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教案 高一

管理员

摘要: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写作前理清思路、布局谋篇的重要性。

  2、掌握“叙写片断,构筑成篇”的一些方法。

  【教学设想】

  1、用大量的写作实例支撑课堂内容。

  2、让学生感知并运用“片断成篇”的写作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向

  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流程和结构模式。从字面上来看,它是一些文字表情达意的铺展;从内在结构来看,它是作者构思写作的谋划。思路和结构就好像密不可分的孪生姊妹,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路线”。所谓“结构”,则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布局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可以说,“思路”和“结构”是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作者理清思路又叫构思或运思,安排篇章结构又叫营构或布局谋篇。

  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用语言文字表现作者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不进行构思,就无法写作;不善于构思,也就不善于写作。叶圣陶先生曾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凝神细想”、“意在笔先”也就是这个意思。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也说:“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由此可见构思的重要作用。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是整体构思,布局谋篇中“片断成篇”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二、课内感知

  1、快速阅读从语文课本内选取的二则材料,谈谈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要求用列写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内容。(下发材料)

  (一)故乡(节选)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篮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二)藤野先生(节选)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后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2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法指导:

  初读明确课文重点—研读筛选主要信息—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在人类短暂的进程中,自然界有许多现象相伴而生。头顶上的阴晴雷电,脚底下的地震火山,还有潮涨潮落、极光等等。在远古,人们赋予它们各种神话传说。到了今天,科学技术使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表现出新的内涵。其中的极光,神奇在哪里?本文会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出示投影,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有关“极光”的重点内容;

  学习方法——整体把握抓关键句段分析说明方法概括要点

  2、初步明确

  话题围绕:极光是什么。

  行文思路:古代神话传说极光一瞥极光的来龙去脉

  说明顺序:认识事物的过程

  3、思考问题

  ①文章对极光的描写从神话传说谈起,这些神话传说在文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列举三个神话传说会不会显得重复罗嗦?

  明确:文中引述这些东西方的神话传说,虽情节不同,但都表现出人类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好奇、探究的心理。引述附宝的故事,偏重于它的古老神奇;引述烛龙的传说,是为了从古代文献中找出极光的影子;引述黎明女神的故事,是为了追溯“极光”一词作为一个现代科学术语的来源,也突出了这个故事的色彩。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人们的感性认识。

  ②阅读第二部分,归结一下现代人观察到的极光是怎样的?

  明确:从课文“极光一瞥”这部分内容中看见了极光多姿多彩,变化万千,又在寒夜无人烟的极区出现,令人惊奇,难以言尽极光之美妙。

  ③结合第二部分学到的极光外观现象,说说第一部分神话传说中的极光有什么特点?

  明确:如果将三个传说互相补充,可以发现这些故事中写到了极光的亮度、色彩、形态,特别是写出了极光的变幻莫测,这正是第二部分介绍的极光的全部特征。

  ④三个神话传说是怎样将极光同人类联系起来的?

  明确:第一个故事同伟大的人物联系起来;第二个故事同敬畏的感情联系起来;第三个故事同烂漫美丽的追求联系起来。

  ⑤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对激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明确:有三种推测

  A、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

  B、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

  C、认为极光是“极地冰雹释放出来的太阳光”。但无论哪一种解释,现在我们知道都是不科学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火箭探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激光的物理性描述。

  ⑥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大气、磁场和太阳风

  ⑦今人对极光成因的科学解释是什么?

  明确: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极光形成的原理——极光是根据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聚集在地磁的极区上空造成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

  投影:打比方说明极光的成因

  电视机成像原理极光显示运动原理

  电视显像管磁层

  电子束太阳风粒子流

  电视屏幕极区大气

  图像极光

  现象

  神秘

  ⑧全文板书设计

  (古代)古代的神话传说——极光是神秘的(想象描述)

  (近现代)极光一瞥——极光是漂亮的(直观描述)

  极光的来龙去脉

  a、火光、反照光、冰雪放光推测

  (现在)极光是(物理描述)

  本质

  科学

  b、磁层、太阳风、极区大气

  作用结果实证

  ⑨讨论、概括总结

  请用下定义的方法对极光作出较为完整的科学的解说,要包括激光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明确:极光是太阳风粒子流在磁层的作用下,汇聚成束被极区大气中分子和原子激发而产生的,形态各异、色彩繁多、亮度变化大,主要分布在极区附近的一种光学现象。

  ⑩概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运用特点

  明确:打比方(在说明极光的形成原理时,作者恰当的比喻,避免了枯燥的说明,使文章通俗易懂。)

  举例子(以具体的简单的事物说明抽象的`、复杂的事物。把抽象的具体化,把复杂的简单化。)

  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作用在于理

  清头绪,具体说明。)

  下定义(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

  三、品读课文,感受科学小品较强的文学色彩

  1、形象的描述;

  2、通俗的比喻。

  四、总结

  本文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记叙、描写、说明浑然一体,并运用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运用了描写和比喻的方法,使文章通俗易懂,让人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今天的世界,还有许多如极光一类的自然现象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如目前还在困扰着科学家的有:百慕大三角之谜、UFO飞碟之谜、金字塔之谜、火星上有无生命等等。面对这些,今天的人们或者只能像近现代人面对极光那样作出一点直观的描述,甚至还只能像远古人那样面对极光惊恐惶惑,不知所措。但我们也坚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人类一定会揭开自然之谜,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最后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习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 分析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 梳理小说的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 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解读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感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启迪同学们联系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钱钟书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窗》,说人们最初建造房子的时候是没有窗户的,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再建造房子的时候便有了窗。透过窗,屋子里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面的人在看到外面精彩世界的同时,外面的人也窥探到了屋子里面的秘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看看里面又会有怎样别致的故事……

