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素材积累 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但是,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了。下面是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素材积累
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但是,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并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素材积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素材积累 篇1
1.据传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一见,惊叹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后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受到李隆基的特殊待遇。不过供奉翰林竟是个号称“清秘”而无实权的职位。时值玄宗后期,老迈昏聩的玄宗,不过是利用李白敏捷的才思,为他写行乐词章。在李白看来,这仍是和“倡优同畜”,他一向所抱“辅弼天下”的愿望,当然无法实现。他傲视权贵,在宫中不到两年,便“赐金放还”。
点说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傲骨便是铮铮的人格。怀揣报国福民之心,心存“辅弼天下”之志的李白,得到“天子亲迎”的至高礼遇,而受到的是“写行乐词章”的任用,其心难展,其志难伸。李白,就是李白。李白有着李白的骨气,他傲王侯,蔑权贵,力士曾为其脱靴,贵妃曾为其捧砚。他“你不用,我便去”,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他“仰天大笑出门去”,他把他的骨气演绎成一个个精美的故事,挥洒成一首首绝伦的诗篇。他把他自己也铸炼成一位诗仙,更铸炼成一条硬汉。
2.虽然自隋以来所实行的科举制度,为下层士大夫开放了仕途之路,但是李白所走的却是另外一种道路。他既羡慕张良的从赤松子游又为帝王师,也赞叹鲁仲连的谈笑却秦军,欣赏郦食其的片言下齐城。李白对泥古而不通今,虚伪而迂腐的儒者是十分厌恶的,曾写诗嘲笑他们,讽刺他们,并明白表示,自己和这些儒生决非同道;对汉以来奉以为正宗的儒家礼教,极为轻蔑、鄙视;对孔孟思想带给人们的精神束缚,给予有力的反击。
点说
他性格中透出的是放荡不羁,他最厌烦的是拘泥古礼。他赞叹仲连谈笑却秦军,他欣赏郦生片言下齐城,他更欣羡留侯身为帝王师,他要走自己的路,并不像众儒生蝇蝇以求利,他轻蔑孔孟思想,他鄙视儒家礼教,他自有自己的活法,他活出的正是自己。保持个性,活出真正的自己,乃此点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素材积累 篇2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基调。以下随着感情起伏和自然场景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前奏,具有引人入胜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萦回和山势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步履、惶悚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蜀道,还有更为奇险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特写;而后,跟踪而来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发生,并联系当时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安史之乱,证明诗人忧虑是有现实意义。
李白以变化莫测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灵魂和瑰伟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高大形象。
唐以前《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语言风格。诗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愤懑,迄无定论。
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素材积累 篇3
《蜀道难》可大致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主要写开辟道路之艰难。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主要写跋涉攀登之艰难。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之崎岖。先例举了六龙、黄鹤、猿猱这些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尚且无可奈何的情况,以映衬人要攀越蜀道谈何容易;又特地选择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岭加以夸张描绘,显示蜀道之高耸入云,无法通行。“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慨叹友人何苦要冒此风险入蜀。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不如早还家”,由剑阁地理形势之险要联想到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回归长安。这部分亦可分为两层。前五句为一层,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突出剑阁关隘险要,后六句为一层,以毒蛇猛兽杀人如麻暗喻当地军阀如凭险叛乱则将危害百姓,规劝友人早日离开险地。
