据建模方法,认为数据是信息系统的中心,系统的功能是多变的,而数据是稳定的,强调系统的数据属性,从系统环境的数据属性分析出发,建立数据结构与流通过程模型,并通过相应的处理过程以实现系统的功能和目标;三是面向对象的方法,把系统各个方面和要素都看成是对象,因而把功能、数据和行为糅合在对象体系中,强调系统的行为属性[4]。
3.2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介绍
①生命周期法。生命周期法是从时间角度对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的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把信息系统生存的漫长周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任务,然后再逐步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生命周期法认为,每一个信息系统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即从其提出和调查到分析、设计和有效使用,直至淘汰或被取代的整个期间。生命周期划分3个时期9个阶段,3个周期是系统定义、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维护,9个阶段是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设计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系统实施、系统维护。
②原型法。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系统开发的初期,在对用户需求进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以快速的方法,先构造一个可以工作的系统雏形(原型),将这个原型提供给客户使用,听取意=,然后进行修正,补充新的内容,形成新的原型,经过几次迭代以后,可以达到用户与开发者的完全沟通,消除各种误解,形成明确的系统定义及用户界面要求。
③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把面向对象的思想应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指导开发活动的系统方法,简称OO(Object-Oriented)方法,是建立在“对象”概念基础上的方法学。对象是由数据和容许的操作组成的封装体,与客观实体有直接对应关系,一个对象类定义了具有相似性质的一组对象。而继承性是对具有层次关系的类的属性和操作进行共享的一种方式。所谓面向对象就是基于对象概念,以对象为中心,以类和继承为构造机制,来认识、理解、刻画客观世界和设计、构建相应的软件系统。
④构件法。构件法是将部分软件组合起来构建软件系统,能够像硬件那样,一直是软件行业追求的目标。软构建技术是基于面向对象的,以嵌入后马上使用的即插即用型软构件概念为中心,通过构件的组合来建立应用的技术体系。
4 信息系统的维护
信息系统的维护类型包括:①改正性维护,为识别和纠正软件错误、改进性能或缺陷,应当进行的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成为改正性维护;②适应性维护,在使用过程中,外部环境、数据环境可能发生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而修改软件的过程成适应性维护;③完善性维护,为扩充功能、增强性能、改进效率而进行的维护活动;④预防性维护,为提高软件可维护性、可靠性,而对软件进行部分的重新设计、编制或测试活动。
除了上述四种类型中提出的维护内容之外,还包括:突发故障维护、正确性维护、数据维护、数据库文件的维护、硬件维护。
5 结论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应用的成败并不单单取决于技术、资金、互联网系统、应用软件、软件实施等硬环境,还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基础、文化底蕴等软环境,而且这些软环境往往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在信息流通顺畅、管理规范的企业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3
论文关键词:信息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挖掘 标准化 规范化
论文摘要:本文在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Librar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LMIS)建设和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不同阶段的任务和技术特征及系统建设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信息管理体系(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IMS)基本模式的初步构想。本文最后就初级阶段完成后的信息资源的继续挖掘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作了初步探讨。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使用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型图书馆已逐步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管理,但因缺乏建设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Librar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LMIS)的理论指导,以及人们对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这一概念理解过于狭隘,将计算机的使用仅仅局限于图书日常加工和流通的各环节,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计算机在图书馆工作中的深入使用。本文对如何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成功地进行系统建设,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以下论点:
①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可持续性工程”,系统建设必须分阶段进行,系统目标应同信息化程度相适应。
②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LMIS)的建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管理层面的问题,成功地进行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信息管理体系(IMS)的支持。
③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面广,要求系统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
1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问题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1、1 建设规划和总体目标不稳定。新的信息管理方式会给管理带来革命性变化,会有一段不适应期;此外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需要很大投资、获益周期长且经济效益不直接,因而不少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不足。
1、2 缺乏健全的信息管理体系。良好的信息运行机制是成功建设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提。
1、3 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人员若不会运用计算机管理信息,就谈不上具备自主和协助开发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
2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对图书馆各种图书资料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统计、计算、分析,为图书馆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决策、采购计划、文献编目、图书流通所必须的信息的软硬件环境。它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处理来获得有关信息以控制利用过去的数据和相应的模型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
2、1 系统构成
管理信息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单元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基本单元为:
(1)信息源。亦即信息的来源,此处指系统处理对象。信息源可分为内部信息源和外部信息源。
(2)信息处理机。信息处理机获得数据,将其转换为信息并提供给接收器的一组装置(也可是人)。一般来说由四部分组成:①用于收集、筛选、汇录有关数据资料的数据采集装置;②用于整理、计算和处理数据资料的数据变换装置;③将数据从信息源输送至处理中心和将信息从处理中心输送给接收者的数据传输装置;④把数据和信息存储以供随时查询的数据存储和检索装置。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初级阶段,这里的自动装置一般是指人。
⑶信息主管。负责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运行,与有关方面协调配合的人员。
⑷信息接收器。主要包括存储媒体和用户两部分。
2、2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职责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包括:
⑴图书采访。包括以下功能:订购管理:包括馆藏与正在订购图书的查重、订购登记、编辑打印订单、打印订购目录及过期订单的处理(催询未到图书或撤消预定)。验收登记:包括到书验收、赠书登记、打印财产账等。经费管理:包括发票登记、经费使用报告等。
⑵图书编目。包括以下功能:编目查重:核查新到图书是新书还是复本或多卷本,复本不必重复编目。着录:抽取主题词,产生登录号、分类号、索书号,并将相应的数据输入计算机。打印:打印书标、卡片目录、新书通报等。典藏处理:将新书入馆,进入流通或阅览。⑶图书流通。包括以下功能:借还图书:包括借书、还书、过期处理、污损处理、丢书处理、罚款处理。读者管理:包括建立读者档案、颁发书证、书证挂失、调离消证、查询读者等。查询:包括查询图书信息、图书去向、读者借书情况及预约情况等。打印统计报表:打印各种统计报表。
⑷网上检索及预约。读者可以通过Intranet在自己的办公室查询、预约图书。查询可以按书名、分类号、索书号、内容提要等进行。
⑸数据安全及数据库维护。系统应有相应的安全机制,对不同人员有不同的权限。如读者只能查询及预约,而图书管理员可以进行读者管理、流通借阅等。数据库维护包括对数据文件记录的增加、删除、排序索引、备份及恢复等功能。
2、3 管理信息系统的可持续性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可持续性工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次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机制的问题。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按照不同时期系统建设的内容和要求来分段。系统建设只有分批分阶段完成,才能使系统的阶段性目标与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人员素质、信息编码工作的进展情况相适应,从而取得阶段性成果。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体系的设计或再设计,及在此基础上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开发。LMIS对静态信息应能实现“一次存储、定期更新、随时备查”;对动态信息应能跟踪维护、及时响应。为保证信息的及时响应,必须解决四个问题:①信息的准确性;②信息传递的畅通性;③分析决策的正确性;④提供信息的及时性。
3 未来发展方向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一个进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因此它的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步步见效”的原则,故做好信息管理基础性建设是当前和未来的首要任务。
3、1 信息挖掘与重组
随着LMIS建设初级阶段的完成,各种类型信息运行的有关数据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初步解决基础信息的存储、查询、统计等问题。当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去审视这些数据,就会发现这些数据过于分散,数据量越来越大,并难以整合,因此若要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将之直接用于辅助管理,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已有的基础信息进行二次开发、重组。信息挖掘就是按照整体管理目标,对计算机系统中大量的已有信息再进行多次深层次的分析,在已有的信息中提取二次信息,直接用于管理、决策和建立预测模型。
3、2 要求计算机系统智能化、网络化
从系统功能上讲,先进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包括先进的信息处理软件,还包括信息收集的自动化系统。今后的LMIS的建设不可能再象单项系统管理一样,必须走由单项系统管理到系统集成(System Integered)的道路,包括硬件集成、软件集成与信息集成。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的过程,就是按照系统工程方法,针对特定的功能需求,把各个部件、构件、子系统等进行综合,形成一个高效的有机体,实现最佳的整体效果的过程。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4
[摘要] 本文对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式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认为对于开放式会展系统如果采取传统的业务处理的模式,不能对会展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提出了面向管理的应用模式,其主要思想是构建会展系统的阶段性控制,通过局部控制从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管理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将会展的管理工作转换成为对会展的项目的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 会展管理会展信息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
一、前言
会展是信息密集型的活动,具有前期准备时间长,实施时间短的特点,在整个会展期间,尤其是在临近开始的短暂时间内,将会涌现出大量的、高密度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要及时准确的进行处理。我们把它们又可以分成财务信息、接待信息、会议进程信息、人员信息、场馆信息、物流信息、住宿信息等,通过这些信息流贯穿整个会展期间。
会展本身是很大概念的集合,按形式包括会议、展览会、节庆等活动;按它们涉及和辐射的地域范围,可分为本地的、全国的、国际性的;按组织规模和参观人数分类,有小型的、中型的、大型的和特大型的,按会展的规格,可分成普通的、行业的、政府的和国际性的。小的会展则可以是本地的一个行业、组织或企业的活动,甚至是个人举办的类似于婚宴等。大型展览会的参观者可达数万人以上,小型的会议仅仅几十人。由于规模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重要程度不同、主办方等级、与会人数的多少,所有这些综合因素使得在会展的组织管理上、运作上有多种模式,这样不能用一个会展管理信息系统涵盖所有类型的会展活动,所以会出现多种不同形式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各种系统的`信息处理的内容和流程也不尽相同。
