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教学案例 高中

管理员

摘要: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精选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历史教……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精选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繁荣的原因

  播放敦煌纪录片关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时期壁画《胡商遇盗图》片段,同时展示开元通宝图片,学生思考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希腊半岛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城邦及其特点。梭伦改革为希腊民主制度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确定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政治的贡献。

  ⑵理解:地理环境在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归纳并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希腊城邦的阶级与时代局限。

  ⑶运用:探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实质和作用。探究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衰落的根本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⑴分析地理环境、问题探究。

  ⑵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资料,初步掌握信息处理方法。

  ⑶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从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衰发展过程中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步骤、分层次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

  ⑵了解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重要内容,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分析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⑶分析雅典民主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实质,理解希腊奴隶制度的利弊得失,从宏观上把握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

  难点: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但在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和法律建设却是主流,这在古代的希腊与罗马表现的尤为突出。当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都是由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系统中逐步发展而来的。那到底古代西方的民主和法制到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学习第六单元第一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来了解一下吧。

  [讲授新课]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在接触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希腊的地理位置。(展示地图)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半岛---------巴尔干半岛。她被大海所环绕,因此我们称希腊文明为“海洋文明”。由于希腊地形复杂,少有大块的平原地区,而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交流不便,所以在古代希腊形成了许多的小国家,它们被称之为“城邦”。

  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前6世纪,它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范围非常小;而且,城邦一般是通过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独立实体。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就是它的基本特征。

  在众多的希腊城邦之中,雅典与斯巴达是两个典型的城邦。西方的民主政治来源于希腊,而希腊的民主政治则以雅典最为完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雅典民主政治到底有哪些内容。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关键要掌握三大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的改革

  梭伦改革时,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这项措施使许多工商业奴隶主因财富上升了社会地位,他们与原来的贵族都占据了第一、二等级。(打击了贵族的统治。)同时设立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除此之外,梭伦还设立新的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前者规定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后者参与例行审判,接受上诉案件。废除了债奴制度。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把整个雅典城邦分为10个地域部落,以取代过去的4个血缘部落。克里斯提尼的这一举措,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这些改革措施,使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起来。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而且很彻底,共有六项:

  第一,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第二,改革公民大会,规定它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凡二十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个人在大会中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第三,改革五百人会议,规定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第四,提高陪审法庭地位: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参与立法;

  第五,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

  第六,发放工资和津贴,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观剧津贴)

  (四)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

  雅典民主制度保证了希腊文明的灿烂辉煌,而且当今欧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体差不多都来源于它。其次,雅典民主政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限度凝聚本邦公民,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对外则是为了掠夺他人的财富和奴隶。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第一,它是少数人的民主,本邦妇女、广大奴隶和外邦人都无权享受民主政治;

  第二,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和平。

  (3)表现:采取无为的政策。

  (4)影响:汉朝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

  (2)目的:加强,适应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

  (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学说。

  (3)提出“ ”。

  3.作用:

  (1)对扭转的局势十分有利。

  (2)被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很多参与国家大政。

  (2)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所垄断。

  (3)兴办,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并成为中国的主流。

  问题探究

  学生活动教学设计

  互动与展示:

  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汉初期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步思想,这对今天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但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等,因此也会被采纳。

  3.有人认为,若没有汉武帝,儒学就不会确立其统治地位,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不正确。

  理由: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说明汉武帝在儒学走上独尊地位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但从根本上讲,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当时政治、经济上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与这一需要相适应,因此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讲与点拨:

  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其关键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学体系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思想主张:

  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

  (2)目的:使统治者采纳儒家思想,让儒学在社会和国家中获得独尊地位。

  2.自汉武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什么能够确立?又有什么影响?

