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跟苏霍姆林斯基学……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1
如果说平时繁忙琐碎的工作令我们无法停下脚步静心思考,那么假期就填补了此项空白。我们可以心无杂念,沏上一杯茶,欣然捧起一本书,独享文字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与纯净。
寒假前,王校长为了给每位教师补充精神食粮,每人发了两本书,供大家阅读。在此我很感谢校长给我阅读的书籍,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在这两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本就是《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书中内容丰富,语言平实而又不失色彩,揭示出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指明了方向。读完后心中豁然开朗,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充盈了很多。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也许被应试的棍棒追赶的只剩下关注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最本真的教育,例如善良、劳动、阅读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并融入教育过程中的。书中提到,没有劳动在教育中的参与,教育中的其他方法、手段、智谋将在很大程度上丧失意义,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而且从本质上说,一切教育方法、手段和智谋本身就是劳动,其期望取得的教育效果也必须以劳动为基石。
其次,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总是缺乏一种教育的艺术,我们总是试图把一切规定与限制灌输给学生,并想让学生做到。我们开班会,苦口婆心地说教,让孩子背诵小学生守则,最终我们的教育效果又怎样。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对孩子说:“不许摘校园里的花。”如果把这句话变成“每个人都应当在校园里栽一株花,精心地去照料他。”我想这两种说法之后呈现给我们的将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效果,这就是教育的艺术。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往往少了一个思考教育艺术的环节,给孩子更多的是一个消极、限制的言语,最终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我们还极度地生气,现在看来,只能说明我们不够聪明。
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在这本书中,有几个故事谈到了老师,例如《让美好的词汇不在沉睡》、《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用一辈子备一节课》等。这些故事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一再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美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我并没有过多的应用这把精美的钥匙,轻轻开启孩子们的感情和记忆。
我们不停地让孩子积累好词佳句,但学生的语言大多数都是苍白的,词不达意,很难写出流利明白的文章。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没有让孩子头脑中那些积累的词汇活起来,变成自己的思想输出去。孩子只是在接受,没有创造,这些词汇就像笼子里的鸟,没有自由,渐渐失去了飞翔的力量;它们是一支干枯的花朵,没有颜色,也没有芳香。这就需要我们在孩子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在孩子的脑力劳动中,引导孩子借助词汇来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教师要用美的语言给孩子开启一个无限美的世界,引导孩子不仅欣赏而且参与创造这个世界。
爱是一个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体现。孩子喜欢哪些喜欢孩子的人。这不禁让我反思,我喜欢孩子吗?也许在平时的工作中,自己缺乏了耐心,处理问题时多了一份急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让孩子体会到老师理解孩子,热爱孩子的心。我们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我们就以最博大的爱与理解去对待孩子,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说到教师,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上课,而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让我明白,要用一辈子备一节课,一节课其实是表现的一个教师的全部。这里包括他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价值判断、教育智慧、精神风貌、人格魅力……而这些决定了一个教师究竟是以一个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甚至仅仅从一个教师的外貌上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一节比较理想的课,绝不仅仅是上这节课之前花费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就能实现的。
课堂是反应教师修养的一面镜子,教师只有一辈子不间断地读书,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每节课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2
这个寒假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在阅读中我被深深触动了,文中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死板的提供教学模式,只有一句句平淡却深入的话语,让我看到了作者全面丰富的生活积累。为此我想去了解一下闫学老师。在对闫学老师的介绍里我看到来自家长的一句评价是:“我们家孩子上闫老师的课都不想下课。”对于我这样一个新教师,我真的很难想做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多少的付出。闫老师在书中自序写到:“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
