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范例【15篇】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范例【15篇】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
【内容说明】
本课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个知识点:化学实验安全。
本课包含六点内容:
第一点:遵守实验室规则
化学实验前,要牢记实验安全规则。
第二点:了解安全措施
1、药品的安全存放;
2、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
第三点: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1、药品的取用;
2、物质的加热;
3、气体的收集方法。
第四点:实验后药品的处理
化学实验“三废”的正确处理方法。
第五点:化学实验安全“六防”
“六防”包括防爆炸、防暴沸、防失火、防中毒、防倒吸和防污染。
第六点:实验安全“顺口溜”
【设计思路】
本课为高一学生的新授课,设计时的具体思路为: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诺贝尔试验炸药引发令人痛心的事故的故事,引出掌握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重要性。
其次,展示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在目标引领下学习。
接着,全面进入新知的.学习。在新知学习模块中,以图片的形式再现知识点1“遵守实验室规则”;以文字填空、连线加图片的形式再现知识点2“实验安全措施”;以归类总结加图片的形式再现知识点3“实验室正确操作方法”;以表格形式总结知识点4和5“实验后药品处理”和“化学实验安全六防”;最后用朗朗上口的整齐对正的顺口溜总结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再现知识点6。
此外,精心挑选合理的课堂练习(并配有详尽的解析)帮助学生及时训练提高,有效掌握本课内容。
最后,简洁精炼地进行本课的小结,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
整个设计中文字、知识图片、表格、色彩及有趣的插图合理搭配,在呈现知识的同时也有引入入胜的良好视觉体验。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
【氨气及铵盐知识点】
氨气的性质: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且快)1:700体积比。
溶于水发生以下反应使水溶液呈碱性:NH3+H2ONH3?H2ONH4++OH—可作红色喷泉实验。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会分解,受热更不稳定:NH3H2O===(△)NH3↑+H2O
浓氨水易挥发除氨气,有刺激难闻的气味。
氨气能跟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NH4Cl(晶体)
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都离不开它。氨气容易液化为液氨,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还可以用作制冷剂。
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很多化肥都是铵盐),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
NH4ClNH3↑+HCl↑NH4HCO3NH3↑+H2O↑+CO2↑
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干燥铵盐与和碱固体混合加热)
NH4NO3+NaOHNaNO3+H2O+NH3↑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是否收集满。
【同步练习题】
1。下列气体中,室温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A。NH3、CO2、HClB。H2、C12、H2SC。NH3、O2、H2D。CO2、H2S、SO2
答案:C
2。氨水中存在着由水电离出的少量H+,因此氨水中存在的微粒共有()。
A。两种B。四种C。五种D。六种
答案:D
3。在下列反应中,氨作为氧化剂参加的反应是()。
A。NH3+H3PO4=NH4H2PO4B。4NH3+5O2=4NO+6H20
C。2NH3+3C12=6HCl+N2D。NH3+NaH=NaNH2+H2
答案:D
4。下列微粒中,与NH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的是()。
A。NH3B。K+C。Na+D。H3O+
答案:D
5。利用碱石灰和五氧化二磷均能干燥的一组气体是()。
A。CO、NO、H2B。N2、O2、MH3C。H2、NO、NH3D。NO、Cl2、N2
答案:A
6。标准标况下,11。2LNH3恰好被49gH3PO4溶液吸收,则生成物是()。
A。NH4H2P04B。(NH4)2HPO4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3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
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②性质:能否导电;
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
①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
②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4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或g..mol-1
(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n = m/M )
二、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 = 22.4 L/mol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
(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3)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高一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知识点总结2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
A.物理方法
①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化学方法
①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胶体)+3HCl
②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 Na2SiO3+2HCl=H2S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
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NO3->C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将盐卤( )或石膏( )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肥皂的制取分离③明矾、溶液净水④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⑤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水泥硬化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硅胶的制备:含水4%的叫硅胶
⑩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大的原因碳原子的布列不同
5.碳的化学性质跟氢气的性质相似(常温下碳的性质不活泼)
①可燃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CO2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碳燃烧不充分(或氧气不充足)2C+O22CO