  (1)原因: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汉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学思想,采取各种措施尊儒,大力推动儒学发展。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教学重点】

  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区有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授课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古代的经济,主要是三大方面,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共同研究探讨从五代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2、农业发展的表现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

  2、棉织业:

  3、制瓷业:

  4、造船业: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贸易范围: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管理机构: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纸币

  (1)产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发展: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影响: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概念

  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特点

  (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

  (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设立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问题探究】

  指导学生阅读P58学思之窗,回答: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4、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过渡: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5)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a.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b.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c.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浦东位于黄浦江以东,面积556平方公里,是上海面积的1/12,过去的浦东仅表示位置在黄浦江以东,在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上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2、开发的目的

  (1)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2)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3)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时间:

  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4、意义: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格局: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6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冶炼、纺织、陶瓷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梳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历程及分析公私手工业的消长,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手工业的发展演变进程;通过具体史实引导学生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掌握中华民族高超的手工业技艺,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商代青铜铸造技术已比较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

  2、钢铁冶炼技术

  (1)产生: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发明了冶炼生铁和块炼钢的技术。

  (2)炼钢技术的演变:春秋时期是块炼钢,南北朝时期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

  3、冶铁燃料的进步

  (1)汉代开始用煤冶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2)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3)南宋末年,我国开始使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深化·拓展】

  想一想:为什么把夏商周时期称作"青铜时代"?

  提示: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造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它相当于我国的夏商周时期(即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之所以称为"青铜时代"其主要依据是:

  第一,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

  第二,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

  第三,青铜铸造是商周时期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二、衣被天下

  1、丝织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1)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

  2、棉纺织技术

  (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扞、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由于先进技术的推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4)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深化·拓展】

  想一想:棉纺织技术作为一个新兴部门为什么得到了迅速的推广?

  提示: 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很难在民间推广;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社会需求量大;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的推广,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棉花加工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三、从烧陶到制瓷

  陶瓷技术主要包括制陶技术和制瓷技术的演进。

  1、制陶技术的演变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古代先民创造了彩陶、黑陶、白陶等陶器工艺。

  2、制瓷技术的演变

  (1)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5)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由于陶瓷技术的进步,陶瓷从唐代起开始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深化·拓展】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磨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依据材料分析景德镇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瓷都"?

  提示:

  (1)这里出产优质高岭土,周围盛产松柴,为制瓷业提供廉价的原料和燃料;四周河流密布,交通便捷同时还可为制瓷业提供动力。

  (2)景德镇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了各地的名师名匠。

  (3)景德镇由于高超的陶瓷技艺,多为皇家烧制贡品,因此,备受朝廷的重视。

  (4)宋代,以皇帝年号将昌南镇更名为景德镇,更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要有私营和官营两种方式。起初,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西周时期。

  (2)特点:

  ①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原料由官府供给;

  ②职业世袭,依附关系强,后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

  (3)地位: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评价:

  ①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又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而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和严格管理,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②但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弊端丛生。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2)发展:春秋战国以后,私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明代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

  ②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着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深化·拓展】

  想一想: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获得。

  【学海导航·点拨】

  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的概括是本课的难点,可通过纵向的朝代比较,横向的与世界比较,注意结合史实来概括手工业发展特征。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走进历史·感悟】

  杭州……桑麻遍野,茧丝锦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丝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急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梦语》

  据材料概括出毅庵"家业大饶"的成因有哪些因素?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发展丝织业的原材料丰富;适时改行易业;丝织品品种多,花样全;丝织品质量高;产品销路好,供不应求;注重扩大再生产。毅庵适时改行易业、注重扩大再生产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领域重要的生产技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课前播放音乐,借以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情境之中。

  (二)导入新课:以图片创设情境,模拟拍卖会,请学生给图片中的青花瓷器出价,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本课内容分三部分来教学。

  首先释题:讲清手工业的概念、产生和形式;

  然后开始讲述第一部分“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节,想一想:什么是官营手工业?

