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父母的觉醒》读后感1 拿到这本书,我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专业媒体权威推荐”,其中有一句“别奢望做完美无缺的父母”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里。是啊,在孩子面前,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父母,“我们对孩子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1
拿到这本书,我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专业媒体权威推荐”,其中有一句“别奢望做完美无缺的父母”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里。是啊,在孩子面前,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父母,“我们对孩子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无非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即使我们最有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仍旧会落入俗套,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需要觉醒,我需要改变,我需要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精髓。
在第一章节中,“自负感”一词贯穿全文。开始,我把“自负感”当成“自负”的词意理解,读完整篇章节,我才弄明白作者所提出的“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它主要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它是一种膨胀的自我感觉,近乎于虚荣。
回想这几年在潇然的教育上,我有没有这种“自负感”?答案是肯定的。幼儿园时期,我盼着他能独立,能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然而对于动手能力稍差的潇然来说,妈妈的“期盼”是巨大的压力,我常常因为他不会穿衣,不会用筷子或是尿裤子而耽误上学时间去责怪他;学前班时,他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中稀里糊涂,完成不了作业,因此我批评他上课不专心听讲;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又常常因为他字迹不工整、不好看而责备他。
现在回想这一切,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我“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潇然的身上,我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我却没有意识到,把我的思维强加给潇然,对他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桎梏。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这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
《父母的觉醒》给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让我在如何为人父母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和修行。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2
与《父母的觉醒》这本书分离已经是两周以后了,这也是我第三次提笔企图写下我当下对《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读书体会。第一次是现场的分享,第二次是卫老师催交作业的时候趁兴写下了两段文字后夭折了。事不过三吧,今天有时间坐在键盘前敲打敲打,说说此感。
去读书会是蓄意已久的一种想法,看段老师每周发出的读书会邀请,也看到段老师在追名逐利的今天能对心理教育如此的用心,卫老师的亲身经历又和这些附中版本的妈妈们如此吻合,而那些时间也正是自己空虚之余内心表现一片慌乱。终于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那一天缘份般地走进了读书会,这段缘绵长情深。
初进读书会的忐忑,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不知道如何开始自己在这个团队的重新呈现,遮掩着自己内心情绪的翻江倒海,终于很快就在第二次读书会分享时含着焦虑和不安表露出来,情绪是不会骗人了,只有情绪才是你真实的表达。到第三次再来读书会的时候,已然不是原来的满怀期待,竟然在来的路上会徘徊,他们是否觉察到我的情绪,他们一定会笑话我的不成熟,我不知道该如何再次融入。正如卫老师说的,收费本身也是一个约束,既然交了钱,也是应着自己的初衷而来,还是要面对的。有了这样的想法,在以后的交流中,没有了太多的顾虑,真诚地表达自己所想,共情于书友的分享,这一面面的镜子在逐渐照亮我平淡的心灵,真的真的慢慢地会和这个团队融为一体。
接下来剧透一些自己的经历吧,人生匆匆四十余载,经历于各种亲情、友情、爱情,更多的是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当亭亭玉立的十八少女展现于面前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你不知道如何面对她,你不再了解她更多,她似乎已不再想依靠你的肩膀,甚至你画下的路对她来说已不再宽广。