②还原性: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现象:黑色物质受热后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放出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6.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5)、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6)、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6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 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 所加试剂 现象 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或g..mol-1
(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n = m/M )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
(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
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7
实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3)2SO4
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 Al2O3 + 3H2O
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
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
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
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
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 CaSiO3
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8
1物质的量(n)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摩尔(mol)物质的量的单位
3标准状况(STP)0℃和1标准大气压下
4阿伏加德罗常数(NA)1mol任何物质含的微粒数目都约是6.02×1023个
5摩尔质量(M)1mol任何物质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6气体摩尔体积(Vm)1mol任何气体的`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由PV=nRT推导出)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有同分子数
同温同压下:n1/n2=N1/N2=V1/V2
8物质的量浓度(CB)1L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浓度
CB=nB/VnB=CB×VV=nB/CB
9物质的质量(m)m=M×nn=m/MM=m/n
10标准状况气体体积V=n×Vmn=V/VmVm=V/n
11物质的粒子数(N)N=NA×nn=N/NANA=N/n
12溶液稀释规律C(浓)×V(浓)=C(稀)×V(稀)
1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A、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B、主要步骤:
⑴计算
⑵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
⑶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
⑷移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
⑸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
⑹振荡
⑺定容
⑻摇匀装瓶
C、容量瓶使用:
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容积、刻度线.
②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规定容积的溶液;
③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
④容量瓶不能加热,转入瓶中的溶液温度20℃左右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9
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常见物质的状态
1、常温下为气体的单质只有H2、N2、O2(O3)、F2、Cl2(稀有气体单质除外)
2、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Br2、Hg
3、常温下常见的无色液体化合物:H2O、H2O2
4、常见的气体化合物:NH3、HX(F、Cl、Br、I)、H2S、CO、CO2、NO、NO2、SO2
5、有机物中的气态烃CxHy(x≤4);含氧有机化合物中只有甲醛(HCHO)常温下是气态,卤代烃中一氯甲烷和一氯乙烷为气体。
6、常见的固体单质:I2、S、P、C、Si、金属单质;
7、白色胶状沉淀[Al(OH)3、H4SiO4]
常见物质的气味
1、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l2、SO2、NO2、HX、NH3
3、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氯水、溴水
4、许多有机物都有气味(如苯、汽油、醇、醛、羧酸、酯等)
硫和氮的氧化物
1.硫单质俗称硫黄,易溶于CS2,所以可用于洗去试管内壁上沾的单质硫。
2.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生成亚硫酸,方程式为SO2+H2O H2SO3,该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亚硫酸溶液有酸性也有漂白性。
3.鉴定SO2气体主要用品红溶液,现象是品红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4.SO2和CO2混合气必先通过品红溶液(褪色),再通过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变浅),最后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同时证明二者都存在。
5.SO2具有氧化性的方程为:2H2S+SO2=3S↓+2H2O,与Cl2、H2O反应失去漂白性的方程为Cl2+SO2+2H2O=2HCl+H2SO4。
6.SO3标况下为无色晶体,遇水放出大量热,生成硫酸。
7、久置浓硝酸显黄色是因为含有分解生成的NO2;工业浓盐酸显黄色是因为含有Fe3+。保存浓硝酸方法是在棕色瓶中,放在冷暗处;紫色石蕊溶液滴入浓硝酸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滴入稀硝酸现象是溶液只变红。
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N2+O2放电===2NO
②2NO+O2=2NO2
③3NO2+H2O=2HNO3+NO
2.氨的工业制法:N2+3H22NH3
3.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装置:与制O2相同
③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检验方法:
(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4.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NH3?H2ONH4++OH-
5.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6.碳酸氢铵受热分NH4HCO3NH3↑+H2O+CO2↑
7.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8.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9.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CO2↑+4NO2↑+2H2O
10.氯化铵受热分NH4ClNH3↑+HCl↑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0
一、物质的分类
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质的直径<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10-7m)>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
