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高祖本纪1 高祖①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1
高祖①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开国君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②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答案:
9.(4分)①我之所以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②项羽嫉妒有才能的贤人,对待有功劳是就迫害他,对待贤能的人就怀疑他
高祖本纪2
1.原来高祖刘邦是蛟龙附身其母之上而得!……司马迁在《高祖本纪》的前半部分,对刘邦的“天子之兆”作了比较多的铺叙,都带着神话色彩。如何理解这些?自然是民间传说里的饰美之词吧,带着对成功者的仰望和崇拜。
在楚汉之争结束之后,刘邦曾大宴群臣,谈及“吾所以得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认为虽然刘邦“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但是在攻城略地对待百姓降将方面,二人却正好做得相反——刘邦仁、项羽暴。刘邦自己则认为:自己得萧何、韩信、张良此三人杰而能用之,项羽得一范增而不能用,此项羽所以败于己手。
我觉得这两个分析都是比较精到的`,民心与用人,决定霸业成败。而其实,刘邦的心计显露在每一次交锋里,项羽的军事才能也一次次被证明,睢水之战,以三万胜五十六万啊!然,一人强终抵不过众人围。坦荡荡,终抵不过计谋深沉?或者说曲径通幽总是更甚于一马平川?我也糊涂了!
东方,弯曲的智慧也许更胜一筹。
2.郦食其,作为说客,被齐王田广“烹”!——说客的宿命。此处更思张良鸿门宴之逃脱,神话一般的逃脱!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3.刘邦先入关中,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后,有一句话:“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鸿门宴后,有一句话:“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一弱一强,一得一失。对比如此鲜明。13岁的孩子都知道劝项羽莫屠城,项羽自己怎么都想不到,身边也没人进谏!果真是失范增则失霸业。不过不过,陈平的那一点离间计,虽值四万斤黄金,却也并不见得有多么滴水不漏啊,奇谋之士范增怎么就没看破!扼腕叹息……
4.悲剧武将:章邯、英布、韩信。
1)章邯为秦之大将,杀场浴血奋战,朝廷里天子却已然被掌控,“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归不得,孤立难存,降。“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英雄落泪,希望英雄相惜,项羽立其为雍王,不知是否算相惜。
项羽“夜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时,章邯的沉痛悲凉不难想象,哪个将军不珍惜自己的兵士!但是这一次的泪,只能独自流!忍辱负重,仍与项羽共争天下,刘邦“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这一离去,应当是毫无留恋含笑而去的,与城同亡,是将军正义而悲壮的归宿。
2)英布:本骊山囚徒,受过黥刑。受项羽知遇之恩,经历征战,“常冠军”,“立”为九江王。之后,似乎因为项羽用人之术不精的缘故,英布心有不平为没有被“封”王之事。英布对于项羽的命令稍显怠慢,项羽有所责备,两人心生嫌隙。刘邦派说
客随何挑拨,于是叛楚归汉。但直到垓下之战,也就只是“立”为淮南王。后来异姓王遭到屠戮,英布或被逼或乘势造反,被诛杀。忽然想到以“反骨”留名的魏延。
心太高,而力不足,智不辅,便终落寞。
3)韩信:虽然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他自身的实力绝对浑然天成。刘邦评价他“战必胜,攻必取”, 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项羽失之,太过可惜。刘邦得之,亦如履薄冰。 自请立齐王,后封楚王,汉定天下后削权成淮阴侯。最后被吕后装在麻袋里,让宫女用竹片戳死,奇耻大辱啊!
骄傲一生,以胯下之辱始,以囊中之辱终,一声叹息。人生何其无常,何其不平,然后谁又能怎么样!
5.卢绾:
最不忍,这一句——“卢绾闻高祖崩,遂亡入匈奴。”
这是一个始终追随的人,只是帝王之威,容不下一丝疑惧。让一生追随,最终却流落异乡,化作一缕孤魂切切思乡!
6.自古帝王多寡恩,功臣多负屈。飞鸟尽,良弓折: 十一年“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
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立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
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东并荆王刘贾地,北渡淮,楚王交走入薛。高祖自往击之。立子长为淮南王。
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会甀,布走,令别将追之。”
7.“太史公曰”。从夏之忠,弊野;商之敬,弊鬼;周之文,弊僿。“道若循环,终而复始”。这是司马迁认为汉得以兴的缘故:继承了秦的统一大制,又改变了秦的暴政弊端。眼光长远宏观,并且深邃!
