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教育论文 环境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校环境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高校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高校环境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
高校环境教育论文
环境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校环境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高校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高校环境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环境的行为。实施高校环境教育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高校可以通过将环境教育纳入高校教育计划之中、开展渗透式教学、组织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以及建设师资队伍等方式实施高校环境教育。
关键词:高校;环境教育;内容;方式
高校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群体是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推动力,将是国家未来的生产者和建设者,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环境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校环境教育的界定与作用
1.高校环境教育的界定
目前对高校环境教育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环境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具有环境意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以及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环境的行为的教育活动。高校环境教育往往渗透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之中,较之专业教育覆盖面更广。
2.高校环境教育的作用
首先,通过高校环境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公民的环境意识就是其环境观,也就是个体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1〕。因此,高校加强环境教育能够影响和增强高校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增强他们的使命感,促使他们自觉参与环保行动和环保实践,进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其次,高校环境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按照环境规律行为,产生较好的社会示范作用。要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不能仅靠思想观念和意识的转变,还必须通过改变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来实现。虽然高校学生都比较关心环境,有环境意识,环境知识也比较丰富,但是,他们还没有真正成为社会中贯彻低碳环保法律和政策的引领者。因此,需要通过高校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素质和道德水准,强化其法制观念,通过各种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当代社会环境保护的领军者,起到良好的社会示范作用,带动社会全面进步。
二、高校环境教育目标
1.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环境价值观是人们对环境状况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的一种评判体系,以及个体对待自然界和环境的明确态度〔2〕。环境价值观对环境的发展至关重要,拥有什么样的环境价值观,决定了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环境。人类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环境价值观。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还是生物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抑或是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无不反映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深入思考。孔子曾提出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思想,其意为克制自我,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高校环境教育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使学生形成利于保护环境的价值观,促使学生既能自律又能他律,以此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
2.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认知能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进步是明显的,但目前中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一些环境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缺乏使命感和热情,这种现象令人担忧。进行持续和深入的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因此,要大力普及高校环境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宋悦华在《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中也得出结论:“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整体上不高,对基本环境知识掌握较好,并对环境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但在保护环境行动方面表现相对滞后。”由是,对大学生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环境教育,提高其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环保社会实践活动,保护环境,而且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从事有益于环境的行为
环境行为是个体从事的有关环境的活动,这种活动对环境影响如何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它与环境意识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环境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环境行为;其次,它往往要受到客观环境、自我需求等的影响。所以,环境教育不但要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还要密切关注客观环境以及学生的需求等可能对环境的影响。
三、高校环境教育的内容
针对高校环境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环境教育不应是单一的环境知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环境意识的教育、环境伦理的教育、环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法律法规的教育、环境行为和环境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基本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依附、相互支撑的。
1.环境价值观教育
通过对目前学界流行的各种环境价值观进行介绍、比较和分析,让学生进行辨别,进而形成自己的环境价值观。环境价值观教育要注意:第一,要与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相联系而非孤立地看待环境价值观问题;第二,要关注环境价值观形成的社会背景,把环境价值观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重视社会整体的分工和配合;第三,可以把环境价值观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之中,成为常态教育。
2.环境意识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开展能够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环境状况调研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引导学生走向户外、走向自然、走入环境,让学生在与自然联系密切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提升环境意识水平;第二,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入环境意识教育的内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贴近生活,倡导科学、健康、适度、节俭的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巩固和提升。
3.环境行为教育
环境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环境有益的行为,一种是对环境有害的行为。环境行为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实施对环境有益的行为,抵制对环境有害的行为。环境行为教育内容丰富,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从日常身边的小事着手,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使用环保餐具、垃圾分类收集、节约用水、适度消费、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等,也可以大众媒体宣传教育的手段向学生明确列举出哪些是对环境有害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尽量避免该类行为。
四、高校环境教育的方法、途径
1.将环境教育纳入高校教育计划中
环境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实施之初就应该有统一的计划。这个计划应当包括:第一,高校环境教育的具体内容,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第二,高校环境教育欲达成的目标;第三,高校环境教育采用的具体形式、实施途径;第四,高校环境教育的资金预算。通过这样的计划,有的放矢地把握和实施环境教育。
2.开展渗透式教学
渗透式教学,是被美国和加拿大普遍采用的一种环境教育方式,实际上就是将环境保护的内容渗透入高校的日常文、理、工科等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让其关注环境保护。依托学校中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在其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渗透式教学的显著特点〔3〕。既然强调的是渗透,就必须注意教学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放下传统学科、专业教育而孤立地去搞环境教育。
3.组织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可以借鉴西班牙的环境教育模式,将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分为“在环境中的活动、关于环境的活动和为了环境的活动”〔3〕。可以设立丰富的环境教育场所,包括各种野外活动中心、课外活动基地,如农场学校、生态教室等,让学生在与自然环境的直接接触和参与实践中感悟生态保护的重要,提高环境意识。
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
要保证高校环境教育资金的充足,必须想办法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增加社会融资。高校环境教育的资金具体可以由政府拨款、环保团体投入、社会公众捐款、企业和其他组织自愿支持等部分构成。为了让高校环境教育资金能充分发挥作用,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机制措施,确保将这些资金全部用于环境教育的实施上。
5.建设师资队伍
据调查,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师资队伍普遍不足,已有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加强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成功进行高校环境教育的关键。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待遇,留住优秀的教师资源;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再次,要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最后,要加强对教师师德的教育。具体而言,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当由大学本身和专门教师培训中心进行专业培训,未来从事高校环境教育者必须在高校接受两到三年的课程学习,且应当获有学位,方可从事专业环境教育;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高校应当定期组织由学生、同行、领导、专家等组成的专业评估体系,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和师德。这些举措如果应用得当,必将会为高校培育出一支专业过硬、技术精通、师德高尚的优秀的环境教育队伍,保障环境教育的有效施行。
参考文献:
〔1〕鄢斌.公民环境意识的变迁与环境法的制度调整〔J〕.法学杂志,2007(3).
〔2〕闫缨.青年的自然环境价值观与人类可持续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11(9).
〔3〕祝怀新,刘晓楠.西班牙环境教育的政策与实践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