全诗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组成,至于在诗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句诗,则是绾连各部分的线索。它使全诗首尾呼应,回旋往复,绵连一体,难解难分。
《蜀道难》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引《乐府解题》说:“《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简文帝至初唐张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题目写过诗。李白此诗,虽然也沿用了乐府旧题描写蜀道艰难,但内容较前有所丰富,思想意义也比较积极。
描绘蜀道的奇崛艰险是本诗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类诗句,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对故乡四川和祖国山河非常热爱,他的许多诗篇都强烈地表现出这一情感。《蜀道难》也是如此。虽然,为了达到规劝友人的目的,他极力夸张、描绘了蜀道之艰险可怖,然而对祖国山河的真诚热爱,使他不由自主地对笔下的蜀道倾注了饱满的热情,在描绘蜀道之艰险可怖的同时也写出了它的突兀、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显示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其次,本诗体现了作者与王炎的深情厚谊。李白很重友情,他与诗人杜甫、道士吴筠、农民汪伦的友谊向来是文学史上的美谈。他与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连写了《剑阁赋》、《送友人入蜀》等诗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写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诗中,他于描绘蜀道之时,每每情不自禁地发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一类感叹,对王炎此行深表担忧,并诚恳规劝王炎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和一怀深情。
如前所述,本诗当作于天宝初。当时,唐朝社会表面上尚算安定繁荣,但骨子里却矛盾重重,不无危险。一方面,是“法令弛坏”,土地兼并严重,一方面,藩镇拥兵自重,朝廷难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诗第三部分的有些诗句,尽管仍侧重于描写蜀道地势险要,但也于有意无意之间流露出他对国事危殆的忧虑,流露出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丰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素材积累 篇4
《蜀道难》属乐府古题,即(相和歌辞瑟调曲)。在乐府古题乐解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阻。”铜梁、玉垒都是蜀中山名。李白袭用了这个古题,仍然写蜀道之艰险。但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新意。由此可见李白不仅善于吸收,更善于创新,他是在继承中有革新、有创造的。
三部分:
一、从开头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开辟之难,突出一个“难”字。
二、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写蜀道行走之难,突出一个“险”字。
三、从“剑阁峥嵘而崔嵬”至结尾,把自然环境与政治形势结合起来,写国情的险恶,以引起人们的警惕,突出一个“恶”字。
划分三段的主要联系:
1、内在联系:三个部分的自然衔接和描写蜀道由难而险,由险而恶,劝告友人还家,逐步深化主题。
2、外在联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咏叹,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部分
“危途难行”是本诗的主题。前两部分从自然风光落笔,极尽描摹刻画之能事;第三部分转入对政治形势的咏叹,深化了主题。可看作是作者的精心构思。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歌一开头,就用了惊叹词“噫吁嚱”,表示十分惊奇和感叹 “噫吁嚱”是叹词的连用,可读成“噫,吁嚱”,“吁嚱”就是呜呼的意思。也有的说“噫”、“吁”,“嚱”是三个独立叹词的连用,突兀而起。“危乎高哉”的“危”和“高”,都是高耸的意思,各带一个感叹词。李白有一首写峰顶的诗,第一句就是“危喽高百尺”,“危喽”即很高的样子。与“危乎高哉”是同样意思的重复,也是起强调的作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成为词组“蜀道难”。这里“于”是比的意思。这几句大致是:哟,啊,高啊实在高啊,蜀道难行,比上青天还难。请看,从一开始就带上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开篇即奇,一下子奏出激昂雄浑的基调,强烈的震撼着读者的心弦。
