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雨巷》课堂实录 引言:《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对于《雨巷》的教学,老师应制定教案方案,下面是小编分享《雨巷》教学实录,希望可以给老师一些参考。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毛泽东的《……
高一语文《雨巷》课堂实录
引言:《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对于《雨巷》的教学,老师应制定教案方案,下面是小编分享《雨巷》教学实录,希望可以给老师一些参考。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上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伤感、惆怅同时也能让我们的内心为之一颤,那同样也是美的力量。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戴望舒的《雨巷》。
二、诵读、整体感知。
师: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问: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生: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师明确: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生:低沉的,感伤的。
师:好,那就请同学们酝酿感情,发挥想象,你就是诗人,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乘着想象我们把本诗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表扬一下,同学们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师问: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答案示例:
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除此之外《雨巷》用词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伤感的诗情。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师: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中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这首新诗表达了戴望舒对理想的追求,体现出作者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热切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
四、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师:《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生:①"雨巷"②"丁香般的姑娘"③"我"④"油纸伞"⑤"颓圮的篱墙"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师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师问: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生:丁香花给人忧伤的感觉,由歌曲《丁香花》了解到的。
师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看图片)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师: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请同学们看到课后习题第四题。
师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师问: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参考: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或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师明确: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或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五、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师问: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生: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的感觉。
生:读起来悦耳、和谐
师追问: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明确: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一唱三叹,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④诗中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师:这些就是诗歌音乐美的形成因素,希望大家能学以致用。下面就请大家再一次一起带这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它的音乐美。
五、作业。
这首诗确实很美,是具有朦胧的美,“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希望大家课后尽量把这首诗背下来。
六、课堂总结:
在教学《雨巷》时,我认为,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我尽可能地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诵读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