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合作获成功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分工合作 成功

管理员

摘要:

分工合作获成功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工合作获成功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下午好!  ……

分工合作获成功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工合作获成功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下午好!

  首先,谢谢大家参加本次展示活动。更谢谢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给我们创设了高研班这个舞台,整整1年关老师作为我和岑老师的教学专业导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次教学观摩与研讨的机会,更针对我俩不同的特点,扶植我们走上不同的成长道路。今天我所执教的这堂课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曾经是我的第一份作业。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教材:

  本课是《品德与社会》(科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生活在集体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集体生活的理解,教会学生一些参与集体生活、处理集体中各种关系的方法。《分工合作获成功》是本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在集体中如何发挥个人所长,在工作中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共同为集体的发展出一份力。

  再介绍一下我的学生:

  学生在一年级时围绕学校生活主题已经学习了《一起解决问题》、《学做小主人》等课文,这些课文已经初步涉及有关集体含义的内容,学生对集体已有粗浅的印象,也有为集体出力的热情,缺乏的是与集体其他成员合作共事的经验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矛盾冲突的实际能力。同时,从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看,他们比较容易接受一些形象直观的内容,对于故事、游戏等形式较感兴趣。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目标一:知道合理分工、各司其职、相互协作有利于获得成功。

  2、目标二:初步学会分工合作的'方法。

  3、目标三:体验因分工合作而获得成功后的快乐。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

  游戏导入、揭示课题;故事新授、体验分工;模拟实践、感受合作。

  第一个环节游戏“数汽车”,是为了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初步体会到分工合作的好处。

  第二个环节故事“蚂蚁搬大甲虫”,通过故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合理分工;又创设情景,让学生模拟小蚂蚁,选择相应的工作。

  第三个环节游戏,小组合作完成“给蚂蚁建家园”,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并从中感受到合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我在本课中采取开放性、活动化、对话式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式学习,初步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今天,在这里展示的是第一次课的“后续实践”,也就是第二次课堂实践。它是建立在后续讨论后的实践,有着是我反思后的提炼,在课堂中,它有着3个不同的改变: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大家都争当指挥怎么办?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在第二环节中,有很多学生都要当指挥,而实际上只能有一个人当指挥,当不上的同学也许会有些失落,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三种方法:一是用民主选举的方法,尽可能做到比较公平;二是可以轮流试,谁适合谁当;三是讲清指挥也只是分工之一,和其他工作是同等的,都是完成任务不可缺少的,因此不当指挥干其他工作同样光荣。

  二、关注课堂的过程:仅仅是为了获成功吗?

  我的课题名称是“分工合作获成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非常关注最后一个游戏,“蚂蚁家园”,预设是让学生在分工合作后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但教学后发现,每一次总有一些小组因为时间的有限,合作得不够有效,而没有获得成功,如果我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获得成功,给这个环节预留了更多的时间,反而忽视了前面环节的讨论。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在反思中我认识到:

  小学阶段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方法的学习!教学生学会合作,远比让他们获得一次成功重要。因此,在此次教学中我预设了“摇铃”这个环节,目的在于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马上讨论解决,这样的“活动停顿”可能会浪费一点时间,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同学们在每一次停顿中,知道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的方法。这样,即使因时间关系,在课内也许来不及完成任务,但学生们都有所收获,并且还可在课后继续通过分工合作把任务完成。

  三、关注教学的延伸,上完课等于问题都解决了吗?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初步学会了分工合作,但并不等于问题都解决了,因为在分工合作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多种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智慧和技能。就拿协商来说,就很有学问,而这个学问不是上一堂课就能解决的,我把这个问题留在下一课去讨论,使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后去思考,为进一步解决问题作准备。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引发别的问题,促进新的思考,学生就能得到持续的进步。

  关老师告诉我们:“实现德育的有效性是本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过去,思想品德教育缺乏时效性的原因之一是回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把学生置于一个过于单纯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道德说教,导致学生走出课堂后,无法运用课堂中学得的道德规范去处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这反思后的教学,让我更注重于学生的实际表现,课堂的真实过程。

  短短的一年研修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我的教学成长道路还很长。今后,我将继续坚持实践——反思——后续实践的方法,不断探索教学规律,使自己成长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