“蚕丛及龟凫,开国何茫然!”“蚕丛”与“龟凫”是传说中的两个蜀国的开国国君,“茫然”是茫远而难以知详的意思,说他们开创蜀国是多么遥远的事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尔”作指示代词,“此”的意思,“尔来”就是自此以来,即蜀开国以来。“四万八千岁”不是确数,极言时间的久远。秦国的土地因山川多有险阻,故称为“秦塞”,“通人烟”即人员往来相通的意思。这两句说蜀地自古不跟秦地相沟通。“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当”,是遮拦、阻挡,这里当“面临”讲。“太白”是秦岭主峰太白山。传说因它冬夏都有积雪,所以叫太白。太白山在西安的西面,所以叫“西当太白”。谚语云:“武功太白离天三百”,极言其高峻。“鸟道”是人迹难至的险峻的小道,“横绝”是横空飞越的意思,“巅”是顶峰。这两句说,西边太白山挡住去路,山上的小路人迹难至,只有鸟儿才能从那横空飞越直达峨眉山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是以神话来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蜀王派五个力士前去迎娶秦王的五个女儿,途中见一大蛇钻入山穴,力土们抓住蛇尾猛拉,结果地崩山倒。力士和秦王的女儿都被压死,山中就此裂开一条小路,把秦蜀两地沟通起来,也就是把形似天梯的陡峭山路和山崖间凿石架通的栈道联系起来。这虽是神话故事,但我们可以看出蜀地与世隔绝,蜀之道来之不易。作者不是客观地描摹蜀道的艰难,而是从传说和想象落笔,赋予秦蜀山川以浓郁的主观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蜀道带有鲜明个性的独特感受,融合着作者豪迈奔放的个性。
以上是第一部分。作者从古老的传说落笔,追溯了蜀秦隔绝的漫长历史,指出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通人烟的崇山峻岭中,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强调了蜀道来之不易。这里讲的是蜀道开辟之难。
第二部分写蜀道行走之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标”,高木作为表记 其最高处叫做标,这里高标就是最高峰、顶峰。这几句极写山的高峻,上面有六龙驾着太阳神乘坐的车子,到此也不得不折回的高峰,下面有波浪汹涌盘旋的回流之水。这样上下着笔,顶天立地的山峰似乎伫立在我们眼前 接着写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不得通过,敏捷轻巧的猿猴要想越过去也愁于无法攀援。这是极写山势之高峻。“青泥何盘盘”,说青泥岭多么的盘旋曲折。“百步九折萦岩峦”,“百步九折”说不在长的距离中就有多处的转折,“萦岩峦”,说这路绕着山崖。萦,萦回,绕着的意思。这两句极写山的曲折。“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是摸,“历”是经过 “参”和“井”是两个星,它们相应地面上的位置,也就是古代常说的分野,分别属于蜀和秦。“仰”是仰首,“胁息” 是屏住呼吸,可见心情的紧张。走在山路上星星仿佛可以摸到,或从身边擦过。仰起头来,苍穹低下胁迫,使人透不过气来。这是极写山路之高。“以手抚膺坐长叹”,膺是胸。如“义愤填膺”成语。这句说,用手摸着胸脯坐下来长久地叹息着,可见山之高让人感到害怕。“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由秦入蜀是向西行 故称“西游” “畏途”,危险使人害怕的道路,“巉岩”是险峻的山岩,“畏途巉岩”,就是路险山高,所以“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但见”只看见,但,只的意思,而不是但是。悲伤的鸟儿对古树哀号,雄雌相随着在林间飞翔。“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说又听到杜鹃鸟对着夜月悲啼,愁绪笼罩着空旷的山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里“此”是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凋”,凋谢,消失。“朱颜”就是红颜,“凋朱颜”就是红颜失色,非常害怕的意思。今天成语有“谈虎色变”,“凋朱颜”就是“色变”的意思。“连峰去天不盈尺” “连峰”是连绵的山峰,“去天”离天,“去”是离开的意思,“不盈尺”是不满一尺,“盈”是满的意思 “枯松倒挂倚绝壁”,说古老的松树倒挂着依靠在绝壁上。“飞湍瀑流争喧豗”,“喧豗”是哄闹声,是急流瀑布发出的。说飞泻的急流和汹涌的瀑布争相轰鸣。“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击岩石声,这里用作动词,撞击的意思 “转石”,激流翻滚着大石。讲水拍打着山崖,冲击着山石,千山万壑发出雷鸣般的响声。这几句化用了晋代张载《剑阁鸣》中的意思,“盘着飞湍走壁,沙石碰阁,汹涌而惊雷。”可见李白善于吸收前人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其险也若此”,蜀道之高之危略作收束。“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尔”是第二人称“你”,我叹息你这远道之客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呢?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层:前八句为一层,强调山势的高峻与道路的崎岖。“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下为第二层,描绘了悲鸟、古树、夜月、空山、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动静相衬,声形兼备,以渲染山中空旷可怖的环境和惨淡悲凉的气氛,喟叹友人何苦冒险入蜀。这是写蜀道行走之难
