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教学管理 高校 论文

管理员

摘要: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教学管理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校教学管理论文1  【摘要】柔性管……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教学管理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1

  【摘要】柔性管理是强调要通过人内在驱动性,影响持久性和激励有效性等特点来实现“人性化管理”和“自我管理”,从而由内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热情,提高其工作主动性和工作效率。这种较为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如今飞速发展的高校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多。本文首先分析了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一直以来在高校不被重视、地位不高、薪资偏低的客观现象,长期的低待遇水平导致这支队伍人员思想极不稳定,工作调动换岗频繁。其次通过探索运用柔性管理的模式和手段,力图改变基层教学管理这支队伍的思想现状和所处地位,使其从内心深处增强在民办高校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使其“爱校乐教”,并不断提升完善自我,探索在教育领域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通道。

  【关键词】柔性管理;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运用

  柔性管理的基本法则是“以人为中心”,它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管理模式,在高校的教学管理运用中越来越多。柔性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关注了基层教学管理者的情感需求,发挥了凝聚其主人翁情感的导向作用,让基层员工充分实现和体会到个人的价值,激发其工作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其管理模式和手段不断深入人心。

  1柔性管理模式的引入

  1.1柔性管理的定义

  “柔”是相对于“刚”而言,“柔性管理”则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旨在用制度约束管理员工,是以各种“规章制度为中心”;而“柔性管理”旨在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充分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管理概念。

  1.2柔性管理的特征

  “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各种明确的规章制度、各类员工要求规范等),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员工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自发主动追求创新,创造佳绩。

  1.3高校引入“柔性管理”模式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更加需要一种宽松的、民主的管理模式,而人才的培育也需要一个开放的、可以自由发挥人才潜能的环境。以往的刚性管理方式制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越来越追求创新发展的大环境来看,其弊端也渐渐暴露出来,因为划定太多的制度条款,严重束缚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维和创新。而柔性管理则是强调要通过人内在驱动性,影响持久性和激励有效性等特点来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和自我管理,从而达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因此作为一种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新模式,各大高校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模式,柔性管理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引入高校的各层次管理中。

  2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现状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有力的承担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如今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高校的教学管理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科学合理调配全校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运行及教学管理正常规范进行的关键所在,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全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发展。本文所调查分析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仅指民办高校,因为在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成本、场地、生源等多项因素,这一问题尤为有特殊性,其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1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定义及地位

  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一般是指高校院(系)级的教务秘书、教务处分管某项具体教学运行的专项干事,如:教材管理干事、成绩考务干事、课表编制干事等,教务秘书(干事)等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最基层的执行者,其管理工作贯穿整个高校的教学工作,规范、高效、有序的基层教学管理是高校整个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

  2.2学校对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在民办高校中,由于各阶层管理人员来源渠道较广,人员变动较大,管理的方式、理念以及整个管理体系不稳定。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的高层管理者一直有“重视教学、轻管理”的思想,认为教学管理人员都是从事教学运行、教材管理、成绩管理、考试考务等事务性的工作,认为其工作难度及技术含量不高,可替代行较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校投入到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雇佣成本不高,教学管理人员薪资待遇普遍较低,长期的低待遇水平导致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思想不稳定,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模糊,大多感受不到领导的关注、感觉发展前景渺茫,因此基层管理人员岗位更换调动或离职情况比较频繁,不稳定的基层教学管理给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2.3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在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学历、职称较低。民办高校由于受到资金成本的控制,同时要考虑符合办学评估等多方面的硬性要求和指标,在专任教师的培养、教学基础设备及硬件投入上面比较重视,但资金有限,往往忽略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投入,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聘请、培养和管理都不够重视,因此在接收教学管理人员时招聘渠道来源较广,并非全部来自师范院校或者管理专业,大部分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理论背景,导致这些基层人员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多数仅凭有限的经验管理,疲于应付各类教学管理突发事件等,没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其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普遍偏低。因没有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大有干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意识,也没有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因此在发表论文、科研项目方面表现消极,职称评定更是难上加难。

  2.4没有系统建设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意识

  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琐碎,学校多数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基层的教学管理工作只是事务性工作的重复,没有过多的技术含量和一定的研究、探索意识,不需要太多的培训和学习提升,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投入少之又少;如有学习、提升的计划或机会也往往会倾向于一线教师或者更高级别的管理人员,而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往往是被忽略的一支队伍,投入精力、财力等系统的建设这支队伍更是无从谈起。

  3柔性管理对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适用性

  3.1柔性管理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的优势

  (1)柔性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员工参与管理的升华,是实现员工自我价值的有效形式,是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大多主人翁意识不浓,总认为和公办院校体制内的教师相比各方面待遇和条件相差甚远,有一种游离在教育边缘的存在状态,对自身的发展也没有明确的长远职业规划,因此在自我管理方面难免有懈怠和放松。而柔性管理的核心却恰恰是要通过柔性管理的手段更新观念,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组织存在感。

  (2)柔性管理贵在“自我改善”。“自我改善”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精神,是“柔性”管理的灵魂。为了促使自我改善意识的形成,使员工成为改善活动的主体,应该从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进校起,就进行“爱校、乐教”的员工思想行为教育,“创造无止境改善”的自我完善教育,不断鞭策员工进行自我完善,提升综合技能。基层教学管理是一个事务性很杂的工作岗位,专业性不是特别强,或许很难做到人人通过3-5年的努力,都能提升晋级,但是可以通过柔性管理促使他们在“爱校、乐教”的思想教育中能够安于本职工作,同时根据个人特长和个性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和提升渠道,使他们能够在教育的领域里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至于基层工作几年之后产生懈怠心理,对前途迷茫无从选择。

  (3)柔性管理的精髓是“爱人”。以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每个人的劳动为精髓,以组织的高效益为目标,最终又以员工的高收入为归宿的良性循环。柔性管理是建立在心灵感应的基础上的,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中,则对教学管理人员的领导者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业务知识,更要学习领导艺术,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诚心、热情、乐观向上的性格,要有魅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由于事情繁琐,需要长期埋头工作,他们是感觉不到领导的重视和关注的,内心深处是极度缺乏组织关心的一群人,因此作为他们的领导,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关心、爱护他们,经常互换位置为他们考虑问题,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分忧、为他们的未来发展谋划,从而让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感受到爱的力量和鼓舞,调动工作情绪,鼓舞士气。

  3.2柔性管理在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的运用

  基层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稳定直接影响全院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除过常规的管理工作之外,民办高校要加强对这支队伍的柔性化管理,使这群不被关注的队伍受到应有的培育和照顾,使他们在充满人性化关怀的柔性管理中乐于本职工作,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综合素养,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开通道。

  3.2.1贯穿“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思想首先要从学院层面自上而下充分认识到在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这支队伍的重要性。对这些奋战在一线,起到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桥梁作用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给予人文关怀,充分肯定他们在一线所作出的努力,对有突出贡献或特别优秀的人员一定的鼓励和奖赏,体现柔性管理的精神,也让基层教学管理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其主人翁存在感及其集体归属感。

  3.2.2建立柔性化的考核培养机制要根据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对他们的考核建议以学期或者学年为考核周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实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柔性绩效考核制度,为其打造出柔性的工作环境,以更好的满足他们需求,激发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避免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长期从事重复性的工作而产生厌倦工作情绪,可以通过设置针对这支队伍的各种技术比赛,注重对他们的业务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引导激励他们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找到工作中的乐趣。当然,当教师岗位或者其他管理岗位有空缺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将优秀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吸收到学校的专业师资队伍或者其他管理队伍中,提升其工作热情,拓宽其职业发展通道。采用柔性化的人才激励制度,让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感受到学校对于人才的重视,才能够更加自发的投入到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中来。

  3.2.3建立柔性化的人才激励机制依据民办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共同价值观、文化氛围等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给基层的员工更多的含物质、精神的双重激励。如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指导他们申报课题、参与学院重点项目建设,为优秀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薪酬丰厚的报酬等;让基层教学管理员工参与到学校的招生、就业大战中来,共同分享学院快速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员工感知到自身与学校同呼吸、共发展的命运,体会到自己和学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关系,从而使员工通过自我管理、进而参与学院管理,得到主人翁价值的体现。民办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长期奋战在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线,要确保全校教学工作的平稳运行,稳定这支队伍非常关键。柔性管理则是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进行的管理,会让基层教学管理这支队伍对于上层的管理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提升管理的内在驱动性,弱化其被管理的抵触情绪,增强他们的自我管控约束意识,有助于增强其在学院的主人翁感情及其稳定性,并通过一系列柔性化的管理手段,使其能够在本职工作中体会到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2

  1高校教学计划管理的内涵

  高校教学计划管理就是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制定教学计划是高校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过程。修订教学计划可以对学科或专业的某个方向修订,也可以对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或人文素养教育方面修订。不完善的教学计划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总之,高校教学计划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计划的评价和教学计划的修订等四个环节。