  (2)然后请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2-4节,想一想: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表现又有哪些呢?(培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归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比、析来突破。

  (一)高超的冶金技术

  在讲述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归纳出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变化,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图片,然后请一学生概述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过程。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先出示一段材料,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地位,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讲述丝织业的发展历程,并利用多媒体显示图片。

  过渡: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了中国官营手工业的情况,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民间手工业的状况又是如何的。“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归纳概述民间手工业分为几种?其发展过程又如何?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学思之窗,思考: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试通过表格比较三者的区别(让学生分组展开擂台赛)。

  过渡:中国古代手工业不但历史悠久,还享誉世界,开始讲述第三个内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内容,请一学生讲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在世界的地位?

  1、丝绸大国(出示《丝绸之路》地图,指导学生结合地图加深了解)。

  2、瓷器大国(出示《群神宴》图,让学生了解中国瓷器对欧洲国家的.影响),再设置一个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本课小结:新课讲完后,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五)随堂练习:再设置一组同步练习,巩固新知,强化能力训练。

  课后小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教学设计精选手工业精品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明的崇敬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步步对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并通过表格进行归纳总结。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的知识容量大,整堂课完成得不错,只是时间较紧,要求熟练应用手段,教学语言力求简洁。

  课后习题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如何保存我们的传统工艺?

  板书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8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

  了解或掌握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时间、背景、最早投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阶级阶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分布特点,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早期斗争。

  2.能力要求:

  (1)分析为什么中国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而产生。

  (2)综合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3.情感目标:

  随着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诞生,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资本主义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步伐。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产阶级深受三种压迫,从诞生之时起就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观点的教育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是一个重点。教学要使学生明确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社会条件;了解早期资本主义的著名企业;懂得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

  (2)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及其特点是又一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的,这决定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一面;同时又具有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依赖性的一面,使其在政治态度上又不可避免地带有妥协性,这给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是重点。中国无产阶级不仅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的`特点还有,先于资产阶级而产生;分布集中,便于宣传和组织斗争;破产农民多,有利于工农联盟;身受三重压迫,斗争性强。中国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已经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

  2.难点分析:

  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难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由于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一方面,外国资本家利用从中国攫取的各种特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市场,处处危害中国民族资本,反对中国发展独立的资本主义。清政府的厘金、苛捐杂税和其他勒索,也给民族资本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广东新兴的民族资本缫丝工业,曾一度遭受封建行会势力和地方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摧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例如,在技术上需要聘请外国技师,购买外国的机器和原料;在资金方面往往要向外国银行借款;在投资方向上主要是尚未被外国资本势力完全占领市场的那些行业,或者是适合外国资本掠夺中国原料需要的那些行业,如缫丝、制茶和轧花业等等;就连在投资地点上都无法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当时100多个民族资本工厂多在通商口岸,集中在上海、广州两地,这是因为便于出口和运输,易于取得外国的原料和技术设备,或者是为满足这些地方外国人的需要。民族资本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打击排挤下不得不依赖封建势力甚至采取行贿等手段去拉拢地方官僚,求得减免税厘及专利的特权,或者呈请官督商办,管束工人。此外,当时民族资本企业的投资人,又多是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而来,商人一般都捐有官衔。上述民族资本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他们一方面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软弱性。早期民族资产阶级这一特点,影响深远,伴随着整个旧中国的历史。

  课堂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提问:洋务运动对中国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学生回答)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条件

  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③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④洋务运动的诱导。

  讨论:有人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是怎样认为的,请阐述理由。(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观点一:同意这种说法。理由:

  1、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阻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3、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4、资本主义侵略的同时,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管理方式等。

  观点二:不同意这种说法。理由:

  1、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敌 入侵,中国也会缓慢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2、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入侵,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但是这仅仅是外部条件。

  观点三:二者的因素皆有。

  2、产生

  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③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思考一:资本主义企业为什么大多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

  1、交通便利,便于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

  2、便于依赖外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有一些人将工厂设在通商口岸的租界内,是为了寻求“保护”,避免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思考二:这一时期,在这些地区还存在哪些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有什么共同点?