孩子的彷徨和妈妈的无奈,甚至自责于自己曾经有无数次不经意中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伤害。这些日子过得确实是有些落魄,卫老师提醒我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我努力把自己打开,找大学同学畅聊,找卫老师解疑,更多做的是充分的思考,我在很短的时间内象饿极了一样在心理学知识里寻找我想要的,也是对心理学的一种喜欢吧,曾奇峰的精神分析课程、《父母的觉醒》解读、如何消除原生家庭的`影响、杨澜说、开讲啦等有声书籍。
我用行动告诉女儿妈妈在学习,妈妈在努力,每天装出一副内心充实的样子。可是当每一次关系的转机又会迎来一些新的小矛盾,就和考前突击一样,临阵磨枪,看来还是会显得不足,火候还是得慢慢的炖。当然我也不是不讲道理的妈妈,能被女儿做为知己深夜谈话到二点,这真的是很难得的相处机会,平常里性子急的我也需要在和女儿交流的时候大脑飞快运转,体会她的不易和难处。看到女儿最近状态越来越好,但对学习却似乎没有那么上心了,一次次的想试探也被老公及时的制止了,我们要的是孩子真正的快乐和来自于她自己内心充沛的精神动力。于是我还需要不断温柔,耐心等待这香花开。
当孩子们都奋斗在高考前线的时候,我于上周带女儿去了美丽的威海,刘公岛上空蓝蓝的天,坐上缆车一览城市与海的风景,和女儿提着鞋子来回走在海边的浴场,现在想起来会激动起眼眶的泪花,这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有我,有女儿,有海,更重要的是还有无尽的言语。随后,我带女儿在济南参加了大学毕业二十周年的同学聚会,我感动于当年的宿舍、食堂和小路,甚至我们在原来的教室、原来的位置召开的一场别开心面的主体班会,还有骄人的同学们一个个发自内心的感慨和祝福,女儿一直参与其中为我们拍照,聆听和体会于我们的感受之中,相信她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所以此行无悔。
所有这些都和读书会密不可分,两个半月的时候足够让我发自内心的一些觉醒。女儿问我醒了没有,我答,我会一直走在觉醒的路上。早上听书的时候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家长迷乱,孩子如何清醒?所以我们学习,我们觉醒,我们努力,改变会慢慢的到来。很期待我们一起走在少有人走的路上的风景,携手同行,来日方长,愿你我如愿前行。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3
文中最重要的道理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即如果不经觉醒,那么你童年时在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会进入你的潜意识,让你失去真实的自我,而后,当你有了孩子,这些伤害又会在你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再现。因为一旦孩子的某些行为不幸触到了你的痛点,你就会不自主地用失控的情绪去伤害孩子,而实际上让你受伤的并非孩子本身,而是你自身潜藏的伤痛。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的拖延症会让你大发雷霆,那么你最好审视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拖延症患者,如果是,那你要意识到你真正受不了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个你不敢面对的自己,如此,你就应该知道,孩子的拖延症是需要纠正的,但你中立公正地去纠正即可,而不用对着孩子发怒----当然,你还要去纠正自己的拖延症。你发怒只会让孩子受伤,如果孩子成年后也未觉醒,那么这些伤痛就只好一代代蔓延下去。
实际上,潜意识里的伤害不仅会伤害孩子,在此之前,它往往已先行伤害了我们的情侣、配偶,然而,因为孩子的幼小和无助,他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摆布,也更容易受伤。但换个思路想,如果对觉醒认识地够及时,我们其实可以在孩子来临之前,在与情侣、配偶的亲密关系中就开始自我疗伤,因为我们与伴侣来自不同的家庭,如果我们的伤痛点恰好不相同,能通过沟通互补疗愈对方的伤口,那是再好不过的。然而有时情况并非如此,也许宝贝在你觉醒前已降临人世,也许你和对方的伤痛点几乎一致,也许你的配偶已经帮你治愈了一部分心结,然而更深的部分还隐藏在你的心中,直至孩子出世。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孩子来为我们疗伤,因为刚刚出世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最原初,也最本真,借着这面最纯真的镜子,通过努力觉醒,我们也可以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通过孩子找到真实自己的具体做法有些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尊重孩子”,但实际并不一样,“尊重孩子”是我们拿捏着家长的权威,有意识地去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自行发展;而书中“觉醒”是指在精神层面上完全让孩子自由发展,家长只观察和陪伴,却不以权威去指导孩子什么。请不要误解,这里说的自由发展指的是精神层面,如果孩子的具体行为有偏差,那么父母必须及时纠正,比如你的孩子欺负别的孩子,比如偷东西,不按时睡觉等,那你必须立刻马上拿出家长的权威,当即制止。而在面对爱好、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时,你应当相信孩子的本真,相信他们会选择最好的,不要让他们丢失真实的自我,并通过观察他们找回自己的真实,从而形成父母与子女之间觉醒、良性互动的长幼关系。