  2高校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计划制定和修订缺乏科学的决策过程

  制定和修订教学计划是一个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计划制定和修订过程中,缺乏决策科学化。“决策科学化”是一个有着明确内涵的概念,它要求决策过程必须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程序,广泛发扬民主,大量收集信息,充分研究论证,采用集体决策的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静态的典型研究与动态的系统分析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决策精度。而有些高校在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前不与各学院、学生处及科研处协调,缺少调查分析,制定和修订的教学计划不够科学。另外,一些一般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参照重点高校相近专业的教学计划,必然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制定和修订教学计划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部分高校教学计划制定主体单一,单靠院系主任或其他个体的知识和能力很难制定和修订出高水平的教学计划。

  2.2教学计划执行缺乏科学的管理

  各高校在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都做了严格要求,不得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以及实际操作中,更改了教学计划。这种更改的现象多次发生。它包括在执行教学计划中小范围的更改,或是教学计划运行若干年后大范围的更改。执行教学计划是个动态的管理过程,组织管理中职责是明确的,而一些高校在管理时,工作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如有些院系认为教务处对教学任务安排管得太多,但教务处考虑到合理配置学校的资源,必须审核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安排合理,而院系只顾自己学院的资源配置情况。执行教学计划管理的每个环节都相关联,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管理和科学的管理,在执行教学计划管理中缺乏相互协作,学校的公共资源就不能合理的配置,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监控、教学质量评价都会受到影响。

  2.3教学计划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诸如本科教学质量工作评估、精品课程评估、学生评教及专业评估等高等教育的评价不少,这些评价都与教学计划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计划方案评价是指对教学计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编制过程的评价。而一些高校的教学计划的评价指标较少,且内容不具体,缺少较为系统的教学计划评价方案。教学计划评价的过程包括核实、调查、反馈、修改、确认五个环节。首先要核实教学计划中各专业课程门数、学分、学时等。其次是进行访问调查,了解情况。再次反馈意见并修改,最后确认教学计划评价。而现在教学计划评价是阅读教学计划后,个人主观判断,缺少调查、反馈和修改环节,流于形式。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缺少沟通交流,专家理性判断的单一评估方式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评价人员在审核教学计划时只注重查看专业课程安排情况与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安排是否一致,而不关注专业培养目标是否合理,以及课程体系是否相关等问题。

  3高校教学计划管理改进的措施

  3.1规范教学计划制定和修订流程

  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订的过程需要多位院系教师参与并群体决策,制定和修订的过程比较复杂,为了满足不同利益和不同层次的要求,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订必须加以规范。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订一般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院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负责,在综合分析和科学的考察前提下制定和修改定教学计划。首先,各学院根据制修订意见要求,充分研讨修订教学计划,并提交专业教学计划初稿,其次,教务处组织初审,以及学校组织教学指导委员论证,各学院分专业汇报制定和修订思路,在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做了哪些改革以及改革的原因。再次,学院根据教学指导委员意见进行整改,并提交专业教学计划二稿。最后,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修改确定教学计划终稿。专业教学计划一经确认并实施,原则上不能随意修改,如因特殊情况必须调整时,专业负责人必须填报教学计划变更申请表,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才能更改。

  3.2严格规范执行教学计划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保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教务处和各学院专业负责人以及院系主任应及时审查专业教学计划的执行状况。每学期专业负责人根据教务处关于修订专业计划的要求,组织教师认真核对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一经确认该计划,不得更改。另外,教务处要求学院组织专业负责人和院系主任及时了解教学任务情况,组织任课教师填写《教学日历》、《教学任务书》、《教学大纲》等材料。

  3.3完善教学计划评价体系

  教学计划评价是对教学计划运行作出的评价。它有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校外由外聘专家、行业专家和毕业生组成,校内由学生、教师和专家组成。评价需要有证据,所以教学计划运行的评价情况要依赖于信息反馈系统和监督系统做出的判断,它没有决定权和处理权,只能通过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反映意见。教学计划评价系统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系统作为工作指导。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评价体系指标有培养目标、课程选择、课程结构等指标。培养目标指标应做到:第一,一致性。培养目标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适合学科规律、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第二,独特性。体现高校办学特色,突显学生个性发展。第三,可行性。培养目标具体便于操作,切合学校实际。第四,前瞻性。培养目标体现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课程选择指标做到:第一,整体性;课程体系围绕学生发展设置,学科之间相互联系,课程内容完整、逻辑性强。第二,合目的性;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一致。第三,丰富性;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能力、知识和情感的发展,知识内容不重复且紧跟时代步伐。第四,可行性;师资条件和教学设置作保障,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通识公共课的规定。课程内容适合学生的发展并在其能力范围内。课程结构指标做到:第一,有序性;合理安排课程顺序,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次序混乱,各学期课程安排不均衡等问题发生,保证教学工作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次序有条不紊地开展。第二,灵活性;根据社会需求人才情况,课程体系不断更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第三,平衡性;合理安排各专业每学期课时,做到学时均衡分布。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学时比例合理。

  4结束语

  高校教学计划管理是一项关系到教育部门、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复杂工程。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都遵循传统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但是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的人才呈现离散性和多样性,对综合性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力量,正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学计划管理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高等院校要正确认识教学计划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完善教学计划管理、与时俱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科学完善的教学计划只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还应有相应的教学设施、管理体系和师资力量作保障。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3

  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是指在高校二级学院从事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构成的队伍,主要包括二级学院本科教学院长、教学秘书、教务秘书及各系室本科教学负责人。其主要任务是制订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维护正常的本科教学秩序,确保本科教学任务的完成。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专业化建设是各个高校二级学院完成本科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日益壮大,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教育管理队伍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高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本科生在校完成学业的基础保障,而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更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因此,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传统理念中,本科生教学管理通常被认为只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辅助工作,高校本科生教学管理人员也常被看作是教学辅助人员,因而本科教学管理工作通常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1]。同时,本科教学管理人员又通常从事一些事务性的烦琐的工作,在教学环节中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导致其长期在教学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主要由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教务秘书及各系室负责本科教学的教学主任等人员组成。高校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团队直接影响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有以下三方面原因对本科教学管理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1.高校对本科教学工作不够重视。由于本科教学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尤其在经济效益方面,没有科研、研究生教学等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因此,很多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等工作上,而对本科教学工作重视和投入不够。这就造成了无论是从事本科教学的专任教师,还是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管理人员,都无法获得较高的荣誉感和经济收益,从而导致了本科教学整体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效率和效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高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由于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多以日常事务性工作为主,因此高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简单的理解成了不需要具备太多专业技能的工作,从而造成了高校缺乏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认为本科教学管理人员只要能按照已经成文的教学守则,保证日常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即可。这就造成了本科教学管理人员只能凭着规定和经验开展工作,或者一味地按照领导的指示工作,缺乏运用正规地、专业地现代管理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能主动、创新完成任务。

  3.高校对本科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够重视。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如教学秘书、教务秘书等,在高校的地位、职务晋升、奖励等各个方面,都不及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大部分为事务性工作,工作的辛苦很难得到认可。在职称评审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只能归类为行政系列,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又对职称评审没有直接的帮助,这就导致教学管理人员不能看清自己的发展方向及未来前景,极大地降低了工作的热情。而兼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如各系室教学主任等的工作往往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极大地降低了其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二、如何加强本科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

  (一)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1.只有做好基础教学保障工作,才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由于科技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因此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和重视的首要问题。教学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的基础核心工作是高校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2.只有建立一支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才能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的立足点是教学,要服务教学、配合教学,同时又要对日常的教学进行监督、检查以及评估等。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烦琐、复杂,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能够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力求迅速、有效、准确地完成工作任务,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科学管理理念,能使用合理、高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科学管理理念的、高效的教学管理团队是十分必要的。

  3.只有理论实践相结合,管理和专业相结合,才能打造精英团队。建立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逐渐地升华成教学管理理论,再通过总结出的理论,不断实践、不断地完善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及能力,使管理工作效益最大化。根据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双重的专业知识,即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所在二级学院教学涉及的各项专业知识。

  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分布合理、工作能力强、素质高、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

  1.增大培养力度,提升教学管理队伍专业素养。加强新入职人员的岗前培训力度,使新上岗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在具备一定的教学管理专业素养后,再进入工作岗位。通过日常工作,逐渐掌握基本的教学管理内容和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同时,通过学习,与同行、专家相互交流,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自身在工作中的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和学院应积极鼓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高层次学历的学习,定期组织参加各类培训,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地接受和熟练运用当下先进的教学管理理论知识。

  2.健全选任制度,构建教学管理队伍人才优势。高校应该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聘任制度,以专业化为着眼点,平等、择优选用人才,增强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性。逐步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管理素质精湛的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3.更新观念,加大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高校应加大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将其与教学、科研工作等价齐驱,一视同仁。同时,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增强其在职称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时的竞争实力,拓宽职业发展渠道,帮助教学管理人员设计其职业发展路线,营造一个稳定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工作环境。

  4.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增强教学管理队伍创新能力。建立一套以业务能力为标准、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根据德、能、勤、绩几个方面,考核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为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适当地引入激励机制,增强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促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地研究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探索出更加符合所在高校二级学院专业特点的工作方式方法。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展。