当一个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最优秀的教师。我想从事这样的教育,想做这样的教师。”
本来我对教师的定义还停留在将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所知生动易懂的让孩子明白,让孩子能主动去学习,去热爱学习。并希望做一个让所有孩子都喜欢的老师。看到闫老师对教育,对优秀教师的定义才觉得我还没真正走出教室,再从一个高点走进教室,踏足深层次的教育事业。
来说说书中“让学生喜爱你的学科”这个观点。其中谈到“苏步青先生在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时,谈到了教他数学的一位中学老师。正是这位杨老师,把当时本来喜欢文史的苏步青引上了数学研究之路。据苏步青先生回忆,杨老师的数学课十分吸引人,给学生看了不少他从日本带回来的数学杂志,讲解那些杂志的数学知识和习题,这些把年轻的苏步青深深吸引住了,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乎把所有能够抽出来的时间都用来钻研数学了。从此,苏步青走上了数学研究之路,直至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大师。”我认为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是本身俱来的,只有提起学生对你的学科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学好。不管是自身具有巨大感化力的教育精神还是教学实力充足到令学生钦佩,作为教师想做到在教室中的成功必须有本事让学生爱上自己所教的学科。每一个优秀教师都非常关注学生是否喜爱自己的学科,并且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以前作为一个学生,一直觉得遇到一个让我喜欢又敬佩老师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幸运。文中也谈到一个令苏霍姆林斯基感到担忧的一个现象是那些门门成绩优秀却么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这种学生缺乏脑力劳动的欢乐,会抑制学生长久的发展。
课堂除了教学还需要管理,有时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会远远超过在教学方面所花费的。特别对于一些十来岁的孩子,想要管理还更是难上加难。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戒律,就应当同时提出十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与孩子在各方面接触的时候要始终关心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一味的“不许”“禁止”,不仅磨灭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变得孤独,使他对周围世界失去人应有的情感反应,更可能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最终适得其反。不要让孩子感到教师在禁止他什么,换个想法通过更多的鼓励让孩子在积极活动中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悉心的对孩子善意引导。在教学管理中,惩罚都是尽量不可取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尽量放弃惩罚的方式,通过话语的技巧和一些活动,让孩子自己建立一个是非观。教育不应该抹灭孩子的天性,需要依靠对孩子无限的信任和真诚的鼓励来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
闫老师说“如果你不爱孩子,不爱教育,不爱教师这个职业,做教师就太苦了。”闫老师不止爱孩子,热爱教育,而且不停的吸收着他人的知识,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并加以利用,从她的书中就可以看出她对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心血。对孩子,对教育的热爱才能成就一个不平凡的闫学。闫老师对教育的热情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榜样,我会以其为目标,了解孩子,融入孩子群,在平凡中默默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3
近期认真仔细阅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我一边读书一边慎重的反省自己,以致内心波涛起伏。时而兴奋,时而满意,时而惭愧,时而内疚。尤其是读到这本书的自序中这样一段话:“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当一个教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最优秀的教师。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想成为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的老师,当我仔细读完文章以后,我觉得自己能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在作者看来,现在教师对后进生教育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掌握,忽视让学生去遵守,去形成习惯,言行脱节。根据作者的这一内容再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想想真的是有这样的困惑。
“后进生”不仅是学习、纪律、思想品德方面相对落后的学生,如今还包括团结协作、性格、情感、信念等方面上的'相对落后。后进生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孤僻、自私、有的敏感、好斗、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厌倦、考试恐惧。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心理特点,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实现转化的目的。
一、对智力因素造成的落后生的管理。
智力因素包括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等,多数孩子的智力因素是差不多的,但也有个别智力较差,表现在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背诵能力、分析能力认识能力差。尽管学习很努力,但成绩还是落后。对于这种学生急不得,像我们班的明玉就属于这种情况,班级工作非常积极,对学校布置的任务也能及时完成,作为中队长学生常常觉得她学习不够优秀而对她有意见,我利用她的优势及时表扬她,多鼓励她,不把她的目标定的太高了。只要每天有提高就行,让她每天看到希望,我发现近段时间不管学习还是练字她都有很大进步。
