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险管理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风险管理论文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
风险管理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险管理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险管理论文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00例护理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护理风险管理)和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对两组感染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不管是感染控制意识还是掌握和了解感染知识的程度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感染控制效果方面,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也显著较优(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能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建议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医院感染;控制效果
临床护理中如果护理不当,则极易引起感染,感染会严重影响病人治疗效果,还会降低护理质量。目前医院感染已成为医疗护理质量高低的一项基本评价标准,所以,严格控制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活动的重点。据相关资料显示[1],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可以减少医院感染现象出现。护理风险管理其目的就是实现风险发生率的最大化降低,提高病人在临床治疗中的满意度以及舒适度,从而实现身心健康的目的。现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行常规护理以及护理风险管理,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100例,均为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护理患者,男6名,女94名,年龄20~52岁,平均(35.5士2.7)岁,工作时间1~28年,平均(12.3士2.5)年。关于职称,其中初级、中级以及副级分别为50例、45例以及5例。关于文化程度方面,本科、大专以及中专分别为21例、54例以及25例。现将全部护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护理风险管理)和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对两组感染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围绕平时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感染问题针对医院护理人员开展定期培训,针对具体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观察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对感染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分别对病人使用仪器时存在的感染风险、病人所服药物及其自身以及环境感染风险因素做识别和评估,发现错误要第一时间纠正。②医院管理人员要进行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建议组建感染风险控制小组,由该小组负责工作流程、制度和应急处理程序的建立。③管理人员要加强个人修养。作为管理人员务必要严于律己,为其他医院人员树立一个榜样,要理解护士难处,给予积极的关心,在对工作不产生影响的基础上给予积极主动的帮助。④定期组织全体护士学习感染知识,加强护士风险控制意识,开展定期考核,对其关于常见感染风险以及危重感染病人处理流程和应对能力进行评估[2]。⑤管理人员要严格对感染风险进行监控,积极开展护理安全教育,提高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改进并严格控制护理质量,对护理质量做定期评估,对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进行检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做好感染的预防以及纠正工作。⑥用宣传册方式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加以强化,从各个方面增加医护人员感染相关知识,不断增强其感染控制意识。
1.3评价指标。①护士对感染的控制意识:安排专门人员定期检查护士工作,综合调查结果以及试卷结果,以强、弱和差三个标准来对结果进行考核。②掌握感染知识的程度:针对感染重点以及具体知识对平时提问以及试卷考核两种方式进行有效结合,用优、良和差三个标准进行评估。③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用优、良及差三个标准对感染控制效果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资料有效率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关于控制感染的意识方面,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明显较优(P<0.05);关于掌握感染知识的程度方面,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明显较优(P<0.05);关于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观察组感染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护理管理能有效增强医院感染意识。医院属于感染源密集区,医院护士感染控制意识的强弱对降低感染发生率具有极其关键的影响。只有医院护士具备了较强的感染意识,才能有效减少感染现象的出现,而医院管理能切实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目前,医院采取的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增强感染控制意识,增加感染知识,使医护人员及患者意识到感染的巨大危害,从而确保了医院感染预防以及控制效果的最大化实现。感染控制质量的提高,需要对护理过程中存在和潜在的感染风险进行及时准确的识别,并要求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本组资料对医护人员开展了护理风险管理,就护理人员感染控制意识的强弱、了解和掌握感染知识的程度以及控制感染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对比,结果发现,观察组不管是感染控制意识还是掌握和了解感染知识的程度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此同时感染控制效果方面,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也显著较优,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由此可知,对患者开展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增强医护人员关于医院感染的认知能力。这也许是因为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开发和增强护士对发现潜在感染的潜能和敏感性,使其主动提高感染控制意识、增加感染知识,最终实现管理效果的最大化提升。综上所述,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后,医院全体护士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且时常超额完成任务,整体护理质量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不管是医师还是病人的满意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建议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使用护理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小英.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12):119-120
[2]刘光碧,张洪敬,陈梅.人性化护理理论在基层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3):1388-1389
风险管理论文2
网络信息的泄露会给用户造成有形或者无形的损失,因此,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可靠地运行意义重大。本文的核心目的,在于剖析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防护对策。
一、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网络安全威胁的类型和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两个方面。第一,在网络安全威胁的类型方面,廖博艺介绍了网络安全威胁的相关情况,他认为计算机病毒是首要威胁,系统漏洞和恶意攻击是重要威胁。袁剑锋分析了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然威胁、身份鉴别威胁等。第二,在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方面,仝世君从用户、系统开发者、网络木马这三个主体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罗涛提出网络安全最薄弱的环节是人的漏洞,因此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总体上,已有研究多关注网络安全建设,但大多是定性介绍,泛泛而谈,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通过建立风险分析框架,基于流程来分析计算机网络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计算机网络运行的风险分析
计算机网络在运行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计算机网络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与问题,本文以风险管理流程的三个层面为框架,结合计算机网络的风险来源和风险处理要素,构建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风险分析框架,并按照该框架提出对策意见。具体包括:风险来源分析,即从计算机网络运行的三个核心要素分析,包括操作系统、软件应用、数据信息;风险评估分析,即从资产损失、威胁行为两个方面分析可能的风险影响;风险处理分析,包括风险预防和风险应对两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
(1)风险来源分析。计算机网络面临的风险来源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操作系统方面存在的风险。目前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主要是Windows、Linux等。由于操作系统的集中性,导致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是公开的,一些程序员可以在这方面做文章,如制作病毒攻击。这是所有计算机都可能面临的风险。第二,在软件应用方面存在的风险。某些网络木马设计出一些带有病毒的软件来窃取用户的信息,如照片、通信信息等。第三,数据信息丢失的风险。例如应用软件不小心被卸载了,会直接导致用户数据的丢失。
(2)风险评估分析。风险评估是正确认识风险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对于计算机网络存在的风险的评估要素包括两个部分,即资产损失、威胁行为。首先,资产方面的评估不仅包括财产或货币资产,也包括无形的资产,比如当某个用户的信息被泄露了,可能造成该用户在名誉上的损失。其次,在威胁行为上的评估。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是流程性的、多方面的,在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影响,用户层面的受影响的范围还较小,但若是平台后台或者数据库被影响了,则波及面更广、破坏性更大。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对策分析
(1)风险预防层面。用户、计算机系统设计者要结合风险隐患可能存在的三个方面进行预防。首先,在操作系统方面,操作系统设计公司和设计者们要不断更新完善。其次,在软件应用方面,用户要学会使用计算机内部的安全设置功能。例如用户可以在計算机内部存储运行设置方面进行操作,做一些安全隐私性的设置。再次,在数据信息方面,用户要及时保存原始数据,如上传云盘,避免电脑崩溃、软件运行错误等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2)风险应对层面。上述风险预防的措施主要是针对用户的,因为这些用户是使用计算机的主要对象,他们把预防工作做好了,会极大地减轻自身的风险损失。在风险应对方面,用户面临风险威胁时,比如支付信息被盗窃、个人隐私泄露等,用户首先要与应用软件的工作人员沟通,共同寻找降低损失的方案,其次要及时停止使用该软件,以免造成二次损失。在必要时候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对于平台而言,当平台被恶性攻击,如平台数据库被破坏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启动紧急预案,查明原因,追究破坏者的责任,降低平台的损失,创造一个公正、透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廖博艺.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xx(06).
2.袁剑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中国科技信息,20xx(15).
3.仝世君.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中国科技信息,20xx(10).