  外商企业(耶松船厂);

  洋务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昌机器厂)。

  同点是:

  1、都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2、都使用大机器生产;

  3、大都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

  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他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二、无产阶级的产生

  ①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②: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③组成:外商企业;洋务派的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

  ④共同优点(共性):

  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于政治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⑤独有特点(特性)

  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破产农民多,便于工农联盟;集中程度高,便于组织斗争;产生时间早,资格老。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怜惜文章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9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20世纪新的学术思潮的不断涌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科学的重要成就;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西方未来学;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各国教育更迅速发展;世界性教育改革的特点。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现代新的学术思潮的发展,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改革开放,追求社会进步的观念。

  2.通过对现代教育战略地位和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重视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节重点:当代教育的战略地位

  二、本节难点: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教学设备

  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等电教工具,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要点

  一、学术思潮

  1.西方哲学的发展

  2.世界史学的发展

  3.西方经济学的巨大进展

  4.西方的未来学

  二、教育

  1.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现代科技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使全球的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这节课我们来了解20世纪的世界学术新思潮的出现和教育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学术思潮

  1.20世纪哲学的发展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列表格,指导学生阅读学术思潮的哲学部分,完成表格

  2.20世纪历史学的发展

  在哲学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历史学也取得了重要成就。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怎样看待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突出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中的作用。这种史学观对社会主义国家基至对西欧的历史学影响巨大。但是它存在缺陷,对历史解释存在公式化和教条化的倾向。

  (2)一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西方史学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一是西方史学家开始探讨文明发展的规律。著名的代表作有《西方的没落》和《历史研究》。二是从法国开始,史学的研究突破传统的政治史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的研究。三是60年代西欧出现了新马克思主义史学。

  除了苏联、西欧史学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外,美国的历史研究更是流派纷呈。有进步主义学派的史学,代表人物彼尔德;有新保守主义史学;有新左派史学以及新社会史学。不同的史学观都和当时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

  3.20世纪经济学的发展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简单了解什么是“凯恩斯学说”,即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措施,鼓励和刺激消费,以保证“有效需求”的充足。

  4.20世纪的西方未来学

  要求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未来学?学生回答:未来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学科,特别注重探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而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展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

  二、教育

  1.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

  提问:为什么现代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用如下示意图表示: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激烈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这实际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培养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和平与发展→国际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科技力量竞争

  正是由于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看作是决定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大事,因此许多国家竞相增加教育投资,超前规划教育的发展,并全面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归纳,教师补充。

  (1)重视普及教育,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这是改革的重点,因为基础教育质量决定民族素质,民族素质是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国际竞争。

  (2)重视教育要求的综合性,为适应现代科技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要做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课程设置综合化。

  (3)建立继续教育的体制,即加强学前和成人教育,因为幼儿教育对个人智力发展至关重要,成人必须进行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调整。

  (4)教育形式多样化,保障各年龄段的社会成员都能适时接受恰当的教育。

  (5)重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使受教育者信息量增加,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提高效率,使教育迅速普及。

  本课小结

  现代学术思潮和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面向未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备优秀素质的劳动者,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本校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改革情况。

  2.如何认识教育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10

  课标要求:

  (1)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2)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19世纪以来世界音乐艺术和美术艺术的概况,认识它们的发展历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近代民办艺术关系到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19世纪以来世界艺术的辉煌成就,知道艺术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增强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取向,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现代艺术的兴起与流派。

  教学难点:

  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的地位和影响的理解。

  课时:

  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一、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

  1.贝多芬音乐的地位

  2.代表作:《命运交响曲》

  3.贝多芬的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艺术特征

  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

  1.背景

  2.印象派绘画

  3.印象派音乐

  4.印象派的贡献

  三、现代艺术的兴起

  1.现代美术

  2.现代音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阅读本课的引言:19世纪以来,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为音乐与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欧洲诞生了若干杰出的艺术大师,他们宛如一座座艺术高山,令世人叹为观止。这些艺术家是谁?他们的作品具有什么艺术价值?进入现代以后,艺术界又有哪些新发展?

