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唐诗鉴赏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唐诗鉴赏相关内容。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唐诗鉴赏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唐诗鉴赏相关内容。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诗鉴赏
这首五言诗所吟咏的对象是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因此诗人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落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描摹花叶的茂盛的姿态,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以“朱”、“紫”等鲜明的色彩加以描绘,并由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垂下来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勾勒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描绘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富贵骄傲。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绰约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凋落。“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嫋嫋”来表现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遭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如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突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抒发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
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寓颇深。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与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显得格外健康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扩展:
人物生平
少年立志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陈子昂出生于梓州射洪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从小养成了豪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十七八岁时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才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调露元年(679年),陈子昂出三峡,北上京城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落第后回故里金华山研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仍不为人知。
步入仕途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陈子昂进士及第,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年),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征讨契丹。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受谗被害
圣历元年(698年),陈子昂因父亲老迈而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久视元年(700年),陈子昂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年仅四十一岁
主要影响
诗歌
陈子昂倡导诗歌革新理论。继四杰之后,陈子昂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他的许多政论奏疏,表现出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对“官人贪暴”“侵渔”“剥夺”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资治通鉴》引用他的奏疏、政论有四、五处之多。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陈子昂曾经在《修竹篇序》里提出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似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此前,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由于“初唐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
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彻底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它是陈子昂一生不同时期部分作品汇集起来的组诗,是诗人一生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形象记录。其内容广阔丰富,思想矛盾复杂。其中包含了作者俯仰宇宙的哲理思考、出入历史的人生感慨、直面现实的批判意识、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朝入云中郡》,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朔风吹海树》一篇中,又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深刻的同情;《丁亥岁云暮》一篇更明白地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举动。这些诗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风气,对武后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讽刺。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表明他的政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如《兰若生春夏》一诗,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本为贵公子》。《感遇诗三十八首》里也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浓厚的佛老消极思想。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诗篇。卢藏用《陈子昂别传》说: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写了长期以来仕途失意的苦闷悲哀和政治理想破灭的痛苦,在深沉的感慨中,寄寓着报国立功的渴望,境界扩大,音调悲壮,感情深沉。它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中正直的知识分子那种遭遇困厄孤独寂寞的典型感情,这种悲哀在旧社会中常常是为许多困厄于不合理的境遇的人们所共有,因而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
陈子昂在《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中,歌颂了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时立功的乐毅、郭隗等历史人物。《蓟丘览古序》云:“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丘作七诗以志之。”从诗里可以看出,他不像一般庸俗的官僚那样热衷于荣华富贵,他希望人君尊敬和信任像他那样有才能的人,他向往那种举贤授能、人才解放的开明政治。
陈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诗受建安、正始诗人影响较深。唐皎然《诗式》说:“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咏怀》。”像《兰若生春夏》《贵人难得意》等比兴托讽的诗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祸福无常的诗,的.确和阮籍相似。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台歌》等,和阮诗《驾言发魏都》《独坐空堂上》等诗也有意境相通之处。而《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朔风吹海树》《苍苍丁零塞》等边塞诗,则和建安诗中“梗概而多气”的写时事之作比较接近。他的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那些现实主义的作品,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还兼有政论锋芒。那些偏于抒发理想之作,有的寄兴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这又是浪漫主义的不同表现。总的来说,他的诗风格并不完全统一。
陈子昂的律诗比较少,但是像《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诗人用气势流畅的笔调,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风格和其他诗人有所不同。
陈子昂的全部诗作没有一点齐梁浮艳的气息。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韩愈等诗人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和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散文
陈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绩的。他文集中虽然也还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对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较朴实畅达的古代散文,这在唐代,也是开风气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梁肃、韩愈都对他这方面的努力作出“以风雅革浮侈”“高蹈”的评价。
陈子昂散文具有“文林大器,质匪雕刻,学术钩深,风鉴诣极”,博大气象和丰富内涵,以及他对前代文人所具有的兼济天下和忧患意识的深刻理解及有益借鉴。在扬弃六朝骈体文的基础上,他追慕先贤为文之道并发展创新,于鱼龙混杂的初唐文学革新中展现出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才思和革新主张,从而为其后“古文运动"的大规模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陈子昂的散文大都面对现实,直陈政见,表现出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忧国忧民的民主精神。他以“英杰过人,强学冠世"的豪气质问苍穹;拥有安黎民、济天下的伟大心志;反对劳民伤财,横征暴敛,同情人民疾苦;反对拓边开疆,穷兵黩武,主张保境安民;反对严刑猛制,滥杀无辜,提倡贵仁措刑;反对任人唯亲,奸佞当权,力主旌纳忠正。如《谏灵驾人京书》指出三秦之地:“顷遭荒馑,人被荐饥。自河而西,无非赤地;循陇以北,罕逢青草。莫不父兄转徙,妻子流离,委家丧业,膏原润莽。”《谏雅州讨生羌书》疾呼:“今又循贪夫之议,谋动兵戈,将诛无罪之戎,而遗全蜀之串。”正如赵儋在《为故右拾遗陈公建旌德碑》中说:“陈君道可以济天下,才可以致尧舜。”身在朝阙,心系天下,拳拳赤诚之心溢于言表。其文虽议论朝政得失,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
陈文在思想内容方面以倡导现实主义文风为主导,从文学的发展规律来看,这无疑给唐代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他的散文深受先秦两汉散文“单行散句”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纵横家风采,同时又借鉴骈体文之优美辞藻和整饬形式,读之亲切自然,朗朗上口,忠君赤子之心蕴含其中。
在文体上,陈子昂力求变骈为散或骈散结合并积极践行自己的文学主张,表现出大胆的革新求变精神。《旧唐书·陈子昂传》所选文章皆为赋篇,可以看出宋人对陈子昂变骈为散或骈散结合革除浮艳绮靡文风的历史功绩的充分肯定。从在思想上还是在体裁以及艺术成就上,对魏晋南北朝骈体文的继承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陈子昂受六朝以来至唐初犹盛的崇尚骈体的世风影响,亦有一定数量的骈体之作。因此,他为文时而骈体,时而散体,时而又骈散相间。他的文章言简意赅,练达平实,意旨丰赡,疏朴酣畅,实开“古文运动"之先声,体现出一种除旧布新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