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文章立意 在高三有限的时间内,如何使学生的作文立意深刻,表现出较高的思维水平,以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而得高分甚至满分呢?首先是考生平时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平时要多读书、多看报,关注自然世界、历史文化、社会热点,做点思想、文化积累。另外在立意……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文章立意
在高三有限的时间内,如何使学生的作文立意深刻,表现出较高的思维水平,以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而得高分甚至满分呢?首先是考生平时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平时要多读书、多看报,关注自然世界、历史文化、社会热点,做点思想、文化积累。另外在立意时,要善于小中见大、旧题新作、化虚为实,以求立意不俗,夺人眼目。
立意指确立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表达都受中心的约束,古人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中心好比统帅,无统帅的士兵,只能称它为乌合之众。那么,如何很好地确立文章的中心呢?对这一方面,我作了一些小小地探索。
一、立意求新法
所谓立意求新法,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思维,去发掘材料蕴含的时代意义,构思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心思想的方法。运用立意求新法,可以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章。"
例如:《真没想到……》一题,有位同学这样写道:邻居王叔叔原是一家工厂的一位科长,工厂倒闭后,他也下岗了,原本欢乐的家庭也笼罩上了阴影。几个月后,和他同厂的工人大多自谋到了职业,可王叔叔却放不下架子去谋职,整天在家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可有一天放学路上,我到路旁新摆的自行车摊旁修自行车,没想到摊主竟是王叔叔。王叔叔还笑着说:“我又上岗了。以前爱面子,现在想通了,只要靠双手劳动挣钱,都光荣!”这篇文章由王叔叔的“下岗”到“上岗”,反映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再如:《我尊敬的一个人》一题,写作之前在先确立“为何尊敬”这一中心。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原因,如因某人“反腐败”而尊敬。这样一来,再叫学生写一篇《我不喜欢的一个人》,学生马上会想到李洪志,想到他残害人民的思想而确立不喜欢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当然具有时代气息。
二、立意求奇法
所谓立意求奇法,是指写文时不落俗套而给人出乎意料的立意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给文章立意的方法,我们也可称之为“反弹琵琶法”。
例如:“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多数人都知道,一般人认为该批评、讽刺的是南郭先生,因为他没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从这个角度认识,这是求同思维。我们也可以运用求异思维来立意:批驳齐宣王。假如不是他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怎么能混得下去?当今企业中,不是有很多的“齐宣王”吗?这样一来,文章的立意就会别致。
这种立意方法较为常见,诸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等等到,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
三、立意求深法
所谓立意求深法,就是以小见大法。就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发掘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做到“借一叶而知秋,以目尽传精神”。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桔子这事可谓小,但作者能从中道出“父爱”这一感人的主题。而《平民总统孙中山》一文的作者马庚存,也就是通过记叙孙中山先生日常生活的六件小事,赞扬了孙中山先生身体力行做人民的公仆这一伟大而优秀的品行。
再如:《一件小事》可以通过身边、周围发生的一件小事,反映改革春风给人们思想观念、物质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达到歌颂“改革开放”这一大主题的目的。
四、三求:求准、求深和求新
1. 求“准”。考场作文由于考生各自的心境不同,接触试题的感觉也不一样,有的人乍一看到文题就感到茫茫然,似乎是这样写也不好,那样写也不好,左右为难,有的人似乎觉得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也可以,同样拿不定主意。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冷静下来,将多种印象分析比较一番,然后确定写什么而不应该写什么,应该怎样写而不应该怎样写。这样的分析比较大约分两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对一个文题的内部结构作认真的分析与研究,找出文题的侧重点,然后再确定怎样立意;第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近题目的比较。例如2007 年湖南高考作文题“诗意地生活”,很多考生没有认真分析文题的内部结构,忽视了“诗意的生活”和“诗意地生活”的区别,导致作文偏题。“诗意的生活”是名词短语,表现的是一种状态,文章应重在描述或赞美一种诗意的生活,“诗意地生活”是动宾结构,表现的是一种过程,文章应重点揭示我们将选择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2. 求“深”。文章的主题,不仅应该正确、鲜明,有的放矢,而且应该力求深刻。要做到深刻,就要把反映的对象所蕴藏的本质的意义挖掘出来。从大量的考场作文看,立意不准确的不鲜明的每次都只是极少数,而立意肤浅、不深刻的那就相当多。历次高考约占百分之七十的考生作文成绩徘徊在及格左右,究其原因,就是立意不深刻,一般化。考场作文要想获得高分,主题一定要开挖得深,要言及事物的本质所在。例如2007 年高考四川卷作文题“一步与一生”,这个题目从结构上分析是一个并列短语,从逻辑上分析,这里面则涉及到一种关系,即一步对一生的影响。这个题目写起来很容易流俗,趋于浅显,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从深度挖掘,找到“一步”与“一生”之间的特殊关系。