第三部分,主要写剑阁险要,蜀地险恶,规劝远行的友人,不可久留。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峥嵘” “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峻。“当”,阻挡、守着的意思,说剑阁的形势非常险要,非常高峻,只要一个人守在这险要的关隘上,再多的人也攻不开。正因为地势险要,所以“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匪”即非,这是暗喻“所守之人”成为狼与豺。说守卫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的亲信,就可能变成害人的豺狼,因为他们可以凭恃险恶的地形搞叛乱,残害人民。“一夫当关”以下四句,是化用张载《剑阁鸣》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写“猛虎”、“长蛇”,用的是双关的手法,用“猛虎”“长蛇”代“所守”,并把所守的凶残比拟为野兽。“吮血”就是吸血。磨牙吮血比喻、比拟中含有夸张成分,形象更加鲜明。把割据一方的军阀凶残面目揭得淋漓尽致,从而强化了蜀地政治形势的险恶。这句说,人们早晨要躲避猛虎的袭击 晚上要逃避大蛇的侵扰。这些“野兽”都在磨牙吮血,杀人太多了。作者画出了他们穷凶极恶,残害生灵的面目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锦城”指四川成都,以织锦发达而得名。杜甫有“花众锦关城”的诗句。“云”是说,讲锦城这里虽说是乐土,我劝你不如早些回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西望”承接前文“西游”说的,由长安而行,望成都,故曰“西望”,“长咨嗟”是深深的叹息。
这最后一部分,从自然环境写到社会人生,赋予“危途难行”的主题以政治的内容。写蜀地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规劝友人不可久留,及早回家。这是写国情之险恶。
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奇特,“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河岳英灵集》)说这诗写的很奇特,自屈原以来还没有人写出这样味道来的。
一、充满炽热奔放不可抑制的情感,主观性非常突出。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激情澎湃,常常不能自已。诗歌形象高度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无论叙事或者写景,都融汇着作者的豪放性格。他那极为强烈的情感,在诗中常反复咏叹出来。开头“噫吁嚱”叹词的`连用和“危乎高哉”同义词的反复使用,以独特的强调手法显示内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声夺人的气氛。接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千古传诵的慨叹,定下了全文的基调,引出了古代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征服大自然的充满神话色彩的描写,使读者不得不惊心动魄于蜀道开辟之难。
在绘声绘色叙述山行艰难可怕的时候,作者再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极力渲染苍凉、悲愁气氛,烘托“危途难行”的主题。末尾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双关语,由大自然之险,写到政治之危,又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意味深长的叹息结束全篇,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是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危途难行”,并定下全诗的基调,一唱三叹,震撼人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出现,还鲜明地体现了作品结构的严谨。它第一次出现,是写蜀道开辟之难;第二次出现,是写蜀道行走之险;第三次出现,是写国情之险恶。我们说,此时作者的感情发展达到高峰,悲愤难禁,倍觉艰难。同时在结构上,也标志着由极写山之高、路之难,转向写政治形势之险恶,既是前节的收结,又是后节的启导;既照应了开头,又使读者对蜀道之难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反复呼告,不仅鲜明地体现出作品结构的严谨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乐曲的主旋律,具有回环荡漾的音乐美。由于它始终贯注全诗,这就构成了全诗的感情主干,并将全诗凝聚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作者惊叹蜀道之难,感情又是昂扬奋发充满力量的,作者的感情仿佛是随着蜀山、蜀水迭宕起伏,读后令人心情振奋。
总之,这一中心句的三次出现,在全诗的层次结构,感情凝聚,气氛渲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深厚的情感,还以作者对西行友人的提醒、呼唤、劝告中流露出来。“问君西游何时还?”以亲切的询问,表示对友人的关怀。而接着“畏途巉岩不可攀”一句已含有赶快回头,不可前行的意思,但友人毕竟又向前走了,历经险境而抵达剑阁。作者以熟人的口吻、困惑不解地问道:“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实际是一种担心,体现了作者对友人命运的关心,而友人终于在蜀地住下了。这是豺狼出没、蛇虎横行的地方,千万不能久留哇!于是作者又发出深情的呼唤:“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再三叮咛和规劝中,饱含着一片深挚的友好情谊。