4.罗涛.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xx(04).(责任编辑:兰卡)
风险管理论文3
摘要:工程项目由于具有周期长、规模大、投资金额大、参与方较多等特点,使得施工企业在实施整个项目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多变的环境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工程造价风险。文章站在施工企业角度,对其工程造价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风险出现时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工程项目;项目建设
1概述
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要加强防范,否则将会影响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更有甚者,将会导致重大的工程事故,使得工程造价增加,所以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更加重视施工企业在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
2工程造价风险概述
2.1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简单说,就是辨识整个工程项目在实施阶段所能涉及到的所有风险。具体来说,就是先识别造成风险的因素,再评估这些因素造成风险的严重程度,最后制定切实合理有效的策略来控制风险,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成本并避免经济财产损失,使其最大限度地向着预期效益靠拢,将实际效益值和预期效益值之间的差距缩到最小。
2.2工程造价风险的特点
2.2.1高发性。工程造价风险在整个工程项目期间频繁发生,因此高发性是工程造价风险的特点之一。我国现阶段的工程项目有以下特点:周期长、规模大、投资金额大、施工工艺复杂和施工现场的未知因素太多等,导致风险之间内在和外在的关系很复杂。在大规模的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往往会出现管理不当、遇到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产生重大工程事故等问题。
2.2.2客观存在性。工程造价的风险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各个角落,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以人的意志、想法和活动为转移。因此说工程造价的风险涉及施工项目的每个阶段和不同方面,不仅会给建设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带来直接影响,也会给建设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产生间接影响。
2.2.3可变性。在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的同时,要采用各项不同的风险防范举措,对症下药,使得一部分风险得以较好的抑制或消除,而另一部分的风险则会用到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法,不过也有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的风险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向相对变化,工程项目的造价直接由风险的产生与否和风险影响项目程度的大小决定,因此工程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整个工程造价风险不仅是可变的,更是多变的,要把握好规律,完善风险防范策略,把工程造价降到最低。
2.2.4复杂多样性。由于当代我国工程中的项目的特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较长工期、较大规模和复杂结构的项目,这些项目中包含的风险因素不仅种类繁多、数量繁杂,还有着密不可分的复杂关系。
3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因素的识别
3.1招投标阶段
3.1.1业主方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合约对方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履行合同条款的条件而造成投资人遭受损失,因此信用风险也被叫做违约风险。
3.1.2决策风险。决策风险是指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由于主体、客体两方面均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因素,使得企业的整个决策行动无法达到预先期望的效果与目的而产生的后果。
3.2施工阶段
3.2.1设计变更风险。设计变更风险主要有:(1)对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和投资造成的风险;(2)设计变更会造成工程量被重叠计算的风险,在实际施工造价中,往往会出现主要设计人员和现场设计人员不同,有一方对图纸掌握得不透彻,从而影响对实际施工现场的把握,最终造成施工的造价升高。
3.2.2施工组织设计风险。施工阶段的主要风险因素有:(1)对开始施工时需要一次性准备齐全的原材料和设备以及整个施工项目全过程的指导力不足,会造成工期延误;(2)组织设计这一关键环节不达标,直接导致工程投标方及承包方初始签订协商的合同失误,延长工期;(3)施工方对项目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文件缺乏,致使工程质量潜在风险的几率大大增加,不仅加大了工程项目的造价,还会影响工程进度,延误工期。
3.2.3工期风险。以下因素会影响工期变化:(1)施工工程开工时所需要的资金没到位,会导致工程不能如期开始,便延误了工期;(2)项目的投资人、工程管理者或建筑人员技术水平不达标,工人薪酬协商不当导致误工、返工等问题,拖延工期;(3)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原材料供给不足、设备磨损等情况,会导致工程停滞,耽误工期;(4)在施工阶段会发生组织设计的变化,要求重新设计或改动,导致工期延误。
3.2.4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因自然力不规则变化,例如地震、火山爆发、雪崩、暴雨、飓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现象。这些严重的自然灾害都会给工程带来或大或小的威胁,并且对整个社会物质生产、生命安全、经济活动和设备和财产安全都有严重的影响,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这些既然不可避免,就要加大防范力度,主动抵御外来侵害。
3.2.5材料价格风险。材料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是不稳定的,原材料的价格也随着市场的兴衰而涨跌,原材料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工程造价有着严重的影响。
3.2.6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指由于国家颁布的政策发生改变而产生的风险。可能会对整个工程项目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3.3竣工阶段
3.3.1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会的后果就是货币贬值,这能产生资产本金和投资收益缩水这一类风险。
3.3.2利率风险。利率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或政策的影响而产生变动,从而带给工程项目不能确定、不可预知的风险。
3.3.3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指企业在对外贸易、交流过程中用外币兑换的资金因汇率上下浮动而产生的损失风险。
4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的应对策略
4.1建立专业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机构
工程造价风险对施工企业的影响巨大,所以施工企业设立专业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机构必不可少,建立相应专业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机构,全面做好企业所将要面临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施工管理、人员管理等。建立专业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机构,明确工程造价管理的业务流程,明确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规范管理决策过程和专门提供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加强工程项目参与各方的信息沟通体系,使造价风险管理人员正确地了解并掌握信息管理系统,做到及时准确地获取工程相关信息,并将所掌握的工程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其他方。确保对风险信息进行准确、及时的传达并对所涉及风险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确保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4.2参与工程招投标的风险预防
对于施工企业来讲,首要问题就是对招标文件的实际内容要充分掌握,并且通过文件中不同方面的瑕疵引出可能造成实际的风险问题。在清单报价的过程中,核心的问题是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要根据现阶段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也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力。在现场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可以针对难以完成的项目或特殊项目进行加价,也可以对于以下问题可以适当采取不平衡报价,比如建筑设计施工图纸模糊和预计的工程量有可能加大等,但都要保证在总价不变的基础上完成。尽可能地在投标时采取主动策略,这样投标成功的几率会大一些。
4.3对工程造价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方案的制定
企业可以通过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挑选出应对不同风险事件的风险响应,对于不同的风险做出不同的、合理的规划和控制方案,并预先制定对风险的预防计划和应急计划以及风险控制方案,使企业在风险发生时可以迅速拿出风险应急手段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了解风险事件控制的后续结果以便于进一步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缓解风险对企业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4.4与业主方订立具有规范性、严密性、合法性的责任合同
应该与业主方订立清晰的责任合同,并对合同的规范性、严密性、合法性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校对,尽可能对合同内的各项所涉及到项目风险赔偿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公正合法地要求自身权利,尽可能降低因为合同条款产生漏洞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4.5通过工程保险、工程担保和合同转移的方式来转移风险
风险一旦发生时将一部分损失通过分包,保险和担保转移到第三方身上。对于一些无法排除的风险,可以在工程造价实施阶段设置保险。工程造价实施阶段设置的保险称为保险转移,是指通过保险公司的监理保险基金,并且收取保险费,一旦发生工程建筑损坏、机械设备的损坏、人身意外伤亡等常见意外事故或自然灾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用保险金给予补偿;工程担保是指引入保证人作为第三方,对建设工程中一系列合同的履行进行监督并对违约承担责任,是一种促使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守信履约的风险管理机制。当风险发生时,将风险转移到第三方,减少风险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而合同的转移是指通过协商和签订合同的方式将项目存在的风险转移给设计方或供应商等。
5结语
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在工程项目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系统地识别、精确地分析和规避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成为了企业所需要掌握的重要环节。企业只有不断加强风险管理措施和风险管理意识,并且对所要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和有效的管理,选择出正确科学的应对策略,控制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财产损失,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才能提高我国工程建筑业的经营效益,将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玉琤.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分析[J].赤子,2015,(4).
[2]符振彦.工程保证担保能否为开发商根除纠纷[J].北京房地产,2005,(7).
风险管理论文4
摘要:为提升配网风险管理工作水平,使配网风险辨识、评估更加科学,风险管控措施更加有针对性,文章通过建立配网电网风险管理体系,可以调整配网运行方式消除风险或降低风险等级,根据配网设备重要程度制定相应的运维策略,提高经济性,从而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风险管理体系;配网电网;体系构建;风险发布平台;电力系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发展步伐也随着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对用电需求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在配网电网运行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危险,这对供电企业在配网电网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配网电网风险管理工作体系对配网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管理体系的构建
1.1构建原则
1.1.1横向集成。配网电网风险体系参照《南方电网系统运行安全风险管理规定》标准来构建基本模型。通过风险因素监测、危害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发布、风险控制、评价与回顾六个环节,建立一套风险管理流程,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制订风险应对方案,及时监控和发布风险,对风险体系进行持续回顾和改善。
1.1.2纵向贯通。佛山供电局组织管理模式具有金字塔的特点,包括市供电局、区供电局、供电所,因此配网电网风险管理框架体系设计按照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结合组织架构进行纵向贯通设计,形成纵向包括市供电局、区供电局、供电所三个层级的动态风险管理体系。
1.1.3信息系统支撑。佛山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系统是实施配网电网风险管理、落实风险管理手段的基础,管理流程、方法运用、控制手段也嵌入信息系统之中。
1.2创新配网电网风险管理方法
1.2.1各司其职,全方位风险因素监测。配网电网风险因素监测主要考虑4个方面:
(1)变电站内配电设备的日常运行情况,设备状态变化可能引发配网风险的事件;
(2)配网线路设备的日常运行情况,设备状态变化可能引发配网风险的事件;
(3)用户设备运行情况,重要(或保供电)用户电力设备及自备电源运行状况变化、用户数量重大变化可能引发配网风险的事件;
(4)配网关键、重要设备运行情况。各相关单位按职责密切监测可能引发电网风险的事件,评估事件发生概率。
1.2.2风险评估与设备风险、作业风险联动。
(1)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配网电网风险与设备风险、作业风险因素联动,进行风险评估。配网电网风险评估考虑危害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外力破坏、污秽等设备风险,同时也要考虑作业风险中现场施工作业因素、检修时间因素、天气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的概率值越高,风险越大;
(2)配网电网风险等级划分如表1所示:根据《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事故事件调查规程》事故等级划分按用户数划分的要求,将风险量化评估标准由失压配变数细化至以失压用户数为考量,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更加精准可靠。
1.2.3风险联动分级管控。发布环节方面,鉴于设备运行部门对辖区设备状态更为熟悉,评估效果更准确,我局对风险评估、风险发布遵循层级管控原则。配网基于问题的风险由供电所开展评估,一级、二级风险由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分管副主任签发,由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发布;三级、四级、五级风险由区局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签发,由区局配电部发布。
1.2.4风险控制闭环管理。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包括调整运行方式、优化施工方案等,组织措施包括现场交底、过程监督等。各风险控制责任部门在风险发生前将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反馈至风险发布部门。风险发布部门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审核把关,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确认风险控制措施已全部落实,才可批准进行检修作业。
2管理体系的运作
2.1配网电网基本问题风险发布平台
当需要发布基本问题风险时,风险责任部门在发布平台填写配网电网风险控制任务书并流转签发,各责任单位根据需完成的控制措施填写落实情况,当落实情况全部完成后,该项风险对应的停电申请单生效流转。当停电申请单开始执行时,调度员点击风险生效按钮,风险正式生效,停电线路送电后点击风险解除按钮,风险解除,最后相关责任单位在系统上填写风险控制评价。
2.2配网电网基准风险发布平台
配网电网基准风险评估平台根据设备台账自动导入每1条10kV线路基本信息(包括用户数、设备类型、重要用户信息等),然后系统会按照预设的风险评估计算公式计算每条10kV线路对应的基准风险值,并显示风险等级,该平台可以高效、准确地揭示电网的基准风险,可以免去人工查询、录入、计算等繁琐的工作任务,减轻人员负担。
2.3效果评价机制(每次回顾、每月评价)
每次工作完毕后,总结风险管控过程执行情况,每月由区局对供电所、调控中心对区局进行汇总评价,评定风险执行效果,梳理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逐一解决,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2.4绩效考核机制(年度考核)
年度对各单位风险评估合理性、管控措施落实实时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考核,对执行不到位的单位进行通报,促进各单位对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视。
3案例应用
以20xx年12月7日9∶00~15∶00禅城局城区所城东站701市府甲线出线电缆震荡波试验停电为例。
3.1风险辨识
701市府甲线基本情况,该线路属于用户专线,无同杆架设线路或交叉跨越线路,供佛山市政府(一级)、佛山市公安局(110)(二级)两个重要用户用电,两个重要用户均无自备电源。701市府甲线停电后,佛山市政府(一级)、佛山市公安局(110)(二级)两个重要用户将由110kV市委站10kV701市府乙线单电源供电。
3.2风险评估
配网电网风险评估应结合月度停电计划的编制开展。
3.2.1城区所在配网危害辨识的基础上开展评估工作。
(1)根据风险辨识结果,按《佛山局配网运行安全风险量化评估方法》开展701市府甲线停电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
(2)风险评估结果:基问风险值为100分,属于配电网一级风险;
(3)经过分析,造成701市府甲线停电高风险的原因主要是佛山市政府(一级)、佛山市公安局(110)(二级)两个重要用户均无自备电源,停电期间10kV701市府乙线跳闸将造成两个重要用户失压。
3.2.211月17日,由供电所分管生产所领导组织召开检修停电协调会,审查701市府甲线停电基本问题的风险等级。3.2.311月18日,区局配电部组织召开检修停电协调会,审定701市府甲线停电基本问题的风险。
3.2.411月25日,运行部根据配网电网风险及作业风险评级结果组织设备部、市场部、变电管理所、禅城局等相关人员召开月度停电协调会,审查701市府甲线停电基本问题的风险。3.3风险发布禅城局配电部于11月27日编制701市府甲线停电《配网运行安全风险预控任务书》,经区局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签发后发布。
3.4风险控制
3.4.1各风险控制责任部门根据本部门风险控制措施制定本单位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计划分解下发至下级部门,下级部门反馈后,在风险发生前2个工作日内将本部门落实情况反馈至禅城局配电部。
3.4.2禅城局配电部对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审核把关,在确认风险控制措施全部得到落实后,运行部才批准701市府甲线停电申请。
3.4.32014年12月7日09∶00时701市府甲线停电开始后,配网调度当值发出风险生效通知,风险生效期间各风险控制责任部门按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计划进行701市府甲线停电风险控制。
3.4.4701市府甲线工作结束,复电后20xx年12月7日15∶00时配网调度当值发出风险解除通知。如果701市府甲线停电工作需延时,则由配调当值发出风险延期通知,风险延期期间各风险控制责任部门继续按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计划进行701市府甲线停电风险控制。
3.5评价与回顾
3.5.12014年12月9日(风险解除后2日),各风险控制责任部门将相关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反馈至禅城局配电部,禅城局配电部对本次风险管控情况做出评价并归档。
3.5.2禅城局配电部12月底对当月风险进行回顾,20xx年1月前3个工作日内填写《配电网风险回顾》报送运行部。
3.5.3运行部每月对上月全局基本问题的风险进行回顾。
3.5.4运行部每年年底对风险评估的合理性、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效果及时评估和回顾,提出风险管理在技术、管理和运作程序上的改进意见。
4结语
通过建立配网电网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极大地提升基层对配网电网风险的管控意识和能力,实现了配网电网风险管理的一大突破。根据风险评估内容,尽可能通过调整配网运行方式消除风险或降低风险等级以及根据配网设备重要程度制定相应的运维策略,提高经济性。通过配网电网风险平台的搭建,实现风险管控系统化信息化,使电网风险管理更高效,减少员工负担,降低重要用户失压的风险,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确保配网电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徐杰,徐涛,顾瑛,张新凯.试论配网规划及配网自动化解决方案[J].工业C,20xx,(6).