3. 求“新”。立意要新颖独到,不陈旧,即韩愈所说的“唯陈言之务去”,也就是提出或回答了众所关心的问题,或表现了新鲜的见解,使人读了有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新的领悟,要想作文的立意新颖,就得经过认真的分析,抓住事物的特点,要想立意有独到之处,就必须摆脱一般的见识,发人所未发,或发人之不能发。例如2006 年全国卷关于老鹰、乌鸦、牧羊人及小孩的故事便是一道极有特点的新材料作文题,也是高考作文中第一次用新材料作文这种形式,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乌鸦没有自知之明,一味俯冲,结果闹出笑话,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可以作为这篇作文的立意。
五、四角度:现实、人文、历史
1. 现实角度。“文章合为时而著”,立意深刻的文章,一定要真实且具有现实性。纵观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突出。以全国卷Ⅰ近三年的作文题目来说,都与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紧紧结合在一起,引发学生对现实以及人生的思考。因此,考生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总是写依靠材料堆积而成的“三段式”作文,或者是就事论事,局限于作文材料,而是要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联想生发开去,借题发挥,写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实感受。这就要求考生增强现实意识,面对作文命题要学会从现实角度思考,从现实角度引申与立意,并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2010年全国卷Ⅰ的部分优秀考生就能够在领会漫画的基础上,以寓言的形式和杂文的笔法指斥当今社会的阴暗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的考生从中生发出对教育问题以及对人才培养问题的追问,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彰显了极强的现实性,立意不俗。
2. 人文角度。人文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倡人文精神是时代需要和大势所趋,也是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人文精神是指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和深怀忧虑;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在高考作文中,体现出自己所拥有的丰富而高尚的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例如2010年江西省的作文题目“找回童年”,在命题中就提出了现代社会的功利性,小朋友们压力过大,导致童年过早离开的问题。在行文过程中,有很多优秀考生意识到命题是围绕“功利性越来越低龄化”的现象来说的,于是联系现实报道中的一些相关信息,如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已经懂得根据其他小朋友的家世背景来选择是否交朋友,而幼儿园里的老师对“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额外照顾,已经屡见不鲜等,往昔对比,探讨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怎样“摆脱”功利性的熏陶,回归真正的童年的问题,表现出对现实生活中追求功利的深刻反思,通篇浸透着浓厚的人文色彩,表现出深深的忧患意识。
3. 历史角度。“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我们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立意上,我们可以以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为载体,或以诗文名句所蕴含的哲理情感适度引申,对文题作形象别致的阐释,使文章的立意自出机杼,与众不同。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我们钻在故纸堆中,预备点“秦砖汉瓦”般的陈旧素材,而是要求我们更多地思考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素材,在思辨中深刻思想,从而体现自己的文学积淀和语文素养。例如在2010年全国卷Ⅰ的作文中,有部分优秀的考生能够透过漫画本身,辩证地思考历史与现今,努力揭示时代发展与继承传统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样的立意角度必然会使得考生作文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4. 自我角度。写作本身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只有绽放出个性光芒的文章,才有灵性与活力。因此,高考作文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拿到一个文题,我们可以海阔天空,驰骋想象,作历史的、人文的、现实的联想,也可以反观自身,发掘生活中触动自己心灵的动情点、闪光点,并从自我角度,以自己的生活与感受,对命题作阐释。这种立意更具真实感,流露真情,使文章真切感人。例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优秀作文中,就有考生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对自身和自己所在的群体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90后群体的缺点并给出了未来的努力方向,使高考作文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活感受,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
除此之外,考生也可以把文化角度、生命意义的角度作为立意的突破口,赋予作文题目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或阐发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意义,从而让自己的文章立意具有思想的深度,更具启发性。总之,作文的立意概括起来,就是要求做到准确、深刻、新颖、真实。而文章要深刻,就要有高远的立意,体现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