高祖本纪3
原文:
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隋受禅,补千牛备身。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由是特见亲爱,累转谯、陇、岐三州刺史。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谓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高祖颇以自负。
大业初,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征为殿内少监。九年迁卫尉少卿辽东之役督运于怀远镇及杨玄感反迢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时炀帝多所猜忌,人怀疑惧。会有诏征高祖诣行在所,遇疾未谒。时甥王氏在后宫,帝问曰:“汝舅何迟?”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
十一年,炀帝幸汾阳宫,命高祖往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师次龙门,贼帅母端儿率众数千薄于城下。高祖从十余骑击之,所射七十发,皆应弦而倒,贼乃大溃。十二年,迁右骁卫将军。
十三年,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群贼蜂起,江都阻绝,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俄而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反,太宗与王威、高君雅将集兵讨之。高祖乃命太宗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徳、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于河东。威、君雅见兵大集,恐高祖为变,相与疑惧,请高祖祈雨于晋祠,将为不利。晋阳乡长刘世龙知之,以告高祖,高祖阴为之备。
五月甲子,高祖与威、君雅视事,太宗密严兵于外,以备非常。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等谍反,即斩之以徇,遂起义兵。开仓库以赈穷乏,远近响应。
(节选自《旧唐书·高祖本纪》)
译文:
高祖李渊在周朝天和元年生于长安,7岁袭封唐国公。等到年长,性格洒脱,胸怀坦荡,真诚率直,宽厚仁爱能容纳众人,不论身份贵贱都能得到他的喜欢。隋朝受禅,李渊被补授千牛备身的职务。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因此李渊特别被亲近宠爱,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有个叫史世良的,善于给人看相,他对李渊说:“您的骨相非同一般,必定会成为帝王,希望您保重,不要忘记我的话。”李渊因此很是自负。
大业初年,李渊担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被召为殿内少监。大业九年,升为卫尉少卿。辽东之战时,在怀远镇督运粮草。等到杨玄感造反,朝廷诏令李渊骑快马去镇守弘化郡,同时主持关右所有的军事工作。李渊历任朝廷内外的官职,一贯树立思德,到这时结交豪杰,很多人都诚心归附(他)。当时隋炀帝猜忌心很重,人们都心怀疑虑和恐惧。恰逢有诏令召李渊到天子所在的地方,李渊因为生病没有前往谒见。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炀帝问道:“你舅为何迟迟不来?”王氏以舅舅有疾病对答,炀帝说:“病得会死吗?”李渊听了越发恐惧,因而放纵自己沉溺饮酒,收受贿赂来蒙混隐瞒自己的真性情。
大业十一年,炀帝驾临汾阳宫,命令李渊前往山西、河东处理官員升迁和讨伐逮捕贼人的事务。军队临时驻扎在龙门,贼首母端儿率领数千人进逼城下。李渊率领十几个骑兵攻击他们,射了七十发箭,贼人都随着弓弦的响声而中箭倒地,贼众于是大败溃退。大业十二年,李渊被升为右骁卫将军。
大业十三年,李渊担任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留守。群贼蜂起造反,江都被阻绝,李世民与晋阳县令刘文静首先倡议,鼓励李渊兴兵起义。不久,马邑校尉刘武周占据汾阳宫举兵造反,李世民与王威、高君雅打算集合军队讨伐他。李渊于是命令李世民与刘文静和门客长孙顺德、刘弘基分头招募新兵,十日之间招募人数将近一万,李渊秘密派使者到河东去召回世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王威、高君雅见军队大量集中,怕李渊发动变乱,二人怀疑恐惧,请李渊到晋祠求雨,打算对李渊发动袭击。晋阳乡长刘世龙知道了这个阴谋,将此事报告给了李渊,李渊暗中作了防备。
五月甲子日,李渊与王威、高君雅到职工作,李世民秘密在外面部署军队,以防意外。派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等人谋反,就杀了他们示众,于是开始起义。打开仓库来救济穷困贫乏的人,远近的人都响应起义。
高祖本纪4
历史流转,造了时势,于是便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时事造了英雄,英雄不一类。
两千多年的文明史,那些英雄人物如沧海遗珠,串成历史的帘。时间从不停歇,无了遗迹,那些过往总难为人知,英雄也因了这史册留名,万世流芳。然而人无至人,历史演绎的芳香,总掩不了其人自身的浊。
不要一提起“英雄”这样的字眼,便以为是一个何其伟大,何其美好甚至虚幻的至人,实则不然。英雄可以是成大业者,可以是救乱世者,可以是平逆反者,他们因其功成而得名就,因其奉献和功业不至于被历史淹没。然而,除去这外层的名就,是何类人便不一定了。