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
A.物理方法
①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化学方法
①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胶体)+3HCl
②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Na2SiO3+2HCl=H2S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
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NO3->C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
(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将盐卤()或石膏()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明矾、溶液净水
④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
⑥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⑧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硅胶的制备:含水4%的叫硅胶
⑩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四、离子反应
1、电离(ionization)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HCl=H++Cl-HNO3=H++NO3-
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HSO4、NaHCO3
KCl==K++Cl―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
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小结〕注意:1、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小结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6、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对比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物质结构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电离程度完全部分
溶液时微粒水合离子分子、水合离子
导电性强弱
物质类别实例大多数盐类、强酸、强碱弱酸、弱碱、水
7、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基础)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关键)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第三步:删(途径)
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第四步:查(保证)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式。
2.固体间的反应,即使是电解质,也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3.氧化物在反应物中、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4.浓H2SO4作为反应物和固体反应时,浓H2SO4写成化学式.5金属、非金属单质,无论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处于澄清溶液中时写成离子形式;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1
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A12O3为氧化物,Al(OH)3为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碳酸氢钠
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CO32—+H+HCO3—HCO3—+H+CO2↑+H2O
HCO3—+H+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反应实质:HCO3—+OH-H2O+CO32—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CO32—+H2O+CO2H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Ca2++CO32—Ca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六、.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2
一、精读
课本是知识的依据,我们对新学的知识必须认真细致、逐字逐句阅读其概念,掌握其实质和含义,只有把课本读懂了,才能深刻理解,应用时才能挥洒自如。如:“烃”的定义及其分类中说:“烃”是仅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类物质总称。包含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石油和煤的产品绝大多数是各种烃的混合物。由此可知清洁燃料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都是烃类,它们的`主要成份都是碳氢化合物。
二、归纳
有些同学害怕化学,原因之一就是化学“繁,难,乱”。这时可以用归纳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1、我们可以从知识点出发用知识结构为主线,把所学化学知识归纳起来。如研究卤素知识点结构可知其教学顺序: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存在→保存等。可得⑴结构的规律性:最外层电子数,核外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等。⑵性质的规律性:由最外层电子数为7,可推知单质的氧化性较强,得电子后形成离子还原性较弱,而其它含有卤素(正价)的化合物大多数都有较强的氧化性等等。
2、依据物质的特点,把所学过的一类物质归纳起来,如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可以归纳出学过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单晶硅,碳化硅等。
3、根据典型的习题可归纳出常用解题方法,如高一化学的物质守恒计算、混合物计算等等。怎么才能提高高中化学成绩
预习阶段: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
读,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懂课文,归纳含义;划,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听课阶段:
课堂听讲,在中学时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地讲解化学概念和规律,指导学生或演示实验、组织讨论、探索新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并在科学方法的运用上作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一定专心听讲,开动脑筋,在老师的诱导下,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同时还要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还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主要精力放在听和讲上,必要时也可标标,划划或写写。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3
金属单质(na,mg,al,fe)的还原性
2na+h2===2nah