实际上,在我看来,对于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是可以通过从小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慢慢引导的。你可以在孩子初中的时候就告诉孩子每个专业大致是学什么的,对学习者有哪些要求,以后可以做什么,发展前途在哪儿,如果转方向大致又可以转向哪里,等等。而对于伴侣的选择,他青春期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多少观察下周围的亲戚朋友,看他们的夫妻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然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他们有些人是非常幸福的,有些人却只能以分道扬镳收场,有些人又是貌合神离,这样孩子到了婚龄至少不会受骗。至于宗教,你当然也可以告诉他它们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然后让他自己做选择。
“我们接纳孩子的程度同接纳自己的程度成正比”,接纳孩子,就是接纳自己。挑剔孩子,实则挑剔的也是我们自己。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事实上也是我们对自身错误的应对。
正如作者例举的,无论是对于我们“形象的、完美主义的、身份的、规范的、渴望控制的”种种的自负感,还是面对孩子“幼年期”、“可怕的两岁”以及初中、高中的挑战,父母的觉醒能够使得孩子与父母的视线由对外在的关注与需索,走向内心的宁静与强大。
现实就是现实。无论好坏。世上不存在“好运”与“不幸”,“生活中的一切境遇都是在为精神的进化提供条件”。
“生活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战斗和逃避的。”
当我们能够超越“有所作为”的生活形态和教养方式,不在汲汲于茫然的忙碌中时,不执着于生活“应该怎样”的时候,生活的真相就渐渐浮出水面,与孩子一同享受、感受当下的幸福就来了。
而孩子,具备强大内心与精神动力的孩子,终将找到真正的自己。
悟到此节,如作者所言,书中的后半部分的应对策略反而不重要了。大乘在前,小乘就任意撷取罢。
父母觉醒的一刻,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和谐相伴的宁静从此开启。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4
“父母首先努力做到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轨迹里生活;如果父母想做到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抛弃自我的优越感;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和孩子们和谐相伴”——《父母的觉醒》
每一句话,每一个含义都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内心,震撼了内在的自我。作为新一代的父母,自认为比我们的父辈更专注于孩子的教育、更懂得亲子的互动、更愿意强调尊重和平等。可是当读完这本书,按照作者对于父母的建议去觉醒时,才发现作为一个普通的,出生在那个时代的我,在自身成长的过程里,从原生的家庭环境、父母和兄弟姐妹当中,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了家庭的文化,携带了家庭成员的基因,也塑成了当下自我的性格(这就是本我);可是由于自身在学校、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和成长,在改变性格的同时,更多的是隐藏了很多自己都不了解的本我。所以觉醒就是去发现和寻找潜意识的自我,让潜意识走向前台,勇敢的去面对和提升自我,既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成长的根本,也是我们确保孩子们能够寻找到自我的保障。
作者萨巴瑞博士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经验,以及多年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案例,首先强调了父母应该从心理上发现自我,才能真正的感受孩子、尊重孩子;从父母情感上追根溯源,才能够好建立和孩子之间的深入感情,并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的教养孩子,并且成就自我。
一、“控制”和“接纳”
“一旦开始追求长幼互动当觉醒和意识,我们就会感受到,无论我们到意图有多么的,以往我们的旧模式仍然会出现。”“觉醒”就意味着对我们和孩子之间发生及经历的事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纳和应对而不是尝试去控制和改变。
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再看孩子一路的成长,我们曾经都是父母拥抱在怀里的宝贝,天真稚气、纯洁可爱、对大人依赖有加;再后来他们迈开小腿,在现实世界里前行探索,满腹狐疑的不断追寻着为什么;最终离开父母,走向学校和社会,逐步形成了自我的性格和自我……父母见证了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曾几何时,父母为了孩子的第一声爸爸或者妈妈而热泪盈眶,为孩子们人生迈出的第一步激动不已,为孩子收获的第一个奖励而兴奋的夜不能寐,为孩子如愿的进入理想的中学而欣喜若狂…….