刘邦,汉高祖也。一生征战,领兵反秦,约法三章,建立汉朝,休养生息。从秦手中救了天下百姓,使天下统一,百姓安定。这样一个从草民出身辗转成了皇帝的成功者,他输得很少,赢得很多。他是时势造下的英雄,然而,他的真面,也常叫人匪夷所思——一个如此成功的人,怎就这样平庸,甚至不贤? 《本纪》中说他“易诸吏”,好“狎侮”,他人见其虚伪;众臣面前戏弄其父,逃跑途中抛弃儿女,见其无情;忌恨雍齿,有仇必报,见其小肚鸡肠。甚至就我来看,他的约法三章,他的“仁爱爱人”,他的赦秦王子婴的做法,都是为了成全他的野心。事实上,这些事也确实推动了他的作为。他的善举并不纯粹,他所图的,也并不是善本身。
英雄并不一定都是善的,也并不是都为了救民于水火,尽管,他们做到了。
并有同时代仁义而无情的西楚霸王,便更凸显刘邦的小人气质。然而刘邦确实胜了,是他凭着冷静的头脑杀死了项羽成为了皇帝,建立了汉朝。历史留下来的还是他的芳,他知人善任,圆滑而有心计,甚至他斩白蟒,“左股七十二黑子”的天命所归,传至今日,至今是一段美谈。瑕不掩瑜,“无德不肖”的刘季依旧光芒万丈,雄图伟略的汉高祖。历史有其自然的规律,天有道,人无常。
有人说刘邦是正应了“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若在当时,有比他还要仁义,更有雄才,目光更长远的可成事之人,只怕历史就要改写了。然而“竖子”这样的形容又像是轻薄了刘邦,但刘邦之所以是刘邦,之所以让楚怀王、张良、韩信、萧何这样的一代豪杰刮目相看,甚至俯首称臣,定也是他人格里有不凡的闪光点。但历史也好像也太巧,正如鸿门宴,偏偏项伯和张良有恩缘,便“夜驰”“欲活张良”,于是刘邦也得以活命。常思索,若历史恰恰在此偏差了一点点,刘邦在鸿门宴上没有侥幸逃脱 无巧不成书。万物四时,天下聚散,历史时时给我们开这样或那样的`玩笑,又在太多偶然之下演绎成必然,只留下太多假想。
人各有优点和缺点,这在平常我们并不惊讶,但对于历史我们就未免太大惊小怪了。一代清关海瑞会因女儿与陌生男子交谈而砍去她的左手,唐玄宗励精图治竟会在晚年骄奢淫逸,著名改革家张居正因怀恨汤显祖而暗中操作阻止其中举听到这些我们总是将信将疑——我们全然忘记了,再伟大的人也只是人。 关于刘邦和项羽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是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抑或是三国时期的曹刘孙,总是在各种讨论和意见里翻来覆去。然而这漫长的时间里,或青史留名,或遗臭万年,或是不曾留下一点痕迹的人,总在特定的时势里以特定的姿态发生于历史,推动历史或阻碍历史,都是确确实实存在过,容不得一点点亵渎。
我国史册存留之丰,规模之大,世上绝无仅有,然而无论拿出任何一段,却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历史的真相,我们永远无法还原,只能怀着敬畏去揣测,去假想。就连亲身经历的那点“曾几何时”,也在记忆里斑驳的面目全非——过去的,便陷入了永远的沉睡。
历史光阴流转,时势变化总有其道理。英雄早已陷入永远的长眠,我们永远无法将其唤醒。天有道,人无常,只是我们不懂,一切都很寻常。
高祖本纪5
(黑龙江省大庆一中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常徭咸阳,纵观 纵:听任
B.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易:交换
C.吕后因哺之 哺:给人吃
D.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诚:果真
解析 易:轻视。
答案 B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季雄心勃勃的一组是(3分)( )
①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②大丈夫当如此也
③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④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⑤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⑥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④
解析 ①是介绍刘季的外貌,③是对刘季为人性格的评价,⑤是吕公认为刘季面相显贵;皆与刘季“雄心勃勃”无关。
答案 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本纪》中对刘季的出身和相貌的记述颇具传奇色彩。刘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
B.高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吕公到县令家避难,大小官吏都筹备贺礼前往祝贺贵客到来,高祖亦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C.吕公擅长给人相面,一见到高祖,便认定高祖有显贵之相,对其敬重有加,虽然吕夫人强烈反对吕公擅定女儿的终身大事,但是吕公最终仍执意将女儿嫁给了刘季。
D.高祖为亭长的时候,就有显贵的预兆。一老者看见吕后与儿女在田中耕作,告诉刘季的妻子将来会因为自己的儿子而显贵,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
解析 原文的意思是“高祖做亭长,平时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觐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并非选项所说“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答案 B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5分)
(2)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5分)
答案 (1)单父(shàn fǔ,善甫)人吕公与沛县的长官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句意1分,“善”“客”“因”“家”各1分,采分点要严格)
