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古诗拼音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枫桥 夜泊 古诗 拼音

管理员

摘要:

枫桥夜泊古诗拼音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枫桥夜泊古诗拼音版,欢迎大家分享。  枫桥夜泊  tng zhng j  【唐】 张继  yu l……

枫桥夜泊古诗拼音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枫桥夜泊古诗拼音版,欢迎大家分享。

  枫桥夜泊

  táng zhāng jì

  【唐】 张继

  yuè luò wū tí shuāng mǎn tiān,

  月落乌啼霜满天,

  jiāng fēng yú huǒ duì chóu mián。

  江枫渔火对愁眠。

  gū sū chéng wài hán shān sì,

  姑苏城外寒山寺,

  yè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kè chuán。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词句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简介: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寒山寺也因此诗的广为传诵而成为游览胜地。

  拓展:枫桥夜泊的古诗赏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姑苏:即苏州。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赏析】

  张继,南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约住开元至大历末年之间以盐铁判官、检校祠郎员外郎,卒于洪州(今江西南昌)。

  这是一旨脍炙人口的小诗。苏州城外的枫桥和寒山寺因此而名闻遐迩,成为每个游客必到的名胜。

  在这首诗中,张继精确而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声有色,使人从有限的画面中获得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所以任何人读这首诗都不难成诵,并且愈是反复吟咏,便会愈益感到它蕴含丰厚,诗意浓郁。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

  第二句点出诗人夜宿于客舟,是切题之句。原来,在停泊于岸边的客舟中过夜的诗人,其实一直不曾入寐。月落、乌啼、秋霜满天,这是他对远处景物的感受,而江枫和渔火,则是他对近处景物的观察。读这两句,重要的是体会其中包含着的时间过程。从欣赏远景到留心近景,从倚窗不寐到带愁而眠,无疑过去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两句诗所写的,实际上就是诗人勉强睡下去以后依然辗转反侧难以入寐时,对于方才观察所得的记忆与想象。诗人运用由远而近、由虚及实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他寄居的这条客舟上,集中到他这个带着愁绪夜不能寐的主人公身上。所谓“江枫渔火对愁眠”,也就是使怀着忧愁的客船夜泊者对着船外的江枫渔火而眠。

  也许有人会问:诗人到底有什么忧愁呢?这首诗并没有回答。这正是中国诗的一个特点,它无论是写愁还是写乐,着力的是写出一种情绪,一种氛围,一种色彩和调子,而不是写出它的事实,或探讨它的原因。事实上短小到仅有四句二十八字的绝句,本来也不可能讲清事实和原因,诗的扬长避短,便形成了中国诗重抒情的特质。

  诗的后两句,是用作者在客舱中的所闻所想,进一步衬托自己的孤寂。在万籁俱寂之中,诗人忽然听到远远地传来了钟声,那悠扬的钟声在夜空中回荡着。于是他猛地想起,著名的寒山寺就在近旁,这钟声一定是那里传出来的。仿佛撞钟,清音激越,难免会使诗人想到,人生逆旅中的种种境遇和遭际。这一点。诗中没有明写,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像的余地。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