[2]周宪.配电网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在配电网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20xx,(8).
风险管理论文5
摘要: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状况,由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所以做好企业财务会计风险及管理工作的研究,才能促进更好的财务管理、使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财务会计风险;管理优化措施
做好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对资金的运用管理能力,还能改善企业管控风险、规避风险的水平。因此,本文将针对企业财务会计风险及管理优化措施进行分析。
一、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状况与成因
(一)企业财务会计道德风险分析
财务会计工作是企业发展、建设期间的重点工作,由于其敏感性高、复杂度高,所以容易产生风险问题。比如,当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较差,在工作开展中为了一己私利谋取利益时,就会让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现象,影响财务会计数据使用价值。另外,由于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存在问题,财务工作者容易利用职权便利对财务报表进行修改或通过触犯法律法规的形式谋取个人利益,致使会计信息丧失使用价值,给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带来了风险。
(二)企业财务会计客观风险分析
企业财务会计具有局限性特征,所以容易发生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引发的企业客观会计风险现象。客观财务会计风险是一直存在的,例如一些新的经济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加以反映,只有做好预防与规避工作,完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从基于会计规范风险及会计理论风险两方面入手,才能提高企业预防客观财务会计风险的能力。
(三)企业财务会计技术风险分析
财务会计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对财税政策的熟悉运用以及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工作中难免出现技术风险,在政策运用方面例如房地产业应税义务发生时点的确认、需要熟悉国税发〔20xx〕31号文中第三条关于完工产品确认的三个条件,再如“营改增”后的相关业务核算内容需要认真研究财税〔20xx〕36号文、才能准确核算日常会计业务,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职业判定失误、业务操作失误等会计风险;这些技术风险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微的可能是导致数据失真,严重的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内部及外部因素都可能引发企业财务会计技术风险现象,但是,其最根本的原因主要和财务会计工作者的专业综合素质及工作硬件设备存在紧密联系。
(四)企业财务会计环境风险分析
企业在开展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想做好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工作,就必须营造良好的企业内控环境及快速适应外部环境。企业内控环境的变化可以引发企业财务会计类的审计风险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会造成会计核算的差异性及产生税务风险等。内控环境变化例如当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与切实可行的实践、当企业内部岗位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晰且未能明确各岗位责任、当缺乏健全的企业组织保障制度时,极易引发财务会计管理风险;外部环境变化则体现为会计与税法政策的变更如“营改增”变化、税率调整等对企业会计核算准确性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
二、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的管理优化措施
(一)提升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者职业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能力、降低企业财务会计风险发生概率,就必须重视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者职业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要提高企业财务工作者的综合财务会计能力,企业应为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者提供教育、培训、学习的机会,通过普及新时期财务会计工作知识、风险管理方法及内容等,全面提高会计工作者的专业综合素质以及实际操作能力,降低由技术风险引发的财会失真现象。其次,要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者的道德综合素质,提高其法律、道德、职业操守、责任意识等,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降低发生道德风险的几率;三是要建立公开的财务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监督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质量的效果[2],将财务会计管理成效与个人绩效挂钩,从而督促财务会计工作者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推行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提高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财务预算管理对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管理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要做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的创新与落实,从而才能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的科学性。一是,企业要给财务预算编制预留足够的时间,要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状况、财务会计风险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等,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并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二是,要选择先进的预算管理方法完成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各项内容的编制、设计、计算;比如应根据实际情况将零基预算、绩效编制法等运用到企业编制预算管理内容的过程中,从而改善预算管理的质量。三是,企业要严格落实、执行预算管理制定内容,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性、规范性,使企业规避财务会计风险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改善企业成本核算、控制能力
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环境状况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复杂性,做好成本控制、核算,有助于企业躲避各类财务会计风险。例如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日益增强,汇率风险逐渐加大,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成为进出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进出口业务情况提前选择相应策略譬如利用积极的外汇管理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将不确定的汇率风险降到最低。另外企业还要根据自身的财务管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设计成本核算、控制方法,压缩经营活动期间的投资,集中优势资源开发优质项目,改善企业的经济收益等。
三、结语
企业积极地做好财务会计风险管控工作,完善财务风控体系建设等,有助于改善企业财务部门工作效率、提高风险管理及规避水平等,对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锦中.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管理探析[J].全国流通经济,20xx(16).
[2]佟淑珍.论企业财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J].中外企业家,20xx(34).
