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项脊轩记》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项脊轩 教案 语文 高中

管理员

摘要:

高中语文《项脊轩记》教案 (精选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项脊轩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

高中语文《项脊轩记》教案 (精选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项脊轩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项脊轩记》教案 1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2.能够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3.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4.体会文中表达的亲情。

  5.掌握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为主,适当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学

  题解与作家作品

  看注解①。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项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隆道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怀宗追远之意。轩,小室;志,记。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归有光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重点讲析 疏通课文第一节

  四、设疑讨论

  指名朗读第1段。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眷恋之情。

  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杆,“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答案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

  五、要点总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六、训练巩固:

  课后笔译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学

  请一位同学背诵第一节,看能否背出。

  二、重点讲析 设疑讨论

  1.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

  2.默读课文第2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妪……”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二段的第一层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段的第二层

  (1)指名朗读

  (2)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解,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平常而又动人的生活画面!

  5.分析第二段的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读“大母”的话;另一名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话语,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讲解:这一段补叙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5段。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层,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俪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段。

  小结:以上4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要点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训练巩固

  完成练习积累整合部分。

  高中语文《项脊轩记》教案 2

  创设情境:

  中国的文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斋取个雅致的名字如蒲松龄“聊斋”,梁实秋“饮冰室”,等,明代归有光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

  作者简介:

  归有光

  取项脊轩的原因

  1、书斋小如人的脖子、脊梁般

  2、怀远追宗

  3、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整体感知:

  一、 感情诵读()其余学生静听

  学生评价并质疑(学生表现的太可爱了如果学生整节课都表现的如此灵动,该多好啊!期待中,教师千万不要让可爱的孩子们噤声了!)

  正音:

  渗漉 修葺 老妪 姊妹 阖门 偃仰 扃牖 象笏 垣墙 先妣 呱呱而泣

  (学生齐读)

  解析实词含义

  过:大母过余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比:比去,以手阖门;去民之所恶,以民之所比;

  置:

  顾:顾视无可置者;三顾茅庐;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引导:

  实词的`含义应如何解析?

  生1:语感结合上下文

  生2:根据字形判定

  师总结:推断词义的方法:字形推断法 古今词义对照法 语境分析法 联想推断法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些内容: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个女人

  研习文本:

  生齐读关于“一间书房”的文字

  方:一丈见方,形容面积小

  北向:门朝向北

  思考:没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梁实秋《雅舍》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梅影横窗知月上,花香浮动觉春来

  思考:读二三两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两种感情?

  先: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

  学生齐读

  思考:

  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你最喜欢哪些细节描写?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1:文中最后一句有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感“亭亭如盖矣”乐景写哀情

  生2:儿寒乎?欲食乎?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有此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学生的发言太精彩了!善于将文本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语文课堂的精髓 为这些学生原来的老师鼓掌没有平时的训练,是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的深刻和鲜活的)

  生3:吾妻死,室坏不修——夫妻情深,当时只道是寻常

  拓展延伸:

  古人曾言:“人生四大不幸之事,归有光拥有其三,但其文字却没有丝毫的颓废和悲凉”

  点评: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重,很多的优质课只重“文”忽视了“言”的学习,而陈老师却并没有厚此薄彼,将“言”讲的也是兴味盎然如关于实词含义理解的指导 内容的概括很简洁凝练,如能引导学生概括出来就更好啦!课堂知识的梳理老师越俎代庖的过多,学生的大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应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高中语文《项脊轩记》教案 3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教学重点:

  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 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教学难点:

  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全文,掌握字词。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

  谜底:归有光

  二、作者简介: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

  1、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被称为震川先生。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文学主张:独出于胸臆,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强调真实感情,被誉为“明文第一”“今之欧阳修”。

  2、他的散文的特点:

  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3、代表作品:《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小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注意正音和句读,用笔圈点。

  五、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课文,标出疑难字词句。

  六、重点字词

  (1)正音

  项脊轩(xuān ) 渗漉(shèn lù) 垣墙周庭(yuán )

  老妪(yù ) 婢女( bì ) 先妣( bǐ) 姊妹( zǐ )

  呱呱而泣( gū ) 阖门( hé ) 持笏( hù )