(2)老汉走后,高祖正巧从旁边的房舍走来,吕后就把那老人经过此地,给她们看相,说他们母子都是富贵之相的情况,原原本本(全部)告诉了高祖。(句意1分,“适”“具”“相”“我子母”各1分,采分点要严格)
参考译文:
高祖是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他的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ǎo,袄)。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神相遇。那时候电闪雷鸣,太公去找刘媪,看见一条蛟龙趴在她的身上。不久之后刘媪有了身孕,产下高祖。
高祖长的很有帝王之相,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仁义而爱人,喜好施舍,态度大方豪爽。平常有远大的抱负,不跟老百姓一样做生产之事。
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
单父(shàn fǔ,善甫)人吕公与沛县的长官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觐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高祖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她许配给个贵人。沛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终于把女儿嫁给刘季了。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高祖做亭长的时候,经常请假回家到田里去。有一次吕后和孩子正在田中除草,有一老汉从这里经过讨水喝,吕后让他喝了水,还拿饭给他吃。老汉给吕后相面说:“夫人真是天下的贵人。”吕后又让他给两个孩子相面,他见了孝惠帝,说:“夫人所以显贵,正是因为这个男孩子。”他又给鲁元相面,也同样是富贵面相。老汉走后,高祖正巧从旁边的房舍走来,吕后就把刚才那老人经过此地,给她们看相,说他们母子都是富贵之相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高祖。高祖问这个人在哪,吕后说:“还走不远。”于是高祖就去追上了老汉,问他刚才的事。老汉说:“刚才我看贵夫人及子女的面相都很像您,您的面相简直是贵不可言。”高祖于是道谢说:“如果真的像老人家所说,我决不会忘记你的恩德。”等到高祖显贵的时候,始终不知道老汉的去处。
高祖本纪6
高祖本纪讲了高祖刘邦的一生经历,即是写刘邦如何战胜项羽,最后建立汉国的过程。让人真切的感受到历史的豪迈,悲壮与些许心酸。
本篇着重写了刘邦的成功,而对于他的一些缺点陋习,比如奸诈,损人利己,虚伪等人品方面则有些忽略,不过终归来说,刘邦是成功的,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虽然一生正气,勇猛无比,但却也只能是一个失败者。历史就是这样残酷冰冷,不得不让人感慨。
看了《高祖本纪 当这种结果也是必然的。刘邦虽然人品不好,出身低微,胸无大志,无雄才伟略,但他却领着一帮豪杰推翻暴秦,打败英雄盖世的项羽,建立汉国。首先,司马迁认为他能当上皇帝是上天授予的。刘邦母亲怀他时就有蛟龙附身,刘邦长相一副龙的容貌,面相贵不可言,被称为赤帝的儿子,所到之处,天空都有象征天子的一团云气,这么来说,刘邦自生下来命中注定就是天子,他就会建立汉国。这一点来说,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当然,刘邦德胜并不只是由于他是君权神授,他还有过人的用人才能,这一点是项羽远远不能及的。刘邦能够识才,。如《史记》上有:“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刘邦知道每个人的长处与短处,有才能的人都不会被他遗漏,取其长避其短, 使得人才得以尽其所用。而且刘邦用人十分果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且用自己的'的情感感人,很得人心,给他要用的人信心与盼头,让他们全心全力的为他效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所以他手下有韩信,张良,樊哙等为他尽心尽力。正如他说的:‘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肖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不善于将兵,而善将将,再让他手下的人才竭尽全力地发挥他们的才智作用的时候,又要保持对他们的绝对领导权,加强他对人才的控制,这一点我认为即使是在今天,对当领导者的来说也是值得借鉴的。还有刘邦的能力十分强,能屈能伸,反应能力十分快。即使是在危机时刻,不管是在危机丛丛的鸿门宴,还是在被项羽围困时,还是与项羽对决时被弓箭射中。他都有急智。他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候急中生智,抓住哪怕一点点的希望,成功逃脱。相对于刘邦来说,项羽就有些反应迟钝,死脑筋。在被逼到乌江时,他本可过乌江,以求之后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可是却一下在失去理智,自刎于乌江边上,只留得后人唏嘘不已。刘邦能成功,还有个重要的因素时他会安抚人民,可谓得人心者的天下,在归降了的地区,刘邦对安抚人民,鼓励耕种,镇国家,抚人民,给粮饷,不绝粮道,正如他说的“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且吾所以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人们普遍都认为刘邦是个品德高尚忠厚老实的人,认为他值得信赖,因此都纷纷依附他拥立他为王。而项羽呢,虽勇猛无比,却又奸猾伤人,项羽曾攻下襄城,那里的军民没有一个活下来的,全被活埋了,凡是他所经之处,都会遭到毁灭,他这样的糟蹋人民,可想人民怎么会拥护他,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其实比刘邦更有才的人很多,比如张良,韩信等,但刘邦趋合理的利用他们并把它们的才能发挥出来,刘邦本不是旷世奇才,但他善于用才,善于抚民,最终取得成功。