  高校二级学院是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阵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团队是高校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保障,因此建立一支科学、高效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应加大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团队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选任制度,更新观念,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构建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水平强、专业素养好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团队,以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4

  摘要:教育一直是一项关乎国家大计的重要事业,未来国家间的较量就是人才的较量,知识经济和科技革命都离不开教育。正所谓科教可以兴国,为此,我国在教育方面一直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改革创新。高等学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想要适应新形势、新发展,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效益,就要转变观念,积极采取措施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高效;教学管理;改革;创新

  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研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级人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而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对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研究来不断改善教学管理工作,维护教学秩序的稳定,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高效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1.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使得近年来高等院校的发展勃勃生机,但招生规模的扩大也使得生源相互间水平、素质的差距拉大。与此同时,高等院校的发展同样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相互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准确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变化,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要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办法,让管理制度更加灵活,更具实际效用,加强教学管理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努力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2.适应时代发展,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最重要途径自然至关重要。传统的教育理念太过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已然不能够适应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我们国家不断在教育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是教学管理当中的一部分,为此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辅以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3.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繁多的复杂工作,其管理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和评价以及专业、学科、课程、教材、学风、教学队伍、管理制度、教学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因此,教学的改革必然需要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高效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校教学水准和质量。

  二、高效教学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对策

  1.坚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人来完成,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人,所以,以人为本不仅是现代化教育的理念,也是其终极目标。一切制度的制定和措施的实行都是以教学管理理念为核心开展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想要创新改革,首先需要创新和改革的就是管理理念。如今高等院校的教育大多已经脱离了对人的教育,更多侧重市场需求和就业,培育出的学生即使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也大都缺乏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因此,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要立足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维护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此外,也要通过适当的关心和激励机制,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和教学意见,加强与教师间的沟通和协调配合,真正做到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关心、理解。

  2.创新教学管理办法

  第一,专业设置工作交由学校进行,避免院系设置专业时出现的重复与混乱现象,同时有利于师资、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稳定人才队伍,更好地适应市场。第二,逐渐让院系在教学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管理层次的减少有利于调动院系和教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明确学校与院系各自的职责和权力,政策、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等方面的调整和教学的评估检查由学校负责,教学过程和质量的监管由院系负责;建立科学严谨、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促使院系实现自我发展和运行。第三,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教学管理网络系统,让学生选课、成绩查询、教学评估,教师教学任务和计划安排等环节的管理都实现网络化;加强对考试的管理,健全和规范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上注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不完全沿用百分制,取消补考,建立重修制度,进一步保障学分制的完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

  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是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要依据教学多层次和多类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估标准和考核指标,合理利用奖惩机制,客观评价,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教学氛围。

  三、结束语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激发教师好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高校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是高校适应时代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卯静.浅谈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J].网友世界云教育,20xx

  [2]张影.浅谈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

  [3]庄智敏.浅谈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意见[J].科技资讯,20xx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5

  【摘要】 本文从高校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出发,对其特点、地位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加强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高校院系 教学管理

  一、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高等学校的院系教学管理内容从不同的管理理念出发,有多种划分方法,但在学校、二级院系、教研室三层次结构这一目前普通高校主流教学管理基本框架下,基本内容大致相同。

  1、“四分法”一般概括为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辅助管理。教学计划管理主要是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活动总体安排,追踪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确定或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环节等组织管理。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与专业方向,修业年限与修业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进度计划安排。

  教学运行管理主要是围绕教学计划实施而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工作的组织管理。主要包括组织制定教学大纲;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管理环节,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管理,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加强教学计划组织落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表、教学运行表和考试安排表等;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考试制度,组织好评卷等各个环节。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主要是通过贯彻学校各项相关制度,落实检查、监督和评估等各种措施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主要落实以下制度:一是教学督导员制度,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二是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制度;三是领导听课制度和管理干部深入课堂和实验室调研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四是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五是院系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教学专项评估制度等。

  教学辅助管理主要是教务行政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管理。主要包括学籍管理、教学文件管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务信息统计管理等。

  2、“两分法”一般概括为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教学运行和教务管理。教学基本建设是二级院系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学风建设、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等。

  教学运行和教务管理是二级院系教学管理的常规内容和基本工作,包括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教研活动、教学过程、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实践教学、毕业论文以及考试环节等。

  二、院系教学管理的特点和重要性

  院系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处于中观管理的枢纽地位,起着承接上下、联系左右的桥梁作用。它与学校教学管理在管理的目的、途径、过程、职能等方面是一致的,但也有自身的特点。

  1、管理的头绪多、任务重。院系教学管理直接面对本院系及相关院系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组织管理、教务常规管理等各个环节。随着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管理任务逐步下移,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任务不断增多。

  2、管理的层次低、工作细。院系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管理,学校下达的各项指令、任务、指标都要由院系来贯彻实施,同时还要将执行的情况反馈给学校。管理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各种具体的问题和矛盾,靠简单的说教和行政命令无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院系教学管理必须做细做实。

  3、管理的方法实、难度大。院系教学管理不仅要进行教学过程的管理,还要了解、搜集各种教学管理信息,提供教学管理咨询等。院系教学管理人员要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教育者、服务者等多种角色。这给管理者及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同时也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完善学校、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加大院系教学管理的力度、范围及自主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

  三、院系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普通高校的院系教学管理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不能适应加快高校内涵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特色人才的迫切需要。

  1、对院系教学管理重视不够。部分学校的校级管理机构庞大、基层管理力量薄弱,导致管理职责不明,任务难以落实。甚至有人认为院系教学管理只是上传下达,执行和落实学校有关的教学计划和文件而已。院系领导面临着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和行政管理等多重压力,精力分散。

  2、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首先是自身对教学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教学管理就是周而复始地排课、调课、听课,这种重复而繁杂的工作往往使他们缺乏主观能动性。其次是部分教学办公室人员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由于平时工作忙、压力大、进修学习机会少,缺乏教学管理方面的新知识。最后是部分管理人员不注意系统学习、领会教学管理文件,根据实际研究具体措施不够。

  3、存在经验管理模式倾向。管理的层次不高,管理方法仍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面上,更新少、方法陈旧、模式单一、教学管理的效率不高。大多数院系教学主管领导都是教学和科研骨干,但缺乏教学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由于教学、科研和管理任务重,对教学管理往往是照着文件办,凭着经验办,或者疲于完成教学任务,缺乏对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4、缺乏激励机制。院系教学管理内容既广又杂,工作成绩不易量化,可操作性差。有的单位过分强调教学管理服务教师与学生,而不注意尊重教学管理人员的劳动付出,使其岗位自豪感和自信心受到影响。因此,考核、奖励、激励不到位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加强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措施

  院系教学管理的现状和水平不仅直接反映出整个学校教学管理的状况和水准,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校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院系教学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实现管理创新。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转变对院系教学管理工作持有的各种不同看法和片面认识。学校和院系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明确院系教学管理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保证足够的资金和精力投入。

  2、注重院系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是院系教学管理的主体,其管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业务培训,同时提高他们的地位,打通他们的职务职级晋升“通道”,增强岗位自豪感和管理自信心。教学管理人员要努力掌握现代技术手段,并熟练运用于教学管理过程中,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3、加强院系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建设。学校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使教学管理工作条理化、系统化、程序化,既各司其职,又协调运转,既周密严谨,又操作简便,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建立稳定良好的教学秩序。

  4、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评价体系。应建立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与竞争激励机制,做到职、责、权、利分明,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要针对教学管理内容繁杂零乱的特点,建立健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与评价体系,促进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平:加强高校院系教学管理的思路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xx(26).

  [2] 曹爱平:关于加强高校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xx(1).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6

  0引言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关系到整个高校的管理质量,所以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能力素质,但是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属于在岗职工无法脱离岗位进行学习,所以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越来越重要。继续教育也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

  1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

  近年,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扩大外招,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琐碎和复杂,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大考验。但是我国高校许多教学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系统教育,思想保守,对外界信息反应迟钝,业务素质跟不上工作需要,停留在传统的陈旧管理模式中,管理能力差,不适应新时代教学管理需要,所以,高校教学管理必须开展继续教育,充实继续教育体系,提供各种对内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长,随着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长,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与海外高校的学术交流,例如邀请他国的博导教授到本国学校进行学术交流等,高校教育越来越综合化、国际化,学术合作也越来越密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许多教育问题随之浮现出来,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高校管理工作必须与教学的质量和发展相互配合,这就需要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转变传统观念,学习新的知识,树立正确意识,开展继续教育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关键。我国继续教育不断发展,其内容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效果也不断增强,众多高校参与到继续教育的大潮中,是提高在职人员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2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2.1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能够转变管理者的陈旧思想理念,扩充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教育不仅是扩充管理者的知识的教育,更是推广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平台,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促进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2.2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随着时代发展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只有接受继续教育,努力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为高等学校打造了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