风险管理论文6
摘要:
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其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退。危机的影响导致了整个国际贸易的风险加剧,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货币的汇率变化正影响着外贸企业,此时只有增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力度,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和汇率变化的能力。
关键词:
财务风险;汇率;信用;管理措施
一、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外贸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1、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来自交易对手的履约风险,贸易中对方不能履行自身的义务因此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这种风险在金融危机后的国际贸易中仍然存在,因为目前的国际市场仍然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一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都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就给贸易对手的经营环境造成了潜在的不确定因素,一旦对手的经济环境出现动荡,就会造成对手难以完成履约义务,由此对企业造成损失,目前这种信用风险在金融危机后显然有所增加。
2、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
首先,人民升值必然会造成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企业的预期效益降低。本币的升值主要影响的就是价格浮动,造成对外出口的价格优势降低,尤其是我国的人民币一直处在降低的汇率水平,因此我国的出口贸易价格优势明显。但是升值所带来的价格优势丧失,导致了企业的贸易萎缩,也就导致了利润的下降。
其次,由汇率带来的经验风险增加。本币的汇率升值或者汇率的波动加剧都会增加外贸企业的交易风险、财务风险、经济风险。在商品或者劳务的输出中,这些贸易的交割都涉及到货币之间的汇率换算,如果已经销售或者签约的商品在没有收到货款,或者签约完成的长期订单,一旦出现货币汇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交易商品价值的变化,汇率上升则应收账款的实际汇兑价值就会降低,形成了汇兑的损失。再加上我国的外贸机制和金融市场的不健全,缺乏较为成熟的外汇市场,因此企业在汇率方面所能采用的抵御风险的措施并不多,因此造成了汇率风险对企业的影响较大的局面。所以近期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应收账款的风险
我国的一部分国际贸易采用先出后进的方式争取了更多的订单和机会,但是这样也就造成了潜在的财务风险。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对手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如果导致经营不善或者倒闭都会造成应收账款的无法追回,从而形成损失。无论是O/A还是D/P都会形成潜在的财务风险。
4、信用证产生的财务风险
信用证交易的形式在国际贸易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贸易结算方式,相比其他的贸易方式这种信用证的方式比较安全。但是信用证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单证的校验方式常常被不法的贸易对所利用。在信用证的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过期形象,如:信用证过期、交单过期。另外还有单据不清晰、短装、超装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在货物交割后的货款结算风险。
二、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财务风险的措施
1、建立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
在面对风险加剧的局面,企业应对采用积极的态度应对和规避财务风险,尤其是外贸企业更应当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实际上是一个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即利用相关的财务手段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预测,并在必要的时候发出警示。具体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经营计划、资金流动状况、合同风险评估等,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整体的评价和监控,一旦发现企业的经营中出现财务风险就以财务性指标的形式向管理层发出警示,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正确快速的克服财务风险。如利用现金预算、设立预警临界值等方式都是建立长期预警机制的重要手段。
2、对本币升值的风险控制
面对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企业应当利用自身的内部管理来提高应对升值风险能力。首先,强化涉外企业规避金融风险的保护意识。再利用外汇进行结算的时候应当将货币的汇率变化考虑在内,设定一定的合同条款保证在汇率变化时的基本利益,并合理选择结算的币种,规避汇率变化较大的币种。同时在汇率波动较大的时候注意人民币的变化动向,提前进行必要的措施防范风险。其次,改变出口产品的结构,将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转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以此抵消汇率对产品价格的影响。
3、增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在国际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应当适当的控制企业形成的赊销合同、赊销份额,以此降低应收账款占整个企业资本的比例。在降低赊销比例的同时应当与信用评价相结合,建立企业内部的信用评价机制,对与企业合作的对手进行必要的信用评价,对客户进行必要的取舍和控制,对评价较高的客户提供优惠,对评价较低的限制与其进行的贸易额度,以此形成一个具有梯度的内部客户群。这样就可以将有效的资金和优势产品分配到优质客户端,以此降低贸易的风险系数。
4、增强对企业现金管理
企业的现金充足是保证经营的重要基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征就是国际贸易的风险增加,这种风险增加直接导致的是企业的整个资金链条将随时受到一些潜在风险的影响,容易在某个时期出现资金的短缺,因此企业应当保持一定的现金储备以此保证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主要的措施是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现金流的动态化管理,严格控制大额度资金的流动,确保企业资金链条的完整性和资金充足性。同时增强对预算的管理,尤其是投资决策上应建立完整的审核规范,评定风险等级后再进行资金的调动。
三、结束语
总之,在金融危机中企业得到的是教训和经验,虽然在应对市场变化中遭受了一些损失,也出现了经营困难。但是也总结出,只有通过自身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建立灵活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应对市场和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是保证企业发展必须采取的重要手段。
风险管理论文7
论文导读: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是否能够妥善管理风险,将决定金融机构的盈亏和生死。因此,研究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其风险管理的能力,对于财务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财务公司,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是否能够妥善管理风险,将决定金融机构的盈亏和生死。因此,研究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其风险管理的能力,对于财务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财务公司风险特点
(1)受体制性因素影响较大
与银行经营活动可能会受政府行政命令影响相比,财务公司的经营活动受集团的干预更加直接、更加具体,而且还会受到集团所在行业的行业风险影响。
(2)分布面广
与银行相比,财务公司除传统银行业务外,还可以开展证券投资、保险代理等业务。因此风险面较广。
(3)集中度很高
目前财务公司以信贷业务为主,由于政策限制,信贷业务又集中在集团。这种风险资产的高度集中会给财务公司带来较大风险。
(4)结构有侧重点
在总体的风险构成上,体制性风险和政策性风险影响最大。科技论文。每类金融风险也各有侧重点。科技论文。
2.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策略
2.1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机构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组织机构体系是硬件,内部控制制度是软件,信息管理系统是运行平台。
2.1.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
(1)改善股权结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规定财务公司可以吸收40%以内的集团外股份。引入集团外的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国内外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可以改变财务公司股权结构中一股独大、股东价值观过于趋同的局面,建立相互制衡的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建立起风险控制机制。
(2)保障董事会、监事会正常运转。为了避免董事会、监事会过而不问的形式主义情况,应设立董事、监事会办公室,负责董事会、监事会的日常工作。董事会、监事会应当在一个年度内举行一定次数的例会和临时会议。这样可以保障和促进董事会、监事会正常运转,使董事会、监事会真正发挥总体上控制风险的作用。
(3)设立独立的、专门的风险管理和监督部门。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管理工作,需要一个独立的部门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
设立属于董事会领导的风险管理部和稽核部。风险管理部具体负责制定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制度和方法,定期将风险情况向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稽核部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部门,负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遵循性,督促各部门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
2.1.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1)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即树立“全面、审慎、客观、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理念。
(2)公司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分工。董事会负责审批公司的总体经营战略和重大政策,确定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批准各项业务的政策、制度和程序;董事会应当及时审查风险管理部门和稽核部门提供的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就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定期与管理层进行讨论,督促管理层落实整改措施。
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各项战略、政策、制度和程序,负责建立授权和责任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建立识别、计量和管理风险的程序,并建立和实施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采取措施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监事会在实施财务监督的同时,负责对公司遵守法律规定的情况以及董事会、管理层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要求董事会、管理层纠正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
(3)部门规章制度规范和业务管理制度。建立部门内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岗位操作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应覆盖所有的业务、岗位、环节,应当明确划分相关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建立横向与纵向的职责分离、相互监督制约机制。科技论文。业务管理制度将跨部门的业务分配到各业务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保证各部门和环节衔接紧密,防范风险。
(4)风险管理制度。根据风险管理的要求,将各种形态和各种业务的风险和风险的每个环节进行分解,落实到部门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和业务管理制度中。风险控制内容既要包括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又要包括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既要包括对来自业务的风险,也要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风险。对信息系统的职能权限、系统建设、网络安全和日志数据等进行控制。不仅注重单笔业务、单个客户的风险,还要重视对总体风险的控制。不仅控制表内业务风险,也要控制表外业务风险。风险管理制度就像一根主线,将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操作环节、各类业务贯穿起来,使风险管理工作成为一个整体。通过风险管理制度的统一组织协调,形成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控、风险决策、风险避险等五个子系统。
2.1.3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的计量、监控和评估需要获取并处理全面、及时、准确、大量的数据,这些都需要运用计算机进行处理,需要建立贯穿公司各个层次、各个部门、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信用状况数据、市场价格数据、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数据、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敞口、交易操作情况进行实时统计,进而利用设计的风险量化模型计算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量化指标,并与设定的风险额度进行比较,最终对财务公司各类风险作出量化的评估,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另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的监管指标计算并自动提示。对公司各级机构、各部门、各类业务发生的交易特别是大额交易进行实时监控,控制操作风险。
2.2学习运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
现代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在市场风险方面有J.P.摩根提出的以VAR为基础的市场风险度量制Risk Metrics,在信用风险方面有信用度量制Credit Metrics、瑞士信贷银行推出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Credit Risk+,在利率风险方面有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法和有效持续期缺口管理法,在操作风险方面有《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对于以上的风险管理技术,有些我们目前还不具备应用于实际中的条件,在短期内,财务公司风险管理还是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但风险管理的趋势将是更加强调定量分析,财务公司应加强对先进管理技术的学习,为以后打下基础,逐步向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靠近
2.3探索运用新的风险管理工具
财务公司由于业务范围受到约束,贷款对象只能集中于企业集团成员单位,贷款的集中度很高,不符合风险分散化的风险管理原则。财务公司可以利用信用衍生产品,降低信用风险。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信用互换(Credit Swaps)、信用期权(Credit Option)、信用关联票据(Credit-Linked Notes)三种主要形式。财务公司可以与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违约期权和总收益互换等信用衍生产品交易。
2.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培育全员风险管理文化
激励约束机制是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外力,培育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则是加强内力。培育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是成功的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因素,它要体现在具体工作上,做到内控有明确的标准,业务有系统的流程,操作有详细的手册,过程有动态的监控,事后有严格的考核。让员工在自身工作中切身体会到风险管理,让风险管理深入人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成为每一个员工自觉的行为,这无疑将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风险管理论文8
1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
1. 1企业税务风险内容
企业税务风险内容按照不同的影响可以区分为:资金风险:这类税务风险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现金流,会导致企业需要补缴税款;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在补缴税款以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纳税人没有按期缴税,就会从滞税之日起,每天以滞纳税款的万分之五加收,如果未缴纳或漏缴纳税者税务机关有权处以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这样一来,企业还需要缴纳相应的罚款,有可能因为过多的现金流而导致企业出现经济危机或破产。
违法风险:在现今的企业中,业务繁多,一些业务素质低的工作人员,有意或无意在工作中产生的违法税务问题,如果情形严重,就会构成犯罪,受到法律制裁。有关法律规定,如果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不申报或虚假纳税,如果税额占总额的10%以上,就要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超过30%,就要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另外,如果涉及了发票管理方而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么后果将十分严重。
信誉损失风险:又叫名誉损失、商誉损失风险,这类税务风险是因为企业在进行了某些违法行为以后,产生了不良后果,导致信誉受到了损失,导致其他企业不愿意与其合作,声誉受到了损失,对企业的影响巨大。
税务政策风险:这类损失的发生是因为企业没有遵守相关的税收法律规定,进而造成了无形的风险。
此外,按照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分为:致命税务风险;严重税务风险;一般税务风险。针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来源划分,还可以分为:内部税务风险;外部税务风险。
1.2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实例
