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课程建设,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各环节的顺利推进,都必须依靠科学管理的保障与支撑。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构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质量管……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课程建设,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各环节的顺利推进,都必须依靠科学管理的保障与支撑。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构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质量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质量;管理模式
在高职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基于专业岗位能力需要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便于组织实施教学,而将相关的专业教学内容划分为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与各教学环节相对应、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嵌合,并且独立设置的内容模块——课程的总和。也就是说,课程是课程体系的组成单元,分解、承载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因此,课程是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课程的管理应当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部分。
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看,对高职课程体系及课程的开发研究较多,而相关的质量管理研究相对较少。如何针对高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点,构建一种适宜于当前教学改革的课程管理模式,以确保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是目前有必要深入研究和重视的一项课题。
一、明确高职科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点
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构建适合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管理模式,必须明确高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点。高职课程体系是源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并经过系统的总结、归纳、提升,最终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转化到学习领域而开发的。每个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序化,则是在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对象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而设计的。为了较好地实现高职教育高端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工学一体、产教结合,到真正的生产现场组织和实施教学成为职业教育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因此,高职院校课程在其开发、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开发高职课程,是根植于以岗位能力分析为出发点开发的成熟的专业课程体系,并针对课程面向的典型的职业岗位的需要,分析该岗位所需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根据这些要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内容序化而开发形成的。完成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目标要求,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这就从源头上决定了科目课程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高职课程教学实施与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分析而开发的高职科目课程,其具体结构形式有比较大的差异,既有以传授理论知识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侧重点的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有以工作过程导向的、工作任务导向的、职业资格证书导向的、工作项目导向的课程,还包括以训练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预就业顶岗实习。以工作过程导向的、工作任务导向的以及顶岗实习等专业课程实施,则重在选取典型的任务、项目、案例等作为载体,尽可能创设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训练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体验和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素养,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随着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考核标准、考核方法随之发生了变化。基于动手能力,注重过程和结果,实施校、企、生多元评价成为职业院校课程考核的重要形式。
这种基于行动导向的、能力本位的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有效实现了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属性的本质特征。
二、构建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课程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其教学目标的实现,其基本任务就是对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进行科学管理、引导,并适时地进行评价与反馈。
而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就是要针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科目课程性质特点,使课程教学在校企合作的开放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一个可控的,从课程建设开始,到教学实施,到最后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的系统,引导课程达到预定的目标。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 28 所高职首批示范校,在近几年的专业与课程建设过程中,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借鉴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等原则和思想,以“专业”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单位,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探索并形成能够灵活应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的'、柔性化的高职科目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新模式(如图 1 所示)。图 1 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图在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中,首先是从学院宏观层面,针对科目课程的建设、实施及改进,进行 “管”、“引”、“导”、“评”工作。“管”重在加强制度和规范要求;“引”主要是建立科目课程建设与实施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以及有效的管理措施;“导”是要有良好的成果性评价办法及激励机制;“评”是对针对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评价并及进行信息反馈。其次,专业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主体,要承担起科目课程开发与建设、课程实施过程的质量跟踪检查以及课程实施后的评价、反馈等管理任务。
三、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运行
结合高职科目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要求,在模式运行中,围绕“管”“引”“导”“评”,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制度与规范建设,提升课程建设内涵质量为贯彻示范校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学院制定了《关于按示范院校要求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意见》、《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规范汇编》、《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规范》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流程及主要内涵等进行了规范要求,指导各专业积极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及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科目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课程源头(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重点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