  2.3推进教学管理专业化的需要

  我国现存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管理者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的发展等需要不断下降,开展继续教育能够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也体现了对管理者的专业化需求,管理者对专业提高的需求又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2.4促进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且来源混乱,缺乏教育专业培训,综合素质较低。且管理人员在平时忙于管理而疏于提升自己的学术,加上管理岗位的晋升机制不合理且晋升极其困难,需要开展继续教育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缓解当前局面。

  3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措施

  3.1转变观念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继续教育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经费和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其次立足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促进大学建设为目标,增加与其他高校合作办学的机会。最后要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和业余时间,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理论教授和业务培训。

  3.2营造继续教育的文化氛围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开展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柔性管理”的管理方式相结合,完善继续教育理论知识体系,采用专题讲座、短期进修形式丰富教育形式,定期开展顶岗锻炼和考察调研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文化氛围,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的提升创造各种机会。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开展网络共享和远程教育,为继续教育提供便利。

  3.3建立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训班

  建立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训班是开展继续教育最常见的形式。一方面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教育,开办各种理论知识培训班,弥补管理人员在知识上的不足;其次举办教育管理专题培训班,邀请成功有经验的管理领导实例讲解教学管理方法。

  3.4提高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

  为了促进高校的发展,各大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学位提升的学习,同时为管理人员计算机等知识的提升提供条件。

  4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推进教学管理专业化、促进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解决教学管理人员各种问题的措施,所以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营造继续教育的文化氛围、建立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训班,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7

  摘要:高校具有机械性特点的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已经不适应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要求,适应性思维范式将成为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的指导思维。教学管理适应性思维范式是一种强调适当分权、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的变动采取灵活应变态度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对我国高校当前和今后的教学管理改革有暑许多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行政型教学管理;机械思维范式;适应思维范式;教学管理改革

  一、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弊端主要体现为机械性特征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利用行政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它强调按照权威性的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实行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特点,可以避免各行其是、任意行事,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后来,它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缺点和弊端。有的学者把当前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三多三少”:行政权力的管理多、学术权力的管理少;共性管理多、个性管理少;低层次的管理多,高层次的管理少。其中,低层次的管理即主要只是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满足于教学不出问题。而高层次的管理则是要真正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完成,不仅注重教师在“教”,学生在“学”,而且更注重“教”和“学”的实际效果。

  行政型教学管理弊端,归根结底就是“机械性”三个字。我们可以借用教育组织决策机械思维范式来分析这一特点。孟繁华教授认为,教育组织决策的机械性思维范式就是将重点放在对人类知识的起预示作用的因果关系上,对周围的事物全神贯注,实施“有效”决策,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从牛顿的经典科学中获得的。机械决策思维范式特征可以概括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决策主体方面。决策者高度集权;在组织机构上遵循金字塔的等级制度;学校追求表面化、数字上的效益,较少考虑社会责任。第二部分涉及方法系统。采取完全程序性的、线形的、一元性的方法进行思考;信息的采集来自内部;指导控制的手段应用权威等。第三部分涉及决策对象。决策对象永远是被动的,或者说是控制型的,其工作表现为服从、僵化、埋头苦干和各行其是。

  利用机械性思维范式来分析行政型教学管理的弊端,我们把它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决策和计划的封闭性。行政型教学管理强调行政管理者的权威性,往往根据上级指示,依据权力意志作出教学决策,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评估标准,编排、指挥教学人员,忽视专家、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士的参与。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不高,透明度低,有时甚至具有一定的“暗箱操作”特点。不仅如此,在决策和计划后,缺乏完善配套的宣传、咨询、反馈、监督和评价机制,从而呈现为一个封闭状态。

  2.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性。在高校,多年来我们按照行政命令和国家计划,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和统一的考试形式。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曾经起过非常大的作用。但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容易导致课程结构呆板、选择空间狭窄、教学内容陈旧,与培养具有创见、讲求个性的现代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要求并不相符合。

  3.计划执行的强制性。行政型教学管理实行从上到下的直线式管理,强调权威与服从,上、下级之间,管理者和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和协商,缺少对管理对象特点、要求的分析和把握,按任务实施管理控制的成份多,按针对性原则开展引导服务的少。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核心和主体,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师生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

  4.评价分析的形式化。行政型教学管理中,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效果的评价都是以决策者为中心,被管理者的评价往往只是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不是作为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手段。目前被管理者(学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期中教学评估。但是,由于评价指标体系欠科学、信息收集不全面,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评价结果落实不到位等原因,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此外,有的学校将教师和课程的综合评价简单化为单纯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评价。而对教学计划的学年评价和整体评价就更少。

  二、教学管理的思维范式转变成为时代必然

  强制性的教学管理只能维持规范化条件下的常规运行,面对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变化而出现的问题和新情况的适应性比较差,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和控制。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呼唤教学管理的思维范式转变,即从机械性思维范式转变为适应性思维范式。

  1.适应性思维范式提出的现代科学基础

  孟繁华教授在《教育管理决策新论》一书中认为,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范式提出是以现代科学为方法论基础的。20世纪初以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标志,现代科学诞生和发展起来。随后二、三十年间,以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以及后来的耗散结构、协同学和混沌理论为标志的大量交叉学科发展了起来。这样,历史上曾经起过主导作用的,以主观规定性和线形方式传播知识的管理方法,已经不再具有完整意义的适应性,管理方法趋向多元化成为时代的潮流。我们根本没有可能发现绝对严格的因果依赖性,只能以可能性加以预测和判断。科学家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原则上不能精确认知的世界,概率和统计方法的广泛采用就是基于这种现实。这就是所谓的统计决定论。在管理决策领域,与过去的机械决定论一统天下的情况不一样,统计决定论成为研究者应该遵守的方法论。以统计决定论所体现的科学认识和人们的价值认识这两条轨迹的融合,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范式。高校教学管理也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决策,同样需要遵守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融合的原则,也就是需要以适应性思维范式为指导。

  2.适应性思维范式提出的时代条件

  21世纪是人类走向知识经济,走向开放和全球化的世纪。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时代特征莫过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这一转变所引发的社会震动是巨大的。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本转变也对教育、政治、文化乃至人们日常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相对深刻的影响。在高等教育领域,原来大一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国家和社会对用人标准的变化、学生和家长求学需要的提升、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收费办法

  的调整等,都使高校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环境中。同时,教学管理系统内部人员、知识、财力、信息等要素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原来注重维持规范化条件下常规运行的强制性教学管理,难以顺利适应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

  素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一成不变的机械性教学管理已经成为教学改革深化的重大阻碍。

  3.适应性思维范式提出的教育背景

  近几年来,在我国高教界进行了两项非常重大的改革:一是管理体制改革;二是高校扩招。目前,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重大成果,高校的合并组建等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内部管理尤其是教学管理问题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里高校工作的核心内容。教务处谓之“高校第一处”,教学管理也似乎可谓“高校第一管”。然而,无论教学管理问题如何千头万绪,核心都是管理者的管理思维方式。是依然固守行政型教学管理以及相应的机械性思维范式,还是审时度势,大胆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以适应变动的教学管理环境和内部要素关系,关系到新一轮教学管理改革的成功与否。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高校扩大招生,成为众多院校的热门话题和发展机遇。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自不待言,但遇到的困难也不少。从表层看来,问题主要是师资力量缺乏,教学生活设施不够,图书资料紧张等。中观来看,主要的问题是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面临着重大的调整。而微观上讲,这些表层和中观的问题背后,核心的问题是管理思维和管理观念问题。能够适应环境、突破常规、扬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将使得人们有动力、有胆略、有方向去解决上述的许多问题。

  三、适应性思维范式的特征及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几点启示

  教育组织决策的适应性思维范式强调尽量把握事件发展的统计因果关系,对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的“多”尽可能用概率来描述。联系到教学管理的特性,针对行政型教学管理的弊端,我们把教学管理的适应性思维定义为:一种强调适当分权、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的变动采取灵活应变态度的思维方式。它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决策计划的开放性。决策者适当分权,如扩大二级学院的决策和管理权,教师和学生有权参与决策、计划和管理等。第二,计划内容的多样性。在宏观层面的统一标准指导下,各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创造和个性化。学分制便是这种多样性的典型。第三,计划执行的弹性化。允许在计划执行中根据信息反馈、中期评价等,进行及时妥善的局部调整,如课程组织、课程难度、教学要求等,以缩短教学计划的修改周期。第四,评价分析的科学性。评价分析教学效果应采取科学的标准、规范的程序、负责的处理,在师生得以实质性参与的基础上进行。

  适应性思维范式对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至少有如下启示:

  1.下放管理权限,提高二级学院的管理权力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决策机构上,仍然是按照等级制设计决策的来源和分配。一般管理层次由上而下: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务科、教研科、教改科等)→二级学院(系)。工作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地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请示汇报的。校长享有一般教学事务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是作为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的职能部门存在的,这两级机构有相当大的决策和管理权力。相反,二级学院(系)的权力相对较小。应对这种集权式的体制作出改革,转变校长和教务处的职能,增强其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职能,将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允许二级学院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2.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与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相应的机械性思维同时又是一种经验性思维,管理者注重的往往是传统的延续、历史的类比、经验的积累、单向的回忆,以及主观的判断和想象等,缺乏对现代新兴管理方式的运用。适应性思维则是要求本着一种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同时,运用网络化手段,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建立决策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监控系统等完善的决策体制,使决策和管理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盲目性和经验性。

  3.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学管三方制衡机制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明显的权力失衡,特别体现在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适应性思维指导下的新型教学管理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拥有充分的决策、监督等参与权力。管理者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大力倡导师生参与管理。这并非削弱管理者的权力,而是建立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制衡关系,以促进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应当注意的是,教、学、管三方的权力制衡具有目的共同、手段互助、交往平等等特征。学生要多一些谦虚、理智和建设性,管理者和教师要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支持合作。

  4.推行弹性学制,营造创新性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

  弹性学制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教学计划统得过多,培养模式单一,学时偏多,专业面窄等弊端,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弹性学制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激励、竞争机制。当然,弹性学制的实施要考虑国情、校情,一些高校先行的试点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孟繁华.教育管理决策新论:教育组织决策机制的系统

  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刘邦奇,齐平.现代教学管理系统.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孙灿成.学校管理学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肖菊蓉.论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创新策略,转引自<大学素质教育与教学——理念·模式·运作>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

  孙宗禹.跨世纪的探索——’20xx湖南省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湖南大学出版社,20xx.