每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会涉及税务行为与税务问题,以至于涉及税务风险。所以,税务风险问题这个现象并不少见,它存在与国际社会的各个企业中。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得经济利益,因而可以形象的将企业比作“经纪人”,导致机会主义诞生,这种倾向会导致出现偷税、漏税、缓缴税等一些投机性的行为,这种J清况的发生往往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当避税成本低于纳税成本的时候,企业逃税避税的动机就显得比较强烈,这就为企业埋下了税务风险隐患。
例如,一个小型服务型企业某年度企业所得税实现需纳税所得额20万元,并在纳税申报表中填报共有从业人数70人,资产总额500万元,并按照20%的优惠税率缴纳所得税4万元,而税务管理员在年度减免税审核清算时发现,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正式员工有70人,另外还有与其他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退休返聘人员15人,两者共计85人,根据国家为扶持小型企业发展的计划,该企业关于从业人数的限制条件没有符合规划要求,不应享受20 %的税率,同时应补缴税款1万元。
2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从本质上讲,由于纳税人和税务机关信息不对称,以及“经纪人”倾向于自身假设的机会主义,进而才会导致企业税务风险。鉴于我国特殊的文化与经济发展状况,来具体分析我国企业产生税务风险的原因,力求能够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的企业税务风险主要包括:
客观原因
(1)不健全的税收法律制度
第一,由于我国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税制也在不断地转型,有很多复杂的政策,税收法律法规也经常发生变化,企业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更新与掌握新税收法,进而就产生了税务风险。第二,我国税收立法法律少、层次低、大部分颁布的都是法律规章形式。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每年都会颁布上千条的税收法律,各省颁布的数量就更加难以数算了。企业根本无法针对这么大数量的税收政策专门进行分析、整理与学习,这样一来,企业根本无法对税收法律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导致企业有很大几率会而临税务风险。
(2)不够规范的行政执法
现今执行的税收法规没有正确的对企业某些经济事项加以表述,有时,仅仅规定一些原则,需要下级税务机关补充和细化具体的执行办法,并赋予其自由解释权、裁量权。这样,税务机关在执法时就存在了很广阔的空间,客观的提高了企业在税务方而的风险。目前,我国税务执法人员的素质良荞不齐,经常发生执法程序不规范、依据不充足就进行执法工作的现象,不仅对税务执法的公正、严肃、规范性造成了影响,还对企业的纳税造成了偏差,引起企业税务风险。
3如何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企业来说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主、客观原因都是无法避免的。而主观原因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客观原因是可以通过对政策支持力度和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善和消除的。但只要有税务风险产生,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都必须采取措施,尽快地予以解决。虽然我国在企业税收方而的评估力度一直在加强,但是社会经济仍然而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企业不按规范操作进行纳税。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不仅企业会而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导致市场声誉受到打击、经营活动受到限制。
对此,我们应当了解企业风险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企业纳税没有遵守相应税收政策而形成的风险;盲目节税进而被放大的税务风险。一般来说这些风险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可控性、损失性、隐蔽性、潜伏性等特征。此外,还有营业税、增值税、和其他税务处理不当而引发的风险,税款缴纳、纳税申报引发的风险等。在对这些风险类型进行了解之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而着手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1首先,对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一定要把握牢固,这样企业才能在遇到各种类型的税务风险时,都能够找到正确的应对办法。全而风险管理理论通过全方位的角度对企业进行考察,使风险管理变得整体化,是风险管理最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就是该理论的核心,因为很多方而的问题都会造成企业的风险。那么,税务风险管理也是如此,依然可以应用全而风险管理理论的管理办法。
2其次,我们要对该理论的法律基础予以高度的重视,针对企业税务风险,国家税务总局已经下发了相应的文件,这些文件提供了健全的政策依据帮助企业构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只有使全而风险管理涵盖了税务风险管理,才能使税务风险管理的法律依据更加完善。但是,约束性较弱、内容抽象、范围窄也是文件的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积极地去完善。
3最后,要做好模块设计,积极构建体系框架。以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根本,对体系框架进行搭建,提升目标设定要素的地位,其中设定的目标主要指战略、经营、报告、合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导向的指引,对模块进行设计,根据事态进行的顺序制定事先预防模块;事中识别、评估、应对模块;事后支持与改进模块。
风险管理论文9
【摘要】前近年来,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管理的核心就在于财务风险管理。本文从房地产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入手,对加强房地产财务管理风险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财务管理;风险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多。目前,财务管理已经成为房地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风险的问题,只有做好风险预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面对风险,才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进而实现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财务管理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理财风险。在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在企业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并且逐渐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样如此,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使得财务管理实现了虚拟化,近些年,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消息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从目前来看,企业财务管理还无法完全应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因此,使得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企业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往往把大部分资产投入到虚拟领域中,而保护措施不当,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过去,企业主要是通过有形资产实现企业的经济增长,而在新时期下,企业经济增长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共同作用,且无形资产比重要更大。传统的财务管理,忽视了无形资产的重要作用,如果还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肯定会增加企业风险。此外,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规模和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也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企业在财务管理人才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企业在聘用财务管理人员方面,门槛较低,被聘用的工作人员,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几乎没经过任何专业的训练就直接上岗,更不用说财务风险管理能力。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问题成因分析
(一)筹资风险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负债金额巨大。房地产行业本身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大量的筹资金额。通常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在成立初期阶段往往需要大量投入债务资金,自有资金占有很少一部分,其运营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近几年,贷款率正在持续走高。受到所谓的高回报驱使,一些企业在盲目地四处举债,使其资金成本提高,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加;(2)房地产企业为了实现项目能够滚动开发往往会选择再次筹资。但是很少有房地产企业能够对其内部资金潜力进行挖掘,没有做到对积累资金做到有效利用,而是一味地进行贷款。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房地产集团,甚至产生连锁筹资担保链,一旦某一环出现断裂,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生存危机,而原有风险也会进一步扩大;(3)我们知道市场及利率是不断变化的,而这一变化也会或多或少的增加财务风险,在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诸多风险中也是最为致命的,并且该风险不可预测。从国内外来看,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为了使通货膨胀降低到合理水平,曾连续加息多次。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汇率编导意味着资金成本增加,预期收益减少。
(二)项目投资
一些房地产企业错误地认为,土地使用权是获取收益的重要保障,只要能够得到它,然后在进行图纸设计、施工、投入施工所需资金,就能够在规定期限内交工,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所以,很多房地产企业不惜花费巨资获取土地使用权,开展“圈地运动”。但是如果土地权使用权购置之后在资金运作、回报率等方面并没有做出科学预算,那么其预期利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更别说对每项成本的测算和具体落实了。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盲目操作,增加投资成本。
(三)项目经营
一些房地产企业只关注项目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往往没有做好财务监督工作,财务部门自身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其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成本核算方面只是大概进行简单的计算,计算过程粗糙,缺乏计算依据,大部分房地产企业财务部门并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对成本核算不重视,从而导致实际成本与预算存在较大的偏差,从而增加企业财务风险。
三、加强房地产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因此,企业领导阶层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财务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进行确立,不断提高对各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对财务管理的干扰,将资金的来源逐项理清,对资金的支出结构进行优化。除此之外,增强财务管理中的无形资产管理,并将其作为重点内容,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诸多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首先,企业要聘用或内部选拔专人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分析。其次,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由于企业的财务面临着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双重风险,因此,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做到财务风险早发现、早解决。第三,事业单位要对财务状况进行时时掌握,对于资金的使用要进行严格规定,以此保证资金的高效运转。
(三)建立财务预警体系
所谓财务预警体系的简单来说就是企业能够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尽可能规避或减少风险。房地产企业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风险预警体系。在实际运行中,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和财务情况、市场竞争情况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等,准确、及时的判断是否进行预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围绕财务管理风险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问题也是其它行业需要面对的。因此,其它行业可以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对本文所提出的措施进行合理利用。如果没有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很有可能导致风险增加,降低企业经济效益,甚至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夏亚欣.基于房地产财务管理风险问题探索与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19).
[2]李玲.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防范措施探究[J].时代金融导刊,20xx(02).
风险管理论文10
摘要: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是风险资本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两方。由于风险企业家比风险资本家掌握更多关于自己企业的私人信息,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双方的行为决策。文章主要考虑从风险投资参与深交所中小板企业数据出发,研究风险投资的效率是否与不同声誉的风险投资家相关?企业是否有风险投资对长期业绩的增长是否显著?希望通过研究能对风险投资机构及企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家声誉;信息不对称;中小板;绩效研究
本文从风险投资介入深交所中小板企业数据出发,研究风险投资的效率是否与不同声誉的风险投资家相关?企业是否有风险投资对长期业绩的增长是否显著?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对风险投资机构及企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风险投资介入企业的方式
风险投资机构选择什么样的参与途径要根据被投资企业所都会选择在被投资企业的董事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否需要派遣人员介入到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就需要分情况而定了。
在被投资企业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由于此时信息不对称情况最为严重,因此风险投资机构与被投资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会非常频繁。尤其是当创业者没有经验时,更应该和风险投资进行主动的沟通,而风险投资也会积极派遣专业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监管,此时风险投资一般会选择参与企业的管理层。
而如果风险投资投资于企业的发展阶段,此时企业管理层已基本建立,各项经营活动以步入正规。风险投资更应该注重对被投资企业在战略制定等方面的决策性参与和监督,而对于企业的日常管理仅进行定期的检查即可。因此,这时风险投资机构主要以参与董事会为主,如果风险投资有精力和能力,也可适当的考虑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但应注意的是,此时被投资企业管理层已经建立,风险投资派遣的人员能否与原有管理层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对风险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如果双方产生摩擦,那会对整个投资项目非常不利。
如果风险投资投资于企业的成熟前期,此时风险投资的目的更多的是等被投资企业上市从而依靠出售股权而获利,因此在这种时候风险投资一般不会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管理,甚至也不介入被投资企业的董事会,只是依据风险投资协议定期监管,保证自己的资金不受侵害而已,而且监管频率也不是很高。
二、不同声誉风险投资家介入企业的风险
风险投资机构把创业企业的管理要素作为投资的首要考虑,“宁可投资于二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也不投资于一流的技术、二流的管理”,已成为风险投资项目筛选公认的评价依据。也就是说,创业企业家是风险投资项目筛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决策影响因素。
1.风险投资项目阶段性风险分析①种子期(初始阶段)。风险投资项目处于种子阶段风险很大,一旦产品或技术的研发不能获得成功,风险投资者很可能将面临着零的回报。所以除非创业者的技术或产品创意特别吸引风险投资者,否则风险投资者一般不会对处于这一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②创业期(初始阶段)。相对于种子期,该阶段的风险要小得多,风险投资者可以凭借自身的经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技术升级以及营销出谋划策,以此来帮助风险企业化解市场风险。
③成长期(发展阶段)。该阶段风险企业的产品或技术基本上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企业规模得到扩张。该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创业者道德风险。风险企业的经营状况将直接决定着风险企业的盈利水平以及投资的报酬率,同时随着风险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资金需求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风险企业势必会向外筹措资金,这就给风险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所以风险投资家在该阶段为了规避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根据自身的经验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显得尤为重要。该阶段风险投资者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的风险就是创业者道德风险,风险投资家比较了分阶段融资和一次性融资、分阶段融资和契约之间的相互补充作用,发现分阶段融资是减少代理成本和控制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风险投资家倾向于在早期提供较少的风险投资,通过监管获得所需信息并有终止该项投资的权利,使得风险投资家可以有效地控制潜在的道德成本。