会展活动具有非常鲜明的阶段性,对于会议系统系来讲,可分成策划阶段、接待阶段、会议期间、结束阶段、休会期间;而对于展会系统,又可以分成展前、展中和展后三个阶段。两者在前期工作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每个阶段的信息流程进行剖析,研究它们在不同环节的特点,不仅是设计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组织工作的基础。
二、信息管理模式的研究
由于会展形式的多样性,为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系统设计带来很大困难,同时因为会展本身的特点,如果采用一般性的业务处理的模式,很难采用较为一致的框架来设计具有通用意义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从业务处理层面来看,能够处理的信息是相当有限的,仅仅限于客户关系管理、会员管理、登记参会情况、场馆展位预订和租用等业务层面的信息。从信息处理流程来看,由于会展活动是一次性发展进程,从策划到结束基本上属于线性的过程,因此可以将会展信息系统看作一个开放式系统,不具有明显的反馈和系统状态控制的环节。这种面向业务层面的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力是不强的。
为解决上述矛盾,我们认为会展信息系统应突破以往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基本模式,即一开始就应当设计一个为会展项目管理为目的,以会展项目管理、会务管理服务为主要研究内容,提供会展的项目策划、进程管理上需要的信息。从这个意义讲,虽然会展系统总的看来是一个仍然是一个开放式系统,但是在各个阶段的管理方式上可以加强阶段性、局部性的控制和管理,使会展系统和会展过程得到良好的控制,能够达到系统预定的目标,因此这样的会展系统不再是简单的开放式,而是若干个良好控制的闭环子系统的在时间进程上有机地结合。
面向管理应用的会展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问题,虽然会展活动的形式多样性和多变性,但是从会展的管理和进程的角度来看,都可以划分成策划阶段、接待阶段、会展阶段、结束阶段、休会阶段,完全可以忽略每次活动形式的差异,把各个阶段的工作抽象成策划、组织、落实和检查的研究内容,因此信息处理工作就转换成把会展各个阶段的项目的管理工作,系统的使用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制订所要完成的工作列表(项目),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监督和控制。在会展活动期间的所有业务处理工作都融会在系统管理中来,即在项目管理的前提下实现业务数据的处理,提升业务数据处理内涵、意义和针对性。
这种以项目管理为主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在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并不常见,可以认为是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独特之处。
三、以阶段控制为主要研究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信息对企业状态进行控制,而开放式会展系统缺乏反馈环节,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我们研究的会展系统是在会展的各个阶段实施控制手段,在各个局部上进行阶段环节上的控制,即对整个阶段达到控制的目的。
所谓控制在信息系统中可以有多种方式,在运用于项目管理方面,应当包括如下环节:策划、落实、监督、检查、确认。会展项目之间具有比较强的时间和空间依赖性,时间依赖性是指项目的准备和执行过程在时间轴上具有先后顺序依存的关系,如果一个项目延误了时间,其他项目又不能超越它的时候,就有可能造成整个活动的向后推移。在会展整个期间很多工作又是并行运行的,各个部分工作完成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他工作完成的好坏,当某个项目的物理属性尚未建立或建立不完整、不完善的势必影响其他项目的存在,这是空间上的依赖性。
XX会议的接待项目策划一览表
会展活动的周期可能很长,但是真正举行活动,仅仅是很短的几天时间,其他时间都在筹划和准备,它们的工作直接影响会展活动的顺利举办和观众的满意度,如果出现差错和失误,很难有机会弥补并挽回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举办的前期,将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认真考虑,防患于未然,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在会展信息管理上按阶段对本阶段要实施的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就体现在会展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管理上的周期,用于对会展项目工作的策划,组织人员对各个项目分别落实,在会展项目完成情况监督和检查,对项目的实施的有效性进行确认,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管理和控制。例如,会议的接待工作可用下表所示。
四、会展管理信息系统的策划功能研究
会展包括会议和展会两种形态,它们的信息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在控制的实体在形式上的不同,将其工作流程抽象成信息流之后,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我们把它们归类在基本功能之中,这里仅讨论它们共同的、相似的处理功能。
在会展信息处理的基本功能包括:策划功能、管理功能、营销功能、信息发布、网络注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邀请函管理等。其中最核心的工作是策划功能,由于篇幅关系仅讨论策划的功能需求,对其他功能不做讨论。
会展信息管理的策划功能是为会议和展览会的项目的起始阶段的策划服务的。在策划中需要大量的信息和会展管理的经验,根据会展项目的要求,如举办的时间和地点、会展的规格和性质,与会人员的级别和人数、会展覆盖的地域范围、最后要达成的效果,这些显性和隐性的问题在会展策划中是着重考虑的因素,由于会展活动具有非常明显区别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任务、工作重心也不同,因此策划也应配合这样情况,针对会展不同阶段做相应的策划。由于会展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在策划时,必须认真对待工作出现的一些细节和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并备有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预案。
在策划中制定的项目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确定项目内容,制定项目的基本内容,如项目名称、达到的目标、完成或考核的指标,项目在准备过程中、必须安排具体的负责人落实该项目,并在指定的时间内,按照考核指标进行检查;第二是项目之间流程关系,即项目之间的在时空方面存在某种耦合关系,确定项目的任务链和完成的时间链。我们把会展的信息管理的策划功能,按照会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以阶段作为不同的研究对象,按筹备阶段、准备阶段、会前阶段、期中阶段、结束阶段和休会阶段的顺序进行,然后在针对每个具体的阶段作详尽的策划,逐步分解到具体的功能。对于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功能需求,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系统的所有功能需求都围绕着策划的功能需求展开进行的。
五、结语
通过对会展信息管理的分析和研究,此类信息变化和跨度等很大的信息系统,开放式是其主要特点,采用面向业务数据处理的模式不能对会展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笔者采用项目管理的研究方法,以面向项目管理的模式对其各个发生阶段进行局部控制,以项目的策划、落实、监督、检查和确认的工作环节的形式实现局部上的反馈控制,从而达到对整个项目进行控制的目的,以这种方式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不同形式的会展信息管理的需求。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5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特点、作用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在中小企业的解决对策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 应用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自从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管理领域以来,经历了从单机到网络,从简单到复杂,从功能单一到功能集成的演化过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里的广泛应用,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全球化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更受到企业的青睐,并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因此复合型开发和管理更对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相关信息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从而使信息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利用。
1.国内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应用情况,大型中小企业的应用情况要好于中小企业,大型中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实现了集成管理系统的转变,由于资金短缺,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不佳,并且要规避经营风险。企业规模的大小也限制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用程度由于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从而受到制约。中小型企业利润低、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由于受资金限制只能选择价格便宜,通用型较强的信息系统管理软件,由于软件本身的缺陷,对业务较复杂的生产管理和业务处理方法存在明显的功能不足。除了考虑资金状况外,中小企业在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时,要求系统尽快收回投入成本并见效益,但信息化系统建设不会迅速产生直接收益,信息系统投资的收益间接地来自于管理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升及成本下降,所以容易使中小企业陷入经济困境,甚至危及其生存。
2.管理信息系统特点、作用
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企业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帮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成为管理现代化的`标志。在企业管理中的过程管控的现代化需要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和网络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只有建立高效、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才能应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和越来越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为分析决策和控制提供保障,从而实现管理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有如下特点:面向管理决策、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和处理、具有综合性、适应性、易用性等特点。管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只有掌握了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利用各种有形资源,并发挥出越来越好的效益。管理信息是企业决策分析的基础和手段,通过对各种内外部的客观情况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决策,明确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提升。管理信息是实施管理控制的依据,以信息来控制整个的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运作,以科技提高管理质量的重大举措,为现代化管理带来便捷。依靠信息来实施管理控制。
3.信息管理系统在中小企业的解决对策
3.1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信息是创造企业财富的源泉,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使企业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决策,增进运行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企业信息化是为管理服务的,企业信息化是与企业的发展规划、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密不可分的,是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持续地改进自己的业务流程和变革管理方式,而绝不仅是技术问题,不仅仅是“一把手”的问题,还应包括各专业管理部门的领导及业务骨干,他们才是信息化建设真正的主力军。
3.2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1)企业应首先确立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坚持统筹规划、业务为核、效益优先、协调发展,重点实施的原则。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赋予必要的职能权限,统一管理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企业要形成电子化的流程,一步到位的方式是不现实的。也不能将原来落后的手工管理流程直接拷贝成电子化的流程,必须以全局的视角进行优化,循序渐进地改进。
(2)信息收集标准化。信息化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的应用,但目前有关法律制度和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的制订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企业首先应尽量采用国标及行业标准,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专业标准。
3.3结合企业特点进行信息化建设
如何将项目层面与企业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价值,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缺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发展的过程。因此企业必须跟据自身的能力、特点来决定采取何种发展策略,优先开发何种信息应用系统。另外,要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引进先进技术产品是手段,消化、吸收是关键,自主创新才是目的。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3.4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素质
人已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开发人的智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企业人才管理的核心。信息管理的重点是,加强职工队伍教育,重视计算机人才的发现、培养、引进以及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由企业领导担当企业的信息管理人员,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这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