4na+o2===2na2o 2na2o+o2===2na2o2 2na+o2===na2o2 2na+s===na2s(爆炸) 2na+2h2o===2naoh+h2 2na+2nh3===2nanh2+h2 4na+ticl4(熔融)===4nacl+ti mg+cl2===mgcl2 mg+br2===mgbr2 2mg+o2===2mgo mg+s===mgs mg+2h2o===mg(oh)2+h2 2mg+ticl4(熔融)===ti+2mgcl2 mg+2rbcl===mgcl2+2rb 2mg+co2===2mgo+c 2mg+sio2===2mgo+si mg+h2s===mgs+h2 mg+h2so4===mgso4+h2
2al+3cl2===2alcl3
4al+3o2===2al2o3(钝化)
4al(hg)+3o2+2xh2o===2(al2o3.xh2o)+4hg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4
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3、物质的检验
(1)酸(H+)检验。
方法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盛有少量待测液的试管中,振荡,如果石蕊试液变红,则证明H+存在。
方法2用干燥清洁的玻璃棒蘸取未知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如果蓝色试纸变红,则证明H+的存在。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2
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
中子数:A==Z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1、定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的金属化合物等除外)
2、特性
①种类多
②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③易分解,易燃烧
④熔点低,难导电、大多是非电解质
⑤反应慢,有副反应(故反应方程式中用“→”代替“=”)
二、甲烷
烃—碳氢化合物:仅有碳和氢两种元 素组成(甲烷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烃)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俗名:沼气、坑气;
2、分子结构:CH4:以碳原子为中心, 四个氢原子为顶点的正四面体(键角:109度28分);
3、化学性质:
(1)、氧化性
点燃CH+2OCO+2HO; 4222
CH不能使酸性高锰酸甲褪色; 4
(2)、取代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某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
光照CH+ClCHCl+HCl 42 3
光照CHCl+ClCHCl+ HCl 3222
光照CHCl+Cl CHCl+ HCl 2223
光照CHCl+Cl CCl+ HCl 324
4、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所有的烷烃都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不同);
烷烃的溶沸点比较:碳原子数不同时,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数越多熔沸点越低;
三、乙烯
1、乙烯的制法
工业制法:石油的裂解气(乙烯的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2、物理性质: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3、结构:不饱和烃,分子中含碳碳双键,6个原子共平面,键角为120°;
4、化学性质
(1)氧化性
①可燃性
现象:火焰明亮,有黑烟 原因:含碳量高
②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碳原子上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现象:溴水褪色
催化剂CH=CH+HOCHCHOH 22232
(3)加聚反应
聚合反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3
一、心态方面
必修2的复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期末考试这样的阶段性检测,更重要的是要梳理知识内容、完成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具备基本的化学学科思维能力,为选修阶段的学习做铺垫。所以,许多学校都将本次考试作为学生必修阶段的学习的总结,也作为以后再分层的参考。同时,期末考试也作为将来评优、推荐等资格的参考之一。
因此,针对期末考试,同学们必须自己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和自我检验。
二、知识技能方面
多数学校,期末主要考察必修2相关模块内容,但不可能不涉及到必修1相关知识,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实验等,故务必先将必修1中重要的反应等温习一下。
1、原子结构与周期律
重视"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能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和解释宏观的变化。
重视利用相关图表数据推测元素位置及性质。
--经典习题之一为上海某年高考题,被许多教师选用。
设想某同学去外星球做了一次科学考察,采集了该星球上的10种元素单质作为样品。为了确定这些元素的相对位置以便于系统地进行研究,该同学设计了一些实验并得到如下结果:
按照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递变规律,请你试确定以上10种元素的相对位置,并填入下表:
重视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比较的相关实验,然后再次去理解判据的得出和应用。去年个别重点校甚至在期中就选用了10年北京高考实验题作为考试用题。
2、能量变化与电化学
重视体系与外界环境间能量转换、转化关系及原因,会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和处理问题。
重视能量形式、新能源及应用。
重视原电池的形成原理和工作原理,认识到原理与装置的'相互关系--两个半反应必须分开在两极进行的重要性。认识层次不高,只盲目地从实验现象记结论,选修4的双液原电池会更难理解。
3、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重视影响速率的因素(内因、外因)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视影响速率因素的.化学实验,注重控制变量、对比或平行实验。
重视化学平衡的建立、特点及达平衡状态的标志。高一阶段主要从直接方法进行判断,如利用所谓速率相等、断键成键情况、各成分浓度不再变等,但有些学校"一步到位",还涉及到从压强、分子量、颜色等间接方法进行判断。
4、有机化学
重视有机物结构特点(成键特点、空间结构、共面关系等)
重视典型代表物的官能团和化学性质以及实际应用。
重视重要有机反应断键、成键特点。如烯、苯的反应,醇的反应,酯化反应等。
5、资源开发利用
重视金属冶炼方法及重要金属冶炼(Fe、Cu、Mg、Al、Na等)
重视海水中提取溴碘的流程及方法(分离提纯和富集转化),以及相关原料产物的利用(绿色化学、环保意识等)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4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固定: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bacl2+na2so4=baso4↓+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cacl2+na2co3=caco3↓+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2cuo+c高温2cu+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10、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3o4+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h2o=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5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
①钠浮在水面上;
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
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
④伴有嗞嗞响声;
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