④成熟期。该阶段风险投资者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退出风险,即退出的难易程度、退出渠道和时机的选择等。不同的退出渠道、时机的选择将会直接导致风险投资者得到差异巨大的投资回报。
对于某一选定的投资项目来说,投资项目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风险结构,风险投资者对于投资项目各个发展阶段所对应的风险结构的全面认识和把握不仅有助于风险投资者合理、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促进投资项目健康成长,更直接关系着投资项目的成败和收益。
2.风险投资对企业的业绩影响与风险投资(家)的声誉紧密相关不同声誉的风险投资可能带来不同的作用,并对风险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通过对比高声誉和低声誉的风险投资所支持的风险企业的不同业绩表现,大多数的研究表明,声誉与长期业绩存在正向关系,声誉越高,长期业绩也越高。风险投资声誉与长期业绩的关系,反映了不同声誉的风险投资在风险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核证、监控、消除信息不对称等作用上的差异。高声誉的风险投资家培育的风险企业上市的概率会更大,而且表现出更强的后期增长潜力,而上市所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通过兼并、管理者回购等退出方式所能获得的回报,并且其所培育的风险企业的IPO为风险企业家的再融资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长期业绩的影响———基于深圳中小板企业的数据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大量引进风险投资,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逐步成为风险投资投资的主渠道(见表1)。
表1 20xx年我国风险企业IPO分布20xx年中国风投资行业调研报告,中国风险投资完,20xx年第7页。
从表1可以看出,仅20xx年风险投资的IPO企业就有60家,其中在深圳交易所的创业板和中小板企业上市的达到47家,占IPO企业总数的71%,总融资额达到308亿元,风险投资不仅推动了高科技创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增长。风险投资的参与,是否带来了上市公司业绩的长期增长,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公司业绩是否具有正向相关性,还有一些争论。
1.样本选取与统计分析
本文以20xx年开始设立的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有风险投资背景和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公司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将研究样本(20xx年前在深圳272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其中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为72家)分为两组有风险投资背景与无风险投资背景,对这两组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对均值及方差的比较,可以看出在个别指标上有无风险投资背景还是差异较大的(如表2所示)。
表2有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中小板上市公司治理效果的比较2.U检验为验证风险投资介入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将这两组数据进行U检验,以验证样本的独立性,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表3中小板上市公司治理效果的统计检验从结果可以看出,只有CR-10指数、Z指数、资产周转率和托宾Q这4项指标在有风险投资背景与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显著性,而其他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p=0.503),总资产增长率(p=0.635),p>0.05,无显著性差异,即风险投资的参与并没有使企业的收益和总资产得到快速的增长,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公司业绩不具有正向相关性。
四、结论与建议
①不同声誉的风险投资对企业的长期业绩影响不同,声誉高的风险投资家可以消除投资者和风险企业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风险企业实施监控、核证,完善风险投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更容易使企业取得好的业绩。
②企业有无风险投资对企业业绩有影响,一般来说,有风险投资的企业业绩更好,但在从我国有风险投资的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来看,这种业绩上的增长不是非常显著。
风险投资参与的效果,多数学者认为风险投资机构的积极介入可为被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专业知识与监督,从而可提高被投资公司的治理水平和经营绩效,与此同时,治理水平及绩效的提高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提高企业价值。当然,并不是所有结论都支持上述观点。也有很多学者的研究就认为如果对被投资企业的日常管理进行过多的参与,则会由于组织间的摩擦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对被投资企业的发展反而不利。
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进一步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的系统环境将有利于提高我国风险投资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绩效。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因此,政府应借鉴成功国家的经验,采取相应的政策、法规、税收杠杆、资金支持等手段,政府要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推动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其次,尽快完善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更好地为我国风险投资提。供一条通过资本市场退出的渠道。从国外实践来看,风险投资的介入与上市公司的长期业绩应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在深圳中小板市场却得不出这样的结论,这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业还需要很大的完善。要使中小板、创业板与风险投资的成功运作,关键在于各项制度尤其是监管制度的完善。
风险管理论文11
一、医院资产管理风险控制措施的应用分析
(一)通过领导实际重视程度的提高来实现管理控制体系的形成
在医院资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管理的自主和框架控制体系,进而保障资产的使用、管理以及财务等相关部门在责任以及目标上的明确,同时还能够实现各个管理部门在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等的明确划分。需要发挥职能管理部门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负责人的选择上需要更加关注其是否具有非常强的责任意识,进而为不同的科室以及部门进行账目的详细化,通过职能的不断明确与完善,为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重要的保障;还需要设置专门人员来进行资产卡片的管理,进行资产的领用以及资产的维修都需要有专人进行监督签字,并且进行资产的定期性盘点与账目的核对,并且在工作人员发生工作变动时也能够进行工作的及时移交。
(二)通过管理环节控制点的明确来实现控制措施的配备
在进行药品以及耗材等存货的管理上,需要不断地规范其验收的实际程序与方法,通过专用的验收表格制定来实现专业人才的验收工作,并且验收人员也需要在表格上签字,进而为其实际的数量、技术规格以及质量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还需要验收的表格与发票同时入账,进而保证其一致性,同时验收人也需要对验收入库的实际货品负责;医院还需要不断地建立和健全存货的保管制度,通过责任人的明确来实现存货的定期性的检查,同时还需要更加重视日常的管理性工作,严格制止未经正规授权的人来进行货物的接触;医院还需要实现在存货的发出以及领用审批权限上的控制,对于价值比价中的物品以及具有危险性的物品需要进行额外的授权,而药房以及相关的器械部门也需要经过审批之后才能够进行货物的发出;医院还需要根据其采购的间隔时期以及实际的库存来实现药品材料等相关消耗计划的综合考虑,这样为保持最佳的货存状态提供重要保障;医院还需要更加详细地记录存货的实际入库、库存以及出库的情况,进而保证存货的记录能够与实际的库存相一致,同时还能够保障其与相关的财会部门以及存货的管理部门来进行及时的核对。对于药品器械以及相关价值比较低、容易消耗的物品,需要管理部门根据货物的品种来进行账目的详细设置,同时还需要重视总账的更新与管理;医院还需要更加注重存货的盘点以及清查的制度建设,通过周期性的盘点和盘点流程的规范化等来实现存货在数量上的核查,同时在进行盘点和清查的工作过程中,需要保证财务人员对整个盘点的工作进行监督。
(三)增加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控制,实现其工作效率的保障
医院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固定资产在管理目录上的设置,根据实际的资产情况来进行资产卡片的记录,同时还需要实现各项会计信息方面的详细记录,如果实际的手工管理过于繁琐,就可以引进条形码的管理软件,通过整个医院的条形码固定资产的管理来实现相似或者相同物品在辨认难度上的降低,为固定资产的实际清查提供便利;医院相关设备的管理部门需要重视固定资产的实际维护以及维修的工作,为其正常的使用提供重要的保障;对于大型仪器设备的实际操作,由于其价值比较大,因此操作人员必须持有上岗证,避免出现由于技术操作上的失误而导致的设备损坏;通过固定资产上的清查和盘点制度的建立来实现工作效率的保障。此外,还需要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方面的报废制度和实际的工作流程,进而保证其固定资产的处理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据国有资产相关管理规定,实现报批手续的不断完善,最终保证整个医院的各项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
二、结语
医院在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专业人员的设置以及管理层的态度对整个工作的重要影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综合性利用,为资产风险控制提供重要的保障,实现资产管理在难度方面的不断降低,进而实现资产在管理方面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最终使医院资产管理的效率不断提高。
风险管理论文12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问题便被人们重视了起来,如何加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尤为重要。笔者主要是对建筑工程项目招标的涵义、基本原则、招标风险管理的因素及如何做好招标风险管理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招标风险;项目建筑
工程项目的招标竞争十分的激烈,招标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因此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招标人想要在招标活动中选择最优的投标人,不但要做各方面的努力,还要对招标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对招标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风险进行预测合评估,分析找到解决风险的办法,保障招标的顺利进行。笔者将对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建筑工程项目招标的概述
(一)建筑工程项目招标的涵义
建筑工程招标是为了确保在合理提高投资效益的前提下,在市场上形成良性竞争,确定优质的投标单位,从而在保证工程项目质量、节约建设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工期基础上,实现预期的投资效益。
(二)建筑工程项目招标的原则
1.规范性、组织性、程序性原则。工程项目从招标工作一开始,招标活动及其当事人就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在招标活动中,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则。这些程序和规则具有法律约束力,不能随意改变,整个活动过程按照一定组织程序进行,以确保招标工作的安全有序。2.公开性、公正性、公平性原则。建筑工程涉及的各方的利益面广,影响的利益重大,要求对整个招标过程透明化。要对招标的信息内容公开,开标程序公开,并对中标结果及时公布。公正的对待每个投标者,让他们在获得相同的招标信息的条件下,形成投标市场上的良性竞争。招标活动过程坚持高度透明原则,接受上级部门以及各个投标单位的监督,将招标活动完全置于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才可以防止不正当的交易行为,才能形成公平正当竞争的良好局面。3.一次性原则。招标投标都是非常严肃的行为事项。招标与投标的交易行为,只能进行一次性秘密报价,投标文件递交后,不得对投标书内容予以更改,不得撤回或进行实质性条款的修改。4.择优选取原则。招标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众多投标人进行择优选取,确定最佳投标人,使建筑工程项目在期限短、成本合理、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顺利及时地完成,达到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的因素
随着建筑工程体系的健全,我国的招标投标体系也在不断优化,但是目前来说,我国的招标投标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的,其投标的市场竞争非常大。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很多的工程业主及其工程承包人都想在投标竞争中获得良好的结果,这就需要对招标投标基本方法的掌握,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的积极掌握,需要进行严格的合同制度的遵守,保证工程招标投标合同的正常遵守,从而满足建筑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的正常开展,实现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管理体系的健全。笔者就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展开分析,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在招标投标工作中,影响建筑工程中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建筑工程招标投标本身就是比较复杂的经济活动,如工程建筑的风险模块、交易风险,技术应用风险等,都影响了工程施工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外部的经济条件也会影响工程的开展。第一,材料、设备等供应风险。主要是由于材料、设备的质量不符合要求或供应不及时,会给承包人造成损失。第二,工程变更风险。业主方提出的工程变更,无论是设计变更还是工程量变更,都会打乱承包而制定的施工计划和安排,给施工组织造成新的问题,增加新的困难,如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强化建筑工工程招标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完善的招投标制度。积极完善招投标相关执行制度,及时发现招投标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跟进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以达到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为最终目的。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监督基本上是自己监督自己,缺乏统一的指导协调的部门,容易发生多头管理和重复管理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边监管边完善,在问题未发生时提前介入。执法中各部门相互配合,使监管能力发挥到最大。(二)认真分析招标文件,降低法律纠纷。从发布招标公告、编制招标文件、开展资格预审、开标评标及后期签约,法律的运用与监督作用贯穿始末,在法律的监督下进行招标业务,可最大限度地规避法律风险;如在招标文件的制定过程中,应当谨慎操作,防患未然,加强招标文件的审定,尽量排除可能遇见的法律风险,创造招标信息全面、公开的采购信息平台。因此对招标文件的分析是防范风险的基础,做到招标文件编制规范,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用词准确,从而减少招标的后期法律纠纷。(三)提高招标人员的素质。建筑工程项目的招标单位要选拔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招标人员参与到招标的活动中,并且对招标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管理,加强自身的操作技能,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在招标的活动中为招标单位选择优秀的投标者。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作保障,高素质的人才可以全面了解和分析项目工程的整体情况,对招标活动全面的掌握,对投标人的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权衡,这样在项目的前期才能保障工程合理的利用资源和资金,才保障完成项目的总体目标。高素养的企业招标人员会对招标项目成本、质量以及工期等各方面做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确保项目的如期完成,为项目的完成节约了资本。参与招标的人员还要具有保密的意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操作的技能,体现项目招标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四)加大对投标方的研究和风险协调的能力。建筑企业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投标策略,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招标人的要求改变各种战略性的策略,让企业能通过合理的方式中标,实现双方的经济利益,屏气扼要对项目的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了解真实的情况。在风险发生时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树立良好的风险协调意识,将对不确定的风险做好应对的准备。因此企业在发展中要树立良好的危机公关意识,提高企业的协调和应变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五)做好可管理风险的防范。针对项目工程中可以预测和控制的风险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手段,制定一定的风险管理的策略,提高可管理的风险意识,并针对出现的风险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工程预算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结算的完整性,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总结。加强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的管理,加强财务收支状况的管理,实现财务的收支平衡,实现企业的稳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招标管理工作的风险成因较多,具有不确定性。为保证工程项目能够按时实施,建设单位必须充分重视招标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提高对招标风险的管控能力,并应具备较好的识别方法,及时总结风险信息的归类收集,掌握一定的风险规避的规律。通过对工程项目招标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从而使建筑工程项目能如期按照计划稳步进行,以保证项目结果与计划的同步性。
参考文献:
[1]孙玥,张健.浅析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中的乱象与风险[J].建设监理,20xx(11).
