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作文素材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的相关栏目! 【素材】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
高作文素材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的相关栏目!
【素材】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
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范文】
责任
为了充实这三年的初中生活,为了更好的锻炼自己,也为了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为集体做贡献,在宿舍区,我选择了生活委员这个职务。
作为生活委员,我的工作是送奶箱和在星期三早上将脏衣物送到洗衣房。这两项工作虽不重,可想做好却不容易。
其实一开始分配到送奶箱这项任务时,我还是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的,也曾在心里偷着乐,想着可以不用晨跑,送完奶箱便可以直接去食堂。可是,工作实行的第一天,便出现了麻烦。洪老师拉着我去了放奶箱的那一片空地,说:“胡蝶啊,这奶箱放时,要对齐着放,不要摆得歪歪扭扭的,还有我们的奶箱放好后,你再看看其他奶箱有没有放整齐,还有,尽量不要让这个奶箱压着中间这块草坪,往两边的空地放,还有,如果已经有一堆奶箱积得很高,都有些倾斜了,你就放在其他较矮的一堆,不要在往上搭了,你看。”说罢,她弯下腰,将那些零零散散放的到处都是的奶箱一一整理好,搭成新的一堆,又将压在草坪上的那一堆奶箱抱着,让它的一角撑地,再把这一个支撑点往旁边转了几圈,绕道一边的空地上,又给我细细解释道:“压在草坪上的如果是很高的一层,就这样转着移到空地上,如果是较矮的一堆,直接用手推,往前挪就好了。”老师又用手指了指旁边的一堆,说道:“再看这个,很高的一堆,可是就是其中的一个奶箱没摆齐,你可以把它拆开重新摆放整齐。”看着老师娴熟的动作,我有些愣住了,原来我的工作也没那么简单啊!起初,我做得很不好,面对排放得杂乱无章的奶箱真不知如何是好,可后来,我边想着老师的话和自己实际操作的经验,也摸索出一些门道来,每每望向经过自己一番努力后而一堆一堆整齐放置的奶箱,感到很自豪,很高兴。
有一天,我在餐厅吃过早饭后正准备回教室,却看到我原本已经整理好的奶箱有些凌乱,在草坪上又多出了几个零散的奶箱,按理说我已经规规矩矩地完成我的工作了,可我还是习惯性地走过去,一一摆放好。让这块空地看起来更加美观,让奶箱尽量不压着草坪。
爱护学校的环境,这不是一项工作,而是一份责任,是我们每个仙林人应该做的。
古代诗人屈原的故事
提起端午,必谈文化传承,而屈原精神则是不可回避的焦点。从各种祭奠形式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崇高敬意。在“ ”学习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的今天,传承端午文化,其实完全可以用好屈原精神,讲好“ ”故事。
学习屈原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提高党性觉悟。屈原虽屡遭排挤,多受君王猜疑,但其始终抱有“虽九死其犹未悔”之志,原因在于他有追求光明的理想和信念。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追求光明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缺失了这份精神之“钙”,就无法保持党员该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党员干部应该主动提高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依此来夯实自身的党性基础,
学习屈原牢固的为民思想。屈原是典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践行者。正是他时刻惦记百姓疾苦,因此百姓用反刍的方式让他流芳百世。开展“ ”学习教育,最终要回归到为人民服务上。事实上,群众路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年代,我党取得的各种成绩无一不是依靠人民群众。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亲近感。只有这样,党的形象和战斗力才会实现无止境的提升。
学习屈原不朽的正气精神。气者有三:“正气、邪气、俗气。”在屈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烈烈正气,正是拥有这宝贵的精神品质,屈原达到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境界,而这厚泽世人的高贵之处,恰恰是开展“ ”学习教育所必须的营养品。 “树正气、祛邪气、抵俗气”,其实也是一种责任担当。作为一名党员,无时无刻都要牢记“树一方正气,带一方正风”的作风要求,无时无刻都要抛掉“两袖清风不干事,无所事事太平官”的思想,从而以“敢作为,会作为”的政治素养传递社会正能量。
屈原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鲜明的荣辱观。把它用在“ ”学习教育上,不仅增添了时代意义,更会使其在提升中国软实力上绽放光彩。因此,讲好“ ”故事,屈原精神、端午文化不可缺席。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一篇,《天问》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各一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一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二千四百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诗经》)以上”(《汉文学史纲要》)。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为其编剧《雷电颂》,以纪念其事迹。
屈原作品想象最为丰富,词采十分瑰丽。《离骚》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把日月风云,都调集到诗篇中来,使辞采非常绚灿,他还突出地描写了三次求女的故事,以表达自己执兼比兴”。他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恶木秽草,以喻小人,通过比兴手法把君王信谗、奸佞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风调激楚,是屈原楚辞风格。屈原由于受霄小的排挤陷害,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屈原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爱国的行动,反倒都成了罪过。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这种激楚的情调,在《九章》中表现得十分强烈。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如《九章·哀郢》开头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意。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诗人对国破家亡之痛,民离失散之苦,表现出十分愤懑的情绪,写出他独有的奇崛愤激、凄凉幽冷的诗歌。在许多诗中,他对当时社会不重视贤才、自己怀才不遇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诗人在愤激又流露出凄凉幽怨的情调。屈原楚辞虽然情调激楚,然由于胸襟的博大,感情的深沉,因此意趣幽深,读来毫无浮泛或轻躁之感。这种幽深的意趣,深含在他写的各类诗中。且不说《离骚》表达的那种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涓涓之诚,深深地扣动着读者的心弦,就是《天问》那种以问句构成的形式奇特的诗歌,在反问中包含着相当深刻的思想,充分表现出他的渊博和睿智,使诗歌意趣丰富,神理超拔,给读者以美的启示。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中的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