4.结论
信息技术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决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产品及管理成本,促进市场销售,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优化企业供应链和产业链,进而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纪玉山:《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
[2]都日娜.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6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中,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基层图书资料室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可替代。面对日益完善的网络阅读,基层图书资料室要加强资料室的现代化建设,从资料的资源来源、储存整理到查找服务等方面都要进行现代化改革。本文对当前网络以及网络技术大发展条件下的基层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与服务的现状与变革进行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网络;基层图书资料室;建设;服务
0.引言
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然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对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冲击。而由于先前旧的文化体制的制约下,基层图书资料室有着经费、场地、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当前形势下对图书管理的要求迫使过去的传统型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必须发生转变,所以,基层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与服务需要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1.网络条件下的基层图书资料室的现状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今社会,基层图书资料室存在着馆舍老化、资金不足、设备稀缺等问题。近年来,网络技术兴起,无疑是对传统基层图书资料室管理的巨大冲击。网络阅读方便快捷、占用时间少、图书储备量丰富,成为大众对图书阅读方式的优先选择,更促使了基层图书资料室的改革。因此,改变传统的基层图书资料室为现代化的管理刻不容缓。
2. 网络条件下的基层图书资料室的改变
2.1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来源的改变
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来源要由购入型变为输入型。过去的资料来源以购入型为主,也就是图书储藏量基于资金的提供。将购入型变为输入型,用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方式来增加图书的储藏量,这种改变对基层图书资料室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极大的支持了图书资料的建设与服务。
2.2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储存形态的改变
图书资料室的资料储存形态由静态变为动态。过去传统的资料储存是以实物进行储存,静态的摆放在书架上以便于查找与阅览。但网络技术被投入使用后,可变这种静态的储存为动态,也就是由网上输入所获取的资料是动态的。图书资料的储存不再以实体书籍资料作为储存的标准,通过网络获得的资料也包括在内,所以是动态的。
2.3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整理方式的改变
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整理方式由手动操作变为电脑智能操作。由工作人员进行的手动整理不仅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冗杂,而且人工的整理还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差错,效率低下。然而利用计算机对网络所输入的资料进行网络控制与操作,整理资料就变得简便而快捷,比如,对于输入书籍或资料的登记、分类与查询都由计算机进行,工作效率十分高,节省工作人员大量时间与精力。
2.4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检索形态的改变
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检索形态由卡片型变为数据型。过去读者查找所需要的书籍资料都通过索引卡片进行查找,若不知道所查找的资料的准确名称便无法进行查找,十分繁琐。但网络条件下的基层图书资料室的检索式数据型的,无论是不知道准确名称的资料还是某一方面相关的资料,只要知道与此资料相关的一个要素或是关键词就可以查找到所有与之相关的资料,这对于读者与工作人员都是相当便利的。
2.5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效能的改变
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效能由独享型变为共享型。基层图书资料室虽然是公共的,但是当一本书被借走时,在此期间其他人都无法阅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传统的资料室的资料效能是独享的。网络条件下的资料在网络上是共享的,在同一时间可以供一人或多人阅览,不会因他人的阅览或下载影响到自己的阅览,更不会发生损坏或折旧。在这一点上,比传统实体的图书资料室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 基层图书资料室的地位与重要性
在网络条件下的基层图书资料室在资料来源、资料储存、资料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共享等方面都有着传统的资料室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服务范围与方式上都向着综合性发展。但基层图书资料室并不是可以完全被替代。
3.1基层图书资料室有着其本身的特点和优势
不同的图书资料室有着不同的专业性资料,可以根据科研需要,对资料室的资料进行多次资料搜集,查找这些资料的科研人员可以在整理与搜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知识并且掌握最新的消息及动态。而同一资料室的读者专业往往相同或是兴趣相近,资料室恰好可以成为一个可以供大家互相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增加学术氛围,甚至可以成为一个专业学术交流中心。而资料员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科研人员对资料的需求情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便于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资料室所有的实体藏书有着专业针对性、书籍质量高、拒借率低的特点,这些有利于读者的阅读与阅读需求。而这些优点,是其他方式所不具备的。
3.2基层图书资料室作为资料资源共享的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读者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图书资料的网络共享,但无法消去不同对象对资料需求的差异。资源共享并不是简单的、表面上的将全部的图书资料几种在一个地方供读者查阅。譬如综合性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对于各个专业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并不具备某一专业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在进行专业性的服务时难以达到读者的要求水平。虽然综合性图书馆的藏书量是基层图书资料室难以企及的,但对于文献资料的利用率却不如基层图书资料室。基层图书资料室的工作人员所能提供的专业性的'周到的服务是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所做不到的,但如果让读者自己去查找资料又背离了方便快捷这一初衷,反而不利于科研工作。
3.3基层图书资料室设有自筹资金的支持
一般来说,综合性图书馆这类大型图书馆在进行图书资料的引进时,要依据整体情况作为参照制定购买计划,而对于较小的课题或较冷门的方面缺乏针对性。基层图书资料室依据不同专业的不同重点,对不同的需求选购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资料。从这一点来说。正因为综合性图书馆过于综合的原因,在某些方面就不如基层图书资料室细致入微,可以说,基层图书资料室自筹资金选购书籍资料就是一种对这种情况的补充。
4. 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配置
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配置要顾及到各个领域各个专业,以满足对图书资料的不同需求。
4.1专业性
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配置必须要具有专业性,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料才是基层图书资料室所需要的。对于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必须对这些资料进行精选来挑出最具代表性、专业性、质量高的资料,这样才能使读者及时的了解情况、提升自身的水平。
4.2适应时代要求
在信息时代,人们不满足于实体书的阅读,在众多信息资料面前更倾向于在网络上搜集各种资料。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配置应该延伸到最新的信息领域,这些资料往往能体现一个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信息量更大,使基层图书资料室的资料处于最新的位置,更好的为读者进行服务。
5.基层图书资料室的服务
基层图书资料室的服务无论在方式还是手段都要变为现代化的服务。要求资料室的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网络条件下,不同专题的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内容增加,要求工作人员对这些专题的服务内容也要有针对性,这对于前来查阅资料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不同的读者,服务的方式方法也是不一的,要运用以往经验对不同需要的读者进行周到的服务,已发挥资料的最大作用;在对这一专业或课题知识十分了解的前提下,可以对读者进行的项目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使读者对所处的水平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还可以在读者遇到问题时,提出较为可观的建议或解决方法,进行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6.结语
从当前网络发展形势来看,网络下的基层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与服务的改革是必须的,需要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与坚持。
【参考文献】
[1]系资料室工作之我见[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02):3~4
[2]论网络环境下的期刊资源利用[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03):8~9
[3]关于高校图书馆与资料室资源建设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xx(06):10~11
[4]高校二级学院资料室建设问题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03):18~19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7
【摘要】处于信息经济时代的企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MIS)建设来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摆脱落后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MIS建设面对的是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结合的问题,它需要透彻理解MIS建设特征、科学选择MIS建设方法、扎实做好MIS建设基础性工作、合理进行MIS建设的组织与控制。本文围绕MIS建设的这些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企业引入MIS提升其竞争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建设;维护
1、MIS概述
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进而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以及基层运作。
MIS的成功应用无疑会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基业常青。许多企业已经或正准备投入高额资金、花大力气建立大规模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但MIS建设中却普遍存在着系统建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大量的投入没有取得所期望的效果。如何进行MIS建设,使得MIS建设预期目标变为现实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该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已经和即将进行MIS建设的企业提供参考。
2、MIS建设特征探讨
MIS有别于其他的计算机系统,它和企业管理密切相关,和企业的管理模式、市场意识有关,为企业的最终目标服务。MIS建设具有其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管理性和系统性。
2.1 管理性
MIS建设要求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做得规范扎实,具有规范化、标准化的企业业务流程。同时MIS建设也会反过来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善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MIS建设的管理性要求企业以自身经济发展为基础,深化需求分析,认真作好业务流程重组,扎实推进MIS建设,借力于MIS提升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2.2 系统性
MIS建设系统性首先体现为它是一个数据系统。按照信息工程的原理,数据位于现代数据处理的中心,数据是稳定的,而处理是多变的,具有一个稳定的数据基础是MIS建设最本质的问题。客观上讲,无论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从事企业管理,都存在一个“稳定的数据基础”,但这样一个“基础”并不是现成的,它深藏在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深藏在企业的各种业务活动之中,并和各种各样的.业务活动交织在一起。
MIS建设系统性又体现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系统特征。MIS覆盖全企业或至少覆盖企业的主要业务部门,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集成化开发各个子系统,子系统的划分应独立于当前的组织机构,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平台的作用,利用当代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满足管理提出的信息加工要求。
3、MIS建设开发方法选择