  一、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

  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文字阅读框《音乐领域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为什么要让同学们先理解音乐中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呢?我们来看一下本目内容的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找同学分别阅读教材P74第一自然段:18——19世纪之交,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水文音乐过渡的时期。为这两大乐派架起桥梁的伟人是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

  教材P74最后一个自然段:贝多芬既把古典音乐发展到登峰造极,又开创了浪漫音乐的先河,在音乐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两个自然段说明了贝多芬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板书:1.贝多芬音乐的地位

  请同学们看教材P74图《贝多芬》,并阅读第二自然段小字,了解贝多芬的生平。

  在教材P74上面的文字阅读框中节选了两段贝多芬的名言,其中第一段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这段文字经常用来解释贝多芬的音乐巨作《命运交响曲》。

  板书:2.代表作:《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还有哪些代表作品?《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其中《第三交响曲英雄》是献给他心目中给人类带来自由、平等、博爱新时代的英雄——拿破仑的。当拿破仑称帝并背离法国大革命理想时,贝多芬把题词改成“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贝多芬共有九部交响曲,教材中说:“他的九部交响曲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瑰宝。”。

  教材P74本目内容的倒数第二自然段对古典音乐有进一步的说明,请同学们阅读参考。

  那么,贝多芬的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艺术特征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3.贝多芬的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艺术特征

  这两个问题的理解有助于同学们对贝多芬的音乐的更好欣赏。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本目内容的第三自然段。

  谁来回答一下时代背景?教材P74第三自然段:贝多芬生逢启蒙与革命的时代,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终生追求进步和自由,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与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

  谁来回答一下贝多芬音乐的艺术特征?教材P74第三自然段:其作品构思广阔,形式宏大,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蕴涵着深沉的哲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交响曲的发展与创新,他将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他成功地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并调动一切音乐表现手段来为这个使命服务。

  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本目内容的上面文字阅读框的贝多芬的第二段名言: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了解我的音乐,谁便能超越常人无以摆脱的苦难。

  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

  贝多芬的音乐具有刚健之风,这与时代赋予他的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革命精神有关。印象派绘画与音乐产生的首要原因也与其时代密切相关。

  板书:1.背景

  教材上对印象派绘画与音乐的背景介绍中,并没有提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你能结合已学知识作一简要分析吗?

  19世纪的欧洲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着猛烈地抨击。而艺术中的天才们也用一种具有相当自觉意识的批判眼光来看待前代的艺术,用越来越富有挑战性的姿态面向传统。于是,他们用艺术上的创新来契合时代的精神。这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

  教材上虽没有提到印象派绘画与音乐产生的社会背景,却介绍了其它一些原因。你能分析出来吗?

  科技的进步,如绘画中光学理论和实践,音乐中乐器的革新。

  艺术家的个人创造。

  前代艺术的积累。……

  下面我们来看印象派绘画。

  板书:2.印象派绘画

  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5文字阅读框《印象派的由来》。

  印象派的精髓之处就是反对传统的`固定理论与模式,力求创新与突破。那么,印象派绘画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及追求呢?教材P75第一自然段:他们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为了加深对印象派绘画的理解,请同学们参照阅读教材P75本目内容的第二自然段小字。

  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是谁呢?法国画家莫奈。

  莫奈的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组画《干草堆》《鲁昂大教堂》等。请同学们看地图册P40的相关图片及说明文字。

  从印象派绘画我们来学习印象派音乐。

  板书:3.印象派音乐

  先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找到体现印象派音乐艺术特色的相关语句。

  提示:教材P75本目内容的倒数第三自然段:一些音乐家在创作中强调声音的响度和音色,主张用它们取代传统音乐中的调式与和声体系,认为音乐只能提供一种暗示或心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5本目内容的倒数第二自然段小字,以加深对上述艺术特色的理解。