  茶世俊,廖才英。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究.现代大学教育.20xx,(1).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8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正加快实现传统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由传统的“以效率为本”逐步朝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不仅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价值,还顺应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

  一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又被称为“人本管理”理念,其最早产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真正得到应用是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推动了现代管理理念的发展与变革,强调通过科学的协调与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效率和作用,试图满足每个人的内在需求,实现整个管理系统的逐步优化。“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发展过程,实现了对人的本性、本质及价值认知的逐步深化与拓展,明确地提出了将“以人为本”作为未来社会文明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如今,这种理念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有效地提高了管理组织的凝聚力,为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及关键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不仅顺应了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更推动了高校教育逐步由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式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及完善的基本需求。

  1.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关注,作为知识的基本载体,个人的发展与努力是知识得以传承的基础。因此,这个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高校工作的重心即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此,高校管理工作必须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推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及跳跃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传统的“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为了顺应这一形势的发展,高校必须加快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全面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开放性、科学性的管理机制。针对扩招所造成的教育资源缺乏、教学质量降低等状况,应加快建立“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3.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必须加快推动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构建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自主性、开放性、个性化与数字化,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生不仅仅是单纯的受教育者,还是高校教育的消费者,为此,高校教学管理必须注重并提高服务质量,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提供更为全面、周到的服务。

  三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创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途径分析

  当前,各大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加快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

  1.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高校传统教学管理理念具有强制性特征,注重监督及惩罚,即高校管理者为了实现有效管理,对师生提出的强制性要求。传统管理理念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高校的发展。为了顺应时代需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快创新教学管理工作。一方面,应注重“以学生为本”。学生乃高校生存之本,若无学生,高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高校的使命即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应将学生视为中心,处处为学生着想,除了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外,还应注重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应以“教师为本”。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是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关键。为此,高校必须注重发挥人本思想的效力,关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尽可能地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确保其业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使其积极投身于高校教育工作中。

  2.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暴露了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互动性差,教学培养目标无法顺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模式单一,导致学生难以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激发其智慧与潜能,提高其创新与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新模式应以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为基础进行构建,在党的教育方针及国家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在高校、社会的共同参与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环境,通过各种运行机制的组合,实现高校教育目标。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要素:教学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培养途径、评价体系、管理机制等。该模式应以汲取知识为基础,将素质视为核心,将能力作为本位,坚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协调与发展,以学生为本构建一支适应新模式发展的教师队伍,结合社会需求及高校自身特点,构建知识、能力与素质模块。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创新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吸纳社会行业人士及家长的广泛参与,最终构建一个立体化、信息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必须加快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以便更好地规范、约束和引导师生的行为准则。现代教学管理体制必须将管理制度作为基础,管理体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序性及实效性,为此,必须确保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建立健全高效、公平的激励制度,以公平作为基本出发点,奖罚分明,适当拉大奖罚之间的差距,以提高激励效果。与此同时,应建立“人性化”教学管理规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构成教学及管理组织的个人视为最为关键的因素,力求做到满足每位教职工及管理人员的需求,实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等目标;力求满足每位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其成才提供各种必要条件,实现“人人进取、人人成才”等目标。一方面,应注重将教学管理权力予以下放,转变传统由教务处牵头的被动式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高校工作由行政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学为中心,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及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确保师生的监督权力获得保障,在加快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构建健全的民主审议制及监督制,将教学管理的监督权交给师生,从而有效落实监督、反馈及落实机制。

  四 结束语

  总之,高校作为我国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加快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融入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注重加快创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以逐步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9

  摘要:高等院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教学、科研等重要职能。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对教学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一只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是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措施。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化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以往,高校对教学管理的专业化特征认识不足,认为教学管理属于“万金油”,没有学历、专业上的限制,大部分人都可以从事这项工作,门槛较低。而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肯定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技能性和专业性,让教学管理人员对职业性质、职业动机和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树立了专业自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地位

  一个职业能够获得人们的尊重、有一定的社会名望,在于该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化的素质和知识要求,并利用该素质和知识做出相应的成就,从而获得社会的肯定。以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大多从事一些事务性工作,缺乏成就感。而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明确了这项职业的从业标准和要求,一方面让从业人员有压力和动力进行专业化的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增强教学管理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赢得了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的尊重和认可,获得较高的职业美誉度。

  (三)有利于推进教学管理工作成效

  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化管理思维的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倡导教学管理工作由传统的事务性工作向研究性工作转变,对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些优秀人才也开始加入教学管理队伍,大大提升了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质量。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问题

  (一)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不重视,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学历、素质、专业背景以及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尽管教育部定期对高校教学水平和能力进行评估,但并没有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进行详细的规定,这也是造成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所在。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学历水平较低,大多是专科和本科学历层次,几乎很少有研究生学历,教学管理人员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也不懂得教学规律,缺乏认识、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性和突破性。另外拥有教学管理专业背景的也比较少,很多从业人员不了解统计学、高等教育学、计算机和系统论等专业知识,只能从事一些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例如排课、收材料等,这些工作枯燥且繁忙,从业人员没有时间和动力去进行专业化学习,缺乏专业发展的紧迫感与方向感。有的高校甚至聘请教职工的家属和兼职人员来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无论是责任心还是工作能力上都差强人意,无法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管理。

  (二)缺乏自主权

  自主权是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所谓自主权就是具有独立处理事务、不受他人或外界干扰的权利。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只有具有高度的自主权,才能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然而,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这种情况在中低层管理人员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事情只要领导不点头就无法继续开展,导致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想法在繁琐的程序中被扼杀了,工作效率不高。于是高校教学管理中,推诿扯皮的事时有发生,有的工作是几个部门共同负责,有的工作则没有人负责,相互踢皮球。

  (三)队伍不稳

  长期以来,由于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学管理工作在人们心中属于没有前途的工作,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下,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缺乏对本职工作的自我认可,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的影响,职业动机不强烈,难以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跳槽率也比较高。部分从业人员将教学管理工作当做跳板,一有机会就考研或者转为教师系列,不能塌心工作,工作积极性自然不高。部分从业人员转向无门,得过且过、人浮于事,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

  (四)服务不强

  高校教学管理的本质是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因此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但部分管理人员存在“官本位”意识,将自己的工作理解成管理老师和学生,在工作时以领导自居,和老师和学生说话时居高临下,口气蛮横、态度强硬,不是从师生的角度去帮助其解决问题,而是将教学管理当成行政管理工作,招致师生的普遍不满。

  三、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路径

  (一)转变观点,提高对教学管理专业化的认识

  教学管理也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教学管理从业人员都要认识到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首先,高校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共同制定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制度和方案,具体包括教学管理人员的身份编制、晋升渠道、培训机制、考核指标、薪酬待遇等事项,用制度来规范和指导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教学管理人员要认识到,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教学管理工作已经不再是以往的事务性工作,而是向研究性和专业性方向过渡,教学从业人员要积极配合教学管理专业化建设工作,将其作为提升个人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把好源头,完善用人制度

  专业化的管理队伍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储备,高校应根据教学管理的专业发展需要,完善教学管理用人制度,设置严格的用人标准。在学历方面,要招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研究生有着较长时间的高校学习经历,具有一定科学研究经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能够创造性的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在专业背景方面,从事教学管理的人员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等专业背景,熟悉教学运营管理,掌握现代高等教育理论等,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的技能,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管理,熟练使用高校办公管理系统。当然,不同的高校在教学模式、学科设置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教学管理人员招聘上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择优录取,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三)完善培训制度,提高专业化水平

  培训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面对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十分必要。高校应有计划、有重点、分批次地开展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把他们的学习、培训、进修纳入学校教师培养计划,由于高校管理人员所在的管理岗位不同,从事的管理工作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培训内容要多样化和针对化,例如校级和院级教学管理人员的视野、角度、管理权限和作用都有一定的差别,校级教学管理重规划、组织和协调,院(系)教学管理重实施和反馈。培训时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传授不同的培训内容。同时,设立专门的培训经费,对参加培训的管理人员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鼓励他们形成学术科研成果及解决实际问题。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学术团体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协助教学管理人员加入官方或民间的学术团体,加强同行间工作及学术的交流,发挥职业自律精神,促进互助与合作,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力,让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去。

  (四)建立教学管理队伍评价指标体系和反馈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反馈机制是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效能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人员评价主要是领导评价,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不完善,评价结果缺乏应用性,这也是造成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的原因之一。为了推动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就需要高校建立科学的、规范的教学管理队伍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包括同行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及领导评价等。评价指标要能够体现或反映教学管理队伍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教学管理人员配备、相关制度建设、业务管理流程及标准、特色服务及亮点建设等方面,以体现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同时加大对考核结果的应用,考核不合格的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停止工作。对表现突出的,予以奖金激励、职务晋升以及表扬等多种激励。总之,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高校应转变观念,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春华,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xx(5).