我们可采用原型法进行MIS的开发,所谓原型法就是在经过初步调研和分析获知用户的基本需求之后,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例如第4代语言)设计出一个初步的原型并在短期内实现,然后交用户试用;经过用户的试运行后,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意见,重新分析和确定需求并对原型进行修改和扩充,然后再次交给用户试用,并根据试用后提出的意见,再次对原型进行修改和扩充,如此反复这个过程,直到符合最终开发目标和内容,让用户感到完全满意为止。在系统开发前,用户本身对将要开发的新系统往往也仅有一个十分模糊的轮廓,而且由于开发人员掌握的知识及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开发人员很难完全获得或不能彻底理解用户的需求。原型法通过对原型的反复使用、修改,给用户和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进而产生新认识、提出新要求,该过程与人们的认识论相一致。原型法运用时的特征同MIS开发的特点十分匹配,能够十分有效地进行MIS开发。
4、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平台的建设
MIS中主要的稳定因素是数据。把分类组织到数据库中的数据称为数据平台,一般说来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先进的硬件设备和尽可能多的功能。其实,MIS的硬件设备会由于设备的升级被更换,所开发的功能也会由于管理工作的变化而更换;而数据平台能随着数据库的升级而升级,只要基础数据不发生变化,就可以长期使用下去。因此,数据平台才是系统建设的根本。
实际工作中的数据及其数据关系并不像图书馆中的数据那样规范、明确,常常是零乱的、隐蔽的数据,通过一次调研难以真正掌握再者,实际运行的数据平台还要形成一种新的工作机制,使用户能及时将这些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去。这都涉及了许多不明确和不确定的因素,因此,MIS建设难以像一般工程那样,先把问题分析清楚,通过有效的设计,就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开发工作。
优秀的MIS数据平台系统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过去的企业管理部门每个月底才根据当月做出一些管理报表,这些报表能满足当时管理者的需求。但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这些报表是不能也不可能预测和分析多年以后企业的需要。因此现在的MIS建设,应当重视把企业生产经营中最基础的原始数据,用数据仓库保存起来,形成企业的主营业务数据,并相应建立本行业的行业数据与社会有关的综合数据,三者结合形成数据平台。当企业在今后运作的任何时刻,企业需要做经营决策时,数据分析师可以根据企业领导的思路运用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做出有关的分析图表,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不能把企业的MIS建设仅仅看成是减少劳动力、提高办事效率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作为企业积累无形资产的过程。它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要素之一,可见数据平台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这是很有道理的。
5、系统的运行维护
5.1 保证系统数据安全
应设计口令并周期更改用户口令为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系统管理员必须依据系统的实际情况,执行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修改系统的图表、参数和中止监控程序运行时,应设置口令保护。人工删除历史数据记录操作设口令保护,只允许管理员操作。
5.2 硬件系统的维护
一种是进行硬件系统的更新;另一种是进行硬件系统的故障维修。系统硬件故障往往是突发性的,不可预见。应预留对UPS电源的监控接口,对于非常重要的应用系统,一般都采用并行服务器结构,避免在系统故障时出现应用中断或数据损失。
5.3 软件系统的维护
软件系统的维护包含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三部分内容。通过系统测试,应用软件的错误应该已经基本排除,但是并不能保证排除了全部的错误,也不能保证不出现新的错误。因此,在系统运行之后,仍然需要进行系统的正确性维护。
5.4 各项运行指标
应统计报表每月实用化率、计算机系统月平均运行率等指标,以减少维护人员日常的重复性工作。同时该功能也是对系统的自检,指标计算所需数据应以系统提供为主。
6、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的管理变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提高竞争力,使我国经济得到腾飞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强,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竞争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xx.10.
[2]叶劲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关键问题的研究与实现,中南大学,20xx.06.
[3]刘满成,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问题和对策,商场现代化,20xx.04.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8
1关键业务流程
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发设计过程中,需重点考虑起草合同和变更合同在审核处理过程中的状态转换情况。起草合同一旦录入则置为待发送状态,在进行审核时,会依据实际情况产生审核通过或审核未通过的状态。在合同进行结项操作后还可以进行取消操作,恢复到审核通过状态。起草合同状态为审核通过时,如果需要对合同状态进行修改,则需要启动合同变更流程,变更合同的状态与起草合同的状态相同。审核通过的变更合同在审核通过状态下可以再次进行变更。结项状态的合同不能进行任何修改操作,如需要进行修改,则必须取消结项操作,将合同置为审核通过状态,然后使用变更合同的流程对其进行修改。同时,系统应重点解决合同的起草、评审和执行情况监控,主要有合同起草和合同变更2个流程合同变更流程在新增合同审核通过后进行。业务流程。
2系统设计
2.1总体架构
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构架共划分为4层。
(1)数据层:主要用于数据的存储,为其它各层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持。包括合同信息、变更信息审核信息、附件信息、统计信息、基础信息6个数据库
(2)支持层:对系统的基础和公共功能进行整合,形成平台,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管理、数据字典管理、数据导出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登陆管理等模块。
(3)业务层:业务层是合同业务处理的核心内容,基于数据层和基础层建立,包括:合同起草管理。合同变更管理、财务信息管理、合同执行管理和合同模板管理5个模块。
(4)访问层:使用平台层的登陆管理,进行认证后,对业务和平台操作在页面中进行统一展现。
2.2系统功能设计
按照系统功能分析结果,为实现系统建设的目标,系统在提供人员部门、角色管理等基础功能的情况下,需要实现5个应用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合同起草管理、合同变更管理、财务信息管理、合同执行管理和合同模板管理。各业务模块基于支持层建立,是实现企业合同管理规范的关键。起草合同在审核通过后,可以进行合同变更,变更合同也必须在审核后才能生效。起草合同和变更合同进入执行管理。只有录入了财务数据的合同才能进行结项管理。在进行收、付款合同统计和合同管理统计时,不区分是否为结项合同。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各子系统关系。
2.2.1合同起草管理起草合同管理是办理合同业务的入口,为合同管理人员起草合同时使用,在此处提供新合同信息、审核未通过合同信息、待办事项的提醒等功能。系统中要管理的合同关键信息包括合同基本信息(名称、类别、对方单位、签订日期、起止日期、签订人等)、财务信息(合同金额、计划到付款信息、多部门联合分劈信息等)、合同文本等。
2.2.2合同变更管理当已签订的正式合同需要变更时,由合同管理人员发起变更申请业务流程。此功能主要包括合同内容修改和合同变更申请的提交,以及对未通过审核的.变更合同的修改,并提供合同变更历史和审核意见的跟踪查看功能。
2.2.3财务信息管理财务人员对已签订的合同进行日常管理。包括财务工作号记录、实际到付款信息、发票开具与接收信息、税款信息等。
2.2.4合同执行管理执行管理功能主要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重点是对合同查询和统计功能。
(1)收/付款提醒:依据收付款计划,提醒合同管理人员近期收付款信息;
(2)结项管理:当合同履行完成时,进行合同的结项操作,同时应对特殊情况,系统支付解除结项功能;
(3)查询与统计:在对合同进行分类别、分形式管理的基础上,重点统计与分析系统的收/付款情况、税款情况、开具发票等。
2.2.5合同模板管理针对铁路科研企业合同种类多而杂的特点,方便合同起草人正确的使用最新的合同模板,系统提供外部合同模板、企业内部合同模板以及版本管理。
2.2.6系统管理功能模块主要为以上系统功能提供支持,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管理、角色权限、人员管理、数据字典管理和系统日志等功能。其中数据字典涵盖了合同内容中的所有选择项的内容,包括合同类别、企业实体等内容,并与查询与统计功能紧密衔接。
3结束语
本文在铁路行业及签订合同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全新设计了一套适应铁路信息化科技型企业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按照数据层、支持层、业务层、访问层4个层次搭建了系统的总体构架,明确了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系统的关键设计。该系统对起草、变更、财务管理、执行管理、系统管理等各项功能进行了分析,并详细阐述了系统各项功能设计。系统已经完成总体设计、开发、测试及上线部署工作,并已投入使用,运行稳定。该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合同规范化的动态管理与监督,有效的规范了业务流程,方便了信息统计和查询,既解决了企业合同管理的实际问题,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也较好地满足了现代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要求,使企业运行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9
0引言
随着“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提出,如何基于互联网为大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已是当下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高等学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一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便于管理,高校各部门都建立了各自的管理系统。对现有的应用系统而言,各系统相互孤立,数据不能共享,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建设[1]。如何将这些异构的信息系统整合,实现信息交互资源共享是当下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难点。异构数据库技术的提出解决了这一难题。
1异构数据库定义
异构数据库是将各个已经存在的、自治的及异构的数据库系统集合在一起。异构数据库继承和发展了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分布式数据库由多个结构相同的子数据库组成,在物理上可以分布在各地,但实际上只有一个数据库系统为其服务,提供统一的查询与更新;而异构数据库则是以多个结构不同、运行独立的数据库系统为基础,通过统一的规则集成的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2]。简言之异构数据库系统,就是通过统一的表示、存储和管理集成存在的异构的且独立的数据库,使用户感觉获取到的数据都具有单一的模式且存储在单个数据库中。
2异构数据库集成方法
一般来说,异构数据库集成方法主要有: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及中间件方式(Middleware)。上述两种集成方法根据数据是否在本地存储,又可分为实际存储方式和虚拟存储方式两种。“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具有时间特征的、稳定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这一概念是W.H.Inmon在其《建立数据仓库》一书中提出的,它是一个能够支持企业或组织进行决策分析处理的数据集合,具有面向主题、集成性、稳定性及时变性四个特征。数据仓库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的抽取、清洗、转换、加载和维护技术。它属于实际存储方式。数据仓库法是将数据通过ETL(Extract,Transformandload抽取,转换和加载)工具定期从各个分散的`数据库中抽取出来,集中存储于一个存储数据的仓库,在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之前必须要统一数据格式,如字段的同名异义、异名同义、字段长度不一致等,另外需要进行数据的整合与计算以满足数据仓库的格式要求,经过必要的清洗加工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供用户查询。如上所述。前台数据查询服务和后台数据预处理服务是数据仓库法中主要的两种数据服务。前台数据查询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将各种分析应用工具得到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展现给最终用户,如数据查询结果、生成的各类报表等;后台数据预处理服务的主要职责是实现数据由数据源数据到数据仓库数据的格式转换,使数据仓库能够以多维数据模型进行主题数据存储。抽取、转换和加载是后台数据预处理服务的三种重要数据操作。抽取是从数据源抽取所需数据;转换是对抽取出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使其与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格式一致;加载是将转换后的数据记录到数据仓库中。数据仓库法会生成一个全新的数据库系统作为数据仓库,仓库所有数据都从各数据源中抽取,形成一个全局模式。用户查询数据时,系统把查询所需数据预先提取存储到本地,用户直接访问本地数据[3]。中间件集成解决方案是虚拟存储方式,它也使用了全局数据模式。它不仅能够集成结构统一的数据源数据,还可以集成结构不同的数据源数据,如Web数据等。根据IDC对中间件的定义: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它位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信,在底层操作系统包括底层通信协议和各分布式应用软件搭起了沟通的桥梁,从而实现分布式应用软件在不同技术平台间的资源共享。
3中间件方式实现异构数据库
