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非物质文化 遗产 答案 阅读

管理员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题及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试题内容: ……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题及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表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1.下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被群体或团体认同的文化遗产,也可以是被个人认同的文化遗产。

  B.随着人们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C.对于世界上那些已经被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D.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体现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有多少表现形式,都应该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B.古琴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的是它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而非其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C.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

  D.借助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日常生活。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雅士阶层之所以能够将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沟通,正是由于他们具有欣赏古琴艺术的水平。

  B.一个实物,如果不与非物质的形式,如表演、表现形式、技能等相联系,就不能独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C.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所以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广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试题答案:

  1.答案:C

  解析:C项与原文意思不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要求各个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

  2.答案:B

  解析:由原文第三段第一句话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乐器本身、曲目及弹奏技术。

  3.答案:B

  解析:A项,原文没提到这一点,无依据。C项,原文只说是更有价值并不代表更值得保护。D项,并不是所有社会传统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昆曲、珠耳、剪纸、端午节、古琴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特色鲜明、开放包容的完整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高系统性保护认知,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提升系统性保护效益,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定将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坚实底气和强大动力。

  (摘编自(让非遗在系统性保护中绽放光彩》)

  【材料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外部为圆形,内部为方形,图形中心造型为鱼纹;鱼纹外是一双抽象的手,上下围合。

  外部的圆形象征着循环往复;内部的方形与外部圆形对应,象征天圆地方。表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的鱼纹,“纹”同“文”,“文”隐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鱼纹外的手上下围合,寓意着同心协力,共同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中国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管理办法的通知》)

  【材料三】

  大庆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传统音乐“杨小班鼓吹乐棚”、传统音乐“蒙古族四胡音乐”等3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的有民俗“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传统舞蹈“东北传统大秧歌”等37项,入选市级非遗名录的有传统技艺“东北传统粘豆包制作技艺”、民间文学“松嫩平原之龙凤湿地的传说”等57项

  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剪纸”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王卉坚持公益20年,通过公益讲堂的形式,为市民免费传授剪纸技艺。王卉说:“我将继续创作更多的剪纸作品,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我将不遗余力地投身剪纸文化事业,把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摘编自《大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人一剪芳华迎旅发》)

  【材料四】

  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通过还原绝技、创新秀演等方式,展示了非遗发展的新格局、新气象,成为以非遗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创新实践典范。

  节目用每集90分钟的体量对各地的非遗精粹进行集中展示,在内容设置上或个案深描,或群像扫描,让观众见识了琳琅满目的非遗珍宝,并对非遗文化的地域特色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编导高度重视时光流转中的古今对话,在传承的基础上突显创新的品质。该节目以叙事内容、形态、风格和手法等多层面的创新,讲述新时代各地非遗项目赓续文脉、锐意创新的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节目创作到其描绘的非遗传承图景,都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辉映、有序与灵动兼具、底蕴与活力并蓄的东方美学和中国气派。

  (摘编自《<非遗里的中国>;用非遗文化点亮现代生活》)

  (1)下列表述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______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非遗,有助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中国非遗标识传递出同心协力,共同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中国的精神家园的讯息。

  C.大庆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王卉以公益讲堂形式为市民免费传授剪纸技艺。

  D.《非遗里的中国》对各地所有非遗进行展示,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辉映的东方美学和中国气派。

  (2)材料三加粗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______。

  (3)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相传承非初质文化遗产?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四简要说明。

  答案解析

  (1)ABC.正确;

  D.有误,“对各地所有非遗进行展示”范围扩大。

  故选:D。

  (2)“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传统音乐‘杨小班鼓吹乐棚’、传统音乐‘蒙古族四胡音乐’等3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的有民俗‘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传统舞蹈‘东北传统大秧歌’等37项,入选市级非遗名录的有传统技艺‘东北传统粘豆包制作技艺’、民间文学‘松嫩平原之龙凤湿地的传说’等57项”列举了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文化遗产,说明其种类、及入选项目数量,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结合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高系统性保护认知,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提升系统性保护效益,有利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定将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坚实底气和强大动力”,概括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或:提高系统性保护认知,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提升系统性保护效益)。结合材料四“编导高度重视时光流转中的古今对话,在传承的基础上突显创新的品质。该节目以叙事内容、形态、风格和手法等多层面的创新,讲述新时代各地非遗项目赓续文脉、锐意创新的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在传承的基础上突显创新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