[2]艾忠家.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探究[J].中外建筑,20xx(11).
[3]沈艳丽.浅析建筑工程投标阶段风险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xx(16).
[4]王育全.房地产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xx(19).
风险管理论文13
1 电力营销全过程内容阐述
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电力企业也随之迅猛发展。为保障电力企业能有长久的发展,电费回收的管理意义十分重大。
其中,电费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识别电费风险:电费风险的识别工作是电力企业电费风险管理工作中的首要任务,电力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正确地识别出电力风险,并且在识别出风险后,还要对风险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将不同的风险进行区分,最后再将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档案记录。电费风险评估:对电费风险进行风险的评估,是为了确保在后续的管理工作中能更好地管控。电费风险评估的工作是在确定了电费风险类型后开展的,通过对产生电费风险的原因进行研究,以及准确评估出电费风险发生后的危害,然后再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将电费风险的后果减小到最小。
加强电费风险管理工作的评估,这项工作主要是对电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建立全过程的电力营销和风险管理评价体系,尽早地发现电费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制定解决方案,在管理工作中总结出管理的经验,合理地联系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将电力企业电费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向确定下来。
2 常见的电费风险管理
2.1用电报装的风险
用电报装过程的电费风险,主要是指用电客户在使用电力时,如果有其他的用电需求,必须要以书面的形式向电力企业递交申请说明,之后电力企业就会派出相关的专业人员,对客户用电情况进行调查,由调查人员制定出供电方案。这类工作常见的电费风险包括用电项目是否合法、用电客户的行业门类以及用电项目生命周期的风险等。
2.2供用电双方的电费风险
电力企业要想保障电费风险的发生率减小,在对用电客户供电前,必须要与电力用户签订用电合同,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就合同的风险来说,最为主要的风险就是电费的标准以及用户缴纳电费的时间。因此,合同上要明确标明电价的政策。但是,由于国家电力政策的改变,供用电双方在政策改变时,不得不重新签订合同,对用电合同的条款也不得不做出修改,而修改或补充工作就会对电力企业的电费回收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提高电费管理工作的风险。
2.3用电计量的风险
就目前的电量计算方法来看,电能的计量装置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计量电能消耗时,工作人员仅通过用电总量和用电的时间段就做出了判断,却没有准确时间内的用电电量。在计量的方式方法上,传统一表乘三的计量方法已经严重不符合现在的客户用电计算需求。虽说这种方法已经逐渐被淘汰,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费计量就彻底告别了这种问题,在一些偏远山区或是贫困的城镇里,依旧存在着使用一表乘三的情况。另外,电能计量装置安装、电能计量装置的使用以及工作人员在抄表收费过程中的问题,都会对电力企业的电费回收工作带来影响。
3 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的策略
3.1完善企业电费管理机制
电费管理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发展,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完善电费管理机制是提高电费风险管理工作质量的一大关键。同时,还要将电费风险管理工作的地位提升,将电费风险管理的工作纳入电力企业战略管理工作中去,让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对待电费风险工作时,都能有较高的重视度,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电费风险管理的工作一对一执行。另外,在管理工作的分布上,要详细拟订管理的具体工作方案,将风险管理的工作尽可能地安排周到,让每一种电费风险都能有具体的风险管理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力企业的损失。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如果有工作不负责、不到位的情况,应及时地给予惩罚,强化电费管理的工作效率,提升管理工作的专业性。
3.2制定电费风险的管理措施
产生电费风险的原因有很多种,要想有效地控制电费回收风险,必须要建立电力营销工作中的风险管理措施,并且还要加以完善,将管理工作彻底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让工作人员能准确分辨出电费风险的类型,从而制定出准确有效的应对方案。
3.3加强电费风险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除去上述的原因外,电费风险人员的素质因素也是影响电费回收的重要因素。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电费回收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培养,在业务项目审核和供用电双方签订合同时,建立专门的检验机构,为后续的用电业务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另外,在收集用电资料时,要全面详细地对资料进行对比、查证、分析,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在对电费风险进行评估时,科学合理地将用电客户进行划分,提高风险防范工作的质量,通过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防范工作,将企业的电费风险降到最低。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要加强对电费风险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尽早地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制定管理工作制度,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全方面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琳.电费风险管理在电力营销全过程中的有效运用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xx(1):319~320.
[2]刘宏斌,韩佳.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xx(18):149.371营销方略
风险管理论文14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法律经济与契约经济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市场经济体系,合同成为该体系的重要发展产物,成为企业开展商品交易活动的法律表现。石油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重要支柱,随着油田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石油产品在市场中的交易量日益增加,做好合同风险管理工作对石油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石油企业;合同风险;法律保证
在法制社会建设的背景下,落实合同风险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推却的作用。石油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下的重要分支,在整个市场运营中受多种风险因素的影响,需要石油企业提高对合同风险管理的重视,将合同风险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到位。
一、石油企业合同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
(一)系统风险因素
系统风险因素是石油企业合同管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风险类型,主要是受市场生产活动中所存在的一切不可控的风险,例如市场风险、市场石油价格变化等,除此之外,系统风险因素还涉及石油企业盈利能力变化、高级管理层发生变化等,这些因素均增加合同管理的难度,进而提升合同管理的风险性。
(二)监督风险因素
监督风险因素对石油企业合同管理的影响最大,主要发生在石油企业同其他企业签订合同之后。石油企业在签订合同后未及时对合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导致实施成果与合同签订内容有所出入,进而为石油企业带来经济风险与管理风险。除此之外,监督风险因素还涉及石油企业未充分认识到科学履行合同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的管控机制,且对合同的管控工作为全面落实到位,进而为石油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风险。
(三)法律风险因素
法律风险因素主要是指合同中与法律体系有关的风险,例如石油企业所签订的合同与国家所制定的法律体系相违背,此时石油企业所签订的合同将被视为无效;石油企业和金融机构针对资金融资所签订的借贷合同,若合同内容设立不全将被视为无效;签订存在法律问题的合同,必将为石油企业及其合作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威胁。
二、石油企业合同风险管理办法
(一)系统风险的控制管理办法
石油企业对系统风险因素进行控制与管理时,需要将控制系统风险作为合同风险管理的基础,将市场经济环境中现有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石油企业对合同运行的整个过程同风险管理工作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实现石油企业运行效益的最大化以及运行目标的最大化,并对合同整个运行环节所存在的风险进行深入考察、系统评估,为石油企业积极应对合同风险、落实合同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有利的管理依据;石油企业与合作企业签订合同时,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当下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例如企业对市场的需求量、石油价格波动情况等,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对石油企业运行有力的合同。
(二)监督风险的控制管理办法
监督是保证合同能够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对石油企业合同风险控制工作具间接影响。合同履行过程的管理工作主要涉及条约具体实施情况、违约管理情况、变更管理情况等,因整个合同履行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石油企业合同管理人员提高对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视,由基层单位负责合同条约的执行工作,由机关监管部门对合同实施情况进行严格审查,由审计监察部门对合同实施的真实情况进行全面监督,由石油企业分公司定期对合同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各部门及时针对合同履行情况以书面形式做好报告,为监督部门的审查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法律风险的控制管理办法
法律为石油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需要石油企业提高法律意识,坚持依法管理,严格遵循国家的各项法律规章,将法律规章作为合同签订的基本标准,确保合同的签订过程与实施过程不会受到任何风险因素的干扰,严格遵循法律规章对合同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审查,并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措施与控制办法,石油企业的主管负责人应对合同中的各项内容了然于心,实现对合同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
(四)机制风险的控制管理办法
合同风险管理机制为石油企业合同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能够使系统风险、监督风险、法律风险能够严格按照机制风险的各项要求,对合同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与整合。为此,石油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管理流程与管理制度,实现合同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与法律化,用制度为合同规范化签订与有序运营提供有力保障。石油企业制定合同风险管理办法,需要保证管理机制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为石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总结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合同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需要石油企业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不断对合同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有效规避合同签订中与签订后所存在的系统风险、监督风险与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秀雅.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的基础问题分析[J].法制博览,20xx(32):182.