二、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李白并没有到过剑阁,因此有关山行艰险的生动描写,如从鸟兽的感受来刻画蜀道之高险:六龙回日、黄鹤难飞、猿猴愁攀;从行人的感觉来具体描写蜀道之艰险:峰回路转、山势险峻,表现人走在上面的畏惧心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以山川幽冷深寂的悲凉气氛来衬托渲染蜀道之艰险:古木荒凉、鸟声凄切将自然界渲染上了旅愁;还具体描绘了行人眼中的蜀道等等。可以说李白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的限制 不受任何约束。大家想一下,他虽有漫游天下的生活深厚根底,但如果不发挥高度的想象,不挥洒夸张的笔墨 《蜀道难》决不会如此动人心魄,成为千古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据元和略阳县志记载,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雨,行者屡逢泥淖,所以称青泥岭。李白对青泥岭的高峻难行或许有所了解,于是吟出“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诗句,写青泥岭是那样的盘旋曲折,山路绕着山崖不停地打转。作者出于想象的精彩描写,夸张而不失真,典型地再现了山路之险和山行之难。
在抒发旅愁的时候,作者写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这里古木参天,气象森严,鸟声凄厉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精心的构思,把人们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艺术境界。“雄飞雌从”的设计,更使羁旅者勾起思念亲人的愁绪。这样生动的艺术效果,若不是作者在驰骋他那奇幻而又细致的想象之后落笔,是很难产生的。
再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蜀道上奇险壮观的景象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在作者如椽大笔之下,连绵的山峰,几乎顶天而立;枯老的苍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之间,飞泄的瀑流争相吼叫,砯崖击石发出震撼千山万壑雷鸣般的声响。这里既有群峰屹立的雄伟壮阔景象,又有枯松倒挂的特写镜头,既有充满诗情画意的近景,又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动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两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想象力和描写的本领。
李白善于夸张。他的夸张与众不同处,往往是将事物夸张到极度,并且动辙用“千”“万”等数词来形容、装饰,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蜀道难》的夸张也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地步。古人常以绝对办不到的事比喻成比登天还难,而诗里却极力夸张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除此恐怕没什么更夸张的写法了。“扪参历井仰胁息” ,也是绝妙的夸张之笔。“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友人出没在星宿之间,那山之高就不言而自明了。“危喽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个描写与《蜀道难》有异曲同工之妙。“连峰去天不盈尺”比后世民谣“离天三尺三”的说法更具夸张性。“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也以猿鹤面对高峻的山崖无可奈何的夸张描写,反衬行路之人陷入困境。作者还把神话传说引入诗中,给这篇浪漫主义诗作增添了光怪陆离的色彩,“蚕丛及鱼凫”的传说,形容历史悠久,突出了蜀地自成一国与世隔绝的丰功伟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等诗句,活画出他们穷凶极恶,残害生灵的狰狞面目,极写环境的恶劣。
作者通过神话描写,既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极度艰难,又给“危途难行”的主题作了极精彩的渲染。“六龙回日”的神话以极写山势之高峻。按理六龙驾着太阳神坐的车子应通行无阻,可它也竟然被蜀道上的险山挡住了,太阳神也不得不转驾回宫,那行路人就更不要说了。“子规啼月夜”这是暗用蜀王杜宇的传说,给山行的描写笼罩上凄厉愁绝的气氛。传说子规的啼叫声,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那作者劝阻友人的用意已暗含在鸟鸣声中了。这实在是奇妙生动、令人拍案叫绝的写法。
这种罕见的奇特体调的形成,自然得力于那种令人难以比美的超凡绝伦的想象了。作者的想象,出入古今,驰骋上下,从古到今,从天上到地下,所有的想象与夸张都临近或超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是超现实的。因此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的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在想象、夸张之中又往往加上作者的感叹、惊呼、反问,这不仅充分显现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作者激情的跌宕,从中可感受到作者灵魂的飞动和落落大方自由的胸襟气度。正是这种鲜明强烈的主观性,才使得“蜀道”这一客观对象深深地印入读者心中,而难以忘怀
三、语言风格自由奔放,深深打上了作者特有的印迹。