通过以上两种集成方法的介绍,笔者认为中间件方式是实现异构数据库最简便,代价最小的办法。中间件是一种起连接作用的分布式软件,处于操作系统(包括底层通信协议)和应用软件之间。其作用是屏蔽底层分布式环境的复杂性和异构性,为不同环境下的应用软件建立相互通信的操作机制,使各应用软件可以有效地进行数据交互与协同,从而提高软件的易移植性、适应性和可靠性。对于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而言,各子系统数据库的结构及运行环境均不重要,中间件的程序接口定义了一个统一的数据交互接口,无论各子系统数据库及其运行环境如何更新,只要中间件对外接口定义不变,中间件程序做相应更新,上层应用软件几乎不用修改,这样就避免了“推倒重建”的巨大代价,降低了高校集成各异构数据库系统的成本。简言之,中间件就是一个分布式软件管理框架,通过API的形式提供一组软件服务,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强大的通信能力。整个系统可以分为五层,分别是:①子系统数据库,即校内各部门现有的数据库系统,它们可能位于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下且结构各不相同,各系系统独立运行相对自治。②客户端层,将各子系统数据库中共享的数据变化情况通过触发器实时记录到相应的表格中,通过JAVA定时器定期将变化的数据从表格中提取出来,并利用XML解析工具将其转换为XML消息。JMS客户端发送程序再将被包装成适合JMS传递的XML消息(即文本消息TextMessage)发送给JMS主题或队列。因为JMS中未定义XML消息,所以它在传递前还需要做转换,通常做法是将其作为一个TextMessage或一个DOM对象来对待,以此方式来实现XML消息的传递。这里所提出的模型是将XML消息转换为TextMessage进行传递,因为此方式传递效果最佳。③中间件层,实现中央服务器端应用程序和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消息传递,该服务由应用服务器中间件配置的JMS来实现。该层的功能就是维护建立的消息主题或队列,完成消息的发送和接收任务,屏蔽复杂的底层通信。它是整个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了消息通信的异步性、持久性和可靠性,是各个应用系统交换数据的平台。④中央数据库客户端层,该层的主要功能就是监听JMS服务器的消息队列或主题是否有消息到来。中央数据库客户端程序一直保持监听状态,若有消息到来,则进行相应的处理;若无消息则继续监听。若接收到消息,则将其由文本格式转换为XML格式,然后依据数据模式映射文件转换成对应于中央数据库系统的XML消息,最后中央数据库再将转换后的XML消息通过解析工具记录在案。⑤中央数据库,需要共享的数据都存储于此,它为数据共享提供统一的数据平台,是进一步进行数据挖掘、信息共享的基础。整个模型的业务流程是:共享数据在发生变化时被触发器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JAVA定时器定时提取表格中的变化数据,利用解析工具将其转换为XML消息;将转换后的XML消息封装打包成文本消息,发送到JMS服务器的主题或队列中;监听该主题或队列的服务器接收到文本消息后,则通过解析工具将其解析成XML消息;通过映射文件将得到的XML消息转换为对应于中央数据库系统数据的XML消息;最后再将XML消息通过解析工具还原成中央数据库的数据,以实现异构数据库的同步刷新和集成共享。
4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服务”行动的不断深入,政府及各公共服务部门的管理系统整合需求也越来越大,以最小的代价整合现有的异构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减少投资浪费势在必行。本文所提出的以中间件方式实现异构管理系统整合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10
摘 要: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其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就是物流发达,在物流企业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相当于人脑的中大脑和神经中枢,其对于物流企业的运营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企业虽然能够自主的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但是部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存在很大的缺陷,例如系统功能不全、结构简单、应用程序开发困难、系统升级困难等问题,文章主要针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以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改善建议,期望对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结构;开发设计
我国电子商务以及相关行业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物流企业的高速发展,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物流企业的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对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人员、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通信设备等等设备所组成的,主要用于对物流信息的管理与分析,同时为物流企业的运行发展提供相关建议,以提高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为了人们提供更为快捷的物流服务。
1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的核心,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对物流企业的发展及其重要,是物流企业的运行过程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物流各个环节的管理,例如对仓储管理、运输及配载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
1.1 仓储管理子系统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仓储管理功能主要是靠仓储管理子系统(来实现的简称WMS),随着产品品种和数量的增加,对于如何存储这些产品,如何管理好他们以及如何将有限的仓储面积发挥出最佳功效,仓储管理子系统的主要做义工,同时仓储管理子系统还需要对自动化设备进行控制,实现对产品的有效管理,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
1.2 运输及配载管理运输管理子系统
运输及配载管理运输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运输工具(车、船、飞机等)、运输环境(运输线路、站点和地图)、运输人员、产品运等等方面的管理,同时还需要对运输成本、运输资源成本、客户需求以及货物的跟踪管理,此系管理涉及了各方面技术,例如信息管理系统、GPS系统等,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物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
1.3 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与ERP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不同,力资源管理子系统主要是针对工作人员的情况管理,例如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以及业绩评估表等等资料,有利于充分利用工作人员的能力,进而实现对工作人员的全面评价,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2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对于企业运作意义重大,同时在其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功能需求设计,同时还需要考虑的系统设计成本,结合不同企业的运作方式进行全面综合设计,以满足实际工作所需。
2.1 根据企业业务管理方式进行系统设计
在物流企业中,业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需要根据企业的业务管理机制来进行设计,以业务流程机制作为系统管理机制,以企业供应链为系统构架,形成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管理机制,并对所有业务情况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升企业业务管理能力。
2.2 根据企业资源管理模式进行系统设计
物流的企业都是建立在统一资源管理模式之上,为保证资源信息与供应链相匹配,同时加强对各方面的业务信息的管理,可以通过建立企业业务数据库信息系统方式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数据库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客户需要的完美实现。
2.3 全程化管理控制系统设计
全程化管理控制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控制核心,通过将完整的计划体系信息传递给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而实现对于业务的控制,并且在这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企业绩效目标体系,并且通过业务规则实现对业务的全程化控制,确保保证所有的业务的规则性,对于业务成本核算控制,主要通过采用面向业务流程核算方式对业务成本进行核算控制,实现业务成本的动态控制,并且在每一项业务完成后,将业务信息传递到绩效考核体系中,完成对工作人员的业绩管理。
2.4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
为了能够实现对工作人员的业绩准确、全面的评价,通过全程化管理控制系统所反馈的数据,根据所有工作人员传统业绩的基础上,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同时与其他子系统结合,有效的避免了传统业绩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全面发掘有用人才,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对工作效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以及客户信息的全面管理分析,并且根据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工作人员业务管理系统,为企业决策提供原始的数据基础。
3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流程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要求系统性能完全、功能强大,所以对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而言需要具备整体性思维以及整体观念,一般物流企业进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流程主要分以下几点:①对于系统构架、现行系统的管理方法、信息流程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且根据数据调研图表,对信息系统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考虑;②通过构建整体的物流信息系统逻辑模型,对于各个功能的模块结构进行优化,最后确定最优设计方案;③通过逻辑模型对系统物理结构进行设计,而对于各个功能模块结构则是通过各种软件编程方法来实现;④对于系统已经设计完成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单独调试,之后再进行联合调试,通过两次调试结果情况、对其进行功能完善,最后完成物流信息系统所需要的控制系统;⑤对于已经设计好的系统,进行全部功能进行检测,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于系统进行一些修改,进一步完善且在运行阶段针对系统状况进行分析,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4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
对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需要将系统结构、系统管理、信息处理等等方面,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及管理模式的管理,物流企业应怎样开发与实施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下文提出几点具体的建议。
4.1 系统软件设计
在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结构设计,对于系统设计方案需要与软件公司共同商讨,制度出符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主营业务管理流程方案和统计报表方案,尤其是自身企业的特殊环节绝对不能遗忘,通过对企业业务管理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同时参考同行管理经验和自身管理凡是,制定属于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方案。
4.2 由点到面的对系统进行设计
物流企业因其自身的网点分布地域广、人员集中性低、管理流程多等因素,导致缺乏一套简易可行的实施方案,难以将管理系统推广应用,尤其是针对重要部门和关键环节,缺乏完善的培训和实施方案,这才是难以推广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真正原因,所以在针对系统设计时,在系统设计时需要由点到面的、一层一层设计,这样才能将系统结构设计好。
4.3 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来进行系统设计
对于企业开发系统而言,系统代码方式开发的信息系统需要根据企业业务不断进行调整,进而设计出产生系统自主更新的需求,所以在对系统设计时,需要根据用户功能,选择具有用户自主更新、调整管理功能的管理系统。
4.4 培养系统维护人员
对于一个管理系统而言,系统维护对于系统稳定性是相当重要的,通过系统更新、数据安全维护、数据备份等技术培训给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保障系统能够长期、正常、安全地运行。
4.5 重视系统的客户服务功能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是针对客户的服务的功能,所以系统需要具有良好的客户服务功能,体现了企业对外服务能力和形象,直接对企业发展造成影响,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所以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具有完善的客服管理体系。
5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发展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是很据实际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随着企业高速发展,对于已经建设完整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所需,对系统进行升级发展,根据当前国内外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下几点有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建议。
5.1 建立统一动态信息采集系统
信息共享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所以物流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通过建立信息共享的集中式信息平台,实现对采集业务和财务数据的动态控制,同时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控力度,实现业务透明化的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其中将动态信息采集系统功能作为整个物流企业的核心业务。
5.2 建立面向上下游客户的服务平台
企业在建立统一动态信息平台后,通过建立面向上下游客户的服务平台,进一步降低客户服务成本,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同时加强与动态信息采集系统的协作,最大化地提升企业利益及工作效率。
5.3 建立完善数据库系统
物流企业80%的利润是由核心客户所创造的,所以对于这些的客户数据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系统进行管理了,在系统稳定运行之后,通过数据库中的现有数据,充分分析企业的核心客户和核心客户的业务情况,将核心客户的效益创造出最佳,同时结合现有的业务和财务数据,将企业各方面情况分析总结,例如企业的管理能力、经营状况、资金状况等情况数据,这些数据将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建议,所以对于企业对于数据库的建立对于各方面数据分析至关重要,通过分析数据库企业运行数据,为管理层对其企业发展做各种决策提供支持,使企业管理更具科学性。
6 结 语