  [2]薛小平.高校管理队伍职业化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xx,5.

  [3]王兴杰.大学中层管理人员聘任工作的基本走向[J].理工高教研究,20xx,1.

  [4]谭芙蓉.对加强高等学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xx,2.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10

  摘要:人文关怀讲的是社会发展中从不同的角度中来对人类发展的关心,在当前高校教育发展中这是教育管理中的核心思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建立人文关怀体系是教育改革发展必然的需求,是发展和谐教育的关键步,同时也是社会转型时期建设高校教育的必经之路。在高校教育中,高校应该要重视学生发展的规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中来明确教育发展的体系。因此,本文主要就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来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体系建构进行的分析与研究,提出相关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关怀;体系构建;方式方法

  一、人文关怀建设的内容

  (一)建构人文关怀思想

  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中主要的对象就是大学生,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就应该要明确“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样也就是需要能够切实的解决学生的根本利益与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保证高校教育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更是保证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建构人文关怀原则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就应该要坚持一定的方法与原则。首先,应该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科学”二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样也就是需要高校教学管理中,应该要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来教育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也是需要采用科学的态度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利用科学的态度来教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可以真正地学习到有用的东西。其次,尊重自主性原则,这其中是需要“以学生为本”,积极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教师还是应该要重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是需要将落实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切实的解决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中的问题。

  二、建构人文关怀体系方法

  (一)课程设置

  高校中建设人文关怀体系对于学生的发展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中融入人文关怀,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人文关怀体现的方式。高校在教学中,若是想要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地体现出人文关怀,就应该要将传统的课程进行一定的改变,合理的规范的来设置课程,不能够为了追求进度而重要某一课程,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必然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导致学习的内容不容易消化。其次,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要加入社会类的课程,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让学生增加对于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课程在设置上还应该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设课程,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能够使得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而努力。该种课程在设置上就充分地体现出了人文关怀,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有着很好的帮助。

  (二)教学方式与过程

  高校教学管理中,高校是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是可以使得整体的教育管理达到一定的良好效果,在高校教育中是需要融入人文关怀的,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整体的积极性,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育中,若是只有教,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在教学还是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人文关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共同的学习到东西。在教学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建设,是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要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需要用他们最为饱满的热性来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得他们的情感之间是可以达到一定的共鸣。

  (三)营造人文关怀的气氛

  教学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的建立,在一定的程度上若是依赖于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时还是需要校园的内部环境来进行营造。高校在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学生。在高校中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是可以通过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来进行的,比如说学校可以适当地举办与人文关怀有关的比赛、演讲等。高校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还是可以适当地融入人文关怀,通过师生之间开展的有爱活动,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于他们的关爱。

  (四)适当的心理疏导

  在现代高校建设中,高校是越来越的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人文关怀。在新时代中,很多的高校学生的心理是很容哟出现问题的,比如说敏感、失落等,这些情感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会影响学生学习。高校对于该种问题要加强注意,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中来看,认真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上专业的心理疏导来解决学生心中的问题,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学生心中的不安,让学生能够更加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

  参考文献:

  [1]王飞.人文关怀视阈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研究,西华师范大学,20xx(04).

  [2]黄燕.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xx(10).

  [3]朱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问题研究[J].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xx(04).

  [4]左佳美.多校区高校人性化教育管理研究[J].南华大学,20xx(05).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11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在新型的教育技术为人们带去便捷的同时,它也为传统的教育管理带去了一定的挑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冲突之时,我们必须要勇敢迎接挑战,大胆改革,使得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更好地为各高校带去切实效益,更好地为各高校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服务。

  1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效教学管理运用中的现状

  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各高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例如,许多的人思想较为传统,对于新科技、新技术的发展不能够较快地接受并适应,总是把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相比较,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太过散漫,或者是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没有现在才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人们也一样接受教育,并且效果也较为理想,就没有必要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去接受一些较为新奇的教育方式;再如,现在的教育中出现的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是对于新引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却也是知之甚少,不但在投入力度上有许多的不足,教学管理者所掌握的知识程度也参差不齐,所以形成了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

  1.1改变教育观念

  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的学校还是与时俱进的,不但购置了相关的教育设备,还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并且在一些教育课堂上,也使用了相关的教育设备进行文化课程等的教学。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虽然学校里设有相关的机器设备,但是许多的高校仍旧是把它作为一种跟进时代的象征或者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使用。在许多可以用计算机代替的事情或者是相关职位的工作可以使用计算机来操作的,不少的高校仍旧采用传统的人工进行,这就造成了学校财力物力及人力上的资源浪费,使得高校存在着不少的繁冗工作,为高校的教育发展带去了一定的阻碍。这样相似的现象在不少的高校均有存在,这也可以折射出一个现象就是,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对于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有着不小的束缚力,虽然在形式上,相关的教育相关人员已经跟紧步伐,但是在实际的相关应用中,人们仍然受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的有利影响。所以,为了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有效影响力,必须要改变人们原有的思想和旧有教学管理理念,要进一步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教学管理活动的价值,并且要不断提升它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

  1.2积极开展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当前,多数高校采取了完全学分制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的采用,不但为同学们的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空间,也使得教学管理模式变得更加的信息化与批量化,在教学管理模式上更加的清晰明了,但是与此同时,带来的则是信息量过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管理手段来适应现有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中,教学管理空间多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及平台,而教学管理工作则是从教务到学生之间都可以展开,计算机网络作为连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一种媒介,它不但是人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作为一种反馈学校教育结果和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平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的高校教学管理服务。针对高校中,大多数的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校方应该加强对于相关方面人才的培养,多让相关专业人员参加一些有关的技术研讨会,或者是进行公费培训,更甚者是聘请一些相关专业知识较高的技术人才来增强本校的技术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不断地进行测评活动,对相关的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反思及总结,在发现问题中获得进步。

  2总结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中,采用全校统一集中管理,使得教育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全部的数据及动态,有利于填补传统管理中因人工管理的工作尺度把握不一而造成的教学管理不规范的漏洞。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有利于公平合理地服务教学工作,并且也保障了教学管理的规范性。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12

  摘 要:教学管理是按照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在高校的管理中,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要从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的发展规划到组织和引导院系各专业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根据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实现最优组合、形成科学运行机制、发挥整体效益就必须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范化的、科学的、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一、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僵化。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还处于探索的阶段,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一些传统的经验都会对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有着制约,机制比较僵化,不灵活。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有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方法的痕迹,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尤其突出,和现在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这样的教学理念根本无法跟得上发展的速度,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推行严重不相适应,在高校中分工管理不明确,管理机制僵化。

  (二)管理手段落后。目前,我国总体来说已成为世界上的教育大国,但是教育大国不等于是教育强国,还有相当一批院校没有形成健全的、完善的科学教学管理制度。由于我们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经验不足,教学管理干部交替频繁,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健康发展。

  (三)考核方式死板。现有教学考核制度尚未明确,所要考核的对象和方向还都不是太完整,考核的方式也比较单调和死板。特别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业绩考核的评审上,有很多学校太过于去注重科研成果,从而忽视了教学的任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以数量追求为向导,使“重数量轻质量”成为必然,给投机取巧者创造了可乘之机,功利主义在教师中日益膨胀和扩张。教师量化考核制度的错误导向,损害了考核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公平,将会给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繁荣,但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上也出现了某些不合理的现象,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滋生,使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自尊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职业信念动摇、师德失范、责任感削弱,教师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在目前教师职业还比较清贫的情况下,一些教师有科研项目的稿科研,没有项目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热衷于社会兼职,到民办学校及社会培训中大量兼课,甚至有的人堂而皇之的在外面做起了生意,搞起了经营,教学成了副业,自然也就投入不足了。

  (二)学校现行职称政策及其他政策的导向性影响。我国流行一般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是“一个中心学校”,重点大学既以教学为中心,又以科研为中心,是“两个中心学校”的说法,但是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办成了以科研为中心的“一个中心学校”。评价一个人的水平和能力,主要是以其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多少为依据。教师在晋升职称时,主要靠科研成果和论文。