豪放不羁的李白,在选择诗歌题材时,往往从个性出发,喜欢并善长乐府古诗,格律诗写的很少。乐府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大受格律限制,最适合于李白表现他那丰富的想象,抒发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因此李白的古诗如《子夜吴歌》、《行路难》、《将进酒》等都很有名,而像《登金陵凤凰台》那样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不多。初唐以来乐府诗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而李白却杂糅了三、四、五言等句式,甚至运用了散文的句法,颇具创意。由此可见,思想的解放与形式的自由是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的。《蜀道难》以七言为主,长短句交替使用从三言到十一言不等,显得灵活自如。大量诗句的散文化,体现出李白热情奔放不受拘束的特色。以开头为例 “噫吁嚱……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12句中,有5种句式:3、4、4、5、5、5、7、7、7、7、7、9,随着字数的递增,句子由短促强烈的感叹,过渡到较为舒缓的陈述。
描写蜀道行走之难的诗句,一般是七言,多至九言,还有十一言的。长句适合描写较为细致的景象和抒发较为复杂的情感。
而诗的最后部分,则多用四字或五字的短句。简短、峻峭的句式,有力地反映出了蜀地自然环境和政治形势的险恶,反复为友人敲响了一阵又一阵短促而震耳的警钟。
这首诗用韵也打破了齐梁旧说,即一韵到底的格式,而是竭尽变化之能势,用“an”韵的,基本在诗的前半部分,如“天”、“烟”、“巅”、“连”。诗的后半部分,用韵变化较大。“yi”韵的,如“尺”、“壁”;“ai”韵的,如“开”、“豺” “a”韵的“家”。用韵的变化,与后半部分写环境的险恶、政治形势的动荡有关系,也体现出作者变化不定的和紧张的情绪。总之,巧妙的用韵,使这首诗在描绘客观情状和传达主观情绪上,显得活泼自如,毫无呆板之感。
对声调的安排,也与表达内容相称。如“愁 平 山”连用三个平声,空谷传响,荡人心魄,极写蜀道令人可畏 气氛感伤悲凉。“扪 参 历 井 仰 胁息” 连用五个仄声,形象地反映出行进在极高的山路上那种高度紧张跼促的心理。巧妙地选择声调,以便跟所抒写的情感相称,这充分显示出李白深厚的艺术功力。
关于这首诗的基调问题。后人有模仿写《蜀道难》的。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佳句,至今为人们所传诵。这说明了这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它的生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素材积累 篇5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烘托蜀道之难。
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素材积累 篇6
首先,反复手法增强抒情气氛
诗人写景不是客观地描摹自然,而是浸透着感情的,属于“第二自然”。李白在《蜀道难》中,他对蜀道之难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再现,而是他对蜀道之难的独特感受,也就是蕴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那么,在诗人李白的笔下,蜀道是怎么样?诗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歌开始,诗人把自己的感受推到了最高点,一下子就把蜀道之高、蜀道难行给突显出来。这为全诗情感发展奠定了基调,也为后面描写奠定基础。诗人在这个基础上,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反复出现,渗透在诗歌的开始、中间、结尾,渗透到底,似如贯穿诗歌的主旋律。这样反复出现,不但使诗歌描写紧扣“蜀道难”这一中心,而且形成回肠荡气的韵律美,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同时,这样的反复,时时撞击着读者的心灵,激发读者的想象,引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进入诗歌的审美意境,从而真正感受诗人的仕途艰辛,内心的苦闷及其人生的凄清。
其次,大胆夸张描写奇异山川
在诗歌中,夸张是浪漫主义诗人常用的手法。然而,李白在《蜀道难》中,为了更好的抒发情感,表达思想,诗人除了直接的夸张之外,还把神话传说融入其中,使夸张更加奇特,更富有文化意蕴,同时这些神话传说也有助于提高夸张的审美效果,从而更加突出蜀国的奇山异水之壮美。例如,诗中写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蚕丛、鱼凫”是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王。其意义是说,蚕丛和鱼凫两个蜀王,开国的事情多么渺茫不清。从那以后经过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相通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意思是说, 直到地崩山塌,壮士都被压死,然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相互连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意思是说,上面有即使是拉车的六龙也要绕弯的最高峰,下面有冲激高溅的波浪逆折的漩涡。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过去,发愁没有地方可以攀援。这几句从整体上说,诗人从蚕丛开国说道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啼月,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从夸张的角度来说,说到蜀道难行,说是比登天还难;山势高峻,就连飞鸟也无法飞过。即使是善于攀援的猿猴也“愁攀援”,甚至于可以使“六龙回日”。这些描写都算是奇特无比的,这样的夸张,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是不可多得的。当然,这些艰难之路也正象征着诗人仕途之路的艰险。总之,诗人大胆夸张,奇特的想象,并融入神话传说,不但使蜀道山川富有神奇的色彩,突出了蜀道难行,而且更好地表现出诗人的仕途蹭蹬而无可奈何之情。