  (2)断句

  1、顾视 / 无可置者

  2、庭 / 中通南北 / 为一

  3、余 / 自束发 / 读书轩中

  4、吾妻 / 死之年 / 所手植也

  5、此 / 吾祖太常公 / 宣德间 / 执此以朝

  (3)解释字词

  1、凡再变矣 再,两次。

  2、先妣尝一至 妣,母亲。

  3、妪每谓余曰 每,常常。

  4、殆有神护者 殆,大概。

  5、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

  (4)指出词类活用情况

  1、雨泽下注 n—状语,“向下”

  2、使不上漏 n—状语,“从上面”

  3、东犬西吠 n—状语,“向西面”

  4、内外多置小门 n—状语,“在内外”

  5、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n—状语,“在前面”/n—v,“砌上垣墙”

  6、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n—状语 ,“用手,亲手”

  7、亦遂增胜 adj—n .“光彩”

  8、乳二世 n—v,“哺乳,喂养”

  9、执此以朝 n—v, “上朝”

  (5)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句

  3、使不上漏。——省略句“使之不上漏”

  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6)判断句

  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表判断的词有:

  ①用“……,……也”表判断,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用“……者,……也”表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用“……者,……” 表判断,如“陈轸者,游说之士”;

  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判断,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⑤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刘备,天下枭雄”。

  (7)文言文中,数词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不用量词。

  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顷之,持一象笏至

  ——直接修饰名词,无物量词

  凡再变矣 先妣尝一至 轩凡四遭火

  ——直接修饰动词,无表示动量的量词

  (8)文言文中,第二人称代词常有:“尔、乃、汝、若、而”等,

  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本文有:

  1、某所,而母立于兹

  2、吾儿,久不见若影

  3、他日汝当用之

  高中语文《项脊轩记》教案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方法与过程: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三、世界观和情感态度:感悟作者真实的感情。

  教学难点:

  一、把握作者寄托项脊轩所表达“喜悲”感情的内涵

  二、表达感情的方法技巧,重点掌握细节描写教学方法:诵读法 自读法 读写结合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以项脊轩变迁为线索讲解重点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狭窄的房屋关不住自由的精神,刘禹锡处“陋室”也自得其乐。因此,孔子曰:“君子所居,何陋之有?”我们今天也走进这样的一件精神的居所。

  一、解题:

  我们先来拜会一下小屋的主人——归有光

  1、走进作者: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9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

  散文取法唐宋八大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因此后人把他与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黄宗羲称其散文“明文第一”,时人誉之“今之欧阳修”。善于记叙日常生活琐事,抒发真挚生活感受,著有《震川文集》。

  2、走进书屋:

  走进书屋,门楣上题有“项脊轩”,书屋为何命名为项脊轩?

  ——归有光,字项脊生,而书斋也称为“项脊生”,注释①提示?

  ——有,为纪念远祖归道隆(曾在项脊泾居住过)。说明归有光有怀宗追远之志。

  项脊轩,是什么时候成为归有光的书房的?

  ——余自束发(15岁)读书轩中

  那么在成为书屋以前,叫做什么?是怎样的小屋?

  ——室,旧、小、破、暗

  修葺以后怎么样了?

  ——经过细心的布置,具有了不同的意思,成为了轩

  在文末,它又变成了室,是它又破败了。

  3、文体介绍:

  项脊轩,一个特殊的场所,寄托了归有光的感情。所以《项脊轩志》是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物事迹,抒发情感。

  志——记,古代一种文体,用来记叙事物,抒发感情。与“记”的文体不同,多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

  “借一阁以寄归氏三世之情”三、初读体情

  (一) 以声绘情: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句末语气词的诵读语气。

  1、请一生诵读全文,同学们听清字音和句读,在有疑问的地方做记号,一会提出来。

  2、余稍为修葺(为 wéi,动词,做。Wèi,介词,为了什么)

  余既为此志

  客逾庖而宴

  以当南日

  先妣 老妪

  凭几学书

  (二)质疑文本(链接文本文档,进行文本内容理解的教学。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和词语,鼓励其他的同学解答同学的问题。)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句。

  2、学生质疑

  3、 总结:十个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句子(幻灯片)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顾:环视)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再:第二次)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每:常常)

  一日,大母过余曰(过:看望 引导 孟浩然:《过故人庄》 访问、探望)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hé)门 (等到)

  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女嫁也)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书:写字 本义 ——引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书籍/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制:形式、规制)

  增其旧制:(规模)

  四、文言语句积累

  同学们要积累好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参看《导学大课堂》

  五、整体把握

  小练习:

  我这里有写《醉翁亭记》、《陋室铭》两句话:

  假醉翁之亭欧阳绘山水相映表纵情林木之乐意

  托鄙陋之室禹锡寄仙龙之说议淡泊修业之洁志(仙龙之说:)

  根据《项脊轩志》内容仿写,句式尽量整齐。

  情感基调:记琐事言悲情。

  六、预习题目布置

  在课文中找出一段细节描写,分析它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第二节

  教学目标: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作者感情(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前一节课我们以项脊轩变迁为线索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现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在轩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悲喜人生?