综合上述,通过对当前物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进行全面分析,对当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相关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经验,通过结合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发达运输设施进行综合设计,大大提升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作用,进而促进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但是当前正处于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初始阶段的发展阶段,加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研究,对提高物流管理效率,促进物流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11
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不同于传统的监测管理系统,它不仅能更大程度地满足现代社会隧道工程施工快速、准确获得信息的要求,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工程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所以,在对隧道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和隧道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未来趋势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对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做一番基础性的了解与把握。
一、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比较强大,内容也比较多,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主要可以从施工日志管理功能、项目监测管理功能、信息管理功能、施工数据监测管理功能以及信息交流功能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施工日志管理功能
这一功能比较基础和简单,主要包括系统使用者的注册、授权、登录验证以及施工日志等四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二)项目监测管理功能
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施工项目甚至是各个工点现场条件的信息录入与发布,除此之外,更为神奇的是它还能对观测到的信息进行浏览,从而使相关数据达到可视化的程度。
(三)信息管理功能
该系统的信息管理功能是建立在WebGIS的基础之上的。信息管理的内容包括可视化信息的发布、施工场地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报表的输入等。
(四)施工数据监测管理功能
这一功能主要是指前后台数据交换的实现。其内容包括更新施工监测数据、提交施工现场监测数据以及监测数据的查看和下载等。不过,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些内容实现的前提是该系统的使用者获得授权或者是有特定的权限。
(五)信息交流功能
该系统还可以为施工、监理、设计等部门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以更好的交流施工监测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等,为相关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奠定基础。
这一系统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较常见的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隧道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在软件功能的完备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应用还不充分,与相对成熟的商业软件相比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其次,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所依赖的技术大多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发展还不很成熟,更不用说在实际中的应用了;第三,不管是在快速反馈还是在及时指导方面,隧道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有些时候完全依赖这一系统还不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彻底解决;最后,该系统所监测的信息一般种类相对繁多,无法顾及到各种信息的特殊性要求,所以在处理的.时候可能还要相应加强其组织性,以为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基础。
二、隧道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未来趋势
从目前来看,隧道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不论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有比较大的发展,不过从与外国发展的比较以及整体上来看,其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境与难题。经过总结,我们可以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以GIS等可视化技术为基础的前提下,对数据库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与合理的组织,以创建更加稳定、易用、安全可靠的运行系统。
其次,该系统在单机版、网络版、二维GIS可视化以及三维GIS可视化等方面都必须进行同等的研究,同时这种研究还必须建立在不同应用需求的基础上,不能因为过于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第三,隧道工程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将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得到更大幅度的增加,这一时期需要对一些通过实时监测设备或者是元器件等采集的数据进行接收、显示与分析,以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保障。
第四,未来隧道工程的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将会更多的采用虚拟性的现实技术,然后再开发出以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虚拟平台,这一平台能够有效地提高隧道信息管理的可视化水平与管理效率。
最后,随着现代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加快,未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会在隧道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更为深入广泛的应用,这样一来,施工监测信息就会被更加及时地掌握,任何信息都可以被随时随地掌握,以为工程的施工以及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结束语
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道路,特别是隧道等的安全事故逐渐增多现象都对新的施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与传统的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不同,隧道工程施工监测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满足现代社会隧道工程施工快速、准确获得信息的要求,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工程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其在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前景被业界人士广泛看好。本文主要针对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在隧道施工检测中的具体应用,在论述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少的缺点和不足,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要加以规避。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12
摘 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科学管理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企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全球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必然要变革管理模式,走信息化道路。本文着眼于管理信息系统在连锁企业的应用,阐述连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连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连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改革措施
连锁企业虽然是由分散的连锁门店组成的一个整体,但是,必须通过集中管理和规范运作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优化经营,使连锁企业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只有当信息流在网络中活跃起来并且畅通起来,发挥整体优势,真正实现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这就要求连锁企业必须借助于完善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而不是凭经验或零散的市场信息的传统方式来经营管理。连锁企业规模越大,地域分布越广,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迫切性就越高。
一、连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存在问题
1、连锁物流配送系统难以跟上经营速度
连锁总部对于商品的在库、在途控制,往往都是事后反馈,导致信息周转长,无法获知即时信息,从而使配送决策实施缓慢。而我国的大部分连锁商业目前尚处于较落后的状态,配送中心设施薄弱,功能不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运输、通讯等手段落后,无法完成配送功能,效率低,效益差。
2、对实施ERP缺乏风险意识,盲目性仍然存在
无论是从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投入,还是从组织上的改革来说,实施ERP都是一项重大投资,企业应该增强其风险意识。盲目性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目的不明确。多数企业对自身的真正需求缺乏深入的研究;(2)对企业外部的信息化水平认识不充分,没有客观的分析,盲目跟随潮流;(3)对企业内部的需求缺乏周密细致的研究论证,如经济上、组织上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不能明确要达到的具体目标;(4)企业领导者对ERP思想内涵和实施过程的复杂性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和理解ERP实施的风险。
3、ERP软件琳琅满目,难以选择
要建立连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首先是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优秀的ERP商品化软件。当前,在国内外ERP软件市场上,ERP软件包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再加上软件供应商夸张的宣传,往往使购买软件的企业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而软件的投资额又很大,一旦选定了一个软件包,如果发现不适合,想转换另一个软件包也很困难,往往使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
4、信息化标准以及信息传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尚未形成
信息化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电子交易的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我国由于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不健全,统一规划和标准乃至防范手段和措施不完善,使全社会在信息化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和纠纷等难以取证和认证。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二、连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革措施
1、制定统一、完整的IT战略规划,明确ERP的应用目标
连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总部、配送中心和各连锁门店的地理位置分散,而相互之间又需要进行深入的信息共享和交换,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总部要随时掌握各门店的销售和库存信息,以及各配送商品量和库存量,以便更好地做好经营策略和管理策略。
2、建立统一的物流平台,实现各个配送中心的物流畅通
首先是在连锁企业总部的财务结算中心及各个资源部门的分销系统的建立,和决策层的智能分析系统,实现资源部门的采购、运输、库存、分销、出库、结算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事前预算与事中控制相结合的预算控制体系,为配送中心提供良好的服务;其次实现各个配送中心的一体化管理,并实现与资源部门的信息整合,形成从连锁总部、资源部门到配送中心的信息协调;实现与连锁终端的信息化接入,最后将连锁店纳入整个信息系统的管理范围。
3、连锁企业要认真选择ERP软件商
不同的ERP软件包有不同的结构和具体的功能,并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因此连锁企业在购买ERP软件前,首先明确自己的需求,在对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做好连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在规划中确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系统涉及的范围、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系统建设的阶段划分和进度要求,并对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ERP系统。
4、为连锁企业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发展网络经济,推进信息化,离不开好的宏观环境。我国应从管理体制、市场机制、法律环境、人才战略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加快信息化立法进程,建立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化体系。完善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相关制度,研究制定信息化工作评价标准,以及与信息化相关技术发展的知识产权评价标准、规范和执行办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商业、服务业、工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其中,很多行业经营已经实现了连锁经营,这是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而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对于中国连锁业而言,通过连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信息管理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 敏.连锁商业经营问题和特点[J].中国统计,20xx.