  (三)教学管理不到位。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就是严格的教学管理。教师和教学采取的的弹性方式管理,这些都是由高校工作的特点来决定的,在有课的时候就去上课,那么在没有课的时候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这样虽然利于教师的研究和学习,但也容易使得教师的某些教学环节,如备课、作业批改、实验指导等处于失控状态。加之课堂教学的监控和督导机制不完善,教师上课如何,甚至是否空堂都无人过问。虽然多数高校也有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但是,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很难用几个简单指标来衡量,所以为评估而评估、重结果不重过程、有量的衡量而无质的把握便成了高校课堂检查评估的一大特色。

  三、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创新管理机制。第一,要积极探索建立二级教学管理机制,分散教学管理职能,对于原来高度集中的权利进行重心下移,实行纵向权利结构的调整。要对高等院校教务处与各二级学院之间的责权,适度地进行分级教学管理,适当扩大二级学院管理权限。第二,就是要鼓励师生参与教学管理,形成教师、学生和管理都参与到教学管理中的局面。

  (二)创新管理手段。对于管理手段的创新,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还包括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通过分析专业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创新要求,如制定教学计划,不同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培养目标不同,也要不相同,教学计划要有自主性、稳定性、可变性、可行性,提出的创新要求是科学定位、充分调查、系统优化、注重实效、严格实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同时为我们对教学管理的创新实施指明了方向。

  1.信息化管理。IT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就是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总的来说,对IT技术的依托,根据一定的教育和管理思想,对教学过程进行高效能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过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处理对象是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所执行的是高校中的各项教学管理事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广义上是指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狭义上是指通常意义上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及应用。因此,充分认识高校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现状,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是当今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学籍的管理。学籍管理制度是稳定学校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在此基础上,学校认真执行管理制度,对各个环节都按照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学籍管理制度是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力。通过学籍管理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和自我发展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学籍管理制度是树立良好教风、规范教师教书育人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通过学籍管理制度制定一些教学质量评估与奖励制度,并建立约束检查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三)创新考核方式。要对高校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就要在高校中制定出教学考核的激励体制,对教师的机

  制设计要达到的效果在于减压增负,而对学生则在于加压减负。这便是我们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机制设计的基础。把握不好这一点,势必会出现彼此不合作,互相指责和不愉快的局面。首先,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考核政策。教学本身是个复杂的事物,它往往不能被简单地去评判。其实不管是学校评、学生评还是教师自评,都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教学的全貌。而综合打分的办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权力的平衡,在治理结构上是必须的,但实际上就其评价结果本身来讲却不过是谬上加谬。

  四、结语

  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前途。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对高校教学过程的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麟娜.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xx(03).

  [2]梁海波.高师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有效性研究[J].科学新报(教育科研),20xx(06).

  [3]吴虹.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xx(12).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13

  【摘要】作为管理理念与技术的融合,精细化管理更加强调精致、高效的组织管理,以常规管理为基础,立足于人本,提升了服务效率与质量。高校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推进高校教育创新改革意义重大,有关方面的研究颇受热议。本文在对精细化管理内涵及价值作出简述的基础上,重点就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实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生源数量急剧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教学管理难度,对相关工作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精细化管理作为理念与文化要素的双相融合,立足于学生本位,强调全面、细致得关注各项工作开展,对明确教师工作方向,缓解管理压力,具有莫大优势。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更高明的管理手段,其运用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价值

  精细化概念的雏形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大家老子提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此后,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管理的一个概念而被社会所熟知。学者汪中求如述到,精细化是指根据一定规则,将事物从不同的特征、细节、要素、精准、精确、科学地进行分门别类,具体细分的一个过程或达到的一种状态。微观层次的释义,精是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细是对象细化、内容细化、管理细化,特别强调执行流程细化;化是过程、程度或状态。本质上,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其服务的基本属性不变。精细化管理概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渗透与运用,是促进高校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提升高校教学实效具有显著作用。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要素参与,其构成相当复杂,而开展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各岗位职责的确立及执行,因而对提高教育工作者能力素养亦大有裨益。

  二、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实践

  新时期,教学管理精细化是高校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方向,应渗透实施到各环节。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体系化运行工程,涵括了课程设置、保障机制、人才建设等诸多内容。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精细化管理运用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高校系列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包括目标定位、内容划分、方法择取等。基于精细化管理的高校课程设置,应积极灌入素质教育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在确立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目标下,根据专业方向、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不同,进一步细化各阶段教学目标,以指导后续相关工作开展。基于此,各专业教师要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以市场需求导向为本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及发展需求,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延展教学内容,切实处理好知识灌输与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另外,教师还需富有创新意识,精准定位学生综合水平表现,细致研究专业教学特点,进以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情景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力。

  (二)保障机制

  教学管理作为一种事前管理服务,旨在更好地防患于未然,因而需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应逐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各参与主体地位,量化其权利与职责,细化实施流程,有效避免不作为、互推诿等现象。同时,高校还应建立严谨的考核机制,这对师生两大主体,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现多元化原则,及时跟踪审查其工作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以提高教学管理效力。不同的考核评价反馈机制要与考核对象相对应,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的方式,放大其激励效能,鞭策师生自省自律,推动教学管理精细化发展。信息化技术支撑环境下,高校要善用网络管理平台,循序渐进地推动教务系统建设,集选课、查询、课排等服务于一体,创新教学管理发展。

  (三)人才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推动教育精细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作为主导,其综合能力素质表现,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实效。因此,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必须要依赖高质、专业的师资队伍。所以,高校应定期组织培训、教研等工作,及时更新教师思想理念,树立其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意识,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促进整体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提高。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应以精细化管理概念为引导,理性处置教学管理反馈信息,客观分析教师能力素质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工作,精细化各时段教研目标,如丰富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能力等,如此在循序渐进的发生过程中,教师综合素质将实现明显改善。同时,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要求高校尊重教师主观意愿,注重人文关怀渗入,以带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总而言之,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构成复杂,本文作出的研究有待深入和补充。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广泛参与此课题研究,客观剖析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在综述精细化管理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运用策略,以改善高校教育发展能力及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琳.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模式的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xx,10:254-255.

  [2]袁俊.探析高校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路径[J].亚太教育,20xx,36:221.

  [3]刘丁瑶.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的理想追求[J].赤子(上中旬),20xx,15:51.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14

  【摘要】 通过对高校联合办学教学管理中出现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对策:成立联办高校管委会办公室,专人负责,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特别是课程考试的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既要优势互补又要引入竞争机制;联合办学也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规模要适度控制等。

  【关键词】高校 联合办学 管理 现状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改革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校际间的合作办学形式在上海、北京、武汉、广东、江苏等地方展开,全国各地的许多高校间联合办学有的在政府主导的联合办学,也有的校际间自发的合作办学。联合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是不失为一种合理而且可行的办学模式,它打破了原来学校间各自封闭办学、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状况,对于优化高教结构和学校学科建设环境、促进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办学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一、高校联合办学现状

  近来,国内高校联合办学范围越来越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际间学生互相选课,互认学分。联合办学校际间互相到对方学校修读课程,联办学校承认对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及学分,每所联办学校开设的课程向联办学校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由到任何一所学校听课考试,取得的成绩计入学生本人成绩。

  2、教师资源共享。联办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其他学校聘请自己需要的任课教师,根据协议付给对方学校和对方教师课酬。理工农医类高校缺少法学、经济法等法律课程教师,医农类高校缺少计算机、工程类教师,通过互聘教师,使得联办高校教师资源得到适当的弥补。

  3、校际间学生互修第二专业或拿双学位。联办高校学生可在校际间互相选修辅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双学位,根据自己的需要还可以延长在校学习时间,但最长学习时间不得超过7年。在这方面是学生最受益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生因为高考原因没有考上理想学校或没有学自己想要学的专业,这确实是条好的途径,通过跨校辅修取得第二专业或者双学位,无疑是对就业很有帮助的,相当于一个通知书上了几所大学。

  4、互相利用校际间的实验室、图书馆和教学基地。由于各学校特色不一样,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好的实验室、图书和实习基地,这样既可以优势互补又可以节约资源。长期的计划体制和条块分割使得高校在设施上一方面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出现重复建设,联办各高校拥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设施,通过资源共享,打通了条块分割的局面,减少了重复建设,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

  5、相互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免试研究生,在需要时优先调剂研究生生源。在联合办学校际间推免试研究生或者调剂研究生生源上给予政策倾斜。

  二、高校联合办学出现的问题

  1、由于办学规模不断的扩大,造成教学管理跟不上。武汉地区自1995年开展联合办学以来,办学规模呈现直线上升趋势,与这几年高考扩招和就业压力有关。据统计20xx年修读武汉大学第二专业或双学位的学生是727人,20xx年1147人、20xx年1427人、20xx年1505人、20xx年2415人。规模越来越大,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原来的几十人获几百人的课程学分成绩管理起来还算容易,到现在几千人,从修读学分成绩管理到最后资格审查毕业发放证书可以说难度巨大,而且并不是每个高校有专人管理,管理人员还有其他工作。这样一来势必造成管理不力,出现很多差错。