本篇高祖本纪中,司马迁将刘邦和项羽做了强烈而且鲜明的对比,由此更加突出了刘邦的胜利。刘邦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胸怀大略,虚怀若谷,求贤似渴,善于知人用人;而项羽者过于稚嫩,气量小,嫉贤妒能,造的后来众亲背离,凄凉的自刎乌江。比如说写到项羽刘邦分别率兵去关中击秦时,项羽之描述了他在军事上的胜利,而刘邦则不仅有军事上的胜利,还写到他抚慰军民等安民措施。司马迁还将项羽和刘邦用人方面进行了对比,项羽刚愎自用,有范增却没有好好利用,做事鲁莽,不经思考,正如刘邦这句脍炙人口的话语所说的“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司马迁正是经过这样的层层对比,不对递进,进而拉下了刘邦胜,项羽败得帷幕。其实,很佩服刘邦。
本片高祖本纪语言精练,朴实无华,给我们读者展示了刘邦与项羽争霸的精彩以及历史的残酷与真实,刘邦与项羽两位人物形象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刘邦得胜与项羽的输给后人许多启示。
高祖本纪7
一、人物形象
(一)学生讨论: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丰满、最富有个性的人物之一,请大家举例谈谈刘邦的形象。
刘邦雄才大略,抱负非凡。“咸阳纵观”,向往登上皇位一直深藏于心中,甚至为了实现这个梦,他曾编织了许多奇异诡秘的神话。尤其是彭城之败,大军损失殆尽,诸候纷纷叛汉归楚,刘邦几乎是只身逃入关中,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立太子”“大赦罪人”,并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
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的性格早已闻名遐迩。入咸阳,还军霸上,“约法三章”“秋毫无所取”“悉除秦法”,“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三教九流”,兼收并蓄。郦生进谏,知错就改。
刘邦随机应变,百折不挠。汉四年“广武对话”,汉王数羽十罪,羽恼羞成怒,暗中用弩射中王胸,为了不让军中因主帅负重伤而军心动摇,他立刻弯下身子捂住自己的脚指头,大喊:“敌人射中了我的脚指!”鸿门宴上,差点遭暗算;兵败彭城,几乎被捕获;荥阳被围,不是纪信替代,定死羽手;广武伤胸,奄卧病创;平城之难,被匈奴困七日,九死一生┅┅可以说刘邦在兴汉灭楚的战争中,久经磨难,备尝艰辛,却从来不向命运屈服。
每一个伟大人物的性格总有些弱点。刘邦“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相。刘邦自私狠毒、睚眦必报的庸俗心态,未央宫大宴,众臣面前奚落其父。丰邑本是他的生地,竟不提“复丰”事,“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刘邦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项羽一灭,对其功臣一一剪除。
(二)总结形象
1.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抱负非凡,“仁而爱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随机应变,百折不挠。同时又是一个“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的市井无赖,具有忌贤害能、诛杀功臣的阴冷本性。
2.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没有一味褒扬。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的晚年,那正是一个酷吏横行,残酷迫害,罗织罪名,严刑苛法统治的社会,司马迁秉笔直书刘邦的种种劣迹,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没有一味贬抑。实录的精神。
二、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
(一)由补充材料看刘邦
明代茅坤说:“读《高祖本纪》,须参《项羽纪》,两相得失处,一一入手。”除了必须参看《项羽本纪》外,还得注意《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彭越列传》、《万石张叔列》等,这样才能看到刘邦之全貌。
讨论课本48页第3题,可补充:
①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万石张叔列传》)
②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淮阴侯列传》)
③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留侯世家》)
④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项羽本纪》)
(二)明确这是《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之一“互见法”。
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和剪裁,以使他们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方法,有的还注明“其事在《商君》语中”、“语在《晋》事中”、“语在《淮阴侯》中”、“语在《田完世家》中”等等。
