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模式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欢迎阅读与收藏。 华东师大钟启全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高中古诗词教学模式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欢迎阅读与收藏。
华东师大钟启全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说:“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寻求适宜的教学方法内含其中。”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内容,应当是指语文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的需要,在全面深刻地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整合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素材,形成课堂上师生共同学习研讨的信息集合体。语文的教学内容应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有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在语文的学习中,多种文本体式共同存在,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不同的文本体式给学生不同的情感滋养。也就是说,文本体式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教学内容不同必然使得教学目标不尽相同,所以,确定教学模式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模式是在较长时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着特定的语文教学发展目标而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语文教学结构形态和语文教学流程,具有鲜明性、直观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古代诗词更为璀璨耀眼,新课程十分注意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精选了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经典作品,这些优秀的古诗词,语言简洁精炼,节奏韵律优美,指导学生学好这些优秀的古诗词,不但能让学生领会诗词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的感情,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重视诵读和鉴赏,大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是诗词教学的基本理念。
对于诗歌文本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它的外形式和内形式两个层面来加以把握。外形式突出表现为诗歌的韵律,内形式突出表现为诗歌的隐喻。
诗歌的外形式是指它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可直接感知的语言组合形式。如果从这个层面对于诗歌的文本特质作一个最简单的概括,我们可以说,诗歌其实就是一种能够给读者某种特殊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的文本样式。所谓能给读者特殊的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当然主要是指诗歌在句式上和音韵上的特点。而外形式突出表现为诗歌的韵律。
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诗歌中语音有规律的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韵律、节奏是形式,形式自身也有美学意味,也能表现情感,表现人的生命活力。所以诗歌的音律美绝不是一个纯形式的因素,它是情感内容的有机组成,或是与情感内容不可分割的因素,可以称之为“情感的形式”或“有意味的形式”。阅读诗歌须吟咏,须朗诵,须于声音唇吻之间感受作品的音乐美,可见诵读是品味诗词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
诗的内形式,则是指与诗的外形式相融合的。使诗情、诗意、诗味得以感性显现的表情形态。具体说,即诗的意象、意境、象征、隐喻等。
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使内心情感与足以唤起诗人这份情感的外物交互融会,最终将幽玄飘渺的诗情化为心物交融、情景相生的意象、意境,或者熔铸为具有强烈暗示性的象征性、隐喻性形象,使诗情得以感性显现。
所以,对于诗词的鉴赏就是从诗词的外形式走入诗词的`内形式,据此,在诗词教学中,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经过不断地总结与深化,设计了诗词教学的教学模式。
引,导引学法。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尽管预习的题目是教师设计的,但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新领域还是自己率先闯入的,学生就有“让我先去试试,探个究竟”的欲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在备课中要将自学指导作为教学的第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预习:
(1)收集作者的相关材料;
(2)了解本首诗词的写作背景;
(3)熟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你是否见到过和本诗类似的诗歌,说说他们的相似之处等等。
诵,认真自读,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来讲,诗歌首先呈现给他们的是可直接感知的语言组合形式,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读,对诗歌有整体的感知认识,诗词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声韵和谐,所以诵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的重要途径。
启,启发思考。疑,大胆质疑。
当学生通过诵读已经对诗歌有了整体的认识之后,教师要针对诗词中的鉴赏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引导,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考方向。而作为学生,一定对诗词有自己的理解,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只有质疑才会有深入透彻的分析。
归,归纳问题。悟,体悟赏析。议,展开讨论。
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质疑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挑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而此时学生将走入诗词的内部,对诗词进行体悟赏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联想和想象,将诗歌凝练的语言换化成具体的画面,让学生真正地走入诗境当中体验作者表达的意思,抒发的情感。如果学生自己在体悟赏析时遇到困难,可以展开讨论,在与同学的讨论中深化对诗词的认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赏析停滞不前,困难极大,教师要把握时机点拨,如提示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等。
讲,讲解要点。结,总结评议。
学生的体悟赏析和讨论过后,对仍存在问题的地方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讲解,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体悟与认识,此时教师的讲解是知识的深化与拓展,最后,由学生进行总结评议,即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收获等等。
设,设计练习。练,练习拓展。
练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对诗词有了一定的分析之后,要完成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训练题。这些题目直接指向高考,在做训练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答题的方法。这一过程的设计既能夯实课内基础,又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能力和方法,延伸到课外。所以,教师在出课内诗词鉴赏题目的同时,还要收集与此风格、内容相似的其他诗词加以对比,进行深层次赏析,扩大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诵读是贯穿在每个环节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鉴赏的基本方法,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让学生从整体感知诗词到分析、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直至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