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国是的意思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共商 是的 意思

管理员

摘要:

共商国是的意思   导语:共商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共商国是的意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成语解释  释义  共商国是指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国是”的“是”,有“正确”的意思,“……

共商国是的意思

  导语:共商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共商国是的意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成语解释

  释义

  共商国是指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国是”的“是”,有“正确”的意思,“国是”的意思是“国家大计”,指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传统汉语中专指国家大计、国家政策方针的专用词汇,也是正规的书面用语,语境庄重、严肃,不可写为“共商国事”。

  出处

  共商国是一词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二》:“愿相国与诸侯士大夫共商国是。”

  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居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 这里的“共定国是”,就是共商国家大计、国家政策,而不仅仅是一般的国家事务。“是,则也”(郭璞注:“是,事可法则。”),“则,常也”,“法也”,“国是”即为“国家之法则”、“国策”。

  成语辨析

  “国事”与“国是”在词义范围、适用对象、语体色彩和语法的功能上都有区别。“国事”与“国是”意义相近,但不是一个词的两种写法,而是两个不同的词,在实际使用上,“国是”要比“国事”的范围窄,因此不能用“国是”替代“国事”。

  (1)词义范围不同。

  “国是”的“是”字,其含义从一般意义上引申而来,有“到底应该怎么做”这层意思,而“国事”的“事”字则仅指客观具体的事情。因此,“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2)适用对象不同。

  “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如“国事访问”是一国首脑接受他国邀请所作的正式访问;“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共商国是”。

  (3)语体色彩不同。

  “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

  (4)语法的功能不同。

  作为名词,二者都能作主语、宾语,但“国事”还能作定语,如“国事访问”;而“国是”就无此用法。

  (5)语境不同。

  “国是”为国家政策方针等重大的决策,而“国事”则是比较具体的事务,由此“国是”与“国事”孰重孰轻是非常明显的。

  拓展阅读:古代成语历史典故成语

  平易近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释义】平易:原指道路平坦,比喻态度和蔼可亲。指态度谦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

  【历史典故】

  周公,名姬旦,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因其封地在宗周而得名。周公曾辅佐周武王灭商,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周公仍然在朝摄政辅佐成王,而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到封地鲁国去。

  伯禽受封到鲁国,三年后才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问:“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受封到齐地的太公望(即姜子牙),却在五个月后便向周公汇报了施政的情况,周公问:“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周公听完,感慨地说:“鲁国将来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令如果不简易平和,人民就不愿意接近;政令平易,贴近民众的生活,人民才能归附。”

  【成长心语】

  谦和,是一种人格之美,永远散发着馥郁之香。为人谦和,人必亲之;盛气凌人,大摆架子,人必远之。这就是姜子牙断言鲁国将来必将臣服于齐国的原因。其实不仅在治理国家方面,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傲慢只会将自己孤立起来。反之,尊重别人,谦逊温和,人们自然喜欢亲近你。

  胡服骑射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

  【释义】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扮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历史典故】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国君,他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国君,面对周边的诸侯国日益强大,便考虑着赵国的发展前途。国家要强盛,就必须改革一番。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于是,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可是“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少数民族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颁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国民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接连打败了临近的中山、东胡等国,向北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赵国日益壮大起来。

  【成长心语】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其实,人的一生中,不论在任何领域,都会遇到各个领域的强者,面对这些强者,最重要的是“把起点放低”,取长补短,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有人觉得努力学习很苦,但当你看到自己的进步,理想逐渐实现的时候,即使再辛苦,心里面也会长存一分甘美,终生回味。

  推荐阅读:外国历史典故大全历史典故:晋文公退避三舍寇母遗画教子的历史典故历史河畔,繁星璀璨豫让漆身吞炭的历史典故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