[2]王维宇.非洲地区石油EPC工程合同风险分析及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xx.
[3]李玉芝.石油企业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研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xx(01):87.
风险管理论文15
摘要:本身并不新鲜的操作风险这一话题随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诞生又重新成为了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到底该如何对这一与银行经营形影不离的风险进行管理呢?全世界的银行家们通过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及其各种具体表现的深刻理解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好的操作风险管理能够降低经营成本并提高银行价值。本文从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特点出发,讨论了国外操作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协议中给出的操作风险量化管理办法,指出了操作风险的量化在整个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操作风险;量化管理;风险度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0 引言
操作风险这一话题并不新鲜,伴随着银行的诞生,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就一直存在。随着世界经济和银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待操作风险的态度已由最初的忽视逐渐转变为目前的较为重视。通常不是主动产生的操作风险在较早的时候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仅仅被称作除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之外的其他风险;而现在,多种可供分析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正在逐渐的形成,商业银行多年来一直试图对它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定性并尝试测量这一风险。目前银行家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好的操作风险管理能通过减少风险、改善服务质量和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形成一种竞争优势并在股东价值中得到相应体现。
1 操作风险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全世界的银行家们还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但对操作风险的性质正在形成一致的看法:操作风险是一种引起损失的风险,是由不当的或者说失败的操作程序,工作人员或工作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定义有两个:
一是全球衍生产品研究小组的定义,他们认为“操作风险是由于控制和系统的不完善、人为的错误或管理不当所导致的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从人员、系统和操作流程三个方面对操作风险进行了界定。
二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20xx)给出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侧重于从操作风险的成因包括法律方面的风险,但将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排除在外。
除了以上两个定义之外,世界著名的瑞士信贷集团也给出了他们有关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以不当或不足的方式操作业务而对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的风险,操作风险也可能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
瑞士信贷集团认为操作风险可具体表现为经营混乱、失控、出差错、不当行为或外部事件,但都不外乎组织、政策/过程、技术、人员和外部5大类。①其中组织风险源于管理层的更替、项目组织管理,企业文化和沟通、责任以及持续经营计划;政策和过程风险源于操作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例如支付、结算、操作违反政策规定和产品方面的失败;技术风险源于计算机系统软件或硬件方面的不足,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方面的漏洞等;人员风险源于不适当的雇佣关系引发的利益冲突以及其他内部欺诈行为;外部风险源于外部欺诈或法律冲突。
这5个分类只是对操作风险最初步的分析辨别,很显然它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进行次级分类。例如组织风险可以细化为治理结构、文化、沟通、项目管理、持续经营等几个方面;技术风险可以细化为通信、软硬件和信息技术安全三个方面等等。
操作风险的性质决定了操作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
(1)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不同,操作风险的风险因素存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过程之中,且引起操作风险的因素与之导致的损失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可以用数量关系衡量的联系。因此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需要整个银行的业务人员和部门共同努力防范。
(2)越是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调整迅速的领域,越是容易受到操作风险的冲击。
(3)由于前面提到的,可以观测识别的操作风险因素与其可能导致的损失的规模和频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关系,因此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很难确定什么因素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最为重要。
(4)操作风险几乎覆盖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既包括那些发生频率高、造成经济损失相对较小的日常业务处理中的小错误,也包括那些较少发生但能够导致较大损失的自然灾害和大规模舞弊行为等。因此试图用一种方法来测量和管理操作风险的所有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
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管理操作风险的建议
对于如此难以驾驭的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在总结国际金融经验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工作归纳为四个部分:
①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
②风险管理: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
③监管者的作用;
④信息披露的作用。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对银行来说首先应当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要求董事会了解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方面,并对银行的操作风险战略进行定期审查。银行的操作风险战略应当能够反映银行的风险容忍程度及其对各种风险种类特征的理解。巴塞尔委员会同时认为银行组织内部的信息流程在建立和维持一个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银行应当建立识别、衡量、监督与控制操作风险的管理系统,找出衡量操作风险的有效方法和持续对操作风险敞口和重大损失事件进行监督。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监管者应当对银行经营中与操作风险相关的战略、政策、程序和方法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定期的独立评价,并保证银行具备一个有效的报告机制以便及时了解银行在相关方面的新进展。
此外,信息披露在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督过程中也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应当向公众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使市场参与者可以对银行的操作风险敞口和操作风险管理质量进行比较评估。
3 操作风险管理的几个阶段
对任何风险的管理都应当是一个有序的管理过程,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也不例外。通常来说,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识别、量化和追踪、计量以及整合管理。
3.1 识别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进行风险识别,应当使用许多人力资源进行数据的收集,在根据整理后的数据划分出风险的优先次序。在这一阶段,需要银行的整个组织机构都有不同层次的参与,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3.2 量
化和追踪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执行操作风险管理任务的团队不断试验以找出量化风险的方法,进行风险的跟踪观测;建立能够将识别阶段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自动化的电子系统;并建立系统风险的汇报传达机制。
3.3 计量阶段
这一阶段需要对在量化和追踪阶段是探索的操作风险量化模型和方法进行继续的开发和提升,建立相应的操作风险数据库并加大对相关技术的开发应用。该阶段的大部分工作应当由操作风险管理团队来完成,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
3.4 整合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应当建立起管理操作风险的软件程序,所需的技术和人力资源较前面几个阶段有所减少;该阶段需要做到能够将敞口性操作风险数据整合到管理过程之中,并能够运用保险等类似的避险方法对敞口性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4 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
从上面提到的操作风险管理的阶段分析可以看出,从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二个阶段开始,风险的量化就作为整个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是整个操作风险管理的决定性环节。对于这一关键环节,国外的商业银行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做出过不少有益的尝试,除此之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当中对银行操作风险的量化方法也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建议。
4.1 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首先是由上至下法。这种方法是根据传统的假定(资产或非利息收入越多,操作风险越大)以资产和非利息收入等财务指标为基础分派操作风险资本金。但是大多数国外银行并不采用这种方法管理操作风险,原因是该方法不能反映出操作风险管理的真实水平。在这种方法下,即使某种业务流程已经拥有很高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但只要他的资产或者是非利息收入的财务指标没有降低,分配给这项业务的操作风险资本金就不会被减少,因而不利于激励管理人员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其次是由下至上法。这种方法目前在国外有较多的研究和采用。很多管理者认为随着统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操作风险是可以像其他风险那样被较为准确的度量的。
在这种方法之下,整个银行的业务被分割成若干个类别,然后对每个类别的业务的操作风险进行分别度量之后再加以汇总。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量各个业务类别的分线情况,从而能够促使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一般情况下,银行根据统计度量法的结果向各个业务部门分派风险资本金,利用情景模拟分析法得到的结果进行资本金的补充,相互结合以提高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另外,对于一些发生几率很低但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很多国外银行试图将极值理论运用到统计度量法之中来提高相关损失值的置信度。
4.2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仅对如何管理操作风险给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而且对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也进行了设计。为了适应不同金融机构的情况,巴塞尔委员会设计了三种由简到繁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法。其中基本指标法和高级法到采用基本指标乘以固定比例的计量方法。固定比例由巴塞尔委员会研究确定。基本指标法用前三年包括经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平均总收入作为基本指标。而在标准法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被划分为八个类别,每个类别需要配置的资本为该业务类别风险敞口与相应的固定比例的乘积。将这些乘积加和就得到总的资本要求。可以看出,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计量的资本要求不直接与数据相联系,也不能反映各个银行不同的操作风险损失特征,所计算出来的结果不能反映资本对风险的敏感度。
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建议国际活跃银行采用高级法计量操作风险。
高级法包括内部法、损失分布法、极值模型法和其他一些新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首先是内部法。内部法在标准法的基础上,对于每个业务类型的组合,银行应当根据自己的历史损失数据计算组合的期望损失值,而操作风险需配置的资本由操作风险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影响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相互的关系的因素很多,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
5 总结
可以说,在目前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们正在不遗余力的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风险进行跟踪监测并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型建立起风险与损失之间较为明确的数量关系。对于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最难以进行量化的操作风险,现在也逐渐建立了量化的理论和模型。当然,无论是什么样的计量方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使操作风险这一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越来越重要的东西变得可测,从而有利于银行对其进行精细化的管理。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并不能全部依赖于各种量化模型,毕竟操作风险的变幻十分难以捉摸;而且模型大都是根据历史上已发生的事件及其导致损失的数据估算得出的,无法主动的对未来的风险进行控制管理。
总之,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在商业银行进行操作风险管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贯穿操作风险管理的各个阶段的不可或确的环节;但银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并不能完全依赖于由计量模型所得出的数据,而是要根据商业银行各自所面临的风险的不同情形给操作风险以灵活的综合管理,以最优的管理水平将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以最为合适的资本准备将操作风险所引致的损失减为最少。
注释:
①引自汉斯·乌里希·德瑞克.金融服务运营风险管理手册,P33。
参考文献:
[1]汉斯·乌里希·德瑞克.金融服务运营风险管理手册[M].中信出版社,20xx:6.
[2]姜海军,惠晓峰,李雪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及其计量问题思考[J].金融与经济,20xx:8.
[3]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操作风险衡量与资本金约束[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xx:2.
[4]陈文.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与管理[J].统计与决策,20xx:7.
[5]王光升,赵昕,邵秀娟.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量化管理[J].金融与经济,20x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