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地理知识 高一 总结

管理员

摘要: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例15篇)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例15篇)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2、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3、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4、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5、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6、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7、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8、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9、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0、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1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1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高一地理的做题方法

  1、“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

  2、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

  3、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5、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6、选择题解题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高考题中这样的选项一般不多见,只有仔细分析,逐个排除。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7、双项选择题,对于难以取舍的选项,适当运用“量化法”“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来确定最终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对选项的准确率作综合的评估,“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需要考生根据对题意的符合程度设立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指标,最终筛选出所需要的答案。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3

  地球上的水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地理知识点(1)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地理知识点(2)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地理知识点(3)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见右图

  地理知识点(4)【技能扩展】等潜水位线的判读:

  ①等潜水位线是指某地潜水面的海拔高度。

  ②潜水面是一个自由水面,随地势起伏,略有起伏。同一地区,天气晴朗、气温高时,潜水位低,阴雨天、气温低时,潜水位高。

  ③判断潜水埋藏深度:一地海拔高度与该地的等潜水位线的海拔高度之差为该地潜水的埋藏探度。

  ④判读潜水与河流水的互补关系:数值大,潜水位高,对应地的地势也高;数值小,潜水位低,对应地的地势也低。右图中的河水自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河流都是自北向南流。a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潜水补给河流。 b图中河流两岸的潜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流补给潜水。(箭头表示潜水流向,垂直等潜水线,从高处流向低处)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地理知识点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动力:太阳辐射、重力、水的三相变化等。

  地理知识点2、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3、它发生的领域有:

  海洋与陆地之间(简称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简称陆地内循环,数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简称海上内循环,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对于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地理知识点3、水循环的环节

  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人类主要影响的环节径流输送;

  陆地内循环:植物蒸腾、蒸发、降水;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地理知识点4、水循环的重要意义:a、维持全球水量平衡;b、更新陆地淡水资源;c、调节全球热量平衡;d、塑造地表形态

  地理知识点5、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4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

  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8、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9、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0、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1、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12、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1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1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1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1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1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1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同学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然后通过习题进行练习,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地理的考察中,每一道题包含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5

  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②毁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6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 ,引进移民。

  ②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

  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

  3、人口迁移对迁入、迁出地的影响?

  例:据统计,四川人口大量迁往广东省,试分析人口迁移对四川和广东的影响?

  (1)对四川的影响:

  有利:

  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②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促进环境保护;

  ③带回大量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不利:人才和大量劳动力流失。

  (2)对广东的影响:

  有利:

  ①促进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

  ②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城市建设;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

  ①加剧了生态环境问题;

  ②加大教育、住房、交通等方面的压力;

  ③加大社会治安管理难度。

  4、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②城市数量不断增多;

  ③城市人口数量增多;

  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衡量指标);

  ⑤城市等级提升。

  5、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合理进行城市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城市功能区用地;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城市交通和住房条件。

  6、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评价

  答题思路模式:

  自然因素:

  ①地形②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③土壤④水源(灌溉)

  社会经济因素:

  ⑤市场⑥交通⑦劳力,⑧科技,⑨政策

  案例:请分析成都平原作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条件(有利和不利)

  有利条件:

  ①地形比较平坦广阔;

  ②属岷江冲积扇,土壤深厚肥沃;

  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④有岷江及都江堰工程,水源充足;

  ⑤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⑥地区城市和工业比较发达,粮食市场需求量大;

  ⑦有岷江水运和宝成-成昆铁路,交通方便。

  不利条件:

  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严重;

  ②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粮食商品率较低。

  其他例子:东北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案例: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生产:

  有利条件是:

  ①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

  ②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物质的转化;

  ③ 高寒低温,生命活动弱,生长周期长,有利于降低消耗,增加营养物质积累;

  ④ 夜雨较多,有利于减少蒸发,让植物充分吸收利用;

  ⑤ 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主要制约因素:

  ① 降水稀少,水源不足;

  ② 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生长期短;

  ③ 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

  ④ 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7、工业区位分析与评价

  答题思路模式:

  ① 资源(原料),②能源,③市场,

  ④交通,⑤科技,⑥劳力(数量与素质)

  ⑦政策,⑧原有工业基础,⑨农业条件(提供粮食和轻工业原料)