《高祖本纪》凡属灭项兴刘的大事,凡属表现其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献资料,事无巨细悉入纪中。凡涉及“叙汉非”的地方,则用“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这样既做到保持本篇文章自身的匀称,又不至于和有关系的其它篇章重复,同时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
(三)讨论文章中还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方法。
1.文中处处以刘项对比来突出刘邦,深化主题。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记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的过程,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方法展现给读者的。如写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时,对项羽军队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队,除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过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惠,秦军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显出来了。
①“遣兵入关”中,怀王诸老将的对比评议。
②刘项入咸阳、项羽屠烧咸阳秦宫室杀义帝,秦人、诸侯的完全不同的褒贬态度。
③记叙项羽、刘邦两支军队分兵入关中击秦时,对项羽军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将皆附。”使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除了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达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④写刘邦、项羽对待各路诸侯的策略。项羽一听到有自立为王的消息,便“大怒”,便“发兵”;而当刘邦听到韩信自请立为“假王”时,开始头脑发热,打算攻打韩信,但一经张良提醒,立刻转变态度,“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在争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刘邦高出一筹。
⑤本篇还特别记下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高祖置酒雒阳南宫”,君臣共议得失天下的原因所说那段脍炙人口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用人方面的对比。项羽刚愎自专,而刘邦则虚怀若谷,知人善任。
⑥汉十二年“高祖还乡”这一威武壮观的场面,表现了刘邦壮志已酬,衣锦还乡,作为一个胜利者的欢畅喜悦情怀,同时也表现了刘邦作为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项羽被围垓下“悲歌慷慨”,“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是踌躇满志,一是英雄末路,不仅从对照中使两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正是通过这样层层对比,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了楚汉之争的必然结局。
2.用讽刺的方法臧否人物。
讽刺是用尖锐而诙谐的语言对假丑恶的东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谴责,目的是通过讽刺对假丑恶的`否定,达到对真善美的褒扬。讽刺的方法在《史记》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高祖本纪》中主要是状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加以讽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说父亲当年说错了,以此嘲弄太上皇,从而达到了作者要暴露刘邦性格中所存在缺点的目的。
3.用典型的细节刻画人物。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细刻,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高祖本纪》就写了赊酒、诈言“贺钱万”、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作者所写细节,总是从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加以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物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4.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由于各人的出身、经历、教养、思想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说话内容、特点、口气也是不一样的。司马迁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个人的独特语言,使人听其声而知其人。如,刘邦早年观看秦始皇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是感叹、羡慕的口吻,符合刘邦当时处于一个平民的身分。写郦食其,见刘邦,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活现一个狂放不羁而又胸有妙计的说客形象。
