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才子之白居易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白居易 风流才子

管理员

摘要:

风流才子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流才子之白居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846),……

风流才子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流才子之白居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白居易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他一生创作了近3500首诗篇,他的诗歌现存的有2800多首,比其他唐代诗人流传下来的都多。白居易的诗流传极为广泛,他的好友元稹曾说:“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刻板)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居易的诗文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嵯峨天王,曾大量抄写吟诵;鸡林(新罗国)宰相出重金搜求白诗,一篇一百金。自从有诗以来,其作品为外国人士所珍视,白居易可算是第一人。在如今的白居易墓园,日本人曾立碑一方,称白居易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日本文化的恩人”。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28]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史书评价

  旧唐书

  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沈、谢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长有茎英。不习孙吴,焉知用兵

  新唐书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呜呼!居易其贤哉!

  唐才子传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及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主要成就

  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初露峥嵘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应该算是“神童”类的人物,相传他不会说话时就认识“之”、“无”两字,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当然白居易也是很刻苦用功的,他自己曾叙述:“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在他十六岁那年,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

  当时,长安有一个名气很大的人名叫顾况,他是朝廷著作郎,大诗人,很有才气。每天都有很多人去拜访他,这些人不是名流,就是显贵,顾家门前鞍马不断。白居易听说了顾况的名气,就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

  顾况看到白居易孤身一人,年未满弱冠,心中不悦。就疑惑地问:“你家住那里啊?”他连忙答道:“晚生姓白名居易,从符离家乡来冒昧拜见先生。”说完就恭敬地送上名帖和诗卷。顾况瞅了瞅这个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忍不住打趣的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说的满脸通红,仍然低头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妙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接着又抱歉地说:“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打这次见面以后,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就夸赞白居易的诗。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的名声在长安传扬开来。他就象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开始崭露头角。

  爱情悲剧

  白居易少年时住在符离(今安徽宿县符离集),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长期相爱,感情非常深厚。由于家教太严,双方皆不敢将关系公开,只有暗暗的往来,以至于双方的父母都不知道。后来白居易按父亲的要求离开符离去长安时,双方都发愿永远相爱,不负少年之约。可惜此后白居易经常辗转洛阳、襄阳、浮梁等地,不能回去见心上人,但是他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符离的湘灵姑娘。

  贞元十六(公元800)年,白居易考中进士,开始了官场生活。这一年他29岁,很多达官贵人给他做媒说亲,可是他都没有答应,因为他心中还是想念着湘灵姑娘,总想有一天能回到符离去相见。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贞元十九(公元803)年冬,白居易回到了符离,可惜这次不是回符离定居,而是按父母的意愿去搬家(搬到陕西下邦)。年已32岁且名噪诗坛的白居易,依然冲不破封建礼教的桎梏。和当年一样,他没有勇气去公开的和湘灵姑娘见面,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由于怕别人知道了,既不敢哭,也不敢说话,双方都忍受着极大的痛苦。白居易有一首《潜别离》写出了当时的情形:“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这次分别后,白居易和湘灵姑娘便再没有见过面。但白居易仍不能忘情,在诗中一再提到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冬至夜怀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寄湘灵》)他们的结合不会再有希望了,白居易苦闷万分,写了一首《感秋寄远》诗:“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惠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结婚的佳期与最美的年华都成了一场空,岂不伤感。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在周至任县尉,这时他已36岁,依然是孑然一身。孤独和寂寞折磨着他,他只有寄情于花草,把花当作情人。他的《戏题新栽蔷薇》诗直呼出了他的心声:“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作夫人。”白居易直到37岁才结了婚,婚后和杨氏夫妻关系并不坏,但白居易仍然时时想起少年时代的女友湘灵姑娘。当年湘灵姑娘曾送给白居易一双鞋子,白居易一直保存着,多年来,不论在朝在野,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贬江州司马,于是又将鞋子带到了江州。第二年春天,他将衣物一类的东西摊在院子里晒太阳,忽然见到那双鞋子,少年时的历历往事便一起涌上心头。他又想起了当年的湘灵姑娘。这时白居易已是45岁的人了,仍禁不住思绪翻腾,感叹再三,赋诗抒情:“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为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泊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反复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后,色黯花草死。”

  素口蛮腰

  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

  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也就是说,美姬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现代人形容美女们说什么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另外据《容斋随笔》上说,白居易有首诗,叫做《小庭亦有月》云:“小庭亦有月,小院亦有花。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左顾短红袖,右命小青娥……”白居易自己做注说:“菱、谷、红、紫,皆小臧获名。”臧获,即家妓。诗中的菱角、谷儿、紫绡、红绡等女子都是他的小妾或家妓。早年白居易曾上书极力反对皇帝选美,不想白居易后来也沉溺于声色之中。当然唐代士大夫们蓄妓并非只有白一人,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决定卖马和放妓,他不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吃苦。但是他心爱的马居然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和小蛮等人对白居易还是蛮有感情的,他们都不忍离去。樊素感伤落泪地说:“主乘此骆五年,衔橛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中擳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虺愦。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白居易也长叹道:“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返庙,素返闺。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我姑酌彼金缶,我与尔归醉乡去来。”

  当然最后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这也算是为她们的后来的幸福着想吧,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醉吟先生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人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又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他喝酒时,有时是独酌。如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自己的身心,他是用酒来进行劳逸结合的。

  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饮。他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一诗中说:“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在《赠元稹》一诗中说:“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一诗中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不算小。

  他去世后,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传说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宽的土地上常是湿漉漉的,没有干燥的时候。

  不言而喻,白居易是人们最喜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代诗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