[2] 王 预.论现代企业信息与战略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xx.
[3] 袁 岳.连锁发展还缺不少东西[J].中国连锁,20xx(9)
[4] 张志刚.必须加快连锁经营步伐[J].中国连锁,20xx(9).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13
1当前行业前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目前,社会物流业迅速发展,运行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xx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同比增9.5%;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0%,与上年基本持平。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为代表的区域物流发展迅速,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逐步形成企业群体,市场日趋成熟。
物流企业运作过程中,信息管理成本及效率是成本重要因素,信息及时传递是非常重要的成本影响因素。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物流企业成长的必然要求。信息是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诸如条形码(BC)、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在大型物流企业中已得到充分应用。先进技术的应用是物流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有力手段。
据中国仓储协会20xx年物流企业信息系统调查报告,我国41%物流企业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有信息系统支持的物流企业中,多数信息系统功能不够完善,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又据20xx管理软件调查显示,高达94.3%的物流企业使用了管理软件,但仅有14.3%对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规划。信息系统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兴起,给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机构重组乃至整体发展带来机遇,促使经营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变革,对物流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出挑战。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的.相互结合与推动,成为企业经济新的增长引擎。我国物流企业如果要实现适应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加强企业各部门间的相互协作,以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水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在20xx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由此可见,物流企业构建管理信息平台已是大势所趋。
2基于B/S架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2.1系统设计目标
利用MIS技术、数据库和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实现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人员信息、公告信息、供货商信息、车辆信息、货物信息、库存信息等多方面的管理和应用,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共享、人员协同、过程优化,从而达到减少员工劳动强度,提高服务质量,缩短服务周期,降低服务总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出的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框架构想适合公司各部门间的相互协作和整体运作水平,提高企业的作业效率、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信息系统的架构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基于微软WindowsSeverXP操作系统和MySQL数据库,采用基于B/S模式三层WEB结构,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来辅助系统分析和设计,使用JSP/SERVLET/JAVABEAN技术开发,使用Tomcat作为应用服务器。实现客户显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分离。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及可维护性。
运用信息系统方法论和网络设计理论,结合现代物流基本原理,参考国内外主要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思想,在充分分析企业物流管理流程基础上,结合最新信息化技术知识,对业务流程信息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BS/的LMIS信息流程图,对系统的结构、规模、功能和软、硬件配置等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和开发。系统的开发流程,使用Rational及UML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先根据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分析系统中的各个角色以及用例,画出各个角色的用例图;然后进行系统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得到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结构图,画出各个模块的类图,设计数据库的数据表;最后用JAVA技术实现J2EE架构(B/S)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3系统的功能描述
首先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几个小模块,包括人员基本信息管理、公告信息管理、车辆信息管理、货物信息管理、库存信息管理、供货商信息管理共6个模块,然后,进一步细分模块,添加细节,功能如下: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部门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部门信息)、职位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职位信息)、用户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用户信息)、权限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用户权限信息)等功能。
公告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公告信息等功能。
供货商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供货商信息等功能。
车辆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车辆信息和车队信息等功能。
货物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商品信息、商品分类信息和商品型号信息等功能。
库存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仓库信息、入库信息、出库信息等功能。
■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框架图
2.4系统设计方案
系统是基于J2EE体系构架的基础上的,充分利用了J2EE体系架构的优势,简化了多层体系结构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可适应用户系统不断变化的需求,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采用J2EE的SessionBean和EntityBean技术,实现了业务逻辑和业务数据的分离,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中间层的业务层采用的是Tomcat应用服务器。后台数据库采用的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在采用三层结构的B/S模式时,各层采用的技术。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每层实现的技术都很多(如JSP和ASP;Tomcat和Eclipse;MySQL、DB2和SQLServer)。采用自主开发的编辑工具,模块化编辑,提高开发效率。
系统开发中使用的一些关键技术,如用户授权认证、数据库连接池。B/S下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连接池访问技术,这样不但提高了访问效率,也增强了并发性,而且对后台何种数据库要求不高,更换数据库比较方便。此外系统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充分运用了UML来优化本系统的结构、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和易维护性。在实际的环境中进行系统的运行测试,对上述方法和技术进行了验证,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束语
世界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加快,由于其物流地分散等特殊性的限制,使其信息管理的落后,随着企业竞争的激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基于B/S架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必将推动物流行业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定一.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与建议[J].中国物流与采购,20xx(5):44-48.