再次,散文语句提高表达效果
诗歌是讲求节奏的。“节奏是诗歌的生命。”在诗歌中,产生节奏的方式自然是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诗歌的节奏与诗人的内在情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节奏也有助于诗人情感的表达。李白在《蜀道难》中,为了表现仕途的艰险,难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诗人选择了形式比较自由的乐府体裁。在诗中,大量使用了散文化句式,特别是在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语言中,短句急促,长句舒缓,相互结合,高低起伏,不但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而且也表现出诗人李白豪放不羁的语言风格。比如,诗歌开始写道:“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里由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构成,又少到多,由短到长,语势急促,给人以不可阻挡之势。后面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由五字句、七字句和九字句构成,语气显得比较平缓,好似娓娓道来。如此散文化的语言形式,在《蜀道难》这首富有气势的诗歌中,不但没有减少诗意,反而使诗歌语言抑扬顿挫,起伏不定,不但给人以蜀道之艰险的感受,也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激*情及其情感的起伏状态,从而表现出诗人因仕途艰险而难以抑制的内心苦闷之情。
总之,作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在中国文学上,李白贡献是巨大的。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思想深刻的,他不但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和谐的统一。
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素材积累 篇7
这是李白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一下。
这首诗通篇描写的是蜀道之艰难。诗中重复了三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说明作者对蜀道之难痛彻心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短短的九个字,把蜀道的艰苦卓绝刻画到了极致。
这样的诗句,这样的意境,也只有充满浪漫情怀、具有凛然风骨、酷爱自由生活的艺术天才李白,才会写得出来。
或许是早年蜀道留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李白还写作了几首著名的《行路难》。其中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已成千古传颂,使人不禁联想到当年屈原的诗句。两位大诗人虽然前后相差千年,所具有的豪情壮志却一脉承传。
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素材积累 篇8
这首诗大约是天宝(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嚱”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素材积累 篇9
千古诗人,莫不喜爱李太白;千古读者,更莫不熟知《蜀道难》。
一曲《蜀道难》以其狂放不羁的笔锋、奔放激越的豪情、奇诡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乃至力拔山河、气吞宇宙的气势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绝唱。而诗中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更以其雷霆万钧、惊天动地的笔力,纵横驰骋、飞扬跋扈的格调,回飙掣电、神出鬼没的变化,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结构,穿越时空的阻隔,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传世名旬。高声诵读,低吟品味,委实令人惊叹不已。
首先,从内容上看,这短短九个字,几乎可以说是《蜀道难》全诗的高度浓缩。三次咏叹,三度浓缩:
诗一开头,太白就以“噫吁嘁,危乎高哉”这一连串惊叹词引出了一声坼天裂地的惊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好像大地深处运行了几十万年的熔岩突然找到了喷火口,猛地冲出地面,直上云霄。这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呼啸是全诗的第一度浓缩。短短一句话,即把历史上的古蜀“开国”“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地理上的“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以及神话中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三个从不同侧面描写的“蜀道之难”,以一言而尽蔽之。
