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企业职工技能情况分析报告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非公企业 分析报告 职工 技能

管理员

摘要:

非公企业职工技能情况分析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公企业职工技能情况分析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近年来,我区非公有制企业……

非公企业职工技能情况分析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非公企业职工技能情况分析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近年来,我区非公有制企业蓬勃发展,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我区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企业发展关键在人才,在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加快优化升级新阶段,对外开放进入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时期,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对非公企业的成长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区紧紧围绕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自主和社会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造就了一支在我市非公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职工人才队伍。为了更好地把握当前我区非公企业职工技能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对策,近期,我们对我区58个非公企业职工技能情况进行了调研,对非公企业职工队伍现状及今后工作的对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非公企业努力提升职工素质,通过加强职业培养,人才引进,全区非公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整体素质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区非公企业大力强化培训工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培训规划、加大经费投入,在职工技能培训上狠下功夫。据统计,目前,有60.34%的非公企业建立自己的培训教育专门机构,有%的企业制定了单位人才培养目标或规划;有%的企业设有技能人才管理部门,有%的企业把职工教育培训内容写入集体合同;67.24%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额达到或超过1.5%。为了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提升培训效果,我区非公企业不断丰富培训手段,创新培训方式,充分利用自身和社会教育培训资源,通过企业组织、鼓励职工自学成才、职业技能比赛、院校系统学习、脱产短期培训和出国深造等多种培训方式,满足职工的不同需求。目前,在调查的58个企业中,有%的企业全员教育培训覆盖面达到90%以上,%的企业达到70-90%。

  二、学习的热情不断增强。在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在企业的有效引导下,非公企业职工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一方面,进入企业之前要加强学习,一些企业认真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不断健全持证上岗制度,因此,职工必须要通过资格考试取得相关证件才能进入企业工作。据调查,有%的企业实行了持证上岗制度。一方面,在企业工作期间,职工普遍认为,自身技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有一个理想和稳定的工作岗位,既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企业职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强烈。统计表明,有%的职工经常自学和参加各种培训。

  三、竞赛的活动不断推进。区总工会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紧紧围绕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发起各式各样的劳动竞赛活动,如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革新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职工技能素质的提高。据调查,自以来,58个非公企业,每年开展技术练兵比武129次,参加人数4057人次;进行技术改造攻关207,参加人数1007人次;开展技能比赛128次,参加人数3864人次;提合理化建议966条,提出建议人数987人次,采纳371条,创造(节约)价值2296.2万元。

  四、职工的素质不断提升。目前,我区非公企业职工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从学历层面看,在58个企业名职工中,具有中职和高中学历的人,占总数的%,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占x%,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占x%,具有研究生以上学习为人,占x%。从技术职称上来看,技师及以上人,高级工人,中级工人,初级工人,分别占总数的x%,x%,x%,x%.

  二、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们区非公企业通过个方面的努力,职工素质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总体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与发达地方相比,不足和缺点更为明显。我们在职工技能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职工技能提高认识不全面。由于目前劳动力市场总量上供大于求,呈现卖方市场,导致一些企业对自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理念和规划的偏差。首先,他们认为培训既花钱又花时,是一种无收益的投入,能省则省,即使政府为推进职业培训,多年来对在职职工参加中高层次技能培训进行适当补贴,和近两年对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进行补贴,也末引起足够重视,职工参加培训的费用缺的部份有的不给报销,工余时间参加培训有时也得不到保证;其次,担心职工技能水平提升后产生额外工资性支出或职工频繁跳槽。第三,他们对职业培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学习不够、认识不足、执行不到位,尚未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职工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动力。

  二、对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不充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业培训经费,并主要用于一线职工的职业培训。而发达国家企业职工培训的费用一般要占其工资总额的2%-10%。正是这种高投资的职工培训支撑了世界一流企业的迅速成长和其资金的高回报率。而据抽样调查,我区仅有67.24%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额达到或超过1.5%,相当多的企业并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并且有的企业即使按规定提取职业培训费,对职工职业培训投入普遍偏低,用于一线职工职业培训的费用就更少。目前,人均用于员工教育经费在元/人,而按照全区平均工资/月计算,人均培训经费应至少达到元,现仅为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相当多的企业对员工重使用轻培训,或只使用不培训,相当部分企业对职工技能培训呈现“三化“趋势,即“地位弱化、意识淡化、效用退化“,企业自己组织职工技能培训的比例不到%。

  三、对国家有关文件执行不到位。《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虽对企业职工职业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有很多规定和要求,但文件对执法主体、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在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尚未完善,企业对职业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又不能到位时,政府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缺乏有力抓手,对保护职工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监管培训资金的提取和使用、追究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责任等各个方面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和有力管理。

  四、对培训内容整合衔接不科学。当前,国家职业培训体系与企业实际生产需要存在一定的“培非所用、用非所培“脱节现象,政府与企业对技能培训效用存在一定差异。比如,从国家角度看,培训目的是提高员工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转化力,培训内容要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系统的、完整的训练;而从企业角度看,培训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有岗位某项生产工艺需要,在内容上要有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社会交往能力等内容的培训。由此政企双方培训目的和内容的不一致,导致职工技能培训效用出现“剪刀差“现象,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组织职工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区非公企业职工技能现状,我们必须要突出加强职工的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培训效果,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企业培训意识。一方面,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对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严格执行国家劳动保障部及省市有关部门颁布实施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按准入标准招录人员,并及时组织已经从事有准入规定的职业(工种)而又不具备准入资格的在岗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升职工素质。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合同内容。进一步明确、规范和约束企业与职工双方进行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在合同中约定职工接受某类培训后的最短服务年限、违约责任等条款来消除企业顾虑,从而推动职工技能培训的良性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培训制度。首先,要建立健全职工培训与考核机制,制定详尽培训规划,通过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其次要落实企业职业培训教育经费制度。区直有关部门要联合定期检查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督促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标准提取职业培训经费,并用于一线职工的职业培训。企业应向职代会或工会报告和定期公布职业培训经费使用情况,并接受财务主管部门、职代会、工会的检查监督。对不执行或变相执行的企业进行批评纠正,并取消参加各项社会荣誉评选的资格。第三,要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国家工时制度,这不仅保证职工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保证了职工有时间接受继续教育,参加职业培训。

  三是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在实施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过程中,以国家职业资格为标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本位,努力提升教学内涵,确保职业培训的成效。首先要注重实效性。要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单“培训。在按国家职业标准进行培训的同时,增设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企业需要的教学内容,缩小因政企双方培训目的和内容的不同而导致的培训效用“剪刀差“。其次要注重创新性。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信息,创新思路,适时调整和改进培训的方式方法,加快改革学科化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提升课程为补充的模块化课程新体系。其三要注重多样性。要采取快速、高效、形式多样的方式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尤其是要以新兴培。用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引导职工学习兴趣,使其能很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学以致用。

  四是突出激发培训动力。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激励职工勇跃参训。第一,要建立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引导企业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挂钩“的新型收入分配制度,在企业薪酬构成中充分考虑技能水平贡献因素。第二,要建立技能人才流动机制。完善技能人才信息资源库建设,活跃劳动力市场,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成果展示、人才流动、技术交流、创新创业积极提供平台,创造条件。第三,建立技能人才培训的宣传机制。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和海报、板报等宣传工具,积极宣讲职业培训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职业技术、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