  印象派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其代表作品是1892年创作的《牧神午后前奏曲》。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蓝底文字阅读框,以及教材P76第一自然段小字以加强对德彪西作品的理解。

  我们从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印象派兴起的背景,以及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大致情况,教材在P76本目内容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又介绍了印象派的贡献。

  板书:4.印象派的贡献

  找学生阅读:教材P76第二自然段:印象派的崛起,开辟了欧美绘画与音乐语言的新天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为艺术家发挥个性提供了新途径。从此,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变革幅度越来越大,革新的锋芒越来越鲜明,从而孕育了20世纪初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

  三、现代艺术的兴起

  现代艺术的兴起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同时流派众多。

  那么,现代艺术的兴起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呢?现代派产生在20世纪初以来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里,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金融危机等种种尖锐的社会现实,使不少艺术家们对现实产生不满和幻灭。他们不是政治家,不可能要求他们去反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在犹豫、彷徨之后,只有逃避残酷的社会现实,沉浸在各自所向往的艺术形式的探索之中。

  依据教材,现代艺术可分为美术与音乐两个部分。

  板书:1.现代美术

  在19世纪欧洲的印象派崛起之后,欧洲的绘画艺术又经历了怎样的流派传承?新印象派、后印象派,最后是现代派。

  在印象派自身的演变过程,又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画家,教材中提到的有塞尚、高更和凡高等。

  请同学们看教材P41的相关图片及文字说明。(视角、选材等方面的创新)

  这些印象派以及印象派传承的流派对现代艺术的产生有什么意义呢?教材P76本目内容的第一自然段:这些流派以新的视角描绘客观世界(包括光和空气氛围),为绘画领域开辟了新方向。

  这样,在印象派的基础上,现代派开始主宰画坛。那么,现代派美术又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呢?

  第18课 音乐与美术

  提示:教材P76倒数第二自然段: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教材P77文字阅读框《现代派美术》对现代派美术作了进一步的说明,请同学们阅读。

  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6最后一个自然段,

  再请同学们看地图册P41相关图片及文字说明。

  现代艺术除了现代美术之外,教材上还提到了现代音乐。

  板书:2.现代音乐

  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7最后一个自然段小字。

  小结:艺术成就的关键在于创新精神的不断高扬,而时代又赋予了艺术创新的个性,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历史发展的片断与风貌。

  作业:“自我测评”

  1.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如何评价音乐大师贝多芬?

  提示:

  ①主要特征:重视规范化,要求风雅、高尚、审慎与节制,侧重于形式与技巧的表现,将感情的表达作为一股潜流,在完美均衡的形式内,强调着形式的严谨。

  ②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出于社会环境和自身的才能的完美结合,他使音乐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曲式布局,动机型的主题运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基础上的离调变音体系,成为贝多芬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及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创作,都有鲜明的特点。贝多芬集中了古典主义音乐的精华,开拓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

  课堂反馈: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11

  一、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电影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19世纪世界历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19世纪音乐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方便学生的记忆。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首先,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发展变化的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其次,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最后,学生依据课前准备的当代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就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繁荣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发展各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知识。史料的运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清晰,且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德军的西线攻势、敦刻尔克大撤退及法国败亡;不列颠之战的时间、过程;北非战场的激战。

  2、理解:通过对波兰、法国速亡和英国成功粉碎德国侵略计划等史实的学习,深刻认识到影响战争胜败的一系列因素,如态度、战略战术方针、军事辎重等。

  3、运用:分析英国对德国法西斯态度、政策的变化,培养用联系和矛盾变化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归纳: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归纳二战全面爆发的概况,并总结这一阶段二战在战局、战术方面的特点。

  2、问题探究: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材料,探究波兰、法国迅速灭亡的原因和英国成功粉碎德国侵略计划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波兰、法国迅速灭亡的史实的学习,深刻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危害性树立积极态度的必要性。