三、总结:
《高祖本纪》中是司马迁给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写的传记,不仅收录刘邦起事以来的所有征战、封赏、诏诰等朝政大事,而且把刘邦的生活琐事,起沛以来的谈论、谋略等细节叙写出来令人如观一幅丹青长卷,其中楼台殿阁布置有序,雕栏画栋也惹人喜爱。在这篇洋洋万余字的鸿篇巨制中,形象地纪录秦汉之际的战争风云,生动再现我国古代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刘邦的真实形象,深刻揭示了刘邦灭楚兴汉的成功奥秘。
全传记刘邦一生六十二年间事,按时间顺序大体分为:从开头到二世元年起事前,记刘邦贫贱时事;从“二世元年秋”到入咸阳推翻暴秦统治,写刘项响应陈胜起义,共诛暴秦的功绩;从汉元年到五年,写刘邦灭楚兴汉的功绩;从六年到十二年事,写刘邦南征北战,初步巩固了西汉统一政权的功绩。篇末为太史公论赞。
四、课后作业:
预习《项羽本纪》,说说刘邦和项羽你更喜欢哪一位?你如何看他们的成败。
高祖本纪8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
(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高纪》一篇,俱 纪 实 事 不 及 写 其 英 雄 气 概只 于 篇 首 写 之 如 慢 易诸 吏处,斩白蛇处;篇后写之,如未央上寿处,沛中留饮处,病时却医处,写其豁达本色,语语入神。
(选自吴见思《史记论文》)
7.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贳:赊欠
B.高祖常繇咸阳 繇:同“徭”,服役
C.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阑:尽兴
D.病时却医处 却:推却、拒绝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隆准而龙颜 蟹六跪而二螯
B.喟然太息曰 然后知向之未始游
C.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其李将军之谓也
D.何自妄许与刘季 君何以知之
9.请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3处)(3分)
俱 纪 实 事 不 及 写 其 英 雄 气 概 只 于 篇 首写 之 如 慢 易 诸 吏 处
俱纪实事/不及写其英雄气概/只于篇首写之/如慢易诸吏处
10.把选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3分)
译文: 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
(2)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3分)
译文: 单父人吕公与沛县县令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
11.选文(一)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高祖的“英雄气概”?请分条概括。(4分)
答:(1)状貌:奇异;(2)性情:豁达(胆气超人、不拘小节);(3)志向:远大;(4)行为:轻慢(慢易诸吏)
高祖本纪9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①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②,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③。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④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复,免除赋税徭役。②驩,同欢。③ 献,敬献牛、酒等礼物。④雍齿,原是刘邦部将,后反叛刘邦,被杀。
9。 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齐之习辞者也 B.至之市
C.楚王闻之 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0。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 高祖这次回乡经过沛县,召集亲朋故旧一起纵情喝酒,还作歌让沛县的儿童学唱。
B。 高祖免除了沛县的.赋税徭役,并答应他们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
C。 因为沛县的百姓很多,高祖的父亲和兄长不能招待他们,所以高祖离开了沛县。
D。 因为雍齿帮助魏王反叛刘邦,而丰县人也帮助雍齿,所以刘邦一开始不愿意免除丰县的赋税。
11。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 悉召故人 ② 吾虽都关中
③ 张饮三日 ④ 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12。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
答案:
9。(2分)B 10。 (2分)C
11.(4分)①全部 ②建都 ③同“帐”,搭建帐篷 ④只不过(或答“只”、“仅仅”)
12。(2分)而且我开始是以沛公的身份来起兵讨伐暴逆,终于取得天下。(且、诛、遂,0。5一个,语句通顺0。5)
