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引二首》介绍及注释 《飞龙引二首》作品介绍 《飞龙引二首》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2卷第10首。这两首均为游仙诗。两篇都是李白借黄帝升天的神话传说描写游仙的情景,歌颂道家的延年之术,属于游仙诗。创作时间很难肯定,从诗意看,入世的思想没有……
《飞龙引二首》介绍及注释
《飞龙引二首》作品介绍
《飞龙引二首》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2卷第10首。这两首均为游仙诗。两篇都是李白借黄帝升天的神话传说描写游仙的情景,歌颂道家的延年之术,属于游仙诗。创作时间很难肯定,从诗意看,入世的思想没有了,完全是出世的情绪,估计在赐金还山入道籍以后所作。
《飞龙引二首》原文
《飞龙引二首》
作者:唐·李白
其一
黄帝铸鼎于荆山⑴,炼丹砂⑵。
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⑶。
云愁海思令人嗟,宫中彩女颜如花。
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⑷。
登鸾车,侍轩辕⑸,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其二
鼎湖流水清且闲⑹,轩辕去时有弓剑⑺,古人传道留其间。
后宫婵娟多花颜,乘鸾飞烟亦不还⑻,骑龙攀天造天关⑼。
造天关,闻天语,长云河车载玉女⑽。
载玉女,过紫皇⑾,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后天而老凋三光⑿。
下视瑶池见王母,蛾眉萧飒如秋霜⒀。
《飞龙引二首》注释
⑴黄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群臣后宫上者七十余人皆乘龙升天。荆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附近。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亦名覆釜山。
⑵丹砂,即朱砂,矿物名,深红色,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中医作药用,也可制作颜料。
⑶太清,三清之一。道教徒谓元始天尊所化法身,道德天尊所居之地,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惟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
⑷鸾车,神仙所乘之车。
⑸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
⑹鼎湖,地名,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
⑺弓剑,相传黄帝与群臣后宫乘龙飞天,剩下一些小吏不能上去,于是都拽住龙髯不放,龙髯都被拔掉坠落下来,黄帝用的弓也掉了下来,黄帝在百姓的仰望中飞向天庭,那些小吏们只能抱着龙髯和弓大声呼喊,但也无济于事。
⑻乘鸾,用箫史乘凤之典故,喻成仙。
⑼天关,即天门。
⑽长云,积聚的云气。
⑾紫皇,道教传说中最高的神仙。
⑿后天,谓后于天,极言长寿。后用为祝寿之词。三光,日、月、星。
⒀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
《飞龙引二首》赏析
《飞龙引》是乐府中的琴曲歌辞。朱谏《李诗选注》曰:“按《飞龙引》者,本为乐府鱼龙之曲,白则以黄帝之事言之,盖亦不泥于陈迹,而自出乎新意也。”胡震亨《李诗通》注曰:“古词无考,拟言黄帝上异事,曹植有《飞龙篇》,言求仙者乘飞龙升天,岂白祖此欤?”《乐府诗集》第六十卷载隋代萧憩之作与李白体调,诗意均不相类,则李诗应为敷衍子建《飞龙篇》之意而自创的歌行体曲辞。
这两篇都是李白借黄帝升天的神话传说描写游仙的`情景,歌颂道家的延年之术,属于游仙诗。创作时间很难肯定,从诗意看,入世的思想没有了,完全是出世的情绪,估计在赐金还山入道籍以后所作。
第一首诗是李白根据《史记·封禅书》中两个方士欺骗汉武帝的谎言演绎而成诗。其意在于诗人不满当时社会现实,漫言神仙之事,以求解脱。
第二首诗,诗人慕黄帝仙去,载玉女,过紫皇,后天而老,寿高三光,见王母之蛾眉成霜。其旨应为哀人生之短暂。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飞龙引二首》繁体对照
《飛龍引二首》
作者:唐·李白
其一
黃帝鑄鼎于荊山,煉丹砂。
丹砂成黃金,騎龍飛上太清家。
雲愁海思令人嗟,宮中彩女顔如花。
飄然揮手淩紫霞,從風縱體登鸾車。
登鸾車,侍軒轅,遨遊青天中,其樂不可言。
其二
鼎湖流水清且閑,軒轅去時有弓劍,古人傳道留其間。
後宮嬋娟多花顔,乘鸾飛煙亦不還,騎龍攀天造天關。
造天關,聞天語,長雲河車載玉女。
載玉女,過紫皇,紫皇乃賜白兔所搗之藥方,後天而老凋三光。
下視瑤池見王母,蛾眉蕭飒如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