  二、学习目标:

  1. 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品析人物形象

  2. 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尾

  3. 联系生活,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与黯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检查预习结果:

  消遣(qiǎn) 一泓清泉(hóng)

  玫瑰(guī) 栩栩如生(xǔ)

  草坪(píng) 争奇斗研(yán)

  俯瞰(kàn) 气喘吁吁(xū)

  窄小(zhǎi) 五彩斑斓(lán)

  手肘(zhǒu) 津津有味(jīn)

  挪动(nuó) 扣人心弦(xián)

  四、体裁:小小说

  小:篇幅短小

  新:立意创新

  巧:构思精巧

  奇:结尾惊奇

  五、情景再现,复述情节:

  时间:“曾住过”表明这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地点:一家医院的病房

  人物:两位病人

  环境: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两个人,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

  开端: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关系融洽

  发展:远窗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远窗病人见死不救

  结局:远窗病人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六、互帮互助,共同探究:

  为了帮助别的同学理解这篇小说,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文意?

  同学们各抒己见,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重点明确问题:

  一、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二、为什么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

  故事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感慨……

  七、联系生活,感悟哲理:

  人性的黯淡: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

  人性的'光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

  课堂总结:

  一扇小小的窗户,不仅是一简单的“物”,还是心灵的窗户,映照了美与丑不同的灵魂,它是上帝的眼睛,让我们看清了人性的光辉与黯淡,一个利己,一个利他,一个热情,一个冷漠,一座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张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正如北岛的一句名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这美丽的风景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作业布置: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去帮他一把,余香就不仅仅留在手中,还会沁入你的心脾。

  请结合上述内容,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4、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5、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唱词,前后四人一起研讨,一个同学按照自己体会的感情读出来,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读析融为一体。

  1兮:来自屈原,屈原经常叹息,所以此字要拉长读,属于长叹。

  2美人:来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诗,香草自比,美人则是自己在理想或者圣主贤臣的代表。对美人什么态度?从悲伤中我们体会出苏轼那种不放弃人生追求的精神?什么追求?还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悲伤的歌声中体会出这种昂扬向上。

  写作此文,作者被贬偏远的黄洲做团练副使,相当于被流放,远离都城。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知人论世)

  五、赏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来还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从心来。那么,作者悲伤哪些内容呢?在朗读中体会并且赏析,有体会你先别告诉别人,一会儿考考别人。提问要具体。

  2、文言知识:渺:渺小。哀:哀伤。羡:羡慕(补字翻译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结构分析(对文: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到底算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比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比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读出前后情感的变化。最后一个句子重读以表达感慨之情。

  2体现了苏轼的什么情感?有钦佩,有羡慕,有悲哀。为何钦佩?因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样的功业,强烈的入世思想的体现。

  到这里如果文章结束,那就不是苏轼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时候,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超越自己,从而也就超越了别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像你想的那么坏。关键看你如何突围。

  六、感悟“喜”

  苏轼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给你带来什么感悟。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开始作者本来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回归自然,回归纯净,回归自我。

  (2)“物与我皆无尽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恒的,但人为何也说永恒呢?

  从儒家思想来说,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过一些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达到三者任何一个,都算作永恒。

  从道家思想来说,讲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区别。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佛家思想的禅宗:讲究生死轮回,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生生死死循环不止,生命的轮回让人不再感觉生命的短暂。

  (3)苟非吾之所有……:轻视物质的东西,轻视有限的时空。《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别人都在关心你到底能飞多高的时候,有个人还在关心你飞的累不累,这就是友情。

  (4)这里的“喜”和开头的“乐”内涵一样吗?区别是什么?

  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但我们已经看到“乐极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七、自我救赎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多种文化的浸润,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为何会达到这种和谐?作者的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情商比较高。当然情商的来源还是一个人不断的积累。

  当年苏轼从海南回内陆,运河夹道千万人观看,他们看的哪里是苏轼,他们的表现只能解释为对文化的敬仰,对一种豁达人生态度的执着,这观摩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延伸我们不可考,在时间的延伸上我们也是观摩者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了苏轼的不朽,中国文化的不朽。当年苏轼看到这种情况,他怎么反应?既没有挥手“同志们好”,也没有受宠若惊。他的一句“莫非看杀轼否”,以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幽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

  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

  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

  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7

  单元学习重点

  1、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方法和技巧,体会说明文语言或简明或严密或生动的特点。

  2、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整体把握材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9、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2、学会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3、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竞赛激励法、延伸拓展法

  学法指导:

  初读课文—分组讨论—跳读找出文中引用的'句子—阅读迁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荔枝自古以来就一直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载杨贵妃最爱吃鲜荔枝;苏东坡也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明朝更有人对它推崇备至,作《荔枝歌》曰:“海内如推百果王,鲜食荔枝总第一”,索性把它奉为“百果之王”了。作为“百果之王”的荔枝,它的生态结构有什么特点呢?生产培植上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和问题?请看本文是如何介绍的。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海宁县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他的科学小品清新优美,富于诗情画意。如果说,杨朔象写诗那样来写散文,那么,贾祖璋是象写散文那样写科学小品的。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曾荣获1976年10月—1979年12月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

  2、文体简介

  本文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这种文章,知识性强,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既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又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3、解题

  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

  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作标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