  案例:请分析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

  有利条件:

  ①区域煤(抚顺、阜新)、铁(鞍山、本溪)、石油(辽河油田)等资源、能源丰富;

  ②临近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煤矿;

  ③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④城市发达,且靠近北京、天津、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市场广阔;

  ⑤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⑥位于沿海,铁路网稠密,水陆交通方便;

  ⑦靠近东北农业基地,农业条件好;

  ⑧有国家振兴东北等政策的支持。

  不利条件:

  ①作为重工业基地,能源略显不足;

  ②所在地降水少,河流流量小,水资源不足;

  ③工业结构老化,技术略显落后。

  其他例子:分析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上海宝钢的发展条件

  8.港口区位条件分析

  (1) 自然条件

  ①水体深度:等深线密集,港阔水深,利于航行

  ②海湾及风向:避风海湾,风浪小,利于船只停泊

  ③沿岸地形条件:平坦开阔,利于设施建设

  ④不冻不淤

  (2)社会经济条件

  ①陆上交通条件:可以水陆联运②依托城市:城市发达便于提供人财物支持③经济腹地:发达广阔港口重要性强

  案例: 毛里求斯东北部首都,是全国的城市和港口,请分析其港口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 位于西北海湾,属于东南信风背风港,风浪小;

  ②依托城市(首都,城市)发达;

  ③位于两大公路交汇处,陆上交通联系方便;

  ④经济腹地比较广阔

  9、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航空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

  ①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②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③气候条件:少云雾。

  (2)社会因素: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3)经济因素:需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10.交通线建设限制因素与意义:

  例:分析西南地区交通建设的限制因素及南昆线修建的意义?

  (1)限制因素:

  ①地形:多高山峡谷,跨二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②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交通建设困难;

  ③气侯:位于季风气侯区,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水文:山高谷深,河流众多,工程建设量大。

  (2)意义:

  ①交通意义

  A.减轻相关运输线的压力,提高行驶速度,节省时间。

  B.完善运输网络,完善基础设施。

  ②经济意义

  A.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B.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加快物质流通和商业发展。

  C.增加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D.使西南地区具有出海大通道,促进对外贸易。

  ③政治意义

  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7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带的分布。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8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图,温度由高到低是DCAB,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9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①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日变化: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值时,地方时为12时。

  (2)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①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②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每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受太阳直射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3、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半球,则纬度差为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不同半球,则纬度差为两点纬度相加。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房屋朝北。

  ③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④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0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x日或9月x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x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x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xx-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1

  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

  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

  区位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区位变化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影响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3、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地区泰国美南河平原澳大利亚南部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与小麦种植和放牧

  社会经济条件人多地少,劳动力冲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水平低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

  生产状况

  农业景观水田广布牧场和麦地广阔

  农业结构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大规模家庭农产

  产品用途自己农业商品农业

  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

  如何提高高一地理成绩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听讲,我们可以知道重点所在,通过做笔记,我们可以加深对难点的.理解。

  2.多看地图,多画地图

  地理高考中空间定位非常重要,而对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根本还在于地图。对于地理基础差的同学来说,看到地图就会产生恐惧感,厌恶感,要想除去这种感觉,就必须坚持每天强迫自己去看一遍地图,看得多了,不仅在麻木中适应了地图,或多或少也能记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空间概念慢慢也能培养起来。在看地图的同时,最好能把地图画下来,不仅加深了对地图的理解,也能逐步把地图从纸上装进脑子里。

  3.联系整体,分析差异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在地理环境的大背景下,各项地理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看到一种事物就要试着去牵出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以日本为例,我们首先可以想到它的气候---季风气候,接着地形---山地多,平原少,河流---短小,水能丰富,工业----外向型工业为主……

  4.勤于练习,勤于质疑

  理论知识的记忆是基础,知识的运用才是目的。运用知识的途径就是要多做题,勤问题。做的多了,问的多了,书本上的理论自然也就熟悉了,命题人的意图也能渐渐了然于心,到高考时就可节省不少分析问题的时间。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3

  (一)昼夜交替

  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二)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三)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

  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四)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4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三、[理解记忆]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2、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

  3、经济因素(主导因素和决定性因素)

  4、技术因素(作保障)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以京九铁路为例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

  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

  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

  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5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