  二、文本探究

  1、文中那句话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沧桑,悲喜交迭,不管喜也好,悲也罢,作者的情感体验都系在了这一小小的屋子上了。

  2、划处文中体现喜的句子,有何可喜之事?

  请同学查找,全班齐读出来“余稍为修葺…珊珊可爱”,

  变化之可喜(修葺项脊轩)

  可喜 读书之可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景色之可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珊珊可爱)

  归有光在项脊轩这样任人逍遥的自由天地中,远离尘嚣,怡然自得,那么他是否沉醉书中、景中了?在项脊轩中读书生活,多悠然自得。而由项脊轩引发的往事亦多可悲。归有光写项脊轩不在于纪念轩,而在于感慨悲

  3、 文写了几件可悲的事件?因何而悲?

  分家、回忆母亲、回忆祖母、回忆妻子。

  家道衰落、幼年丧母,仕途不利,愧对祖母的嘱托,爱妻过早离世。这几重的悲重叠,其痛何堪。虽然无一字写悲。

  三、揣摩语言、品味细节

  (一)清代桐城派作家姚鼐这样评归有关的散文:“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言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风韵疏淡”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题,题材。语,语言。你怎么理解“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

  ——归有光散文善于选择平常小事、家庭琐事为题材,用平实的语言。形成一种少雕饰,尚自然;少约束,尚闲散的风格。

  (二) 寻找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

  教师朗诵一遍(边听边寻找。)

  读:“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凡再变矣。”

  1、原先,庭中是怎样的?后来怎样?

  ——“庭中通南北为一” “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墙”隔断了亲情,“门”关闭了怜爱。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段环境细节想告诉我们什么?

  ——原先完整、和谐、井然有序的一个大家庭,如今已经分崩离析,变得混乱不堪了。这意味着,归氏家族家道中落了。

  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作者对此感受怎样?

  ——不难看出,归有光此时心里是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因为,这个大家庭,昔日曾经是风光无限的。归有光先祖曾是显官,在昆山也曾是个显赫的大家族,今非昔比,多可悲的事,因此归有光的亲人对他寄予了希望,希望他能考取功名,振兴家业。

  2、文中提到那位亲人对他寄予了厚望?

  ——祖母

  读“第三段”

  从回忆祖母的一段中那些细节可以体现?

  ——“自语”中的期许,执“象笏”中的鼓励,平平常常几句话中的关爱。

  回忆祖母时有光“长号不自禁”,面对慈爱祖母沉甸甸的期许,“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归有光也痛哭不已,那么在回忆母亲时感情怎么是用“泣”呢?

  ——回忆起两位长辈亲人,她们对晚辈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归有光感动,所以他流泪了。不过,大家肯定都已经注意到了她们说话的内容并不相同。母亲说的是“儿寒乎,欲食乎?”是对子女日常生活的关心,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嘘寒问暖”。而祖母呢?当然也有对孙儿生活上的关怀,而更重要的是,她的话当中包含了对孙儿的——对,是期望,殷切的期望。这种期望,在归有光眼里,成为了压在他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复兴家族的责任。长辈的这种关爱越多越深,他肩上的份量就越重。

  3、其实母亲也小时候对归有光也要求很严格,对他也寄予了希望,但文中回忆母亲的部分主要是体现

  ——母亲对孩子的关怀和慈爱

  读第二段:“家有老妪…妪泣,余亦泣”

  那些话,那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指出这些句子来。

  老妪为何哭?

  ——先妣抚之甚厚

  体现母亲什么特点?

  ——体恤吓人,善良

  余亦泣中,我为何而哭?

  ——老妪回忆母亲对孩子的嘘寒问暖,令8丧母的归有光想到母亲的养育之恩无以报答,母爱自己也自小丧失。正如清 ·林纾所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4、为何本文能如此感人?

  ——至琐细的平常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中寄托作者的.真挚情感。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精诚感人”吧!