高祖回京途中,路过沛县时停留下来。在沛宫置备酒席,把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请来一起纵情畅饮。挑选沛中儿童一百二十人,教他们唱歌。酒喝得正痛快时,高祖自己弹击着筑(zhù,竹)琴,唱起自己编的歌:“大风刮起来啊云彩飞扬,声威遍海内啊回归故乡,怎能得到猛士啊守卫四方!”让儿童们跟着学唱。于是高祖起舞,情绪激动心中感伤,洒下行行热泪。高祖对沛县父老兄弟说:“远游的赤子总是思念着故乡。我虽然建都关中,但是将来死后我的魂魄还会喜欢和思念故乡。而且我开始是以沛公的身份起兵讨伐暴逆,终于取得天下,我把沛县作为我的汤沐邑,免除沛县百姓的赋税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沛县的父老兄弟及同宗婶子大娘亲戚朋友天天快活饮酒,尽情欢宴,叙谈往事,取笑作乐。过了十多天,高祖要走了,。沛县父老坚决要高祖多留几日。高祖说:“我的随从人众太多,父兄们供应不起。”于是离开沛县。这天,沛县城里全空了,百姓都赶到城西来敬献牛、酒等礼物。高祖又停下来,搭起帐篷,痛饮三天。沛县父兄都叩头请求说:“沛县有幸得以免除赋税徭役,丰邑却没有免除,希望陛下可怜他们。”高祖说:“丰邑是我生长的地方,我最不能忘,我只是因为当初丰邑人跟着雍齿反叛我而帮助魏王才这样的。”沛县父老父仍旧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把丰邑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一样。
高祖本纪10
《史记·高祖本纪》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勾勒了成为天子过程的一幅幅画面。
高祖从出生的那时刻,文中就开端就预示着天子的降生,“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文中描写龙与母亲刘母融合。无论是不是真实的,都能证明他不是一般人。或许是后人对他的尊敬对他的敬仰而神话了。但是从高祖后续的事例都能证明这不是主要的。
正因为他是来之民间,得知民心,得知民-意。正因为他是“小流氓”却有了野心,有了影响力。所以他有了最基层的基础,也有了最浩远的抱负。
正是应为他是平民出生,正因为他流氓童年的生活,正因为他的无所事事。让他明白了这个国家,让他从社会的底层与社会高层的关系。让他明白了自己的地位,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明白自己所需要的。也使得他有了伟大的志向。
成就的前期条件高祖都具有后开始了他的大业。用张良计,派说客利诱的“破之”。巧设疑兵,施仁爱,收买人心的“因大破之”。乘胜追击,取得完胜的“遂破之”。善于用人用计,收买人心都使得刘邦节节交战的胜利。不杀秦王子婴,封存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与秦父老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这些措施无疑起到了安抚民心的重要作用,从“秦人喜”“秦人大喜”“人又益喜”便可见一斑,这也为日后刘邦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从反面来讲,项羽的作为,“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黔布等攻破函谷关……项羽遂西,屠烧秦咸阳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高祖本纪》)不善于克制自己,不分析不考察形势(苦秦久矣,人心思定),自恃勇武,凶残暴虐。不但不善于笼络人心,而且常常把别人推到自己的敌对面去。
刘邦从这面相对比都能看出他民间的基础作用,他知民心。“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止,还军霸上。召诸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曰,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高祖本纪》)善于包装自己,把自己塑造成解民困于水火之中的形象,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克制自己的欲望,善于笼络人心。当然社会的反应却是刚刚相反,“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与“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这些都能反应民众基础的重要性。
鸿门谢罪,项羽入关,称霸分封,决策东进,追击项羽,决胜垓下。后世一系列的战争都越发明白了刘邦成功的原因,对盟友下属,刘邦“与天下同利”,而项羽“妒贤嫉能”,不与人共享利益;对人才,刘邦知人善用,虚怀若谷,项羽则不能善用,刚愎自用。
刘邦出生于平民,能屈能伸不拘小节,处事圆滑果断,善于用人用计,没有大的勇气却有才能,为人心狠手辣,志向远大,冷静沉着。
项羽出生于贵族,宁折不弯,优柔寡断,有勇无谋,儿女情长都成为他成不了大事。气量狭窄,狂暴浮躁都能使得他失去很多,重要的是没有民众的基矗
在定都之后,他们的举动也能看出才能的趋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高祖本纪》)刘邦衣锦还乡的自得,创业艰难的慨叹,希望求得人才安邦定国的感慨。重视人才,视角高远,不因胜利而失去清醒。项羽却纵横一世却连一美人一名马都无法保全的`伤感、不解、不平与怨愤。眼中只有自己,却又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不正视自身的弱点,即便是处于英雄末路的情形之下也是如此。
刘邦成功的路线成为后世的典范,“自古以来,皇帝需要是民众的支持才能长久。”而汉高祖的成功也正是如此。就如后世的朱元璋,毛泽东。都是从民众开始抓。
总的来说都说刘邦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也看不出有什么雄才大略,那么他是凭借着什么来率领一班豪杰推翻暴秦,打败大英雄项羽并建立大汉帝国的呢?
社会并不缺有才干的人,像项羽、韩信、张良、陈平等,但却缺少能将他们的才干合理组织和发挥出来的人。以及需要能组织上层与下层的关系才能成功,而历来的人士往往不能组织的却是下层民众。都值得我们现在人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