  2、英国人民在丘吉尔领导下,英勇不屈,单独抗击法西斯,使希特勒的侵略计划首次受挫。

  3、始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质、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德国入侵波兰;不列颠之战。

  难点:“闪电战”;法国败亡的原因。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概括有关史实;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2、分析处,冷静推理,启发学生思维;讲解时,慷慨激昂,调动学生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先请大家看两句名言:“有较大意志力和智力的人经常能够获胜。”“胜利在于意志”。说这话的人肯定是一个意志特别坚强的人,他是谁呢?(展示图片)福煦——世界战争独一无二的三国元帅。正是他,凭着坚强的意志,非凡的智慧,指挥协约国军队取得了一战的'胜利。其实,他还有一句名言广为人知,“此非和平,乃二十年休战也”。不过,这句话说得太不吉利,一语成谶,1939年——恰好时隔一战20年,又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阶段——全面爆发。

  讲授新课

  请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归纳二战在全面爆发阶段的大概进程。

  结合形势图,学生作出回答。

  一、德国入侵波兰(东线)

  1、经过:

  (1)1939年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

  (2)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3)9月底,华沙沦陷。

  2、波兰迅速沦陷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9年的军事问题可以综合为为两句话。在东面一支毫无希望的陆军被一支小型坦克部队所迅速的打垮了,这支坦克部队又和一支优秀空军合作,并且把一种新奇的技术付诸实践。同时,西面,一支行动缓慢的陆军始终未能发挥任何有效的压力,直至实践已经太迟为止。

  材料二希特勒对他的将领们说:“我在慕尼黑会议上领教过英法的头面人物,他们根本不是能打世界战争的人,再说,英法凭什么同我们打仗?他们根本不肯为一个小小的波兰找死!”

  结合教材内容(包括“历史纵横”),分析波兰迅速沦陷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波兰: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

  德国: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采用闪电战。

  链接:何谓“闪电战”?

  概念:

  集中大量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发动闪电般的突然袭击的一种战争样式。目的在于一举摧垮敌方的抵抗能力在短期内赢得战争的胜利。法西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先使用。

  特点:奇袭性、进攻性、速决性。

  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

  二、法国的沦陷(西线)

  1、经过:

  (1)1940年4月,德军攻占丹麦、挪威;

  (2)1940年5月,德军攻占荷兰、比利时;

  敦刻尔克大撤退:在德军地空火力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仍撤出了33、8万余人,被誉为“敦刻尔克奇迹”!英国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

  (3)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

  2、法国迅速沦陷的原因:

  阅读教材P62“学习延伸”,分析法国速亡的原因。

  解题关键:从材料中全面提取信息,概括作者的观点。

  思路引领:结合作者观点,参照本课内容,说明个人看法。

  答案提示:作者观点:苏德条约使德国单线作战;德国在装备和战术上的先进性;法国不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

  个人观点: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惟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三、不列颠之战(西线)

  (播放视频“不列颠之战”)

  材料:对于这场人类战争最惊心动魄的大空战,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40年9月20日的演讲中以这样的名句来赞誉:“在人类战争历,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从这么少的人那里得到这么多!”

  请问: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毫无疑问,这么少的人当然是指英国空军的飞行员、地勤和指挥通信人员,当时英国空军的全部作战人员,从飞行员、地勤到指挥通信,仅区区3000人!这么多的人不但是英国人民,而且还包括所有不愿忍受纳粹暴政的人民。英国空军挽救了英国!

  阅读教材【资料回放】,结合以下材料(展示图片),分析英国胜利粉碎德国侵略计划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各抒己见。

  抗战的决心!必胜的信心!奉献精神!

  设问:英国不是实行绥靖政策的吗?这个时候抗战的态度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坚决了?

  引导学生用联系和矛盾变化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四、北非战场的激战

  阅读教材,了解北非战场的激战情况。

  高中历史教学案例设计 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

  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

  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

  (1)先声——韩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