  改成“母亲关心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祖母时至轩中,希望我像祖辈那样有出息,回忆这些事,心里十分难过,禁不住留下了眼泪。”如何?

  ——不如原文感人,原文感情要真诚得多

  为何原文看来真诚许多呢?

  ——细节的铺垫,才有了感情的铺垫,再说:“妪泣,余亦泣”,感情积淀如洪水决堤,奔涌而出,这里写了亲情,亲情感人。

  5、读最后,回忆妻子一段

  写妻子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妻子回娘家,转述小妹的话,这段描写有何作用?

  ——表现夫妻感情很真挚,生活富有情趣,非常的温馨。

  在回忆母亲时,说“妪泣,余也泣”,回忆祖母时“长号不自禁”,和写对妻子怀念时采用的手法有何不同?

  ——前面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后面是借物抒怀,两种各有妙处。

  比较:“庭院深深,妻之笑声仍在耳侧,余自伤,泣不能已。”和原文比较,你更喜欢那种结尾?为什么?

  ——当年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已经亭亭如盖了,当年夫妻的温馨甜蜜也成旧梦,见树如见人,只是枇杷树仍在,而伊人已逝,而自己呢?母亲,大母,还有妻子,她们的殷切期望,都化为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可如今,过了而立之年,还是功业无成,怎能让人不黯然神伤,柔肠寸断!

  前面的内容是归有光18岁时所写,抒情比较直接,在十五年以后的某日,翻阅久闻,亲人相继离世,而项脊轩仍在,人世沧桑,物是人非。这种悲痛随着时间酿造,越发得深沉,借物含蓄抒情,将无尽的伤痛尽在言外。

  归有光一生志向在发愤苦读求得功名以振兴家业,无奈功名未就,而亲人一个个相继去世。人生的沧桑、无奈不也是我们许多人所感受得到的吗?这样的人生哀歌不是古往今来都在反复吟唱的吗?那么归有光的文章为何让我们那么感动呢?

  6、小结作者之悲

  这篇经典散文,是从作者心里“流”出来的,它是归有光的一段内心世界的外化。因而,我们才有可能经由文本,贴近归有光,走进归有光的内心,从而把握他由青少年到中年时期的心路历程。我们已经知道,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悲,有丧失亲情的悲伤,更有愧对复兴家族的责任的悲痛。——这种思想情感,贯穿全文,也贯穿了归有光的一生。

  五、作者风格

  为何本文感人至深?通过前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他抒情的特点?

  ——通过生活平常细节描写把握作者感情。

  我们来看看名家对他的评价

  ——真挚的感情,平常真实的生活细节,朴实的语言

  六、作业:模仿归有光

  细节(对话、动作)加上一两句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不超过200字。

  七、总结:归有光用细节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悲喜,人生的悲凉是需要阅历才能尽然体会的,归有光早年丧母、壮年丧妻、家道衰落,志向成空,每次读来,都不禁悲从衷来。

  高中语文《项脊轩记》教案 5

  一、课程导入(约5分钟)

  引入新:

  以生活中的“家”的话题引入,提问学生关于家的'回忆和感受,简短故事,引出“家的温馨与记忆”主题。

  文学背景简介:简要介绍作者归有光及其时代背景,点明末清初的文学特点,为理解文章情感铺垫基。

  二、初读课文(15分钟)

  朗读:全班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初析结构: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了解“项脊轩”由来由来、家世事、母亲、读书回忆等。

  三、精读与解析(20分钟)

  细节选析:选取重点段落,如描写母亲、项脊轩改造前后对比等,深入解析细节描写、情感、用词,如“旧时”“三五桂影”、“三五步”等。

  情感:讨论母亲形象,如何通过生活琐事表达对母爱与怀念,如“儿寒衣”等细节。

  技术:分析写作技巧,如对比、白描写的运用,如何使文更生动感人。

  四、拓展讨论与思考(15分钟)

  代思考:结合生活体验,讨论“家”的意义,现代人对家情感变化的思考。

  价值:讨论《项脊轩记》对当代的启示,如珍惜、记忆、亲情、生活态度。

  五、写作实践(10分钟)

  写作:写一篇短文,以“我的家记忆”为题,结合个人体验,用细节描绘场景,表达对家的感。

  分享:小组内分享,互评,选几篇,全班分享,提升表达与写作技巧。

  六、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重申文章主题,回顾学习点,强调家的文学与情感、生活。

  作业:读归有光其他作品,如《先妣》,比较风格,写读后感;思考“家”与个人成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