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文文学常识 虽然文言文不是现实中的语言,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高考中,文言文也是必考题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古文文学常识,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个知识点。 高考古文文学常识1:古……
高考古文文学常识
虽然文言文不是现实中的语言,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高考中,文言文也是必考题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古文文学常识,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个知识点。
高考古文文学常识1:古今异义词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
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7、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8、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例: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9、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例:兵甲已足(《出师表》)
10、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1、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
例: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2、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例: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3、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4、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5、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16、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17、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18、烈士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19、虽然古义:两个词,“虽”即“虽然”,“然”即“如此”“这样”。今义:连词。
例: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20、学者古义:两个词,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例: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墨池记》)
高考古文文学常识2: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文言翻译的标准
信――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雅――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且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达――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二、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抄、换、释、调、删、补等
1。抄(保留法)――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特定的专业术语,如人名、历史地名、名族名、官名、谥号、庙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另外,如度量衡等一些名词,即可保留,也可折合。
2。释(对译法)――译文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大量采用相同语素的双音词。
3。换(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语法已经不同的一类词在译文中要替换为现代汉语。
4。调(调整法)――对于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在译句时要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将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5。删(删减法)――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只起语法作用,译句时只能删除、消减。如句首的发语词,句中表顺接的连词,起协调音节、停顿或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等。
6。补(增补法)――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译文时要补出必要的省略成分。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有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正确的翻译是:这个女子品质不漂亮……应该再找个相貌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正确的翻译是: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责备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正确的翻译是: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正确的翻译是: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地位低下、见识短浅。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没有删除。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数词后的量词。
如:①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语气才显得流畅。②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没译出
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这个句子翻译得不妥,应改为: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