接下来,诗歌继续转入对“蜀道之难”的正面描写:其山峰入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其山势陡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其山路曲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其山涧荡激,“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砅崖转石万壑雷”;其山林阴森,“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而攀爬于其中的行人呢?只能呼吸紧张,“扪参历井仰胁息”;心惊魂悸,“以手抚膺坐长叹”.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不得不让神游蜀道的李白从心底深处再次仰天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的惊呼慨叹,进而对蜀道艰险之状,旅人愁惨之情进行了再度浓缩。
最后,这位一直自命“功略盖天地”(李白《赠张相镐二首》之二)的青莲居士又高屋建瓴,站在长远的战略高度,给还陶醉于“开元盛世”的唐朝统治者敲响了战乱的警钟。真知灼见的他从“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中自然环境之险,看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猛虎”“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汉中的政治形势之危。“大贤达机兆,岂独虑安危。”(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从这个意义来说,这最后一次咏叹,恰恰浓缩了一向放荡不羁的诗人心中对大唐国事的深深隐忧与关切。
其次,从感情上说,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看似字面上的简单重复,却使诗人“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的炽烈激情闪展腾挪,跌宕起伏。三声咏叹,一波三折:
诗发乎情,但诗人在《蜀道难》诗中一气呵成的情感却因时、因景、因境而异。三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九天霹雳,是“谪仙人”高亢豪放情感的升华,犹如烈火腾空而起,直冲云霄,又如飓风卷地而来,山呼海啸。刚开始,“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登山则情满于山”,讲历史,谈地理,话传说,真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诗人心中倜傥不羁的感情犹“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无所至极”的高空奋翮翱翔,顿时在读者的心海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然而“亢龙有悔”,随后在这“噫吁嘁,危乎高哉”“难于上青天”的天然蜀道、“政治蜀道”乃至“人生蜀道”面前,即使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翰林也不禁望而生畏,豪气锐减,渐生愁苦之绪;最后,诗人梦飞“难中之难,险中之险”的天下雄关——剑阁,在自思自忖,自嗟自叹之后,只能愁云密布,忧心忡忡,“侧身西望长咨嗟”.
从表面上看,这三声咏叹下来,诗人的感情似乎由高昂转入了低迷,可正如李白的《上李邕》中所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这回环往复的一唱三叹,在客观上把诗人感情的波涛,也把读者感情的波涛,一步步推向了顶峰。
再次,从结构上讲,三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似一条红线将《蜀道难》的诗中之景、诗里之情、诗内之意以及诗外之音紧紧地联结了起来。三番咏叹,三个作用:
在篇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道厉声劈空而来,直破诗题,大有开宗明义、标示题旨、奠定基调之功。同时又突如其来,让读者蓦然惊愕,一时不知所措,造成一种凭空突兀的浩大气势。这样一来,接下来的高歌就如怒涛汹涌、波浪滔天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直泻而下,排山倒海,势如破竹。
在篇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第二次咏叹紧接在“畏途巉岩不可攀”和“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之后,隐隐表现出与先前惊叹奇景、引吭高歌心情不同的畏惧和疑虑心理,在结构上急转直下,同时又承上启下,为下面的触发人事埋下了伏笔。
在篇尾,早已百感交集、鼻酸眼热的诗人,终以最后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大呼作结,犹如神龙摆尾,一方面与篇首飞龙在天似的惊呼遥相呼应,收束诗意,进而升华题旨,总括全篇;另一方面又与尾句“侧身西望长咨嗟”相和,一促一舒,一急一缓,声震山林,响遏行云,引人反思,余音不绝。
最后,从节奏上看,这一唱三叹,一脉相承,始而惧,继而悔,终于回头,如同贯穿于一首激昂飞扬的进行曲之中的主旋律,起声突然爆发,横空出世,曲终又突然收煞,戛然而止,好似惊涛骇浪,奇峰时出,时时激荡着读者的心弦,既极尽凸显了全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又大大增强了它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荡气回肠,激情澎湃,慷慨击节,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