二、对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后进生的管理。
班上有的孩子几乎每一件事都是家长给做,自己没机会去做也不想做。以至上学后,经常忘带书和笔,生活不能自理,依赖心理极强,做任何事都没上进心,遇事只会哭,做事拖拉成绩落后。
对于这种学生像思宇同学,在班级上,我安排了几个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同学和她一组。在学习上,我又带领大家开展了一帮一活动,让学习习惯好的同学在学习上帮她。从班内挑选表现良好的同学进行帮扶,由此形成互帮互学、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产生较大的动力,不仅能感染、激励学生,而且还能约束“后进生”,使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过了一段时间,像带饭费之类的事情,她也能一次完成,连续好几次被评为班级的进步星。
三、对庭因素中单亲家庭造成的后进生的管理。
有些孩子本来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由于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重从而使孩子焦躁,敏感,特别在乎别人的表情和眼神,怕别人议论,疑心过重,经常违反纪律,找回自己的心理平衡。像莹同学学习上不求上进,对任何事也漠不关心,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对于这种学生我们要多给她关爱,让她感受到班级的温暖。班级活动让她多参与,使她早日融入班级生活。
与教育毫无关系的教学是没有的 ,也是不可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让学生领会知识里的思想,它更应该是站在孩子面前的把这些知识和思想带进课堂的教师。面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孩子,我们要做的觉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成绩,更应教会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的欢乐,孩子去热爱生活。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4
读书能让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工作累了,读上一段,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书的魅力就是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可见,作为一名教师,读书更为重要。
看到《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的自序时,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想成为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的老师,但当我品味完第二辑的文章以后,或许我已经有些了解作者的想法。
在作者看来,现在的教师对后进生教育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掌握,忽视让学生去遵守,去形成习惯,言行脱节。根据作者的这一内容再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想想真的是有这样的困惑。 新课标下的“后进生”不仅是学习、纪律、思想品德方面相对落后的学生,如今还包括团结协作、性格、情感、信念等方面上的相对落后。他们不仅给老师带来繁重的工作,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如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将给社会造成许多不稳定因素。后进生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孤僻、自私、不合群、有的敏感、好斗、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厌倦、考试恐惧,有的同学为了躲避同学的歧视逃学旷课,心中充满了仇恨,有的甚至偷东西,破坏公物等。这些学生是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心理的差异,加之于一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手段的粗糙而形成的产物。
读书能让教师博学多才,悟性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照本宣科,一味地讲解教材,而是要师生互动,要联系实际生发,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读书体验就是明天的课堂实践。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课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样,学生就会在享受中快乐学习,教师就会在享受中轻松施教。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用文艺的`形式阐述道德教育问题。例如书中的小故事《嘲笑老奶奶》。有一天孩子在操场上踢球。他们玩得很开心,很快活。一位很老的老奶奶从操场旁走过。她眼神不好,走得很慢,用拐棍探索着路。有一个孩子扔出了一个球,球正好滚到了老奶奶的脚下,碰到了她的拐棍,拐棍从她的手中掉到了地上。老奶奶停下来,不知所措,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她弯下了身,寻找着拐棍,而拐棍早已飞得老远了。老奶奶看不见它。孩子们笑着,而老奶奶站在那里哭。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在这一时刻正在做着一件大坏事,这就是一个人嘲弄另一个人。还有《为什么奶奶走了》三年级的小学生玛里卡要去上学,妈妈在为她准备。她为玛里卡熨裙子并帮她穿好裙子。然后给玛里卡戴好红领巾,小姑娘不久前才加入少先队。然后又帮玛里卡穿好红皮鞋。玛里卡不喜欢红皮鞋,她说:“我想穿绿皮鞋。”妈妈给了她绿皮鞋并帮她穿好。但绿皮鞋也不合小姑娘的心意。她脱下了绿皮鞋,对妈妈说:“我想穿黑皮鞋……。”妈妈递给了她黑皮鞋并帮她穿好。奶奶做在窗旁。她看着玛里卡,摇了摇头。当玛里卡说黑皮鞋她也不喜欢时奶奶沉重的叹了口气,走出了屋子。为什么奶奶走了?作者使用的语言亲切、朴实、具有儿童韵味。那抒情的语调、诗一般的风格,缓和了个别作品直接的教诲和道德说教的味道,更多的留给人思索的余地!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总区别于其他工种。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