但在更多现实的生活和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伴随着更多的不满和失望,尤其是当他们计划的成长之路远离了轨道:他或她,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引发当着朋友的面顿足大哭时;他或她,把功课搁置一边,却沉醉于游戏或者电视屏幕前时;他或她,因为不专心上课或者逃课,父母被叫到学校的时……另一方面却是当我们在工作上面临了压力,生活上又要面临更多的忙乱时,于是身心疲惫,一路拥堵至家,辛苦的做好晚餐,然而孩子们却一边玩耍,一边把饭菜搞的满地皆是时……
有多少次我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用一种觉醒的态度告诉自己,我不是一个受害者“为什么生活会让我如此不幸”,而更是一个幸存者“我怎么样利用这些不幸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样在调整决定命运的人生态度上就寻找到了自我觉醒的力量。如何放弃虚荣心、控制欲去影响和改变孩子,而是更好的接纳和接受一个孩子们的本性,并且用一种积极和“觉醒”,这样才是真正教育的开始。因为只有父母能够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孩子去成长。
终于找到了,让我慰籍自己的学术理由:在任何时刻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对待和接受孩子的好与不好,而无需再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意愿行事。
二、自负和平等
“我们的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那时候,他们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在他们的眼里,有没有优异的成绩和特长,浑然不觉。孩子不会心思沉重的看待世间各种事情,只会扎进经验的王国里,对任何冒险都愿意放手尝试一番”。
是啊,就是因为我们一路走来,也许遇见了非常多的困难和问题,也许走了很多的弯路和挫折,也更因此收获了知识和财富,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就有了更多的自负。自负的我们,期望孩子能够达到预期中的那个他,期望孩子能够避免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理由是因为我们的深爱,可是这种不对等的爱、充满期许和回报的爱,恰恰让我们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关系,也造就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无形的沟壑,沟通的障碍就此形成。
即使我们有最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可是我们越想帮助孩子,自负感超强的我们就越想控制孩子的思想、行为和做事情的方式和计划,失衡的天平即刻会阻碍我们和孩子的良好沟通,因为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真正的灵魂,否则长幼关系每每会被封锁,而不是激发和激活了孩子的精神。
三、综述:和孩子一起成长
多年前,我不太想要孩子,一方面自己没有长大,贪玩;另一方面,感觉要了孩子感觉比较麻烦,读书、教育持久并且繁琐。后来要了孩子之后,读了多本育儿的书籍,尤其是WilliamDamo的儿童心理学手册,发现对孩子或者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塑造,原生家庭的文化和父母的影响是及其深刻和重要。读完,才发现我坚持的好个性和爸爸的性格紧密相关,急躁的脾气也在成长的过程里,模仿和学习我的爸爸。那时才猛然发现,与其说培养和教育孩子,倒不如陪伴孩子事实上,就是一个自我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所以那时我的MSN的名字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也许,就是特别认可《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中心含义吧,所以阅读之后,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因为本书直击我的内心,再次激发了早期为人父母时的冲动。
成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变化的速度和改进的节奏是相当的缓慢,就复杂而言,从个人素养、工作的环境、经济的状况、生活的氛围、家庭的压力等;但简单的讲,懒惰是人的天性,改变和成长就意味着从舒适区走到另外一个陌生,甚至需要痛苦的付出的过程,所以自己在随后为人父母的多年经历里,工作、创业、移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形成的无形的焦躁,让我成为一种不愿和孩子一起成长改变的理由,感谢《觉醒》这本书,重新唤醒了沉睡和懒惰的我,重新审视,自我进化。
孩子们已经在长大,但是我的人生之路还充满了很多的期待和精彩,所以多一份变化和付出,就多一分收获,更何况能够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成长、去变化又是多么的美妙和令人期待啊,《觉醒》給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继续前行和修行。
四、反馈
也许因为读书和理解的功力不够,也许是功利在作怪,总想从书中发掘一些改变和改进的方法,好像是本书中比较欠缺的地方。另外,本书虽然用词精准,文采超越一般学术文章,可是总体感觉全书的结构和逻辑上没有特别的清晰。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5
《父母的觉醒》这本书,仅仅是刚开始的两章就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原本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什么是自负感?我要在这本书中寻求答案。
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一步走错就会伤害一个小小的心灵;同样,一个适当的鼓励就可以让他们在空中昂首阔步。在与女儿的相处中我发现了这句话的真谛。在我眼里,一件小小的事情是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女儿就会又快又好的完成,但是如果当时的我是带着情绪的,不耐烦的,那么她就会被我所影响。有一天,晚饭过后陪着女儿做作业,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看图计算,她很不认真,做错了两道题,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鼓励着她仔细看题,认真计算,很快自己就发现了两道算错的题,可以看出我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都给了她莫大的信心!
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当我要求她认真完成作业、认真练习舞蹈、认真完成钢琴老师布置的每次任务时,何曾想过我的女儿是不是喜欢着这各种各样的角色呢?但是往往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她期待着我的反馈,期待着我的肯定。可是当我带着情绪去看原本很轻松完成的事情却被她搞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当我要爆发的时候,她胆怯地看着我,原本可以完成的事情却怎么也完成不了。所以正如书所说孩子是慷慨的,可以接纳我的任何情绪,我的错误在孩子眼里都是可以被包容和被原谅的,反过来为什么我就不能包容孩子在我眼里所谓的错误呢?育儿路上有太多的荆棘,拨开荆棘的时候也许会遍体鳞伤,但是荆棘过后何尝不是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