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优秀】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做……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优秀】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4、影响雪
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
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湘教版高一地理上册第四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知识点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九月,雨带迅速南移;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3
洋流分类
1、按成因: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
补偿流: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两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鲁寒流。
2、按性质: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多由低纬流向高纬或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多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3、按地理位置: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区。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这种洋流类型较多。
极地流:分布于极地海域。例如:南极绕极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陆地影响大。例如:我国的沿岸流。
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与地面风带模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除了盛行风以外,还有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它们共同,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4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 ,引进移民。
②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
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
3、人口迁移对迁入、迁出地的影响?
例:据统计,四川人口大量迁往广东省,试分析人口迁移对四川和广东的影响?
(1)对四川的影响:
有利:
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②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促进环境保护;
③带回大量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不利:人才和大量劳动力流失。
(2)对广东的影响:
有利:
①促进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
②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城市建设;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
①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
②加大教育、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压力;
③加大社会治安管理难度。
4、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②城市数量不断增多;
③城市人口数量增多;
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衡量指标);
⑤城市等级提升。
5、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合理进行城市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城市功能区用地;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城市交通和住房条件。
6、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评价
答题思路模式:
自然因素:
①地形②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③土壤④水源(灌溉)
社会经济因素:
⑤市场⑥交通⑦劳力,⑧科技,⑨政策
案例:请分析成都平原作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条件(有利和不利)
有利条件:
①地形比较平坦广阔;
②属岷江冲积扇,土壤深厚肥沃;
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④有岷江及都江堰工程,水源充足;
⑤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⑥地区城市和工业比较发达,粮食市场需求量大;
⑦有岷江水运和宝成-成昆铁路,交通方便。
不利条件:
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严重;
②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粮食商品率较低。
其他例子:东北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案例: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生产:
有利条件是:
①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
②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物质的转化;
③ 高寒低温,生命活动弱,生长周期长,有利于降低消耗,增加营养物质积累;
④ 夜雨较多,有利于减少蒸发,让植物充分吸收利用;
⑤ 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主要制约因素:
① 降水稀少,水源不足;
② 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生长期短;
③ 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
④ 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7、工业区位分析与评价
答题思路模式:
① 资源(原料),②能源,③市场,
④交通,⑤科技,⑥劳力(数量与素质)
⑦政策,⑧原有工业基础,⑨农业条件(提供粮食和轻工业原料)
案例:请分析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
有利条件:
①区域煤(抚顺、阜新)、铁(鞍山、本溪)、石油(辽河油田)等资源、能源丰富;
②临近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煤矿;
③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④城市发达,且靠近北京、天津、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市场广阔;
⑤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⑥位于沿海,铁路网稠密,水陆交通方便;
⑦靠近东北农业基地,农业条件好;
⑧有国家振兴东北等政策的支持。
不利条件:
①作为重工业基地,能源略显不足;
②所在地降水少,河流流量小,水资源不足;
③工业结构老化,技术略显落后。
其他例子:分析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上海宝钢的发展条件
8.港口区位条件分析
(1) 自然条件
①水体深度:等深线密集,港阔水深,利于航行
②海湾及风向:避风海湾,风浪小,利于船只停泊
③沿岸地形条件:平坦开阔,利于设施建设
④不冻不淤
(2)社会经济条件
①陆上交通条件:可以水陆联运②依托城市:城市发达便于提供人财物支持③经济腹地:发达广阔港口重要性强
案例: 毛里求斯东北部首都,是全国的城市和港口,请分析其港口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 位于西北海湾,属于东南信风背风港,风浪小;
②依托城市(首都,城市)发达;
③位于两大公路交汇处,陆上交通联系方便;
④经济腹地比较广阔
9、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航空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
①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②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③气候条件:少云雾。
(2)社会因素: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3)经济因素:需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10.交通线建设限制因素与意义:
例:分析西南地区交通建设的限制因素及南昆线修建的意义?
