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差异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边塞诗 高适 岑参

管理员

摘要: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差异  唐朝国力的强盛和文人追求边功的时代风尚,促使众多文人竞相加入边塞题材创作的行列,高适、岑参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下文为大家分享了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差异,一起来看看吧!  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差异

  唐朝国力的强盛和文人追求边功的时代风尚,促使众多文人竞相加入边塞题材创作的行列,高适、岑参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下文为大家分享了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差异,一起来看看吧!

  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高岑二人虽俱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然二者的边塞诗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各有特色。

  一、下面首先试看以下两首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燕歌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上两首诗作为高岑的代表作并不为过。这两首诗同是描写边塞,从诗风上看,高诗在雄壮的笔调之下同时透露出一股悲凉之意,岑的诗歌同样雄壮,但壮而不悲。虽然读后同样使人感慨,给人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两人的身世及经历上着手考虑。

  高适家境贫寒,曾随军到东北塞外征契丹,体验过边塞生活,壮年在梁宋漫游,过的是落拓潦倒的生活。他是开元盛世首先注意到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显然会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上。《燕歌行》是高适有感于一次战役而作,文章开篇写“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一落笔便写战火纷飞,男儿慷慨应征,一下就扣住了读者的心弦。接下去,他不是轻轻地描写边塞生活和风物,而是从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出发,对男儿奔赴边关的英勇行为进行讴歌和描绘。“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写得高亢雄迈。高适在安史之乱时,曾任谏议大夫,后又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刑部侍郎,终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因此往往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表明自己的见解。他的边塞诗不只反映征人思妇的离情,还而能通过边塞将士的生活描写,深刻地揭示出边防政策的弊病,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广大爱国士兵还在前线浴血奋战,而边塞的将帅却携美人至军营,置战士生死于不顾,还在帐中欣赏美人的歌舞,其荒淫无耻之态跃然纸上!他在无情地鞭挞边塞将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戍边士卒生活艰辛的理解。“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正是作者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燕歌行》以揭露将帅轻敌、不恤士兵为主题,突破了以前《燕歌行》多写思妇念征人的框框,扩大了表现范围,赋予它更为积极的社会意义。

  就思想内容相比较而言,岑诗较高诗浅显。比起高适诗作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岑诗显得较为单一,他的作品缺乏高适广阔的视角和关怀黎民百姓的情怀,这与岑参出身官宦世家的背景不无关系。岑参祖上以文墨致位宰相,后虽两遭变故,家道中落,但早年孤贫并未使他接近下层人民,而往日三代为相的富贵显赫在岑参心灵深处亦难以洗刷,故岑参建功立业之心尤为强烈。岑参为落魄王孙,遍览史籍,心怀壮志,个人得失心较重,好奇的个性气质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使他笔下的塞外风景雄奇壮丽。因此,岑诗中常有一种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令人读之精神振奋,倍受鼓舞。诗人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想象描写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景物,以个人感受来写客观实在的景物,虽“迥拔孤秀,出于常情”,却又“奇而入理”,令人信服。如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开头就是北风卷地,八月飞雪,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最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雪花变梨花的错觉,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壮丽神奇。诗人以春日里开放的梨花来比严冬里的飞雪,一暖一冷两种意象取得艺术上惊人的和谐,千树万树与边地壮阔背景相呼应,显得清旷峭厉。梨花的比喻赋予寒冷萧瑟的雪国以温暖和希望,正切合诗中送别友人之情意与祝福。然后通过描写营帐内外的一片奇寒“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令人有冷得发抖之实感。“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更是展现出一片壮阔无边的塞外风光:雄奇,天寒地冻。诗人渲染这样奇丽而又酷寒的送别气氛,为后面写离愁增添了壮采。“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道出了送别。后面八句写送别的诗,以雪为背景,辕门外暮雪纷纷,东门外雪满天山,雪路上空留蹄印,所有这些雪的背景为送别增添了许多悠悠不尽之情。如果说高适的《燕歌行》的特色是“实”的话,则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特色是“奇”。雪景奇,酷寒也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形象更奇,还有那凝滞不动风吹不翻的红旗形象更是奇中之更奇之象,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二、高适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在诗体上都以七言歌行见长。

  高适的代表作中,对比反衬的手法运用的相当娴熟;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

  在高适的诗作中,诗人用强烈的对比来表达丰富复杂的内容:战士和将军,死节与贪功,效命疆场和纵情声色,古代名将与今日边帅等等,对照鲜明,主题得以深化,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同时也使读者感官上产生较震撼的'刺激,易引起共鸣。比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诗人只不过是摆出事实,并未下任何褒贬的断语,艺术效果却突兀纸面。虽朴实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边帅的骄奢轻敌,而对身经百战的战士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此外,反衬的使用也增强了高适诗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令人不禁联想到虽浴血奋战却最终失败的战士们,他们遭受着肉体上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可将官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局面。

  岑参的诗常常运用形象的比喻、新奇的夸张、奇妙的想象等手法,不仅增加诗歌的形象性,也使诗歌富有浪漫的情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他用梨花和雪之喻、写下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绝代佳句,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明丽、鲜润和飞动。这样新颖别致、独具神韵的诗句,在他的诗作中比比皆是。

  岑参的诗歌注重艺术技巧,描写比较细腻,善于写物图貌,善于以物象传情。他非常注重观察和细节描写,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透过行军场面和苦寒情状,笔墨酣畅地展现了唐军将士艰苦卓绝的战斗豪情,从细节处着手反映大场面、大背景。他常把边塞上剧烈的大自然变化,同声势浩大的行军作战场面揉和起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岑参笔下的边塞风光总是那样奇异,这些描绘多是起到烘托的作用。像“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正是为了烘托不畏艰险的精神,给读者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氛围。用“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写报警的烽烟与敌人骑兵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来渲染匈奴的来势凶猛。

  岑参在音韵节奏方面也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他采用“破偶押奇”法,三句一组押同一个韵,三句之后换韵,使全诗节奏铿锵有力,紧凑奔放,加上动态描写,使诗风慷慨豪放。

  三、通过以上比较,高、岑二人诗风之异同已比较清晰

  高适少而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所以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主题也更深刻。岑参为落魄王孙,遍览史籍,心怀壮志,希望能功成名就,建功立业。浪漫的个性气质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使他笔下的塞外风光雄奇瑰丽。艺术表现上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高诗有汉魏风骨,质朴厚重;岑诗借鉴齐梁,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二人的诗歌在悲壮的共性中,又分别赋予自己的诗歌或雄浑或雄奇的个性特征,或厚重或轻灵的语言风格,两人的合力所为,使得盛唐的边塞诗达到了辉煌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