[2]张锡平,林亨,徐超等.20xx中国物流总成本研究.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3]沈昕.信息技术与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xx(1):5-6.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14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系统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建设。伴随而来的信息化系统工程项目不合格、达不到用户使用标准,或者长期不能交工,使信息化系统工程不能达到规定质量和进度等,严重影响了用户利益,同时也给软件承建方造成了损失。只有尽量控制风险,使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达到预期目标才能使企业在信息化发展道路上快速前进。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风险控制
0前言
开发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分析需求、设计总体规划、研究详细步骤、书写程序、系统测试、运行安装及后续维护等,每一步骤都涉及专业人员和操作,触及范围大,技术专业、不可预见因素多,风险性高。这种不可预见无法避免,即使软件制造商具备极强的开发能力和水平也无法将过程中的许多变量固定。可以找寻专业人员对系统软件进行测试和评价,但由于评价结果不具有客观唯一的标准,使得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方承担了一定风险。许多案例显示了信息化系统工程项目不合格、达不到用户使用标准,或者长期不能交工,使信息化系统工程不能达到规定质量和进度,严重影响了用户利益,同时也给软件承建方造成了损失。只有尽量控制风险,使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达到预期目标才能使企业在信息化发展道路上快速前进。
1开发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的阶段划分
在开发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有编程项目的风险,有资金风险,还有期限风险、政策风险等等。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始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收尾阶段。建造企业的信息系统四阶段中,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最小阶段为初始阶段,由于未知的事件较多,显然风险发生的概率最高,但是此时造成的损失为最小。例如,初始阶段如果企业发生重组,组织机构改变而中止项目研发,这时的项目损失仅仅是分析需求阶段的投入。随着项目逐渐开发,其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发生风险的可能变小,而一旦发生风险,项目无法继续开发,则损失较大,为工程进行至此时的全部投资。项目进行到收尾阶段,未知因素所剩无几,风险最小,如果风险出现导致项目无法完成则损失最大,为整个的建设项目投入。
2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风险的表现
信息化的网络空间为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企业的运营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基于互联网络进行实时的部署、沟通、营销。一项系统软件的应用范围从针对单位的某一部门、某一企业到整体社会,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当需求和应用与全社会接轨时,应该慎重思考为某一企业设计的系统需求。企业需要个性化的系统软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具有独特的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个性化的优势使得其赢得胜利。在某一企业实施的应用软件必须能够体现和凸显企业与核心竞争力相关联的独特价值,从而使企业的价值得以体现。企业需要一款灵敏弹性的系统软件。企业自创建到消亡经历一个动态变化的生命周期。每一个过程阶段,都需要与其阶段特征相适应的管理和方法。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手段要发生改变。还有,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企业已变更为包括供应商、业主及各个联合单位的虚拟组织。以上表明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具有灵活、弹性特点的应用系统。现实案例中,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重组)失败的现象屡见不鲜,应寻找一种适合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式。不主张在建筑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照搬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企业流程重组的办法。因为建筑企业生产是流动的,人员和设备也是流动的,虽然分部分项工程可能有一定的共性,但每一个项目从总体上来说都是唯一的;另外,由于人员素质的关系、管理习惯的关系,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的推进必须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在实施信息化之前,须进行企业流程的分析与规划,并结合建筑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及项目管理模式的变革分步进行流程改造或变更(BusinessProcessAlteration,简称BPA)。另外,建设方开发创建的信息系统还常常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凌驾于企业的组织、文化、目标之上。建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软件公司以传统方式开发建设的大型企业应用系统历经时间久,难以跟上时代和企业发展的`进程。随着企业组织环境和需求要点的变化,“建成即闲置”使软件开发形成浪费。
第二,大型企业对应用软件信息系统的诸多要求无法完全得到回应。企业要求完成业务集成和互助合作,搭建一个高效运作的企业应用系统;企业要求对供应和销售链条上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与处置,实现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企业要求较少投入、尽快完成运行适合本企业的软件系统,并柔性适应以后市场条件的变化。企业要求软件的功能和质量越来越完善,这势必造成软件系统在规模、复杂程度、性能上的巨大扩充。
第三,企业应用系统软件的风险表现为运行支撑系统和维护方面。当前系统软件应用已不再是传统的单机应用,正逐步过渡到服务器、多层分布式系统的互联网络大环境当中。如今,基于网络的企业应用软件要求实现跨越时间、空间、配置设施、用户端点的协同,系统在相当复杂的异构环境中运行,传统的软件开发思维方法显得落后。
第四,当代的中国迅速崛起,变化环境中的企业形态更为多样,其改革空间因此巨大。适应其变化发展的中国企业级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运行则风险更大,企业信息化过程更具挑战性。
第五,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使企业应用系统呈现危机。传统的建设大型企业应用软件一般采用编码式开发,并且一次开发不能柔性补充变化。对大型软件系统而言,编码式开发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工程编码人员需要一步步编制输入系统程序,逐渐运行调试,企业尽快应用软件的要求难以达到;一次开发不能柔性补充变化,导致系统僵硬,不仅不能适应企业环境的需求变化,而且修改即重新编制程序,造成低效和损失。
3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风险
3.1降低风险对策
企业应用项目风险不能够绝对消除,但是可以努力查找引起风险的因素,尽量减少这些因素的发生。比如:如何避免客户不满意。客户不满意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没有判断客户满意度的依据,即没有双方互相认可的客户验收标准,还有一种是开发方没有达到验收标准,即没有满足用户需求。不管是哪一种,开发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做好以下环节以避免或减少风险:
(1)系统规划设计阶段要多与客户沟通。只有多与客户沟通,才能了解企业需求,而不是想当然地将开发商思想强加于企业。
(2)将目标系统的模拟或DEMO(demonstration样本)系统向企业客户端展示,并要求给予反馈。如果双方意见一致,可以进入下一建设阶段,否则要及时修改,将修改后的样本向客户企业展示,直至双方无意见分歧。
(3)要有合同双方认可的项目验收方案和标准。事先预计变更控制和管理,通过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或影响程度来减轻对项目的变更。比如通过风险调查发现,项目开发的程序人员对应用的开发技术不熟悉,则可以尽量替换成他所熟悉的技术来编程,消除其在成本和时间上对项目的不利影响,也可以尝试用短期培训来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
(4)考虑风险发生的应对措施。比如:为了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后果,在一个大的软件项目中应考虑异地备份方案。
3.2做好应对开发风险的计划措施
(1)进行详细调研,查找各项变化流动的原因。只有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应对变化。
(2)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尽量争取缓解流动变化。针对流动变化情况发生原因,做好风险管理,使变化因素尽量缩减。
(3)针对项目人员变动要做好准备,一旦人员离开可即时调整,保证项目继续建设实施。比如进行相关的岗位轮换培训,使人员能够快速顶替上岗。
(4)拟定文档的统一标准,保证文档按时规范生成。
(5)将所有工作落实到人头,规定质量标准和期限,使其能够按照进度计划完成工作任务。
(6)还要对个别关键性技术人员加强培训,积蓄后备力量,结合比较风险成本,如果风险成本大于培训投入,则应该采取此项措施,防止关键技术人员缺失给项目建设造成停滞的严重后果。
主要参考文献
[1]肖龙.基于CORAS框架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xx.
[2]冯登国,张阳,张玉清.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述[J].通信学报,20xx,25(7).
[3]许欣.IT系统风险控制策略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xx.
[4]程建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评估与控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xx.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15
在电力企业中运用信息系统,对于提升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企业的信息化,保证企业能够实现节能、高效率、高服务质量的目标,保证整个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有一席之地。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成熟的信息技术,同时系统自身也在不断的改进当中,为电力系统的信息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1 系统构架规划
1.1 系统构架设计
在整个系统中,网络构架具有非常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电力企业的实际设计过程中,还需要紧密结合实际需要,对整个企业的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进行数据上的转换。在电脑的网络设计当中,路由器的整个运行环境都在网络层,它的主要作用是为相关的内部结构提供路径,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要进行信息数据上的交流。交换机可以实现多个网络点的连接,并且相互之间不会造成影响,因而保证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1.2 服务器管理
在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设备就是服务器,但经常会在使用中出现一些无信号的状况,尤其是在信号切换的过程中。在信息系统故障处理过程当中,可以转换到服务器当中,使得整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转。这时,数据就会短暂失去运作的作用。
2 系统分阶段建设带来的问题
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当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且想要一次性建设完成是非常困难的,涉及到对人力、资金的调节。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信息系统的管理内容通常需要分期或分批来进行补充。
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会分为不同的阶段,因此而在不同的`阶段中,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电力企业和开发厂商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分析,计算机的整体软件、开发工具的运用都会对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电力企业和厂商对信息系统的不同理解都很有可能会导致其中出现一些劳动重复的状况,对于信息的集成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形成一种信息孤岛效应。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电力企业要对自身的相关情况、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以及整个的业务和生产流程进行总结和了解,根据生产线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目标,最为重要的就是明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发展目标。另外,还要对电力企业的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做好对系统运行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对同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内容进行学习和总结;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对市场进行调查,咨询相关技术上,了解技术水平、服务状况等。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软、硬件平台的运用具备非常高的超前性。也就是说,软、硬件的拓展能力非常大,能够显示出技术发展的大方向。这样在未来也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技术支持,不断提升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否则,一旦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一些新的技术产生,但是并不能运用到系统当中,就会形成一种落后的系统,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
3 新一代电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3.1 电力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的策略
电力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发展首先要从思想上对电力信息系统的建设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电力信息系统按照整个逻辑结构和功能进行划分,与管理的整个组织大体上是一致的。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三级管理形式,即部级、网、省电力公司级,市供电局级和发电厂级。在这项管理系统当中,为了保证统一化管理和领导的实现,要形成纵向的智能管理体系,例如各个单位的职能部门,像统计、基建、计划等部门除了在本单位拥有决策权外,还需要接受上级部门的直接领导。因此,电力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是一个矩阵结构、相关交叉的管理形式。
3.2 电力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技术
在信息系统的集成技术当中,数据的集成占有核心位置,对数据进行集中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保证原有的数据能够在更新系统中得到更好的维护,保证其能够更加准确地运行。更为重要的是,利用新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集中之后,能够将这些内容变成用户实用的信息,为用户的决策和统计提供了信息上的支持。这些信息在整个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这些数据在系统中呈现出集成、共享的特点,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单独的系统,例如财务管理中的子系统,就需要将这些数据单独地放到数据库中,减轻整个服务器的负担,还有一些功能模块的数据处于一种静态状态,只能够特定地运用,可以将这些数据进行单独放置,存入到客户机中。
3.3 电力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的设计思想
对电力系统中业务上的需要进行总体分析,从而为整个集成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对于业务上的需要,主要是包括各个计算机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和数据的交换处理,对管理信息系统与其它行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各个关键点的信息量,信息的处理特点进行描述,实现相互沟通和相互利用,同时要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满足信息的安全、可靠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对于业务的分析,需要考虑当前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保证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当中,对企业的管理更要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使整个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