(1)限制因素:
①地形:多高山峡谷,跨二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②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交通建设困难;
③气侯:位于季风气侯区,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水文:山高谷深,河流众多,工程建设量大。
(2)意义:
①交通意义
A.减轻相关运输线的压力,提高行驶速度,节省时间。
B.完善运输网络,完善基础设施。
②经济意义
A.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B.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快物质流通和商业发展。
C.增加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D.使西南地区具有出海大通道,促进对外贸易。
③政治意义
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5
一、地理概念与地理术语
1、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
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二、地理原理
1、水循环原理:
(1)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表径流、植物蒸腾
(2)内流河、内流区域:陆地内循环外流河、外流区域:海陆间循环
(3)人类最容易干预的环节:地表径流
(4)对陆地上的水得以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2、洋流的分类:
(1)按性质分类为寒流和暖流
(2)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渔场的形成:
(1)寒暖流交汇:
a、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
b、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
c、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寒流
原因:(1)将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提供饵料
(2)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
(2)海底上升补偿流:
d、秘鲁渔场秘鲁寒流原因: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提供饵料
三、地理事物分布规律
1、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3)北印度洋的大洋环流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4)环绕南极大陆的洋流西风漂流(寒流)
2、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1)世界:a、从全球来看,水资源分布是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b、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洲,大洋洲最少c、巴西最多,其次是俄罗斯,中国居第六位
(2)中国:
a、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
b、从地区分布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c、从时间分配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贫乏
四、地理事物间联系
1、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对大陆沿岸的气候影响很大,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2)洋流对海洋生物和渔场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和上升补偿流往往形成著名渔场
(3)洋流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
a、顺洋流航行可节省燃料加快速度
b、寒暖流交汇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航行不利
c、洋流从南北极地区携带的冰山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4)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2、厄尔尼诺现象(圣婴)对气候的影响
现象:是指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影响:
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b、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
3、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洋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影响:
a、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b、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
c、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
d、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4、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5、河流补给的来源有哪些、补给特点及典型地区
(1)雨水补给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不连续且集中(我国东部季风区)
(2)季节性积雪融水春季升温有时间性水量变化小(我国东北地区)
(3)高山冰川和永久性冰雪融水夏季高温融水、水量较稳定西北和青藏地区
(4)湖泊水与河流的相对水位;对河流有调节作用长白山天池,长江中下游地区
(5)地下水与河流的相对水位;水量较小,但稳定可靠比较普遍
6、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维持地球上各水体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水循环使陆地淡水不断更新,但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五、人地关系
1、合理利用水循环的措施有哪些开源措施:
(1)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2)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3)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把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入贫乏的地区;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4)海水淡化
(5)人工增雨节流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2)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世界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需求量增加
(2)水体污染现象严重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6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7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气候分为两种: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8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
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8、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9、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0、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1、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12、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1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1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1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1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1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1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同学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然后通过习题进行练习,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地理的考察中,每一道题包含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9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0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西南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集中。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
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铁路的辐射作用可加快对外开放,使西南区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形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3)政治意义
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西南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中总数一半以上,仅云南省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南昆铁路所经之处分布着10多个少数民族,铁路通车为他们带来了致富之路。
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西南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昆铁路通车前,全国贫困人口中1/3分布在本区,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4)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区具有“三沿”的区位优势,南连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等港口,东西有国际铁路、公路通往滇桂两省众多的过境口岸,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南昆铁路穿越在西南边疆,在战时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公路建设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快的原因: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我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的宽裕,高速公路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通畅的道路为公路运输带来活力
布局原则: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节约运营时间。
省道: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公路大桥的区位因素:
典型地区: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渤海湾大桥等。
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网;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加强一体化;缓解过江(海)的运输压力;有利于两地人员、经济、贸易物资的交流;有利于缩短两地交通路线的长度,节约运输时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和我省高速公路网建设(润杨大桥、苏通大桥、崇海大桥建设、新长铁路、宁启铁路、南京—西安铁路)
问题和困难:我省人多地少,占用大量良田,拆迁量大,易引发大量社会矛盾;河流众多,修桥量大。沿线地区噪音污染,影响村民出行。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经济发达,建设资金充裕;沿线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效益高
意义:接应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呼应浦东开发,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长三角城市带的形成,加强城际联系和协调发展,促进苏北及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加强苏北苏南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加快苏南产业结构升级和苏北工业化进程,缩小苏北苏南差距。
港口的建设(上海、纽约等)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适中,位于欧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区位: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广阔;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中亚、东亚等地;以鹿特丹为依托。
如果是上海港的`区位因素还需要说明不利因素: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目前泥沙淤积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区位因素:
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
②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
③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④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
⑤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⑥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
⑦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城市交通
布局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护环境等
城市内部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高速公路;地铁;水运;轻轨铁路;
保持城市交通畅通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设立交桥;将过境干道与城市道路分离;控制货车进入市区;鼓励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三峡工程
意义: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航运;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环境效益:
防洪;防治血吸虫病;有利于中下游减轻洞庭湖淤积;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调节局部气候,减轻环境污
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长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于该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生态问题:
淹没土地、耕地;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对库区不利;加重泥沙淤积;影响物种生存;增加蚊虫孳生
对长江三角洲影响:
不利影响:长江三角洲长速减慢;长江口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长江河口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
有利影响:
河口淤泥减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于改善长江水质(泥沙减少,枯水期)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1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XX),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_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
最热月<>5℃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xxmm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xxmm)
XX季风气候
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_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2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①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于赤道处,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5°N,该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特点有: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从北极圈到南极圈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赤道昼夜等长。
③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23.5°S,该日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特点有: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从北极圈到南极圈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赤道昼夜等长。
④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向南移动,则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3、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与极圈之间,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4、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日出、日落方位的对应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则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5、昼夜长短的计算:
常规计算:根据昼弧或夜弧所占比例计算或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规律计算:同一纬线上各地昼长相等;北半球某度数纬线上的昼长=南半球同度数纬线上的夜长。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①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日变化: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值时,地方时为12时。
(2)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①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②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每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受太阳直射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3、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半球,则纬度差为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不同半球,则纬度差为两点纬度相加。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房屋朝北。
③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4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5
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②毁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