  2、学生拿学分、修读第二专业或双学位,专业和学校都出现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在选学校问题上,学生一般只会看重学校的名气,不一定会看重学校特色,出现有一些地区的联合办学高校名校学生爆满,而有些学校选课人很少。而专业的选择上更加严重,热门专业修读人数比非热门专业人数多得多。比如武汉地区中国地质大学的珠宝专业是该校最好的专业每年才二十几人选,而武汉大学的法学、新闻学专业每年几百人,如果不加以控制会有几千人修读。这样势必造成很多热门专业师资紧张,而有些冷门专业联合办学出现亏本的状况。

  3、学生跨校修第二专业或双学位功利心强,考试舞弊现象时而出现。近年来,在联合办学管理过程中出现学生舞弊现象,由于修读第二专业或者双学位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是很高的,有的学生只看到修读第二专业或双学位的好处,却没有想到它的难度。它要求在学好第一专业的同时还要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第二专业课程,因此每次到了考试时学生就想方设法舞弊。

  4、各校存在局部利益,很难保证资源公正的状态下共享。校际间的互相修读课程和第二专业,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拿出自己的优质资源,有的学校的优质专业可能在招收其他性质的学生或者办其他培训班获得的效益更高,这时就不一定会拿出来共享。

  5、修读第二专业或者双学位的培养方案有时有一些是和第一专业课程相同或相近。在修读第二专业或双学位时,一般情况下,第二专业的培养方案所列出的课程和第一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是不相同的。但是现在出现由第二专业的培养方案的课程和第一专业课程相同。比如第一专业是管理信息系统,他再修读计算机专业,有很多计算机基础课相同或相似,最多达六门之多。在这种情况下各校做法是即使已经修过,还得再修一次,否则按照管理规定,不能达到毕业条件,不能颁发证书。

  三、分析与对策

  1、成立联办高校管委会办公室,专人负责,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由于现在联合办学规模增大,联合办学管理工作繁杂,只有成立专门的管委会办公室,并且专人负责,工作才可能落实。武汉地区管委会是由七个高校轮流担任,其职责是:定期召开联合办学协调小组工作会议;修改完善辅修管理规定;公布每年开设专业及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学习要求等;汇总并通报辅修数据和信息,发布各类通知;负责宣传报道协调解决其他相关事件。

  2、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现在联合办学管理中的难度很多:学生分布地域复杂,学校、专业不同;各个学校培养方案、课程编码不一致;学分互换复杂性;学生成绩管理的安全性等等都要求我们必须有很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对于现在联合办学教学管理难度,只有采用现在的先进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网络化管理,才能达到我们的办学要求。

  3、各联办高校针对不同第一专业可以适当调整第二专业或双学位培养方案,或对相近专业规定不允许修读。对于现在联合办学中培养方案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对相近专业规定不允许修读,与主修专业属于同一学科类型的不能修读;二是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专业制定不同的第二专业培养方案,这样即使专业有点相近,也不至于有课程相同或相近,也能保证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真正起到培养复合性人才的目的。

  4、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特别是课程考试的管理。在联合办学过程中,学生来自很多不同的学校,教学过程很容易疏于管理,给修读学生造成了侥幸心里。因此,联合办学教学过程的管理应该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平时学习的管理,平时上课考勤如果不方便记载我们可以采用平时成绩方法,如一门课的总评成绩的比例由平时成绩和课程考试成绩组成,规定比例,平时成绩既可以是作业、小测验或者回答问题等;二是加强课程考试的监管力度,如制作学生的考试证,严防学生舞弊,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用一些高科技如指纹识别等,这样才能杜绝舞弊现象。

  5、实现资源共享既要优势互补又要引入竞争机制。寻求联合办学初衷无非是为了尽快发展自己,争取更优质的资源,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但是,如果在联合办学后,相互依赖性增强,横向竞争意识淡化,结果会造成竞争力丧失,阻碍办学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联合是现实的,竞争是存在的,竞争可以促进发展但是竞争更能造成优胜劣汰。任何联合办学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只有正确地处理好协作与竞争的关系,才能稳定联合体,增强整体优势,才能提高自己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6、联合办学也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规模要适度控制。近几年,联合办学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最终拿到辅修证或双学位的比例却在下降,20xx级学生修读武汉大学双学位人数727人,拿到双学位396人,比例为54%;而20xx级修读武汉大学双学位人数1147人,拿到双学位的人数为453人,比例为39%。这说明规模大,并不能保证大多数人能毕业,原因是修读联合办学双学位难度很大,它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另一个方面,规模太大,承办学校资源、师资都会有限。因此,武汉地区对联合办学辅修双学位资格有一定的限制,学生必须是大二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没有记过及以上处分,学习成绩在主修专业排名较靠前。还规定学生拿第二学位的前提是必须拿到第一学位。所以在联合办学过程中,要做到活而不滥,就必须遵循适度性原则,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那种不讲实事求是的盲目冒进的做法只能是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表现,只有稳中求进才能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斐: 武汉地区五所高校联合办学[N].光明日报,1994-10-13.

  [2] 王锐兰:共生效益:高校联合办学的驱动机制[J].江苏高教,1997(1).

  [3] 易大东:论联合办学的意义、形式与管理机制[N].湘潭大学社会科学报,20xx-08-04.

  [4] 李锋:关于高校联合办学的政策引导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辽宁高等教育,1995(4).

高校教学管理论文15

  【摘要】本文从新的时代背景出发,从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出发,阐明了高校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教学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能力及提升途径。

  【关键词】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 素质建设

  一、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1.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必要条件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关键,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好坏。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从组织教师教学到学生考试,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学管理。而且,学校办学离不开教学资源,学校的每一项教学资源的使用和管理都是由教学管理人员负责和安排的。因此,只有科学、规范、有序的高水平教学管理才能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可以说,离开了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便是一句空话。

  2.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是抓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现阶段教学改革把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推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1.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由于“重教学、轻管理”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各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使用多而培养少,致使相当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具有一定知识层次或工作能力的在岗人员思想不稳定,不安心管理工作。而且,管理工作不被重视,工作繁重,报酬较低,提升职称和职务难,导致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心态不平衡。特别是教学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对人员的选拔、培训、使用、晋升等问题缺乏制度化的规定,直接影响了教学管理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2.教学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

  从来源看,教学管理人员的来源较为复杂。由于来源复杂,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人员素质差异就较大。同时,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缺乏教育学、教学管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缺乏与教学管理相关的知识,难以满足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从职能层次结构看,学校教学管理队伍应分为教学决策层、落实执行层和协调监督层。只有合理分配各层的任务与职能,方能实现管理高效。

  3.业务素质不够高,创新意识不强

  由于学校对教学管理工作不重视,安排教学管理人员时没有注意素质要求,致使部分不了解高等教育管理基本规律和高校工作特点的人成为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很难保证;教学管理人员使用多、培养少,使不少人整天陷入事务管理和处理日常繁琐事务中,不能进行脱产进修,在职学习。

  三、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应具备的素质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和教学服务的思想,爱岗敬业、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

  2.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既要懂得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等基本原理,又要掌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规律,熟悉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

  3.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法规方面的能力;制订规划、方案、程序的能力;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指挥、监督、协调和控制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与各职能部门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只有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方能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效益。

  4.不断学习的能力

  作为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除了学习不断更新的教学管理系统,更应该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创造“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机会,紧跟最新教学动态,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四、提高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的对策

  1.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能否建立一支适应现代教学的科学管理的教学管理者队伍,根本问题还在于思想上是否高度重视,承认高等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把好“入口”,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在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使用、培养、晋升、待遇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使他们安心管理工作,自觉钻研管理,逐步成为高等教学管理行家。同时,也要吸引那些既有教学实践经验和管理才能,又有志于教学管理的教学、科研人员投身教学管理队伍的行列,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2.创造并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机会

  科学技术及教学管理观念是需不断革新变异的,要想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员的素质,就应在管理人员加强自学的基础上,高校应创造机会把管理人员派出去或把优秀管理经验请进来,让管理人员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健全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机制

  教学管理虽是高校最重要的工作,人员组合是最需稳定的队伍,但它也是高校管理干部中最不稳定的队伍之一。这种局面的出现,归根结底还因为未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机制的原因。因此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为了改善自己的待遇,利用上班时间,搜索资料,总结各自工作经验,写出一些文章,挤靠研究系列。但这也是少数部分。因此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机制,是高校教学管理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4.改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

  教学管理人员没有自己的职称机制,而现在一般的工资待遇都是与其相应的职称或行政级别相对称,因此教学管理工作虽然面广,任务重,责任大,但是不健全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机制使得他们并没有得到他付出劳动所应享受的待遇。在还不健全的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机制的情况下,能改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才能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壮大教学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家钰.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xx,(8).

  [2]谢旭辉,朱旭,胡忠.浅谈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的建设.高教论坛.

  [3]陈燕.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14).

  [4]肖芬,尹华.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教学改革与管理.

  [5]魏影.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水平初探.科技创新导报,20xx,(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