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鉴赏音乐描写,实现与诗中人物的情感沟通……
高一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鉴赏音乐描写,实现与诗中人物的情感沟通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的方法应来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从创作的角度说,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感受到的却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抓住诗歌中的感情,按照先“知人”而后“察情”的线索,先让学生了解人物经历,进入某种情境,再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完成读者和诗中人物感情的“对接”后,注重启发学生抒发个人感受。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到位。我采用重点段落进行突破,指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能更集中地进行“诗中之情”的研读,我将对内容的梳理布置为课前预习作业,堂上检查。将文学常识、语言分析等放在第二个课时。
课前预习题:
1. 读“序”,然后请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2. 读第四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诗人“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3. 读第一段,了解诗人此时的心情。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
4. 读第三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琵琶女“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5. 读第二段,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一下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内心在想些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
·这是为一位诗人写的悼词,请问这位诗人是谁?他的名作有哪些?流传范围如何?
二、 点明学习目标——体味诗中之情
1. 全班朗读“序”
2. 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琵琶女因情而弹曲,诗人听曲而动情,又因情而写诗。一切皆因“情”而起。
三、 知人(该环节的前两个内容共四个点,分别交给四个小组讨论完成,同步进行)
要“察情”,得先“知人”。情不是无源之水,它来自对人生的体会。只有了解了诗中人物的经历之后,我们对他们的“情”的认识才能更深刻。
(一) 了解诗人
1.根据第四段,概括诗人的经历。
以前:高居朝堂 兼济天下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
现在:谪居僻壤 独善其身 有酒无乐,不闻丝竹
“序”中点明内心的句子: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2.根据第一段,了解白居易此时的心情
·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
(二) 了解琵琶女
1. 根据第三段,概括琵琶女的经历
以前:色艺双绝 众星捧月
现在:年老色衰 独守空闺
2. 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内心在想些什么?
(三) 两人此刻境遇的共同点
·同是天涯沦落人。
四、 体验曲中之情(第二段)
(一) 整体感知
播放孙道临配乐朗诵的《琵琶行》片断(描写琵琶曲的部分)
(二) 把握节奏变化,梳理情感脉络
·请大家根据乐曲的起伏变化,对它进行相应的划分。
调弦校音——珠落玉盘——幽咽冷涩——凝绝暂歇——银瓶乍破——曲终裂帛
·琵琶女是带着满腔幽怨在弹奏的,诗人是带着失意的耳朵来听的,这音乐的曲折回环,其实也是琵琶女和诗人内心感情的跌宕起伏。
(三) 体验曲中之情
请大家根据人物的经历,乐曲的变化和自己的理解,揣测一下乐曲背后琵琶女复杂的感情变化。可任选一句自己有感触的来分析。
(四) 根据刚才的感情分析,重新朗诵。注意情感酝酿,体现其变化、起伏。
(先单个学生读,老师指导,再全班集体朗诵)
五、 情的升华——高超的结尾艺术
1. 全班朗诵最后一段。
2. 如果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诗的结尾似乎太仓促,是否应该修改或在添加一些什么?若不,请说明原因。
六、 深化感受,全班再次朗诵全文
第二课时
1)介绍关于诗人白居易的生平
2)简介“新乐府运动”。
3)介绍关于“行”的文体常识
4)学生提问,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解决字词的问题。
5)分析诗中的修辞等语言现象。
6)简单拓展一首白居易的其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