课程质量管理课程建设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实施管理课程教学评价反馈管:制度建设引:制定课程标准等的原则意见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内涵要求管:教学规范引:说课、公开课、观摩课、精品课程能力单元听课等导:成果性评价办法及过程性评价标准及激励机制的建立评价与反馈:学生评教、企业评教、校内同行评教、毕业生评教、毕业生教学质量跟踪调查等理论学习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顶岗实习课程调研课程标准设计课程资源库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分析,设计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各专业首先对多家行业、企业岗位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分析了多年来毕业生跟踪信息,在此基础上,会同行企业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及课程开发专家等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养成规律,系统开发专业技术科目课程;同时,结合学生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着高技能、强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系统设计公共基础及能力拓展科目课程,最终形成基于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2.基于成熟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技术课程。在开发的成熟的专业课程体系之上,明确专业技术课程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找准专业技术科目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主要针对专业技术科目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的技术更新情况进行选取并不断改进,使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主要考虑学生从单项能力到综合能力、再到职业能力的职业养成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行整合序化,特别是系统设计专业技术课程的实验、实训以及课程相关内容在专业顶岗实习中的安排。
3.基于系统化设计,建设课程资源。为了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系育化开发的思想,学院要求各专业把科目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设计与实施。其工作基本流程是在专业开发出成熟课程体系之后,制定系统化科目课程建设方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建设的纲领文件,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相关项目内涵评审标准,建设教材、教案、课件、视频、企业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教学资源。
(二)重视过程监控,大力推进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实施为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在新的科目课程教学管理模式下,学院一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同时,结合各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加强了预就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的监控力度,通过实地走访学生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了解信息、发现问题,督促改进,有效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推进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院级及以上精品课程管理为抓手,通过说课,公开课、观摩课、工学结合能力单元课程教学听课等形式,大力推行行动导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目课程教学,特别是针对农业类专业技术课程,引导教师基于生产过程,组织实施教学。教学实施倡导以真实工作项目、任务等为载体、设计整体方案,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将“教、学、做”融于一体,有效实施“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使学行学习。教学过程的设计考虑按照专业生产特点及生产过程组织设计学习过程,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工作过程相联系,教学实施流程与生产流程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利用优质网络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多种方式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院国家级精品课“大田作物种子生产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大田作物生产过程特点,安排学生近半年时间在企业业务岗位进行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以顶岗实习课业为主线,采用工学结合及自主学习、企业培训等学习形式,有效地将显性知识与工作实际的方法经验等隐性知识融合起来,形成对实际工作最具有效应的经验性知识。“养牛技术”也分别安排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和企业中,采用师傅带徒弟——导师制的学习方式,边工作、边学习、边训练,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
学院省级精品课“果树生产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托“新疆特色林果培训中心”的红枣、核桃和苹果等六个示范果园,将教学进度与生产计划相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融合,技能考核与生产技术指标相融合,让学生以学徒工的身份,在专业教师、企业技术员和生产技术能手的共同指导下,获取相关的职业能力。省级精品课“蔬菜生产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学院国家级“中以项目”实训基地为教学平台,结合园艺技术专业“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新疆蔬菜生产春提早、夏露地和秋延迟三大茬次生产特点,以辣椒、西红柿、黄瓜等真实的生产任务为载体,安排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参加完整的生产实习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建立开放式网络评价数据平台,实施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方面,我院针对职业院校将育人环境延伸到企业和社会的特点,加大了开放式教学质量网络评价数据平台建设工作,通过现代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建立了开放的教学质量信息采集与评价网络平台,除网上评教工作外,还进行了网上“新生素质调研”、“学习委员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实践教学意见调研”、“实习企业意见反馈”等多项活动,多渠道收集在校生、毕业生、顶岗实习企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等对教学过程中的意见与建议,更加综合、全面地反映学校、企业、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并就相关问题向教师个人及教学部门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不断改进和提高科目课程教学质量。
在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面,我院针对高职教育教学目标要求,以动手能力作为评价的核心,通过“过程考核、综合评价”的考核评价模式,将相关的岗位技术标准纳入科目课程考核的标准体系,重视过程与结果的考核、个人与团队的考核,有效调动学生的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协作、交流、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四)完善激励机制,树立正确导向良好的激励机制,对科目课程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院在课目课程管理中,制定了院级精品课程及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等系列教学成果评价办法及相应的激励措施。学院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项目评选中,将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入选的基本条件,从而强调了科目课程建设的重要地位。
在学院制定的《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中,对重点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国家级、省级、院级、分院级精品课程,分项目明确了经费支持办法,同时对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制定了奖励细则。
通过近几年“课程质量管理模式建设和运行,学院”课程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国家、省、院、分院四级精品课程建设梯队,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门数在新疆高职院校中均名列第一。“课程建设工作的推进,也提升了学院师资团队的水平,学院在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